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皇帝为什么没人愿意当太上皇,提前几年让太子继位以保持政局稳定?

聪明如李世明者,明知自己死后皇室内部会血雨醒风也不这样做。 另外,我们和日本交流很密切,而日本的皇室几千年不变,古人为何没有一点效法?

日本的皇室是不掌大权,真正的权力在首相这里,以前在幕府将军手中,所以让位不让位影响不大。中国古代的皇帝则不一样,他们是集天下大权为一身。

中国如此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在古代自然就需要听到一个声音,一个皇帝,也就是国不可一日无主,但国不可一日有两君。如果天上太阳一个就够了,二个就太多了。

皇帝只有一个,大臣才知道自己忠于谁。既有皇帝又有太上皇,此时大臣忠于谁?

肯定有一批大臣忠于太上皇,有一批大臣忠于皇帝,这样是不是形成了内讧?

举几个典型的例子吧。

赵武灵王

大家对赵武灵王很熟悉,因为赵武灵王做了一件很著名的事情:胡服骑射。这是我们初中历史书必学的。后来的事情有些朋友就不清楚了。

他自称自己是主父,禅让赵国国君之位给儿子。他当时主要考虑自己一直在外作战,万一有不测赵国不会内乱。禅让给儿子就可以让儿子专门治理赵国,自己专心对外拓展。

一开始没有任何问题,三年时间过去之后,儿子赵何已经熟悉朝政,形成一批大臣在他周围。赵武灵王觉得自己大权旁落了,于是拉抬公子赵章以形成均衡,这样有利于自己真正控制赵国。最后的结果是赵国内乱,自己被公子成围困,活活饿死,这就是沙丘之变。

宋徽宗

宋徽宗是古代少有的在艺术方面有天赋的皇帝,他创立的瘦金体直到今天还有很大的影响力。不过治理朝政他是有名的昏君,金兵南下之时,他禅让给自己的儿子赵桓,也就是后来的宋钦宗。

赵武灵王是主动让的,宋徽宗也是主动让的。实际上主动让出去之后还是形成了两宫之争。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童贯。这个人在《水浒传》中出现过,是个反派角色。不过宋江,韩世忠,方腊还是和这个人扯得上关系。

童贯是忠于宋徽宗的,同时也是握有重兵的太师。

宋钦宗继位之后命令童贯担任东京留守。童贯根本不会理会他,他继续忠于宋徽宗,跟着宋徽宗南逃。

宋钦宗看到之后自然就不爽了,于是找了好多借口,列出十数条罪状最后杀了。

童贯实际上就是宋徽宗和宋钦宗权斗的牺牲品。

唐玄宗和乾隆

唐玄宗是被迫退位的,安史之乱时他逃到四川,他儿子在灵武称帝。后来长安收复之后,李享将他请回长安。回到长安的唐玄宗没有权力了。看一件事就知道了。

上元元年八月,上皇移居西内甘露殿,力士与内官王承恩、魏悦等,因侍上皇登长庆楼,为李辅国所构,配流黔中道。——《旧唐书·列传·卷一百三十四》

你看唐玄宗连自己最信任的高力士都保不住,高力士被流放黔中道。当时移居之时,李辅国带兵过来看着,幸好高力士替唐玄宗解围。再后来唐玄宗身边一个信任的人都没有,都换成李辅国的人。

连儿子想去看唐玄宗,李辅国和张皇后联手劝说不让其看。

唐玄宗最后凄惨离世,这就是退位太上皇的真实情况。

乾隆也是主动退位的,乾隆退位之后没有放权,利用和珅牢牢控制朝廷。这样局面刚好反过来,唐玄宗受到唐肃宗的臣子的轻视,嘉庆则受到乾隆朝老臣的轻视。乾隆没有放权让嘉庆很火,但没有办法。所了嘉庆等乾隆一死就将和珅收拾了。收拾和珅并不是仅仅因为和珅贪污,最主要是因为那几年太折腾自己了。

这就是为什么古代皇帝没有几个愿意退位当太上皇的,因为与国、与己皆不利。

我国古代的皇帝为什么没人愿意当太上皇,提前几年让太子继位以保持政局稳定?

首先要纠正一点,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并不是没有主动退位做太上皇的皇帝。比如北齐就出现了两个太上皇,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在北齐建国以后,第一个皇帝文宣帝高洋死后,皇位传给了儿子,但不久后就被弟弟孝昭帝高演所夺取。而高演死后,皇位也没有能够传给自己的儿子,被他的弟弟高湛所夺取,高湛就是北齐武成帝。高湛也怕自己死后,皇位不能顺利传给儿子,就在自己还活着的时候退位称太上皇,立儿子高纬为皇帝。高纬就是北齐后主。退位四年后,高湛病死。唐睿宗皇帝在做了四年皇帝之后,也是选择让儿子李隆基提前接班,自己退位当太上皇,以保障儿子将来可以顺利掌控朝政。一年后,李隆基彻底铲除了太平公主的势力,唐睿宗就完全放手,做起了退休老人。在一定程度上,乾隆爷也在退位后帮助儿子稳定政局,嘉庆四年正月乾隆死的时候,嘉庆已经坐稳了天下。

还有的皇帝,觉着当皇帝影响了自己的享乐,干脆就将天下交给了自己的儿子,自己一心享乐。比如北周宣帝宇文赟,嫌当皇帝事务繁杂,干脆退位当了太上皇,把天下甩给了年幼的儿子。结果,一年以后宇文赟就病死了,天下最终被他的岳父杨坚所夺取。西夏末年,在蒙古骑兵的打击之下,西夏神宗皇帝将皇位禅让于西夏献宗。

第三种太上皇,是为了推卸责任。比如在北齐末年,面临着北周的凌厉攻势,北齐后主抵挡不住,干脆将天下禅让给了自己年幼的儿子,自己自称太上皇。北宋末年,当金兵南下的时候,宋徽宗赵佶也是在第一时间将皇位禅让给自己的儿子,然后逃往南方。

第四种太上皇则是对皇权不再留恋,就想退位休养。宋高宗赵构在江南立国后,当了三十六年皇帝,以向金人的屈辱求和换取苟安江南。绍兴三十二年,宋高宗传位于养子赵昚自称太上皇。退位后的宋高宗基本不过问政事,过起了退休老人的悠闲生活。二十五年后,八十一岁的赵构最终病死。赵构去世后,宋孝宗赵昚非常悲伤,开始让儿子参与到政府工作之中。两年后,已经六十三岁的赵昚干脆也选择了退休,将皇位禅让给了儿子宋光宗。做了五年太上皇之后,宋孝宗去世。

当然,也有些太上皇并非是心甘情愿地当了太上皇。比如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受制于冯太后,不得不在十七岁的时候就退位当起了太上皇。在唐朝也产生了好几个太上皇,玄武门兵变之后,唐高祖李渊就非常识趣地选择了退位,将皇位禅让给儿子李世民,做起了太上皇。在安史之乱的时候,唐玄宗李隆基选择了逃跑,马嵬坡兵变之后,他派太子李亨断后,结果李亨在灵武称帝,唐玄宗就这样成了太上皇。后来回到长安之后,唐玄宗基本上是被唐肃宗李亨囚禁起来,直到病死。唐德宗去世后,唐顺宗即位,唐顺宗在位期间发生了二王八司马的永贞革新,结果永贞革新以失败而告终,唐顺宗也被迫禅让于儿子唐宪宗,退位当了太上皇。在宋孝宗去世后,宋光宗拒绝主持办理父亲的丧事,结果群臣以太后的名义逼宋光宗退位,传位于光宗之子宋宁宗,疯疯癫癫地当了六年太上皇之后,宋光宗病死。在土木之变中,明英宗皇帝被俘,明景帝即位。一年后,瓦刺将明英宗送还明朝。当然明景帝不会再退位将皇帝还给哥哥,就让明英宗以上皇的名义软禁在南宫。一直到景泰八年明景帝病重期间,石亨、曹吉祥等人发动政变,明英宗又重新复位。

还有一种情况,太上皇是被别人遥尊的虚号。隋朝末年,天下大乱,隋炀帝杨广躲在江都。唐国公李渊太原起兵,一路南下夺取了长安城。进入长安之后,李渊立杨广的孙子代王杨侑为帝,遥尊杨广为太上皇。

我国古代的皇帝为什么没人愿意当太上皇,提前几年让太子继位以保持政局稳定?

一朝天子一朝臣,天子大权在握时,诸事太平。一旦天子退位,新的继位者又根基不稳,难免会有居心叵测之人趁机兴风作浪。历代皇帝对此事可谓心知肚明,但是却少有帝王为了避免这场腥风血雨而提前退位以保新帝,这是为何呢?

首先,眷恋权势乃是人之本性。一旦人能成为九五之尊,就不想再放权。北宋靖康之变时,两代帝王被金掠走,大宋一时陷入混乱。仓促之间,将皇子赵构拉来做帝王,新建南宋政权。虽然此时金军气焰正盛,但是南宋有岳飞等名将坐镇,仍有一战之力。即使不能以武力手段将宋徽宗和宋钦宗夺回,也可以通过谈判等手段将二帝赎回。但是赵构却迟迟没有行动,以致两帝病死他乡。虽然有人为其辩解,这是局势使然,不得已而为之。但皇权的诱惑是巨大的,无论赵构怎么做,其实都合情合理。

无独有偶,对皇位百般贪恋的绝不止赵构一人。康熙晚年之时,膝下九子已然可以独当一面,但是他迟迟不让位,以致引发九子夺嫡之乱。由此可见,对权势的不舍绝对是帝王不愿提前退位的关键。

有的帝王没能提前退位是自身原因,有的帝王却是离世突然,来不及为子孙筹划。刘备在白帝城去世之时,是在为其弟关羽报仇而东征吴国的途中。当时刘备虽然年事已高,却仍然要亲自报仇雪恨,没成想病重于此。刘备都不能撑到返回成都,自然也就无法替刘禅稳定政局,只能托孤于诸葛亮。世人称赞刘备托孤之举乃是“古今之盛轨”,其实刘备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毕竟当时诸葛亮是最佳人选。

帝王不愿提前退位还与退位后的境况有关,帝王退位后被尊称为太上皇。看似尊荣无限,其实有名无实,真正的大权已经移交到新任帝王手中。帝王之家多薄情,血亲也未必真情实意。武则天的退位便是在病重之时被迫禅让,太子李显与宰相等人联合逼武则天退位,还将武则天的男宠张氏兄弟杀死。武则天晚年之时,并无知心之人陪伴左右,太子虽然十日率群臣拜会一次武则天。但是也只是逢场作戏,碍于孝道而已。因此,武则天相较在位之时衰老许多,也不再热衷于梳洗打扮,经常在宫中枯坐一天。这种退位后无人过问的生活是许多帝王都不愿意经历的,在位虽然有高处不胜寒的苦楚,但比起退位后的人走茶凉还是可以容忍的。

其实帝王提前退位对稳定政局的作用并不大。帝王一旦衰老,群臣便会重新站队,寻找新的继位者。以便将来能在朝堂上占据一席之地或者成为新帝依仗的重臣,年迈的皇帝对此事也无能为力。帝王看似掌控大局,但是内部已经是风起云涌,他也难以把控的。

朝堂之上,细枝末节往往牵动大局,并非一切都能在掌控之中。即使是帝王,也不能事事都能预料到。他们就算早退位,也不一定可以避免皇位更替带来的腥风血雨。

我国古代的皇帝为什么没人愿意当太上皇,提前几年让太子继位以保持政局稳定?

为啥没看到有人将赵武灵王的事呢?

赵武灵王最初将他的嫡长子赵章册立为太子,赵章这个人很不简单。首先,他有非常雄厚的政治背景——他的母亲是韩国的公主,他父母的婚姻就是单纯的出于政治目的的联姻,他的舅舅是韩王仓,而他本人又是嫡长子。其次,他的能力非常强——在十五岁的时候,赵章就主动请缨,随后参与了与中山国、三胡的战争,战功显赫。按说赵章的王位是板上钉钉的——出身尊贵、战功显赫,谁还能与他相争?

但是意外就是发生了——赵武灵王后期开始宠幸妃子吴娃,甚至为了吴娃而放弃了自己的政治追求,好几年都没有外出。吴娃成功生下一名男婴之后,便开始撺掇赵武灵王废长立幼,赵武灵王最终答应了,将吴娃封为王后,她的儿子赵何立为太子。王后韩氏和太子赵章就这么被废了(主父初以长子章为太子,後得吴娃,爱之,为不出者数岁,生子何,乃废太子章而立何为王)。

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决定传位给太子何,自称“主父”,将一切军政大权都交给了太子(也就是赵惠文王)。史书上没有解释赵武灵王退位的真正原因,但是他废长立幼不彻底的行为(赵章虽然被废了,但是他依然被授以军权,常年率兵在外出征)将来势必会导致赵国内部出现夺权的暴力冲突,所以,他提前退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让赵惠文王稳坐王位。

但是英明一世的赵武灵王最后还是犯了糊涂,他忘了卫宣公和晋献公废长立幼给自己的国家带来了多大的灾难,而这种灾难,最终也降临到了赵武灵王本人身上。

我国古代的皇帝为什么没人愿意当太上皇,提前几年让太子继位以保持政局稳定?

开始我也认为是迷恋权力,但实际上老皇帝不愿传位,并不完全由于权力的因素。

老皇帝不愿生前传位,就是担心新皇改变他的政治遗产,清算他的政治问题。其实我很想用最近的例子举例的,老皇帝并不恋权,但是时刻担心他的政策被新皇改变,走了错误的道路上。最终新皇被干掉,而新新皇确实把老皇帝的政策改掉了。

老皇帝的政治遗产被新皇改变是非常严重的事件,等于彻底否定了自己在位期间的作为。比如说秦始皇与扶苏:

秦始皇为何对扶苏大怒?因为扶苏对秦始皇的政治政策完全不赞同,甚至是相反的道路,秦始皇是绝对不允许自己的政治被改变的。中央集权跟法家就是自己的政治遗产,继承人如果不同意,那只有改变继承人。

赵构就是被继承人改变政治遗产的明显例子。赵构的政治遗产就是对金求和,但他的继承人却偏偏对金求战,甚至对岳飞平反,等于彻底的否定赵构的做法。赵构屡次反对也没有用,要是早知如此,恐怖他不会着急传位。

所以皇帝对继承人的考虑并不完全由于个人能力,而是希望自己的意志的得到无限传承,选择的都是跟自己相同价值观的继承人。

木叶村七代火影火之意志传承均得到传承

我国古代的皇帝为什么没人愿意当太上皇,提前几年让太子继位以保持政局稳定?

古代极重礼法,甚至可以说,礼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

按照礼制,天子为国家元首,其他人都是天子之臣。论私,太上皇是皇帝的父亲,在家中地位比皇帝要高;但是,论公,皇帝是君,太上皇是臣,在国家大政上必须听从皇帝的。

别说是传位给儿子,就算是立皇子为皇太子,作为指定接班人,许多皇帝也是不愿意做的。

给大家说一个宋英宗与宋神宗的故事:

史料1:壬寅、立皇子颍王顼为皇太子。帝既用辅臣议立皇太子,因泫然下泪。文彦博退谓韩琦曰:“见上颜色否?人生至此,虽父子亦不能无动也。”琦曰:“国事当如此,可奈何!”皇子始闻命,辞于榻前者久之。

宋英宗病重的时候立长子为皇太子(即宋神宗),在决定之后,宋英宗潸然泪下。他因何而哭呢?宰相文彦博与韩琦见了,散朝后私下询问:“你看到皇上的脸色吗?人生至此,就算是父子之间也不能无动于衷。”

文彦博所谓的“人生至此”,其实是说,皇帝都大病不起了,可是,还舍不得把皇位传给儿子。

韩琦心肠比较硬,他淡淡说:“此乃国事,大局如此,便是皇上,又能如何?”

皇太子听闻诏命,心中自然欢喜,可是趴在宋英宗床榻前坚决辞让,不肯接受册命。

后来,在宋英宗去世当天,还发生了一件事。

史料2:帝初晏驾,急召太子,未至,帝复手动,曾公亮愕然,亟告韩琦,欲且止勿召。琦拒之曰:“先帝复生,乃太上皇。”愈促之。

宋英宗刚刚去世的时候,宰相传召皇太子入宫。就在等候皇太子的时候,忽然宋英宗的手指动了动。这下宰相们吓坏了。若是宋英宗活了回来,所有宰相都有杀头大祸。宰相之一的曾公亮大吃一惊,立刻命人告诉韩琦,想要将阻止传召。

可是,韩琦反对,他人为,即便先帝重生,那也只能是太上皇。韩琦下令,催促使者快些前去,立刻召见皇太子入宫继位。

由这两个史料可以看出,皇帝与太上皇之间地位是截然不同的。

历史上像乾隆那样强势的太上皇是很少的,多数的太上皇都混得很差。毕竟,按照礼教,皇帝才是一国之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