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春秋霸主们为何不动周天子?

霸主不是天子,而是诸侯的老大,也就是古代俗称的方伯。

同样霸王不是天子,他只是诸侯王的老大。

为什么会出现霸主这一称呼呢?

西周建国之后,封过方伯,比如姜子牙受封的齐国一开始是没有获得这种特权的,直到商的后代造反之后,才获得这样的特权。

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史记齐太公世家》

这就是齐国获得的特权,这个区域等于就是属于齐国的管辖范围,只要这个区域出现动荡,齐国国君就可以带兵去讨伐以维持这个区域的秩序。

齐国国君的权力来自于周天子的授权,周天子同样可以处分齐国国君。周夷王曾经将齐哀公烹杀了。

为什么后来要称霸主而不是方伯呢?

周天子后来的实力弱了,一些大国开始不听周天子的号令,此时管仲提出:尊王攘夷。

核心的观点就是将周天子的威信重新树起来,同时联合诸侯国抵御戎狄等入侵。

想法是好的,但是别人也要听啊?

怎么让别人认同和服从?

只有一种方法:实力。

齐桓公主持“北杏会盟”平息宋国内乱,顺手将遂国灭了,接着与鲁会盟、鄄地会盟等等显示自己的武力,直到“幽地会盟”时,鲁、宋、陈、卫、郑、许、滑、滕公推齐国国君为盟主,实际上就是霸主了。

接着齐桓公开始在国际之间做好事,不再是炫耀武力,比如帮助燕国,重建卫国等等。

这样齐国的威望是越来越高,他的影响力就越来越大,这样就和其他大国起了冲突,比如楚国。

最后大国没有意见,周天子就授给齐桓公胙肉、彤弓矢以及天子车马等,这等于承认他的霸主地位。

霸主和方伯的区别

霸主是靠自己的实力打服别人,然后周天子授予权力,而方伯是周天子直接授予权力的。

当霸主出现说明周天子的权威受到很大的影响,此时周天子不可能再将齐国国君抓去烹杀了。

此时周天子和霸主名义上是君臣关系,实际是相互利用,周天子利用霸主维持天下稳定,霸主利用周天子的天然名义行使权力。

霸主是不能动周天子的,名义上霸主的权力是从周天子来的,你将周天子干掉了,你的权力是从何而来?

等于你破坏了游戏规则,大家就会不服你,天下群而攻之,以春秋时间的诸侯国的实力是无法承受的。

再说周天子也无实力真的去干预霸主的每一次决定和行动,霸主又何苦灭掉周天子?

历史中春秋霸主们为何不动周天子?

因为周天子是一切权力的来源,否定周天子,就是否定自已,无论是春秋霸主还是各路诸侯都不可能动周天子,既没有绝对的实力,也没有正确的名义。

春秋五霸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或者按《荀子.王霸》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无论是哪一种说法,春秋时期的首位霸主是齐桓公无疑,齐桓公之所以能够成为春秋首霸,是因为他重用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管仲。

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管仲辅佐齐桓公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协助齐桓公成为霸主。

霸在春秋时期是方伯的意思,方伯就是诸侯领袖或者诸侯长的意思,春秋时期的称霸意思就是成为诸侯长,也就是说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诸侯长。

周朝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宗法制和分封制,宗法制的核心就是嫡长子继承制,规定了周朝等级森严的社会阶层的继承制度,无论是天子、诸侯还是士大夫,都规定自家的财产、爵位、官职均由嫡长子继承,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社会等级森严,整个周朝都遵守这一种社会制度。

如果诸侯妄想动天子,就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导致社会阶层混乱,是任何诸侯或者士大夫不愿意看到,这样就动了整个统治阶层的蛋糕,而不仅仅是周天子的,况且一个强大的诸侯或者霸主,就算想动天子,也会得到其他诸侯的阻止,当时的诸侯国众多,并不是一个霸主能强大到消灭所有其他国家的地步。

除了宗法制,周朝还有分封制,周天子是一切权力的来源,周天子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将土地分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将土地分给士,一层一层分下去,天子建国,诸侯立家,这就是国家的由来。

再来看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的口号是什么?

是尊王攘夷。

尊王攘夷的意思是:“尊崇周王室,诸侯不兼并,侵夺外夷地”。也就是说管仲的核心思想和指导方针是以周天子为尊崇,团结诸侯,一致对外打击四方的蛮夷狄戎等外族。

管仲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这是称霸的前提条件,春秋时期,礼乐开始崩坏,时常有破坏礼乐的事情发生,也时常有对周天子不敬行为的发生,管仲的本意还是维护周朝的基本制度,然后以强大的诸侯国为诸侯长代替周天子来管理不听话的诸侯及号召天下诸侯团结对外。

春秋时期的霸主对上是尊重周天子,对下是团结诸侯及号召诸侯,虽然周天子的实力下降,虽然周天子的实力还不如一个强大的诸侯国,但是春秋霸主们的本意还是“改革”,而不是“革命”。

改革与革命是有很大的区别,改革只是在现在政治制度下作一些改进,并不想推翻现有制度;而革命则是推翻现有政治制度,重新建立一个全新的政治制度。

春秋霸主原则还是诸侯国,只不过实力强大一些,但是没有任何一个诸侯国能强大到灭亡其他所有诸侯国的可能,虽然霸主实力强大,还是担心一些诸侯国的联盟,这也就是连横合纵,所有的诸侯国都没有理由去动天子,而给其他诸侯国战争的口实。

因此,实际上春秋时期的诸侯国都维持一种相对的平衡,这种平衡很奇妙,而且任何破坏平衡的行为都会无意中被其他诸侯国所阻止,没有任何一个诸侯国,有灭亡周天子的想法,就算有,也没有那实力,所以干脆就不动周天子。

历史中春秋霸主们为何不动周天子?

为何春秋五霸都不动周天子呢?王孙满答曰: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西周昭王伐楚丧失天子六军,东周平王东迁丧失八百里关中故土,周恒王与小霸郑国相斗,中箭而王室尊严扫地。丧军丧土的周王室实力相当于一个中等诸侯国,为何春秋五霸皆没有灭周而自立呢?原因有三:其一、五霸没有碾压天下的实力;其二、挟天子以令诸侯更恰当;其三、周王室国运虽衰但未绝。

霸主者,代天子守四方以伐不臣也,也就是说霸主的职责是代替天子管理天下,而不是取代天子。曹阿瞒就深谙霸主之道,故终曹操之世,他从没有想过废汉献帝而自立;实力强劲的曹孟德尚能尊天子以令诸侯,更不要说春秋五霸了。齐恒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这五位世之枭雄论实力不及曹操,论持久性亦不及曹操,他们没有实力击败其它强国,故只能尊王当霸主,而不能取周天子自立。比如说最嚣张的楚国曾经问鼎中原、饮马黄河,但是楚庄王不敢灭周王室;因为楚国一旦灭周,则秦、晋、齐三国联合伐楚,则楚国休矣,灭周只能是给另人做了嫁衣裳。五霸皆世之枭雄,人中龙凤,必不为如此不智之事;最多向周王室索要爵位,割让领土。

齐、宋、晋、秦、楚、吴、越七个国家均当了一段时间的霸主,其兴也速焉,其衰也迅焉!宋国本身实力就是不是大诸侯,宋襄公能当霸主完全是因为他秉承了齐恒公的遗志,做了几件儒家认为道德高尚的事,故尊之为霸主;论实力宋国不堪晋国雷霆一击,又不能挡楚国雄兵,秦国精骑,故宋国无代周的资本。吴、越两国如同暴发户,兴得快,衰得更快,虽击败了齐、楚两国,但是要越过晋国灭周,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齐晋秦楚四国均有实力灭周,但是相互牵制无法自由行动,故不如尊王当霸主以号令诸侯。

周王室虽然地少人稀,兵微将寡,不堪大国一击,但是他毕竟是天下共主,各国皆周王室所册封。晋国、燕国等国还是姬姓诸侯、秦国还是东周开国诸侯,当时尊卑道德观念还很强,礼治虽然已经崩溃,但还是存在的,故周德虽衰,天命未改。周王室的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圣贤王,诸侯们谁打赢了他就给谁颁嘉奖王书,并不干涉列国们争霸。故诸侯们也乐于不灭周王室,打着周王室的旗帜攻城掠地可也,自已要单干,还真名不正言不顺。

历史中春秋霸主们为何不动周天子?

周天子是华夏天下共主,天下之滨,皆是王土。各诸侯国必须尊周礼,年朝贡,已是王道森严。

如四夷扰乱,诸侯离心离德,春秋五霸都要"尊周礼以攘四夷"。当时就是周王朝为盟主的松散的联邦制。

西周王威,天下咸服。诸侯国无不唯周王朝马首是瞻。到了西周王室式微,众诸侯纷纷恃强凌辱,天下散沙一盘。进入东周春秋列国之时,形式上东周还是天下共主;实际上强大的诸侯已经称霸,凌驾于众诸侯之上。

但称霸归称霸,也没有一个霸主敢公开凌驾于周天子。

随着天下纷争不止,已经出现了"礼崩乐坏"的迹象。孔夫子为了能修复周礼,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收集了各地礼乐文化,编集成了"四书""五经"。

到了东南吴越最后争霸,强秦继先是废了西周进入了东周春秋,又一次灭了东周进入了战国时代。八百年的周王朝寿终正寝,宣告了夏商周三代联邦制落下了历史帷幕。

历史中春秋霸主们为何不动周天子?

周天子虽然实力大不如从前,再也不能指挥大的诸侯国服从自己了,周天子从此成为了名义上的共主。到但是周礼还没有完全崩溃,作为治理天下的依据,各诸侯国无论是治疗臣民还是与其他诸侯国相处还是需要以周礼维持的。周天子控制不住诸侯不是因为周礼崩溃,而是自身实力的下降不能用军事制衡各诸侯,从而让他们不在惧怕自己,可在名字上还是的尊重自己为天下共主的。

其次就是因为各诸侯虽然不在尊重周天子的命令,到春秋并没有一国独大的局面出现,谁也没有实力做天下的老大,自然需要周天子来维持脆弱的平衡。再说周礼已统治人民数百年,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贫民百姓都深受其影响,只要周礼不废,任何诸侯国都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攻打周天子,除非自己能抵挡住天下其他诸侯的联合进攻。

历史中春秋霸主们为何不动周天子?

我曾经回答过这个问题:

我用很肤浅的比喻来形容春秋时代的周天子和诸侯的关系,那就是一个家庭姬家,姬家里有一个父亲和一群孩子还有一大片土地,在这个家庭外面还有一些外来人十分想要这片土地。在姬家这个家庭里的父亲可以看作周天子,孩子们可以看作周朝的诸侯们,土地就是周朝的天下。在西周时期,可以看成父亲年轻强壮的时期,家里的土地很多,一个人是管不过来的,于是就给分给了姬家的孩子们还有姬家的亲戚姜姓,以及一些圣王后裔,比如大禹之后的陈国。

但是此后西周被犬戎灭亡,周天子到了洛邑成周,于是变成了一个中等诸侯国大小的国家,无法有效的控制诸侯,这个过程可以看成姬家的父亲周天子老了,孩子们长大成人,也就是年迈的父亲管不了长大成人的儿子,儿子为了土地和财富大打出手,这就是春秋时期的诸侯混战,但是别忘了还有外人在惦记着周朝的天下,在当时就是北方的狄人和南方的楚国。

北方的狄人一度攻破老牌诸侯国卫国,灭亡刑国,而南方的楚国陆续消灭在江汉流域一代的姬姓诸侯国,华夏大地一片狼烟,这个时候周天子不足以领导诸侯抵御外敌,那么就需要强大诸侯站出来领导各个小国和中等强国抵抗楚国和北狄,这个过程可以看成姬家家主周天子老了,打不过外人,儿子也不听话,管不了儿子们,怎么办?就有一个大点的儿子站出来,带着年幼的小儿子们去打这些外人,夺回姬家的土地,我们通常说的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这两个人就可以这么看,霸本来是伯,读音是霸,伯者,诸侯之长也,原意是诸侯的兄长,注意不是诸侯之父,诸侯之父是周天子,在齐桓公和晋文公的带领下,华夏开始逐渐扩张,开始让更多的诸侯想当霸主,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都是这样上台的。

春秋时期的霸主可看成诸侯的长兄,那么就不会存在长兄跑到房间里面把老父亲杀了的场面,相反他还要借助大家都是父亲孩子的名义和亲属感,聚集小儿子们的力量,大家先赶走外人,然后大儿子悄悄的利用老父亲的名义再获取身为长兄的利益,所谓名正言顺。如果长兄把父亲杀了,谁还听你的,大儿子都不敢杀周天子这个老父亲,小儿子们敢吗?郑庄公时期打周天子,就可以看作大儿子打父亲偷点父亲的钱,你叫他去杀了父亲,他也不敢呀。春秋时期霸主们的尊王攘夷就是这样。为什么到了战国这套体系就垮了呢?

这是因为支撑周天子的两个重大的支柱没有了,春秋时期周天子享有天下靠的是姜姓齐国和姬姓的晋国,晋国作为周成王弟弟开创的国家,在春秋时期长时间担任霸主,并且数次击败楚国,晋国确保了周天子的地位,但是战国开始的标志就是三家分晋,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晋国国君都自身难保,何况是周天子。而作为老牌诸侯强国姜姓齐国作为周天子的重要拥护者,结果战国开始发生了田氏代齐。而作为周天子藩篱的姬姓诸侯,什么鲁国,卫国,郑国这些姬姓国家,郑国被灭,鲁国最后也被灭,卫国苟延残喘。燕国远在北方。所以周天子就没了。

这就好比两个大儿子被自己的奴仆干掉了,剩下的小儿子也是死的死,伤的伤,剩下一个躺在床上的老父亲还能够怎么办,只能够数着日子等待死神来临。

做一点说明:

之所以这么比喻,其实在史籍中也可以看到《荀子·儒效篇》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另外一些土地分封给了功臣姜太公和圣王后裔以及原来的土著首领,当时讲究同姓不婚,一般都是姜姓和姬姓通婚很常见,周天子尊称姜姓齐国一般为母舅或者伯舅,而对待同姓的诸侯,周天子一般称伯父和叔父,春秋的诸侯其实都是一家人,所以他们打仗还是有一点礼仪规范。战国时期这种亲属感就没有了,开始进行灭国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