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本姓夏侯,曹丕称帝后为什么不改回姓夏侯?

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裴松之注《三国志》引用三国吴人所著《曹瞒传》中称曹嵩本姓夏侯。

古人讲究家谱和礼义。曹操与夏侯氏家渊是确证无疑的。曹操起兵就是动用曹氏丶夏侯氏两家兄弟为主心骨的。曹仁丶曹洪和夏侯惇丶夏侯渊等,如同刘备之关张丶孙策之周程。

古人过继孩子于异姓,就是族谱上了异姓薄。养父和生父虽都是父,但已随了养父就得行养父之族规。

我有一个表弟,是母亲送给表姐的,其养父母过世后,仍不改回姓,是为了行儿孝道,年年祭奠养父母。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华夏民族传统的美德和礼义。

况且,今人改名换姓要上公安申请和批准。古人风俗更加繁琐复杂。

曹丶夏侯是不是刘邦功臣之后,另当别论。曹操养父曹嵩是朝廷权宦曹腾之子,优越生活环境和良好教育条件,使曹操顺利走上仕途,无论如何曹操都不能乱了封建礼数。曹操起兵时,曹丶夏两家兄弟都全力以赴,更见关系之密切,更不会让曹操轻易更改。

三国诸葛亮也是被过继给叔父,诸葛功成名就也不会改回到原位,而且成为忠义天下的典范而千古传颂!

曹操本姓夏侯,曹丕称帝后为什么不改回姓夏侯?

曹操本姓夏侯,但曹操儿为什么没姓夏侯肯定与夏侯姓没有血缘关系。中国复旦大学对曹操本姓夏侯做了认真细致研究,其结果曹操家族与夏侯并无血缘关系。

曹操本姓夏侯,曹丕称帝后为什么不改回姓夏侯?

曹操跟夏侯家有没有血缘关系这是个需耍科学鉴定的,我们只能从志书,演义的字面上去说。首先曹家是刘邦的沛县班底人物曹参家的。曹参是沛县班底里的重要人物,文武双全,立过大功,司马迁在《史记》里对这些开国功臣的功劳都有详细记载,破国,斩将首纪多少等等,是否完全真实已无法考证,但曹参的地位显赫这一点是肯定的。曹参接任肖何为相,他认为肖何为相时一切都做得很好,接任相国以后对肖何的章程完全继承了下来,没有改变一点,有个成语叫肖规曹从。历史上给与曹参的评价很高,杜甫诗有,伯仲之间见伊呂,指挥若定失肖曹。

夏侯家是刘邦沛县班底里的夏侯婴家,在楚汉相争中,夏侯婴负责保护刘邦的家小。有一次,项羽的大兵追杀刘邦很紧急,那时候车轮都是木制的,速度不是很快,车轮陷进了泥潭,刘邦为了活命把女儿鲁元公主和儿子刘盈都推下车去。还是夏侯婴又把两个孩子拉上了车,救了性命。后来,吕后感恩对夏侯婴封赏很高。由于曹家跟夏侯家都是大汉开国元勋,两家世交了四百来年,到了东汉未年也就是曹操他父亲曹嵩那一代,夲性夏侯的夏侯嵩过继给了太监中常侍曹腾为嗣子,这就是演义里说的曹操与夏侯家的血缘关系。

曹操的父亲过继给太监的身世为士族所诟病,但曹家的显赫高过夏侯家。到了曹丕手里已历经三代,再想恢复夏侯姓氏,就是把这节有诟病的历史重新提起,所以曹丕不能这样做,尽量让人淡化它。

后来,曹丕不能再提太监曹腾了,只说远祖是曹参,那么是光采的。

曹操本姓夏侯,曹丕称帝后为什么不改回姓夏侯?

历史永无真相,三国如何演移?封书更不是为了坑儒!🙄🤪

曹操本姓夏侯,曹丕称帝后为什么不改回姓夏侯?

按照三国志武帝纪的记载,曹操不可能姓夏侯,所以曹丕称帝后更不可能改姓夏侯。

太尉在东汉时候是三公之一,地位尊贵。曹操的父亲曹嵩,就曾经担任过这一高级职务。按理来说,在东汉那个注重出身门第的时代,作为大宦官曹腾养子,又是三公之一的曹嵩,人们想了解其身世应该很简单。但在三国志 武帝纪里却记载“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也就是根本搞不清楚曹嵩是哪来的。

古代中国人对祖先是很尊敬的,有一种仇恨就是刨祖坟污蔑祖宗。乐毅率五国联军攻齐,最后齐国只剩下即墨和莒县。最后就是因为乐毅的继任者骑劫刨了齐国人的祖坟,让齐军上下同仇敌忾。田单的火牛阵才成功上演,一举翻盘。

陈寿写三国志时,曹操的后人那时候还是陈留王。陈寿这样写曹家的祖辈,明显有失尊敬。曹操的后代为什么不提出异议呢?估计主要原因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如此写法是皇帝的授意,目的是贬低曹家。

第二种,曹操的祖先是贫下中农,没有家谱,所以确实没法查出祖先,陈寿这样写是实事求是。

个人觉得第二种说法更靠谱,因为司马家的江山是篡魏而来,贬低曹家对司马家没有好处,而且后世西晋灭亡时,司马氏南逃时也没忘记把曹家也给捎上,从这一事实看,司马家对待曹家并不恶劣。

如果曹操祖先是夏侯婴,夏侯婴虽然比曹参略差,但也不是泛泛之辈。既然大家都知道曹嵩是曹腾的养子,那把曹嵩和夏侯婴联系起来,并没有降低曹操的出身。如果是事实,那陈寿大可以照实记录。而陈寿采取这种模糊的说法,自然是因为曹操祖先只是普通人家,根本无从去追查几代前的祖先是谁。

这也直接推翻了曹操出自夏侯氏的说法。曹丕自然不可能去改成夏侯。

再说如果曹操出自夏侯氏,那就不可能出现夏侯氏和曹家一直通婚的情况。在古代传言方、汪、江、洪、翁、王不通婚,就是因为他们出在同一个家族。张作霖原为大城李氏的孩子,就有传言张作霖要求后人不能与大城李氏通婚。

所以说曹操必然不是夏侯氏之后,曹丕自然不会改姓。

曹操本姓夏侯,曹丕称帝后为什么不改回姓夏侯?

你有见过祭祖把自家祖宗扔了,拜祭别人祖宗的吗?

1.曹操本姓夏侯这个说法本就不实。

2.就算真是夏侯家的子嗣,在礼制上,过继之后与夏侯家也已经没有了关系,没有任何理由改回夏侯。

过继

过继本来就是没有子女的人,收养同宗或者亲戚的子女为后嗣,目的是为了传承家业,延续香火。

所以在古代的礼制上,过继之后就与原来的家庭没有了关系,只能承认现在的亲缘关系。

比如袁绍,本来是袁隗的儿子,但是袁隗的哥哥袁成因为没有子嗣早逝,所以把袁绍过继给了袁成。那么当时的法理上,袁绍只能称呼袁成为“父亲”,而称袁隗为“叔父”。

曹操的父亲曹嵩是过继给曹腾的,这个在《三国志》有明确记载。那么从此之后,无论曹操本来血脉来源与哪里,生是曹家人,死是曹家鬼。曹丕是曹操的儿子,除非不认曹操,不认祖宗,那么永远姓曹。

“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曹操出自夏后氏的说法

“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曹操)于惇为从父兄弟”。--《曹瞒传》

这是曹操来自夏侯家族的传说之始源。就是三国时期吴国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写了《曹瞒传》,上面说了曹操来自于夏侯。而后来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的时候也提了这么一句。

但是《三国志》原书上是没有的。

一本是正史二十四史之一,一本是野史,在没有其他参考条件下,首选正史。

再说《曹瞒传》,看看这书名,对曹操的抵触情绪溢于言表,曹操,字孟德,魏太祖武皇帝。却被后人写书以小字来为书名,本身就缺乏可靠性。就这么一本野史杂谈,难以当真。

另外,曹操是有堂兄弟的,如曹洪,曹仁,曹纯,曹休都是曹营里的大将。说明曹氏并非一脉单传,而且关系并不差。那么问题来了,以曹腾当年的地位,首选的继子,一定是曹氏本族,而且曹腾又没有老婆,也没有理由选择外姓人做继子,就算他同意,他的亲族,他的父亲等等也必定不会同意。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在此基础上,再来看看《三国志》就会发现,首先介绍的就是曹操是曹参之后,也可以理解为他本来就是曹参的后人,跟曹腾本来是本家甚至很亲很亲。

曹营里的夏侯

一本野史,之所以能造成这么大影响,使得众人都深以为然,主要还是因为曹营里的夏后氏太多。夏侯渊,夏侯惇等诸多夏侯氏族人一直是曹氏的左膀右臂。

其实他们的渊源,《三国志》也记载的很清楚,不仅都是沛国谯人,而且世代姻亲,从起兵之初一直是全力相助。

夏侯氏就如刘备身边的关羽张飞,但是影响又远远大于关张。因为关羽张飞,他们二人都是小家族,影响力有限,给于刘备早期支持也是有限,加之家族里也没有那么多人。

夏侯则不同 ,同样是一地望族,曹操能够起兵可以说都是离不开这些家族的帮衬,所以哪怕后来壮大了,可以无视了,但两方面原因,使得不得不继续重要夏后氏。

1.一个是已经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军中,家庭都是休戚与共,无法分离。

2.另一个也不能让功臣寒心,还没卸磨呢,怎么可能杀驴?

总结:曹丕称帝之后,需要立庙祭祖,祖先只能是曹氏,也只能是曹腾这一支,这才是礼制。

@老夫从不吹牛:独木不成林,个人力量有限,团结身边的亲人,利益共享才是王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