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应该算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为什么我们要称为汉族而不是秦族呢?
这个称呼来的比较复杂,听知常容慢慢说。
一开始没有汉族这个称呼,只有诸夏和夷之称,最中央的称华夏,周围的称北狄南蛮西戎东夷。这样组成整个天下。像秦国因为长期与西戎在夹杂在一起,曾经一度时期被中原诸侯国认为是西戎,让秦国郁闷非常。
楚国一开始也被当作南蛮,楚王熊渠曾经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楚国讨伐随国时,随国说我没有过失,你为什么要讨伐我,楚国说: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
言下之意就是希望随国能支持楚国进入主流诸侯国行列。
从秦楚两国的变化可以看得出华夏与四方夷狄的分别主要还是在文化认同上。
所以孔子同样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孔子对华夏的文化是绝对捍卫的,他对管子的评价不高,说管仲不俭不守礼,但对管子捍卫华夏文化的功劳作出高度评价: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所以华夏族不是以血统血脉为标准,而是以文化认同为标准。只要你认同华夏文化,守华夏文化的礼,你就是华夏。相反你虽生活在华夏,但不过华夏之礼,那和夷狄没有什么区别。
秦国和楚国后来都采用华夏文化,也就是周王室的那一套,中原诸侯国都认为他们是华夏的一份子而不是西戎或南蛮了。
这个跟外国的一些所谓的血统论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讲究的是文化认同。
当然在文化认同这个大概念下还会讲血统。整个大族以文化为标准,大族之内的人的区分是以血统为标准,比如李家、王家、杨家、张家等等。
这也是中国人的智慧,阴阳平衡。有统有分,外国人是不懂这个道理的。
他们只有单选一。
正是这种文化认同感使得华夏一族越来越庞大,不管遇到什么天灾人祸都能延续下来,因为文化的生命力远强于人的生命力。
汉族是怎么来的?前面的铺垫是很重要的,将汉族的来龙去脉讲清楚了,接着讲一讲汉族的来历。
清代有一个叫曹家达的人写了一首诗,这首诗中交代了汉族的来历。
乱中杂感五首 其三 汉族
汉武逐匈奴,乃有汉族称。唐人伐高丽,故号相频仍。
岂其中夏主,直待刘邦兴。愚人论种族,但见僭无徵。
五胡乱晋末,子孙犹绳绳。匈奴祖夏后,史书良足凭。
这里就提到汉族是在汉武帝讨伐匈奴之后才有汉族这个名称。从这里也可以反推秦朝应该是沿用华夏族这个概念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秦朝存在时间很短,大家对秦朝的认同感不强,秦朝一出问题,六国之后就纷纷起来。为什么六国之后可以纷纷起来,因为当时的百姓认为自己还是楚、赵、韩、魏、燕、齐的子民,不是秦朝的子民。
所以天下百姓对秦朝不认可,怎么可能称自己为秦族呢?
汉朝则不一样,汉朝统治天下几百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大家就认同了。当时刘邦的一句话: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影响了几百年。
刘备为什么敢自己封自己为汉中王,底气在哪里?因为他姓刘。
西汉是一个很强大的王朝,我们言朝代必说汉唐,从这里开始用汉族来代替华夏族也就顺理成章了。
华夏的概念差不多也是周朝成型的,孔子曾经说过夏历是最正的。
“汉族”这两个字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估计很难考证了,历史文献中一般很少出现“汉族”这样的名称。因为华夏的概念比汉族更广,历史更久远,更容易被人接受。
比如有人说我们是炎黄子孙,在我们看来没问题,但一些蚩尤的后代或许就有些看法了。
宋朝曾经出现过汉族的名称,当时宋朝面对西夏的李元昊崛起毫无办法,而且有官员被李元昊所抓。
当时刘平被抓,边关传来的消息是刘平已经投降了。宋朝要处理刘平的家属,此时贾昌朝说了这么一句话:
汉族杀李陵,陵不得归,而汉悔之。先帝厚抚王继忠家,终得继忠用。平事未可知,使收其族,虽平在,亦不得还矣。——《宋史》
强大关键在于包容,而不是排斥,更不是所谓的血统纯正。
比如大唐李氏的血脉中有就鲜卑族的,李渊家族曾经被赐姓大野氏,杨坚就是普六茹坚,小字那罗延。
现在大家提隋唐都会是一脸的自豪,不会去计较这个血统和姓名。现在在网上一些人刻意宣扬正统的汉族,还有什么北方的汉人和南方的汉人的区别等等,这些都是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刻意误导之,我们的眼睛应是雪亮不会受其误导。
从概念上来说汉族是华夏的,更是天下的。最大的概念就是天下。
我们同在一片天下,这是最大的包容。“天下大同”这是天下人的梦想和追求。
秦朝应该算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为什么我们要称为汉族而不是秦族呢?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传三世,共两帝一王,国祚共十四年。这短短的十四年,开启了封建王朝的开端。废分封,设郡县,书同文,车同轨等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毕竟立国太短,国家意识还没有树立起来,六国的其他子民很多还都心怀故国。秦末时,烽烟遍起,各地义军,旗号有楚有周。
在秦朝通知期间,独尊法家,统治严苛。不得民心也是灭亡的原因。
再来看秦朝的疆域图
当时秦的疆域除了六国外,北抗匈奴,南击百越。被匈奴、羌、滇等还未并入中国版图的势力包围。
再来看汉朝。汉朝(前202—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共历二十九帝,享国四百零五年。
汉族以前被称为“华夏”族,战国时代秦国设汉中郡(距今已有2400多年),汉中由此而得名,为后来秦统一后的天下三十六郡之一。 楚汉战争时刘邦被封为汉中王,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汉军”,驻扎在汉中.后刘邦率汉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首先占据关中,进而统一天下,定国号为“汉”。
经过几代明君积累,汉武帝时,强盛的汉帝国为反击匈奴入侵,与匈奴进行了长期的,大规模的,惨烈的战争,强悍的汉军铁骑大规模追击匈奴,深入大漠腹地数千里,甚至翻越了葱岭,使当时非常强大的匈奴屡次遭受重大打击,最后灰飞烟灭,极少数残余远遁欧洲,致使“漠南无王廷”当时各国震动,谈汉色变。 由于空前强大的汉军在西域,中亚各地演绎了一百多年不败的神话,使汉军,汉人威名远播域外,"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强大的汉帝国用铁和血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也使其子民在异族面前,可以自豪的大声说“我是汉人!!!”。
汉武帝的开疆拓土,于华夏功在千秋。
向东北,初置辽东四郡。灭卫氏,震慑高句丽,其功不细。
向西,取河西,断匈奴右臂。今之甘肃是也,上千年来永为汉土。
向西南,征服西南夷。为以后各朝代垦荒、改土西南打下了基础。
向东南,进入今之浙江、福建。
向南,击溃南越,收复自秦末割据一方的岭南。
向北,力克匈奴。
从此以后,无论中原华夏后裔怎么改朝换代,人们都称其子民为汉人,衣冠也为汉家衣冠,这就是汉民族的来历。
汉朝鼎盛时期的疆域图。
其实,汉唐盛世,对现在的中国影响深远。国外的中国人聚居区还被叫做唐人街。汉也成了我们民族的称谓。
秦朝应该算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为什么我们要称为汉族而不是秦族呢?
这个题目看到了问题的关键,是一个很值得深思、且有社会教育意义的题目啊。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大一统的国家,可中国人从不称自己是秦族,而称汉族,这是为什么呢?
仔细分析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秦王朝的政治思想具有反动性
: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民主、平等思想空前高涨。
孔子的儒家大力提倡民本思想,特别是孟子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主张。墨家也主张“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和各级“正长”,“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相爱,交相利”等。儒、墨都具有浓郁的民主、平等、民本思想。
战国时期的知识分子经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最终皆归之于儒、墨、杨三家,而信奉儒、墨两家的占绝大多数。所以说,民主、民本、平等思想是战国时期的社会主流思想。
而且民本思想还为大周王朝所认可和奉行的,如周武王就说过:"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大意是:上天所看到的,来自于我们老百姓所看到的;上天所听到的,来自于我们老百姓所听到的。也就是说民众的意愿就代表着“天” 的意愿。
《左传》也明确记载“夫民,神之主也”,意思是说,民众是神的主体,要尊敬神,首先要尊敬民众。
周国开国鼻祖古公亶父讲:“有民立君,将以利之”,意思是说民众树立君主的目的,是让君主为民众谋利益的。所以,周朝提倡惠民、裕民、仁政等。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逆历史潮流而动,摈弃民本、民主思想,把民众称作“黔首”,就是黑头的意思,也有战俘奴隶的意味,大概与污蔑农民为“泥腿子”是一个意思。剥夺民众教育和接受教育的权利,实行愚民政策;把全国民众置于严刑酷法的钳制之下,一切事情皆取决于法律;钳万民之口,有敢议论朝政者处死;割裂历史及历史文化传统,焚书坑儒,给中国造成空前文化浩劫;把皇帝置于至高无上、为所欲为、骄奢淫逸的绝对权力之上,把民众视作奴隶;即使各级官吏也不许提出不同意见,否则法律严惩,从而导致以"税民深者为明吏",以"杀人众者为忠臣"。
秦二世曾说:“凡所为贵有天下者,得肆意极欲,主重明法,下不敢为非,以制御海内矣。”这与周朝的民本、民主思想是一个鲜明的对比。
这无疑是社会的倒退,是对人民的反动,是中国人民的灾难。秦王朝既然把自己置于人民的极端对立面上,自然得不到人民的拥护,人民也不会以秦族自称。
二、秦王朝暴虐无道、泯灭人性
秦国在兼并六国前就以虎狼之国闻名,统一中国后,秦始皇认为周朝是火德,秦代周朝,属水德,于是依然专任刑罚,更加刻削戾深,对民众不讲仁恩和德义。在制定法律和执法中专讲刻深严酷,甚至达到泯灭人性的地步。比如严禁大家庭,儿子成年后必须与父母分家单过,还必须结婚;女子成年后也必须结婚,否则法律严惩。这在当时也是严重侵犯人权的行为。秦国依然实行人殉制度,秦宣公墓一次人殉竟达186人;秦始皇死后人殉数量“死者甚众”,活埋的工匠不计其数等等。
秦朝实行严刑酷法,据说犯人“相望于路”,这得有多少罪犯呀?一个国家,几乎人人都快成了罪犯,这还是正常国家吗?
秦国用这种白色恐怖统治秦地人尚可,但一旦推广到中原大地,思想高度发达和解放的中原人自然接受不了这种暴行。终于导致全国大起义,很快推翻了秦王朝。由于秦朝的暴虐无道,人人痛恨之,故当代人及后世人民不会以秦族自诩。
三、秦王朝被人民推翻
秦王朝只延续了十四年,就在全国人民的一片声讨当中被推翻。这样的王朝不值得人民去称赞,所以,人民不会以秦族自称。
四、汉朝相对来说得人心
农民起义军推翻了秦朝,而建立了汉朝。汉朝虽然在官职上依照秦朝来设置,汉朝法律也在秦法律的基础上予以修订,但毕竟与秦朝的“事皆决于法”的性质截然不同:
汉朝以“仁政”为主,以法律为辅,而非专任刑罚。这是汉朝的拨乱反正。最初是崇尚黄老,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黄老”也是讲究“仁德、仁政”的。
孝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的,往往停下来以利于民生。
汉文帝临死遗诏是:“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非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临,以离寒暑之数,哀人之父子,伤长幼之志,损其饮食,绝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也,谓天下何!”
到汉武帝时独尊儒术,更是把德化教育仁政放在首位,把刑罚放在辅助地位,德刑兼用。
由此可见,汉朝是拨乱反正,把秦朝带偏的中国历史轨迹,重新拉回到了周朝以来的、正确的历史轨道。
这就与秦朝的暴虐无道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汉朝内安民众,外服强敌,两汉极盛时东并朝鲜、南包越南、西逾葱岭、北达戈壁 ,国土面积约达609万平方公里,国运前后延续400多年。这样的一个盛朝,中外闻名,怎能不让人民为此而感到骄傲,以汉人、汉族人自居呢?
秦朝应该算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为什么我们要称为汉族而不是秦族呢?
秦以前的儒家是百家的总汇,在学术成份上不仅有儒有墨,有道有法有阴阳,形名,以及外来的釋家,这而称之曰:儒生:”這些人舞文弄墨,办学堂,招弟子在理论层面有决对的话语权,常见被人征引仲尼的话:冫民可使之,由之,不可使知之:″最著名为近代人所詬病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所谓:天下之通义:,,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儒生大多数免於一死,活下来,暂且嘴巴闭上,大隐隐於朝还是在秦朝任官,李斯不用说绝好的代表,夲是荀卿的弟子,转而媚秦,焚书坑儒他发动的。中隐隐於野,埋头研究或著书,来播下仇悢的种了,广招弟子,這些博±,候补博土,荀卿似乎是一个代表。另外一大部分直接与六国旧贵族串联,组成軍队。《叔孙通傅》,叔孙通参加项梁的軍队,不久又转投汉高祖麾下,把项羽打败,取得天下,其中以鲁儒生最猛。陈涉,大軍,鲁儒生,直接手持孔氏之社器,往归陈王。张良夲是一儒生,事前一直四下秘密活动,陈涉一发动起义,张良立刻率少年百余人响应、,、,三数九流,例陈平,田叔,是道家、、张蒼、秦时御中,阴阳家,纵横家的蒯徹<通>,都是反秦大家的领袖人物,。在推翻大秦不遗余力,大骂秦以霸术而得天下,而喋喋不休,痛恨,巴不得把秦的田间地头付之一炬,這些做到了,史册上必竟留住了久遠的记忆,纵然再也回不去了`、《资料中国史,沫若文集,中国哲学史》,谢谢悟空,,,,啊啊终于[玫瑰]
秦朝应该算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为什么我们要称为汉族而不是秦族呢?
把国家的名字给了秦,"China",把民族的名字给了汉。
秦朝应该算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为什么我们要称为汉族而不是秦族呢?
这个问题本人已经讨论过,现在在做些补充。
其一,秦灭六国成一大统。然而,逐国遗族没尽灭,各国复辟之心未消,适逢秦乱国力虚弱,大军守边关不得回师勤王,秦被灭。
其二,秦国一统后仍然按照秦法护国,然秦法虽然护国长远很好,但削弱近患乏力。因为秦法遵循“法不诛心”选择,没有违法事件出现盖不追究,这样就给了企图复辟之心蛰伏空间和时间,一旦时机成熟就会一哄而上,星火燎原。
其三,秦宫出现妄臣,扰乱宫野,人心惶惶。所谓头脑死亡,身体岂能长久,被推翻成为必然。
其四,秦亡汉立,国人怨秦情绪需要宣泄,汉正秦邪自然成为标签。自然恭维汉而贬低秦成为常态。世人认汉不认秦属于人性使然。并汉立国400年几十代“尊汉忘秦”的熏陶,人们自然知道汉而不知道秦。如同现在人们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不知道中华民国一样。如果不是偶有关于国共合作和战争影视剧,几乎大多数人不记得中华民国是怎么会事了,即便现在能够得到的信息也是被过滤过的。
其五,汉朝400年汉人心态已固,梦境也会成真,再也回不去对秦的记忆。偶尔记起来的归属也只是遥远的三黄五帝,秦朝已经被忘记在记忆的深处成为一个瞬间。如同清朝统治200年国人已经把“留辫子裹小脚”认为正统,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矫正期这个记忆自然而然世代相传了。而恰恰后人没有一股强有力的势力愿意“拨乱反正”恢复秦朝正统。
以上各条原因汇聚在一起,“尊汉忘秦”就成为必然。在人们的心中“汉朝是国人共同的朝代”,“秦朝是老秦人的朝代”。
一句话,秦朝在人们心中记忆中刻痕很深,但痕迹太短,形不成多代人的遗传记忆惯性,被“遗忘”也自然而然。所以我们称自己是汉人不是秦人的原因就是这些。
当然可以有很多理论和评说。不过只要知道“万代历史一张纸,千卷故事杜撰来”这个道理,知道“纵使千变万化崇山峻岭,却终是一捧简单的土石堆成”的道理,去伪存真万事简单明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