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家有倔子不败家,国有烈臣不亡国”?
这句话原文出自《旧唐书·列传·卷二十五》,孙伏伽是唐初大臣,据说是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我也不敢确定,所以用据说一词)。他是李渊的武德五年的状元,不过他是跟着李世民混的,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后官至拜大理寺卿。
他上书李渊中提到这么几句话:
臣闻天子有诤臣,虽无道不失其天下;父有诤子,虽无道不陷于不义。故云子 不可不诤于父,臣不可不诤于君。
那这句话是不是就是孙伏伽发明的呢?不太清楚。因为很多唐朝大臣都说过这句话,比如唐之名相杜如晦等人。
这句话是在总结隋朝为什么失天下时提出的。孙伏伽认为隋朝失去天下主要是没有人直言劝说。隋朝本来起点很好,有开皇之治,杨广继位之后也有小治。可惜在这些成绩面前,杨广飘了,底下之人也没有人劝说,反而拼命吹捧,最后导致杨广看不清时局变化,最后举措失当而失去了天下,自己身死。
孙伏伽上书此文的意思就是要求李渊应该纳谏,听从别人的意见,哪怕是不同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保大唐江山。李渊看完孙伏伽的上书,非常开心,说了一句:万年县法曹孙伏伽,至诚慷慨,词义恳 切,指陈得失,无所回避。
接着奖励了孙伏伽,从这里看并非李世民会纳谏,李渊同样也会的。
后来这句话慢慢演化就变成倔子,烈臣了。倔子和烈臣实际上就是最初的诤子和诤臣。不过我看了一些解释,很多人将这个倔子理解成和父亲对着干的,或者是破家门而出的儿子,这种理解是脱离本意。
为什么要提倔子,烈臣,是因为古代家庭讲“孝”,朝廷讲“忠”。孝顺父母如同《三字经》中所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等等。父母是至高权威,父母所命的都要照做,哪怕父母的决策是错的。
如果对父母进行劝说或者反对,就会被外人视为“不孝”,可以理解成倔子。烈臣比较好理解,你反对皇帝,劝说皇帝风险是很大的,皇帝一不开心,你脑袋就完了,这是烈臣。
这句话的真正要表达的意思上面已经说了,也就是一家之主如果能容得下倔子,肯定败不了家,一国之君如果能容得下烈臣,那国就不会亡。
并不是说这个家里出了倔子,这个家就不会败,这个国中出了烈臣,这个国就不会亡。
反过来理解,那肯定是曲解了这个句话的意思。因为家有倔子,败家的不在少数,国有烈臣,亡国的也不在少数。
纣王有烈臣比干,最终亡国,项羽有烈臣范增,最终失天下,东汉末年烈臣无数,卢植、皇甫嵩等人,但终有黄巾起义,天下大乱。
这段话是讲给家主和国君听的,要他们能容得下不同意见,听得进不同意见,而不是说有这样的人出现,这个家一定不会败,这个国一定不会亡。
为什么“家有倔子不败家,国有烈臣不亡国”?
谢邀。
我以前没听过这句话,但是单看字面意思,应该不难理解。我个人对这句话比较认同,而且认为这是有智慧的人说的话。
所谓倔子和烈臣,给人第一印象就是不听话、叛逆。我们的传统文化讲究忠孝,潜台词就是要对上位者顺从、听话。然而,是人就会有错,身居高位不等于智力高、思维高、决策高,如果一味强调对家长和长官的服从,就会形成尊卑秩序大于是非对错的氛围。如果是太平盛世、明君贤长也便罢了,碰上多事之秋、长者无能,还能指望平时只会唯唯诺诺的孝子顺臣有什么作为?
通常来说,一个人越是顺从他人,就表示越是懂得让渡自己独立思考和表达的权利。时间长了,或者所处的环境都把这种顺从看成天经地义的话,人就会越来越失去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如果环境告诉他,只要顺从已有的秩序,就可以获得好的回报,否则还会被打击,趋利避害的人性自然会使他选择顺从,而不是去当吃力不讨好的倔子、烈臣。久而久之,不但会越来越平庸,也会越来越功利。用大白话说,就是越来越没脑子,也越来越事不关己。如果一个家庭充满这样的人,面对危机时谁来解决?如果一个国家充满这样的人,遇到危难时谁来解救?
相反,倔子和烈臣,代表的是独立意识强烈,坚持独立思考和独立表达的人。他们既然在一个推崇顺从的环境里选择走“叛逆”这条艰难的路,就表示他们坚持担当自己交付给自己的一份责任。不走寻常路,表示不功利。坚持不妥协,表示不平庸。不功利,不平庸,只要对家庭对国家还有一份责任心在,家国危难之际,还真的只能依靠这样的人力挽狂澜。
退一步说,就算碰不上需要他们展露才干的危机时刻,这种有头脑又有责任心的人才也是必须的。否则,人人都学会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氛围中得过且过,如何才能选拔堪当大任的继位者?本来在讲究尊卑秩序的环境中,上位者的个人能力就无比重要了,如果因为不提倡倔子、烈臣而培养不出有能力的继承人,那就等同于上位者一代不如一代,那如何能保证不败家、不亡国?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为什么“家有倔子不败家,国有烈臣不亡国”?
“家有倔子不败家,国有烈臣不亡国”这句话很容易理解,意思是:“家里有个倔强不认输的儿子不会败家;国家有刚烈忠臣不会亡国。
我对这句话深有体会,因为“家有倔子不败家”这件事就发生在我身边。
民国时期,有个叫子敏的少年,人很聪明长得又帅气,其祖上是前清状元出身,家庭富裕,是一个书香门第官吏之家。
但是到了爷爷那辈家道中落,到了他父亲这一辈,也就沦落成了穷人。
为什么有如此落差?难道“富不过三代”是真的?
原来这都是祖上为官不肯同流合污,加上正直、不会溜须拍马,得罪了权贵被打击报复所致。
子敏家中衰败,没钱上学,但他从没放弃自学,这在当时被人看作是异类。
子敏的举动被同村一富户千金看在眼里,认定他是一个有出息的男人,爱恋之情油然而生。
小姐家中在县城开了三家生药铺,家财万贯。老爸原本打算把女儿嫁给县令的公子,小姐要嫁给一个穷小子是老爸万万没想到的。
但无论怎样劝说也改变不了女儿的初衷。
老爸说:“你要嫁给穷小子一分彩礼也别想得到”。女儿当晚就背起自己的衣服包袱去了子敏家,小姐的行动在当时成了爆炸性新闻。
老爸一看女儿真的嫁给子敏也只好默认了。
为了缓和与女儿之间的冲突,一年过后,老爸提出雇佣子敏当生药铺的伙计,但只管吃住不给工资,老爸说把子敏工资折成股份入股,意思是帮助子敏。子敏没多想就答应了下来。
转眼十年过去了,子敏一直没领过工资,家中穷苦情况依然如故。
但有一种变化,那就是小姐的父亲因病去世了,小姐的弟弟接管了生药铺。
小姐的弟弟没有多大能力,经常和一个能说会道的酒肉朋友臭蛋来往。
臭蛋会说奉承话,负责进货销售业务,子敏老老实实在铺子里干活,平时少言无语,没事就翻看医书。
突然有一天,小姐的弟弟和臭蛋一起把生药铺的资金抽出来投资买了期货,这一切都瞒着子敏偷偷进行的。当时他俩看到棉纱很抢手,二人也想捞一把。
这样一来,可把子敏坑苦了,他不但没拿到工资,而且股金被二人拿走了,生药铺没有资金支撑被迫停业。
当时小姐气不过去和弟弟理论,说,你把股金还给我们,你干什么我们没意见”。但弟弟就是不算账。小姐没办法,气得哭着离开了。
子敏白干了十几年,他没有去吵去闹,而是回到家默默钻研起了医书。
他干了十年的伙计,对里面的知识了解很多。他以一种不认输的精神,经过五年的刻苦钻研,终于在县城开了一家“三聚通”药房,之后生意兴隆,子敏乘热打铁,接连开了四家连锁店。
而小姐的弟弟和臭蛋却因纱市波动不稳而赔了个精光,害人者最后害了自己,二人穷困潦倒流落街头。
而倔强的子敏,经过多年的打拼,恢复了曾经祖上的辉煌,腰缠万贯,富甲一方。亲们想想看,如果他没有倔强的性格能有后来的发达吗?
有人可能会问,你怎么知道的这么详细呢?子敏不是别人,正是我的爷爷。所以我认为,“家有倔子不败家”这句话很有道理。
“国有烈臣不亡国”这句话更有道理。忠烈之臣是一个国家的脊梁,是一种精神的鼓舞。往往在国家存亡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联杨靖宇将军就相当于古代的刚烈之臣,宁死不投降日本鬼子,他的不屈不挠的精神鼓舞了一代人,革命先烈前仆后继,赶走了日本鬼子,中国没有亡国。
解放战争期间,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奋不顾身扑向敌人枪眼的黄继光,也相当于古代的烈臣。
也许我这种比喻不太恰当,但是我认为“英雄”和“烈臣”们的精神是一样的,他们的行为是让人肃然起敬的。
比如民族英雄岳飞,难道他不是烈臣呢?都像秦桧那样,再强盛的国家也会灭亡。只要有岳飞这样的人存在,国家就不会灭亡。
还有民族英雄文天祥、礼部侍郎陆秀夫,虽然二人不能改变南宋亡国的结局,但二人誓死不投降元朝,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同样让人尊敬,同样是南宋的烈臣。
再就是明代的于谦,当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刺俘虏后,想以皇帝为人质要挟大明,想得到更多的利益。
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于谦断然拒绝了也先提出的任何条件,同时表态“社稷为重,君为轻。”说实话,讲这句话于谦要有很大的勇气,假如明英宗归来,会给他扣上对皇上不敬之罪。
随后于谦发动和开展了“北京保卫战”,打退了瓦刺军的一次次进攻,与此同时他扶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彻底击碎了也先以皇帝为人质的要挟,使明朝避免了亡国之危。试问国家有这样的烈臣能亡国吗?
文/秉烛读春秋
为什么“家有倔子不败家,国有烈臣不亡国”?
大家好,如何理解“家有倔子不败家,国有烈臣不亡国”且听每天诗文分析解答。
家有倔子这里指的倔子是什么意思呢?主要指有志气有骨气不服输的意思,倔犟顽强敢于拼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爱拼才会赢。试想一个浑浑噩噩的人,好吃懒做好逸恶劳的人如何能有担当,又怎么能倔强起来呢?不仅是倔犟倔强还得有头脑,不能冲动蛮干才好,还是要善于学习认真思考,树立为人出世的威信和坚强的信念,这里说明一点,一般指有才干永不服输的人。
当然普通人家的倔子成不了大才,可以成个小才啊,可以做到一些自己力所能及能够做得到的事情,不能坐吃山空啊,努力付出勤劳才能换来财富对吧,如果只是一根筋,想当然,就算你是逆向思维也要符合乐观事实,不能违背常理和客观规律吧,否则会碰得头破血流吃大亏要栽跟头的。
顺从的人为什么难有出息,意思就是没有主见没有思想感情,逆来顺受这样很难成就大事。所以家长从小要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
国有烈臣不能亡国吗?自古以来忠臣烈臣都有的朝代同样会亡国,因为朝廷的昏庸无能,听信奸臣谣言祸国殃民,能不能亡国还要有一个好的君主才行,你像历史上的岳飞不是忠臣吗也算得上烈臣,还有屈原文天祥最后投河自尽,都是因为奸臣当道才导致的亡国。还有明朝的袁崇焕也是忠臣烈臣,向皇上再三劝说觐见谏言都没有被采纳,都是皇帝昏庸无能中了奸人之计。
我们知道唐朝的李世民是个明君,素有“贞观之治”之说,像魏征直言不讳多次犯了皇上忌讳,敢于谏言不怕死真是忠烈之臣,李世民有时候恨不得杀了他,就是有了这样的明君忠臣烈臣才不会亡国啊!
大家以为我的原创问答如何,欢迎光临评论区留言评论!
为什么“家有倔子不败家,国有烈臣不亡国”?
谢谢:我作过十几年的管理,接触过无数各种各样性格的人,我认为这句话是对的。象生活中那些倔的要死的人,常常让人很难堪。其实这种人大多是实在人,他们讲原则有担当的。从不阿语奉承,只有他认为对的,不管是什么人,他们都会据理力争,当仁不让。这种性格的人往往很有骨气,说到做到。不会去作任何何天害理的事,历史上多数青官好官都是倔犟的,他们为了真理,连生命都可以牺牲。与这样的人一起共事,不用处处防备,有时也会受点气,其实是一种福气。
为什么“家有倔子不败家,国有烈臣不亡国”?
家有倔子不败家,也就是说倔犟脾气的人,他更有奋斗,拼博精神,不甘人后。不受外来侮辱,当家国受威胁时,更敢于亮剑,谁都不能轻易使之屈服。正应古语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有这精神在,家当然是不会败的。不象那些浪荡子,豪门公子一样,鲜衣豪车,一挥千金,赌博吸毒,纸醉金迷,败祖辱宗。当国家一旦有难,马上摇身变成汉奸,为虎作伥,助纣为虐,残害同胞。象断脊之犬,可恨至极。
当国有危难之时,只有烈臣能披肝沥胆,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毁家纾难。象历史上的张巡,许远,岳飞,文天祥等等名臣。无不以救国为己任,历尽艰辛,千古留名。试想如果由那一帮投降派,两面派,怕死,无能之辈当权。每天只打自己得失小算盘的人,那有管国家存亡,大不了换个新主人,奴才依旧高唱万岁,国家那有不亡之理。所以,国之所以不亡,必有忠烈之臣存在。而不是满朝都是唯唯诺诺之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