炮弹上齿轮状的东西有何用?
炮弹上的环状物叫“弹带”(Rotating Band),一颗新炮弹的弹带是光滑的,没有任何痕迹。
之所以会有齿轮状的痕迹,是因为炮弹经由线膛炮发射后,相对软质的弹带被膛线生生挤出了印痕。
弹带的作用视炮弹的种类而定,比如滑膛炮就可以不需要弹带(实际为气密有些还是要),但线膛炮发射HEAT、APFSDS等炮弹就需要滑动弹带。
常规线膛炮的弹带是固定的,紧紧的贴在炮弹上,无法活动,而滑动弹带是可以转动的。
火炮之所以需要弹带,是因为这种结构可以为炮弹带来更好的膛内贴合度,让炮弹紧紧贴在炮膛里,打出去的时候不会漏气,造成能量流失。
弹带被膛线深深的压进去以后,炮弹才能发挥线膛的作用,它会被膛线带着旋转,这样它在出膛后便能获得更好的稳定性,打得更准。
用铜合金等软金属(多为紫铜)制造的弹带,既让炮弹与炮膛分开了一点微小的距离,也让炮弹与炮管结合的更紧密。
这样,钢制的弹丸外壳就不会过狠的与身管内壁摩擦,造成火炮受命的缩短,毕竟挂铜总比挂钢渣好清理。
铜等金属的特性,也能让炮管如枪管那样,得到金属自润性维护,打起来滑溜溜的,提高发射性能。
很多弹带同时还充当卡子作用,以便大口径炮在填入弹丸时,装填药包时炮弹不至于溜出来。
当HEAT(破甲弹)和APFSDS(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诞生后,这两种炮弹让线膛炮的发射成了难题。
不同于普通炮弹,HEAT和APFSDS是不需要旋转的,过速的旋转反而会降低其穿甲威力,还会对HEAT的炸高控制、APFSDS的脱壳造成影响。
所以,战后的坦克加农炮渐渐都改为了滑膛炮,以规避这种问题。
现代高膛压滑膛坦克炮已经可以打得很准,有一堆稳定机构和弹道计算机辅助,炮弹还装有尾翼,无需担心直射范围内的精度问题。
但线膛坦克炮就麻烦了,膛线天然的会带来旋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解决的方法很简单,把弹带变成活动的就行了,这样炮弹就不会跟着膛线快速旋转,唯独弹带跟着膛线转动。
总之,就是这么回事儿。
炮弹上齿轮状的东西有何用?
炮弹头后面那个像齿轮的物体叫做“弹带”,是炮弹是的重要部件,由紫铜制成,有密封和自润功能。起到保护炮管内的膛线的作用和精确的将炮弹发射到更远的地方。
我们都知道近现代的火炮的炮管内是有膛线的,它起到稳定炮弹的作用,也就是说:在膛线的束缚下,弹丸受发射药气体的推进“螺旋状”在炮管内向前,出炮口之后也是“螺旋状”飞行…炮弹在螺旋力的作用下飞行的会更加稳定。但是,弹丸也是由优质钢制成,在与炮管膛线摩擦过程中由于是“硬碰硬”会严重的损伤膛线,膛线缺损之后就会造成弹丸出炮口后飞行不稳定的现象,也就不能准确的击中目标!更重要的是钢太硬了,起不到非常好的密封效果,会使发射药气体泄露,影响到弹丸的推力和初速度,这会使弹丸的发射距离显著的下降,特别是对加农炮这样的炮种,它要求的是炮口初速大和弹道平直。所以,为了减少对炮管膛线的磨损和更充分的利用发射药气体的推力,在弹丸的后部加了“环状”弹带。
目前“弹带”都采用紫铜制造,铜的硬度小于钢,并且延展性也比钢好了很多,在与膛线摩擦时由于硬度低对膛线的磨损比较小,而且还会更紧密的“咬合”膛线,使发射药所产生的气体不会太多的泄露,这样就会让弹丸更能利用发射药的推力,炮口初速更大、飞行的更远!而紫铜的这种功能就叫做“自润性”。总之,武器装备的发展是在实践中得到改进,有问题暴露,暴露后就要很好的解决,这样才能使武器装备的性能更加提高。
炮弹上齿轮状的东西有何用?
炮弹弹头上那个齿轮状的东西是叫做“弹带”,主要起到密闭和保护膛线的作用,减小炮弹发射时高压燃气的泄露,以及炮弹和膛线之间直接的摩擦,至于为什么“齿轮状”,那是因为弹带的材质较软(软金属或者其他非金属材料,通常用紫铜材质),而且相对于整个炮弹弹头来说是稍微“凸”出来的,所以在和膛线“互相挤压”的作用下就会被压出“齿轮”一样的形状,也就是说,只有击发过的炮弹,其弹头上的弹带才是齿轮状的,如下图所示:
▲击发过的弹头上的“齿轮状”弹▲炮管内部的膛线
炮管内部的膛线如上图所示,从这个角度看过去我们可以发现膛线其实是“螺旋状”的,所以,它的作用就是使弹丸自旋,在出膛后有一个轴向稳定性(也就是“陀螺稳定原理”),然后我们再注意一下图中我用红圈圈起来的部分,可以发现,膛线很明显地凸起来的,所以,炮弹在发射的时候就会和膛线互相挤压,然后突出来的弹带部分就会被膛线挤压成齿轮状,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击发过的炮弹弹头后半部分那里有一圈齿轮状的东西,其实不管是炮弹还是子弹,由于膛线的作用,发射后弹头上都会出现挤压痕迹的(滑膛炮除外),比如下图所示,就是两枚击发过的子弹弹头,从图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上面有被膛线挤压过的痕迹,
▲子弹弹头上的膛线挤压的痕迹
而如果是没有击发过的炮弹,那么其弹头上面的弹带则是很光滑的,因为此时弹带还没有受到膛线的挤压,如下图所示,从图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弹带相对于弹头的其他部位确实要粗上一点点,是凸出来的,又因为弹带的材质较软,所以在发射的时候就会直接“嵌入”到膛线里面,弹带的这种特性可以减小高压燃气的泄露,起到密闭的作用,保证弹丸有足够的出膛动能!除此之外,弹带也尽可能的避免了弹头与膛线之间的直接摩擦,降低了膛线的磨损,毕竟弹头材质的硬度也是很高的,直接和膛线接触的话会加快膛线的磨损!▲未击发炮弹弹头处的弹带
因此,总结一下,弹带的作用就是提高密闭性和保护膛线,至于题目中说到的“齿轮状”,那时弹带和膛线挤压后产生的,只有发射后的炮弹弹头上才会存在,如果是还没有击发的炮弹,那么其弹带是很光滑的!
炮弹上齿轮状的东西有何用?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炮弹上会有一圈圈的齿轮状环形物体,其实这玩意儿也不都全是弹带,根据炮弹种类和所处位置不同,齿轮状的东西在炮弹上一般有三种,一个是弹带,一个是定心部,还有一个则是闭气沟槽。在普通的线膛炮炮弹上,如果是处在炮弹底部的红圈,那么这玩意儿一般就是弹带。弹带一般由紫铜制成,这种材料质地比较绵软,有三个作用。
第一、在发射时可以让炮弹嵌入膛线,使炮弹旋转。
第二、弹带与膛线严丝合缝后可以密闭后膛火药气体,增加膛压,提高炮弹初速度。
第三、在使用分装弹时,弹头先由送弹手送入炮膛,这个时候弹带卡入膛线就能固定住炮弹,然后才能顺利送入发射药筒。除了弹带外,在炮弹中间部位还会有一圈光滑的银白色物体,那玩意儿是不锈钢材质的,叫定心部,主要是起平衡作用,可以让炮弹的运动轨迹与炮膛轴线保持一致,提高射击精度。如果是迫击炮的话,在炮弹中间部位会刻划一圈锯齿状螺纹,这个东西是黄铜制造而成的,叫做闭气沟槽,因为迫击炮是前装弹,为了保证顺利装弹,迫击炮弹的口径一般比迫击炮本身小,所两者之间会存在缝隙,所以设计了这个闭气沟槽,当火药气体通过这里时会形成特殊的涡流现象,保证火药气体大部分不外泄,以此来提高膛压,保证射程,差不多就是这些吧,不足之处,欢迎补充。
炮弹上齿轮状的东西有何用?
下图这种炮弹上的“齿轮”是打过的炮弹才有的,因为炮弹的弹带与炮膛膛线“挤压”才会出现这种“齿轮”状。
弹带在炮弹没有打出之前是光滑的,也就是下图这样。当然了有的大口径炮弹有两圈弹带
所谓弹带是炮弹中部或尾部的一个“圆环”,因为大多数弹带的材料是较软的紫铜,所以颜色呈现“深黄”或“偏红”色,也就是上面两张图画红框的位置,这是线膛炮弹的一个重要部件。弹带的主要作用有两个:更好的咬合膛线、密封。
先说一下咬合膛线的作用。现代火炮大多数都是线膛炮,在膛线的作用下炮弹会“旋转”出膛,飞行的稳定性大大提高,这样等于提升了命中精度。然而炮弹本身的材料是硬度较高的钢,极高的硬度使炮弹不仅无法被膛线带动,而且钢对钢的摩擦还会使膛线受损,间接导致气体密封性和炮弹飞行精度下降。所以在炮弹外圈增加一层柔软的紫铜弹带,借助柔软的紫铜使炮弹嵌入膛线起到旋转炮弹的作用,而且还可以降低炮管膛线的磨损。所以我们看到炮弹外有一圈“齿轮”,这就是紫铜弹带挤压咬合了膛线的效果。
再下密封的作用。炮弹的发射初速度来源是发射药气体在炮管内的推动作用,然而如果炮管膛线和炮弹之间密封不好的话发射药气体就会通过缝隙泄漏,这样炮弹在炮管内的加速作用会被削弱,对炮弹的初速度和射程都会造成影响。所以这个与膛线咬合的弹带可以起到密封作用,尽量减少发射药气体的损失,将炮弹的速度提升到更高的水平。下图为子弹的推动,与炮弹是一个原理,可以看到主要是靠气体将弹头顶出
随着技术的提升,一部分炮弹的弹带被塑料取代,成本更低、自润滑效果更好。
炮弹上齿轮状的东西有何用?
我是一位老兵,入伍服役时在师司令部工作,可以说经常研究战争历史,因此对该问答有着深刻的见解,请网友们关注我。
题主所问炮弹上齿轮状的东西有何用?我们经常看到影视剧里战斗的场景,经常能看到敌我双方对阵的场面,阵地上都摆放着各种类型的野炮,在大炮的附近还摆放着成堆的炮弹,这些炮弹只听指挥员一声命令,为了掩护步兵冲锋,一会儿功夫就会倾泻到敌方阵地。
那么为了确保这些炮弹的准确性,得必须在炮弹头的尾部制出齿轮状的凸凹形体,这些凸凹不平的齿轮状,估计使很多军迷们一时感到迷惑不解。
其实这些炮弹头后面那些齿轮状物体军语叫做“弹带”,也是炮弹的重要组成部件。它是由紫铜制成、有密封和自润功能,能起到保护炮管内膛线的作用和精确将弹丸发射到更远的地方。
因为炮弹的弹丸是紫铜而制比较软,而炮管是坚硬的特种钢材,所以不会损坏炮膛。当炮的撞针击中炮弹底火时,炮弹就会瞬间产生爆炸的动能,利用这种动力就能把弹丸喷出炮管,因炮膛壁是螺旋体状,这样能与弹丸尾的齿轮状产生磨擦,就能使喷出的弹丸在空中旋转而飞行,从而使弹丸射得更准、更稳、更远。
综上所述就是炮弹上齿轮状东西的作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