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天圆地方'指的是什么?

天圆地方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这是传统文化的底层逻辑

知常容记得读书的时候,我们的老师说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这是古人朴素的天地观。我当时也信以为真,直到后来看河图洛书时才明白并不是这么简单,但读书时却深信不疑,这也反应传统文化断层多厉害,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的经历。

天圆

说天圆就先来说一说圆是什么意思。

圆是由员转注而成的。员什么意思,看下图。

员就是上面一个圈,下面一个三足鼎,最后变成贝字。后来造了一个圆,实际就是强调上面这个圆。

所以天圆这个概念是和祭祀相关的。古代大多文化都与祭祀有些关联,实际上就是对天的认知。天圆是古人对天的认知的一种总结,怎么可能简单就认为天是圆的就搞定了呢。

我们会发现古代祭天的地方都是圆的,但我们住的房子都是方的。

圆是什么?圆就是周。

周就是全,复始循环。怎么才能保证周而复始,那就是没有任何缺陷的。只有完美的才可以保证周而复始。这就是传统文化的理论假设的根基。

任何一种文化都必须要找到一个理论,假设这个理论是永远不会错的。比如华夏文化特别是在周朝之后就找到天,认为天是无垢,不会错的。西方的宗教则找到上帝,认为上帝是不会错的。

东方人证明天不完美,会错,西方人证明上帝不完美,会错,在民众中达成共识,实际上很多文化就会发生混乱甚至崩塌。

孔子说五十知天命,既然天有问题,何必去知天命?再比天子的称呼,如果天不完美就意味着天子不完美,天子不完美怎么去统治天下?

完美用什么表示?

圆。

所以天圆不是表示天是圆的,只是用了“圆”这个符号来表示。天是周而复始而完美的,这也符合古人对天地的认知,日出日落,永不改变。

天是怎么运转的?

按阴阳规则运行,按五行规则运行,这就说到了地方。

地方

我刚才提到一句话:古代祭天的地方都是圆的,但我们住的房子都是方的。

既然我们效仿天,为什么将地变成方的而不是圆的呢?

实际是遵守阴阳规则。

孟子说: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

荀子说:规矩者,方圆之至。礼者,人道之极也。

我们经常会说这个人很懂规矩,是说这个人很懂方和圆吗?我相信没有一个人会这么认为。

所以孟子和荀子说完这句话之后都会说到另一方面,人伦和人道就是人间的规矩。

很多人都没有想过为什么古人会将河图洛书画在龙马和乌龟之上。他们大多是将这两个动物进行神话,却忽略古人要传递的一个最重要的意思:一个是圆的,一个是方的。

详细的就不讲了,我记得我在《人生终极之问,或在《河图》、《洛书》中找到答案 》稍微有聊到河洛,这里不是讨论这个所以不展开。

地方和天圆一样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天圆形成与祭祀,而地方则形成于生活实践。

“城”的出现是一个偶然的机会,那是一场史前大洪水,鲧为了对抗洪水而发明的一种建筑。不过人们只记得鲧治水失败被杀,禹治水成功,却不知道人类定居的改善是从鲧开始。

方的最大优势是可测,可把握。

任何规矩必须是可测可把握的,因为这是需要人们去执行和遵守。

有人说直接用天圆何必弄个地方。

天圆是完美的,正如道一般,你觉得凡间有几人能明白。天子要统治天下,是让百姓明白还是带着百姓悟道?

百姓追求的不是悟道,他们追求的是一日三餐,安居乐业,所以他们需要的是清清楚楚地明白,靠白纸黑字的规则,而不是靠领悟。

出现在你眼前的河图和洛书一般不是左边的乌龟和龙马,而是右边这个样子。

这其实就是“天圆”在进行“地方”化。

结语:

天圆地方实际要表达的是天是完美无缺的,周而复始,人向天学习立下规矩,以安定天下。

天圆地方提示的是传统文化最底层的逻辑,也告诉所有人,传统文化的理论根基是什么。

所以这个圆和方与圆形长方形没有必然关系,只是用圆形和长方形去表示。

“天圆地方”以我浅薄的知识储备推测,应该是周朝之后的产物。

古人说“天圆地方'指的是什么?

(象征盖天“三衡”的北京天坛圜丘)

中国古代,有过三种“宇宙理论”。

分别是——“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

“天圆地方”,是“盖天说”的简单概括,即所谓“天员(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盖天说”,是中国古人最早的“宇宙理论”。考古资料证明,早到至迟在公元前五千纪,“盖天说”已经很完善了。

距今6000多年的新时代时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礼器和图形,清晰地显现了中央凸耸的“璇玑”下“斗形”方脸的神祇,可知当时古人通过天文观象,已经掌握了“天极”“北斗”位置并形成了“天如华盖”或“盖笠”的认知。

(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时期“璇玑”神祇)

古人如何认定“天圆”。

上古先民观测天象,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确定一个“天上”的坐标点,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天极”。

《吕氏春秋》云:“极星与天俱游而天极不移。”

作为居于北半球的上古先民,夜观天象,很自然地就望向了北方的星空,选定了“北斗”环绕运行的中心点为“天极”;而环绕运行所画出的“圆”之内的天区。古人称之为“璇玑”。

“璇玑”,在上古“宇宙观”中,不仅被认为是“天极”的中心,而且是中央凸起的绝阴之地。

(璇玑天区示意图)

记录了上古先民天文思想,并作为“盖天说”理论“代表作”的《周髀算经》曰——

“欲知北极枢,旋周四极,常以夏至夜半时北极南游所极,冬至夜半时北游所极,冬至日加酉之时西游所极,日加卯之时东游所极,此北极璇玑四游。正北极,璇玑之中,正北天之中,正极之所游。”

古人发现,“璇玑”中心的“天一”“太一”等星,亮度明显弱于环绕运行的“北斗”,因此想象,“璇玑”是一个凸起的更高更远的天区。

这是“天如华盖”或曰“天如盖笠”观念形成的最初原因。

同样,这也是中国原始宗教中认为至上神“天帝”居于天之最高处“璇玑”的最初原因。

(距今7000年新石器时期“二绳”和“亜”字图形)

古人如何认定“地方”。

上古先民认为“天”像个“华盖”或者“盖笠”扣在大地上,那么,大地不也应该是圆形的么?

古人的“地方”概念,并非来自直观观测——观测大地形状,在古代,比观测天空困难难得多。

古人认定大地是方形,其实也是通过观测天象观象授时得出的结论——这就是通过确定“二分二至”而对东南西北的测定。

前面说到了《周髀算经》。“周”,之圆周;“髀”,本义是人的大腿或腿骨。人们最早以“人体测影”,然后,“立表测影”,“髀者,表也”。

古人通过“立表测影”,总结出了“二分二至”,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将“四点”以直线相连,得到了“+”这个符号。东汉许慎说,汉字“十”由此而来——“一为东西;丨为南北”——古人不仅通过测影掌握了“四季”,还确认了方向。

(春秋时期“亜”字形墓葬)

古人把“+”符号的“一”和“丨”均等加宽,就形成了“亜”字,进而确定了“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方位。

当“一”和“丨”不停均等加宽,最后,就不再是“亜”字,而成了“囗”形。

距今7000年之前的安徽蚌埠双墩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的图形,证明当时的古人,已经懂得由“+”符号,这在《周髀算经》中称为“二绳”,进而扩展为“亜”字图形。

而安徽埠阳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六壬式盘”,则形象地展现了古人“天圆地方”“宇宙理论”的概貌。

(西汉天圆地方六壬盘)

“盖天说”的演进和特色。

“天圆地方”,是上古先民的第一个“宇宙理论”的简单表述,但绝不是全部。

首先,“盖天说”也在演进。

《晋书.天文志》说——

“蔡邕所谓《周髀》者,即盖天之说也。……髀,股也;股者,表也。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盘,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沱曰隤,三光隐映,以为昼夜。……又《周髀》家云:‘天员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这是说,古代《周髀》研究者认为,“天圆”就像“锅盖”一样,“地方”恰似方形平坦的棋盘,天扣在地上。但是后来,人们认为天象“斗笠”,地如扣着的盘子,天和地,都是中高四周低。

这是“盖天说”关于“天圆地方”两个不同阶段的认知。

有学者认为,第二个阶段的认知,是古人关于“昆仑之丘”传说的根源。

其次,“盖天说”对太阳运行的认知。

还是《晋书.天文志》,其曰——

“日丽天而平转,分冬夏之间日所行为七衡六间。每衡周径里数,各依算术,用勾股重差推晷影极游,以为远近之数,皆得于表股者也,故曰《周髀》。”

这是讲,通过“股表”测量,并使用“勾股”计算,得知太阳在天运行,有一个“七衡六间”的“天图”——

这个图,记载了太阳每日运行的轨迹——七个同心圆,是全年十二个“中气”的太阳视运动的日行轨道——内衡为夏至日道;二衡为小满和大暑日道;三衡为谷雨和处暑日道;四衡为春分和秋分日道;五衡为雨水和霜降日道;六衡为小雪和大雪日道;外衡为冬至日道。

七衡中,最重要的是“三衡”——内衡夏至;四衡春分秋分;外衡冬至。可知,“七衡”是“三衡”的细化。

“三衡”,标志着古人对“二分二至”的掌握。中国“三衡”遗迹,从新石器时期开始的圜丘和三环玉礼器,直到明代北京的天坛圜丘,都是“天圆”“天盖”的象征。

再次,“盖天说”对日月星辰升降起落的解释。

又是《晋书.天文志》:——

“天旁转如推磨而左行,日月右行,随天左转,故日月实东行,而天牵之以西没。譬之于蚁行磨石之上,磨左旋而蚁右去,磨疾而蚁迟,故不得不随磨以左廻焉。天形南高而北下,日出高,故见;日入下,故不见。天之居如倚盖,故极在人北,是其证也。极在天之中,而今在人北,所以知天之形如倚盖也,日朝出阳中,暮入阴中,阴气暗冥,故没不见也。夏时阳气多,阴气少,阳气光明,与日同辉,故日出即见,无蔽之者,故夏日长也。冬天阴气匀,阳气少,阴气暗冥,掩日之光,虽出犹隐不见,故冬日短也。”

古人,还不了解地球自转,所以认为是“天转”;天南高北低,因此,“日入下”就看不见了,其实还在天上;夏日长冬日短,古人认为是阴阳变幻的关系。

“天南高北低”,有学者说,这是共工触不周山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神话的根源。

除此之外,“盖天说”,还包含了精细的几何数学计算,前面说到了“勾股”,所以才称《周髀算经》,限于篇幅,不详赘述,但其成就,足令人叹为观止。

(《周髀算经》方圆图和圆方图)

自然,“盖天说”的“天圆地方”,也有自身难以弥合的“漏洞”。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说——

“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揜(yǎn)也。”

“揜”,即“覆盖”,这是说,“天圆”的盖子,总是不能把“地方”的四角都盖住。

于是接着说——

“参尝闻之夫子曰: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圆曰明。”

上面一句的质疑,也是后来“浑天说”和“宣夜说”两种“宇宙理论”认为“盖天说”不“圆满”之处,尽管“盖天说”后来让大地也“鼓起来”了,但毕竟还是难自圆其说。

曾子的后一句,讲的是孔子的理解,就已经离开“天文学”而进入儒学经学了。

古人说“天圆地方'指的是什么?

圆既是方,方既是圆,只是用方向而已,地球本圆方为用也。古人用天圆地方的理论,造车,天圆转,造车轮子。利用地方的理论,坤腹方稳,造车厢。坐人或运货物。外圆内方,外圆动力飞谍,内方方舱,分八格配坐配重均垣。万年前入住地球的运载工具。先天八卦就是史纪。至今也没达到如止先进水平。说什么结绳而制,纯属混蛋造谣,为打击中国传统文化胡编乱造。现在不照样用这个道理吗?哪个国家超越出这个原理啦?别戴着洋眼睛把中国传统文化当哈哈镜说笑谈。说什么没科学,用西方科学哲学之洋词当神棍,取代道理。见中必反,打压中国文化,可恶。

古人说“天圆地方'指的是什么?

谢谢邀请:

天与圆象征着运动,两者结合则是阴阳平衡动静互补,这是中国古代一种哲学思想。

天地万物之灵,能够感通万物,最灵者也。

学识浅薄,简单认知,共同学习👌

🍎😄👌😄🍎👌😄👌🍎😄👌😄🍎👌😄👌🍎😄👌😄🍎👌😄🍎👌😄🍎👌😄🍎

古人说“天圆地方'指的是什么?

天圆地方,最早的意思是指远古人的居住地说的。远古的时代,男女是分开住的,男人同男人一起,女人同女人住一起 。男女的居住地外有一圈壕沟,男人的是方形的,女人的是圆形的。远古的母系时代即是这样住的。地方即帝方,所以后世帝王之城多是方的。母系时代的女首领,称象或天,天圆地方,古老的称呼。

古人说“天圆地方'指的是什么?

古人说不如《易》说正确。

《易》以乾为天,坤为地,阳为奇,阴为偶,是定则。

"天圆地方",指乾圆坤方;

"天地之数″,即奇数偶数。

天用时,时有週期性(曰圆),

地用位,位有方向性(曰方)。

易学集哲科玄于一体,

易辞不可与俗语同观!

将"天圆地方"误解成"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自欺欺人,大错特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