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和司马氏的禅让比后来的禅让厚道,为什么批评声反而最多?

曹操和司马懿这两个人都已经是标签化了,一提到这两位就会想到奸诈之语,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先来比较一下曹魏和司马氏以及后世的禅让,再分析原因。

汉献帝让位给曹丕,被封为山阳公,他在封地中依旧可以行天子之礼仪和权力,等于是国中之国。汉献帝是寿终,死后以汉朝天子礼仪下葬。

曹奂禅让给司马炎之后被封为陈留王,最后也是寿终,死后晋朝为他上谥号元皇帝,后人称为“魏元帝”,这个爵位到东晋时还保留着。汉献帝的封地在晋朝也得到保存。

这是两家禅让的情况。

接下去的就是刘裕代东晋的故事。

司马德文禅让给刘裕之后被降为零陵郡王,同年九月被刘裕派去的人以被子蒙住脸,用力扼死。

死后谥号恭皇帝,刘裕带百官为其送葬。

刘裕的子孙刘准禅位给萧道成,萧道成封他为汝阴王,表面上给他特权,不需要称臣,不需要上表,实际派人去监视,结果同年就将刘准杀害,时年13岁。

大唐李渊立杨侑为帝,不久逼其禅让,软禁在长安,禅让结束不久就得重病死了,一个15岁的孩子能得什么重病?

赵匡胤夺得后周天下,柴宗训只是一个七岁孩子,禅让之后没有被杀,20岁的时候去世,这中间过了十几年。

这样比下来其实曹魏代汉,晋代曹魏的做法是最厚道,最平和,而且是真的给退位的皇帝以特权,再看后面这些禅让,要么杀掉,要么监视等等,处于敌视状态。

现在我们能听到骂曹操,骂司马懿的,但却很少听到骂大唐、骂大宋的做法,为什么这样呢?

我写过一篇《同样是禅让,为什么曹魏这么多人骂,而唐、宋鲜有人骂? 》表达我的观点。

曹魏和司马懿被骂,而唐宋及刘宋等没有被骂,主要是被人有意识地引导,这个引导在我看来开始于北宋。

因为北宋和南宋经济活力比较足,老百姓生活比较享受,说书行业很活跃。当时就出现《说三分》这样的题材的书。任何说书肯定是有价值观和导向的,再加上听众的文化程度是很低的,所有人物都是简单化,脸谱化的,这样听众才能听得懂。

比如曹操一出场就知道这是一个坏蛋,关羽一出场就知道是一个忠勇之士。

这个价值观是怎么定下来的呢?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曹操的评价是有贼心没贼胆,也就是曹操不是不想当皇帝,而是畏惧名义。原话是:犹畏名义而自抑也。

司马光的观点自然代表当时官方的观点,也代表北宋的价值观。一个有贼心没贼胆的人能是一个正面人物吗?自然是一个反面角色了。

我们再来看一个人物——关羽。

关羽是从北宋宋徽宗时期被追封的,从忠惠公封到义勇武安王。

这等于又定下一个调调,关羽是正面人物。

关羽服务的对象是刘备一方,所以刘备一方必须是正方。

后来关羽被封为关圣帝君,那就更注定刘备一方是正义的。

刘备一方还有一个人物诸葛亮的地位也在急剧上升,成了智慧的代名词。

所以诸葛亮和关羽服务的刘备集团就必须是正义的代表。

这种调调就这样一直延续下来,直到《三国演义》成书之后更加牢固。几百年的传播下来就成了约定俗成,至于是不是符合历史,反倒无人关心了。

刘备是正义的,谁当大反派?

自然是曹操了,因为刘备的主要对手是曹操。

司马懿服务曹操一方,而且最终他的孙子司马炎夺得天下建立晋朝,更要命的是晋朝统一天下不久却发生八王之乱,使得整个中原陷入一片火海,你觉得读书人对司马家会有好感吗?

这些调调都定下来了,曹魏和司马氏就必须被骂,而且是骂的最狠的。

至于刘宋这些在老百姓中知名度不高,老百姓对此很陌生,自然不会被关注也不会被骂。大唐是一个强大朝代所以也不会被骂,北宋定的调调,他当然不会骂自己。这样剩下来曹魏就活该被骂了,没得选了。

这是简单分析,我文章中对前因后果作了详细的罗列,所以任何的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都是有意识的引导形成的,一旦形成之后就成了固定的,真相反而不重要。

当然喜欢看史书的人自然清楚这前因后果,但喜欢看小说的要比喜欢看史书的人多的多,估计曹操、司马懿这张脸谱要扯下来,换上本来的脸在未来可能性不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