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三教九流”到底指的是哪些人?

三教和九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三教指的是儒教、佛教、道教。

儒教地位一直受到皇权的保护,西汉之后官员大多是儒家出身,从西汉之后的历史上再也没有发生过对儒教进行迫害的举动。自从叔孙通将儒家推荐给刘邦,让刘邦感受到当皇帝真好,后来汉武帝对儒家特别信任,对董仲舒等人推崇,使得儒家迅速与皇权无隙结合,一直到清朝灭亡。汉元帝甚至直接用儒治理西汉。

道教与道家是两回事,道家是一个学派,是九流中的一派,以老子为代表。虽然是两回事,但道家与道教之间还是紧密联系的,特别是理论和观点上有很大的传承相关性。道教视道家的老子为道教人物。道教最早应该是从太平道、天师道发展来的,也就是东汉末年汉中的张鲁政权,张鲁就是天师道的教主,创始人是张道陵。太平道就是引发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张角、张梁等人。

张鲁情愿选择投降曹操也不愿意当刘备座上宾。曹操和刘备争夺汉中时,一边征战,一边迁掉汉中人口,等于将整个天师道都迁到中原,这为天师道在中原的传播打下坚持的基础。书圣王羲之以及他的儿子就是天师道忠实的信徒。

佛教什么时候传入中原这个有争议,有一种说法是汉元帝梦到金人开始,佛教刚传入时,很多人以为是道教的一支,世人将他们称为道人。佛教传入之后迅速中国化,使得佛教的影响力迅速变大。

这样道教、佛教就开始争论,主要是争地位。

周主集群臣及沙门、道士,帝自升高坐,辨三教先后,以儒为先,道为次,释为后——《资治通鉴·陈纪·陈纪五》

这是一些王朝的排位,但有些王朝比如梁武帝的南朝梁就是佛教占上峰。前秦的苻坚为了得到鸠摩罗什,派大将吕光去抢人,还灭了龟兹。后秦的姚兴则攻打后凉接鸠摩罗什入长安,以国师待之。

佛教和道教就在千年的争论中慢慢融合,这里包括儒教的融合。所以王阳明说佛、道、儒最终是一样的。

也就是所谓的三教合一了,这三教构成了传统文化的根基。

比如无常就是佛教用语,道、无私之类就是道家用语,有教无类就是儒家用语等等,我们现在语言很难分出这是佛家、这是道家、这是儒家。真的分清了,估计我们语言表达和交流都会出问题。现在再去争高下,抬一派贬一派是很无聊的事情,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三教合一普天之下也只有华夏大地做的最完美,而且已经深入人心,根本无法剥离分清。

九流

九流指的是九个学术门派,诸子百家中的九大门派。

其叙诸子,分为九流:曰儒,曰道,曰阴阳,曰法,曰名,曰墨,曰纵横,曰杂,曰农——《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二十五》

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这九家就是九大门派。

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人。

道家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人。

这两个门派是被抬的最高的,北齐刘子认为道者玄化为本,儒者德化为宗,九流之中,二化为最。

阴阳家可能大家都比较陌生,代表人物有邹衍、桑丘等人,他们的核心观点为随四时之运,知五行之性,通八风之气。特别是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对后世皇帝影响最大。比如秦始皇为什么推崇黑色,朱元璋为什么给朱家起名要用木、火、土、金、水为偏旁,这些都是阴阳家影响的结果。

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韩非、商鞅等,这个大家比较熟悉就不介绍了。

名家的代表人物是尹文、惠施,惠施还是庄子的好朋友。名家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故定尊卑,正名分。很多一看这个观点就觉得这不是儒家的观点吗?

名家还有一个很有名的人物就是公孙龙,他是离坚白派,著名的论点是白马非马。

墨家代表人物有墨翟、禽滑等人,这里就不介绍了,大家也比较熟悉。

纵横家的代表人物有苏秦、张仪等人,他们主要是根据两国或多国的国情变化,消除战争之祸,所以他们实际是和平使者。如果他们一心只为自己谋利那他们往往就是战争的挑起者。纵横家是亦正亦邪。他们都是随机应变,而不像墨、名、儒、道等有自己明确的观点。

杂家的代表有孔甲、尉缭等人,他们这些人中上面这些门派的人都有,是一个大综合,或精通数个流派,对他们很难有一个清晰的定论。

农家的代表有神农、野老等等,看这名字就知道这是一帮重视农业之人,他们主张播植百谷,国有盈储,家有蓄积,仓廪充实。老百姓有饭吃了然后再谈礼仪这些东西。

九流中除了纵横和杂家外,其他都有自己的核心观点,他们思考的是整个社会该从哪里开始改变和理顺。

这大致就是古代三教九流的情况。

中国古代“三教九流”到底指的是哪些人?

三教九流,原本是泛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后来这个词略带上了贬义,感觉指的是不太正当的行当的人。

“三教”这个词出自于《北史》。《北史*本纪*高祖》即周武帝宇文邕的传记里写到高祖二年十二月癸巳,周武帝宇文邕“集群官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三教即指儒、道、佛。

武帝宇文邕提升儒家地位,使之排在道与佛之前。儒家哲学思想与其他学派的不同之处在于有奉为圣人的人物领秀,比如孔孟,比如孔门十二哲人等。儒家还有非常严格的言行标准,如同宗教的教义,比如“仁”、“义”等。道家追求成仙,佛家追求成佛,儒家追求成为君子。

“九流”这个词出自于《汉书*艺文志》“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这里的九家指的是: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字、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此外还有一个不入流的“小说家”,合称为“九流十家”。

“九流”的含义后来有了发展变化,因为社会的行业变多,出现了形形色色不同职业和不同身份的人。于是又划分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

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天,指玉皇大帝;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阁老(有权力的重臣);六宰相;七进八举九解元:进士、举人、解元(科举乡试第一)。

中九流: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画师),四流皮(皮影艺人),五流弹唱(弹唱的艺人),六流卜(占卜的术士),七僧,八道,九琴棋(琴师、棋师)。

下九流:一流高台(唱戏伶人),二流吹(吹鼓手),三流马戏,四流推(剃头匠人),五流池子(公共澡堂的跑堂),六搓背,七修(修理工人),八配(给家畜配种的兽医),九娼妓。

中国古代“三教九流”到底指的是哪些人?

谢谢邀请!“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九流”指儒家、道家、墨家、纵横家、阴阳家、农家、名家、杂家等学术流派,也泛指江湖上各种行业的人。

曾经在社会上听到这样的顺口溜。

上九流:

一流佛祖二流仙,

三流朝廷四流官。

五做工,六庄田,

七馋八懒九耍钱。

下九流:

一流勤行二流艺,

三流鹌鹑四流猴。

五削脚,六剃头,

七春八典九吹手。

“三教九流”原本是褒义,后来经过世代流传,使“九流”增加了一些贬义色彩,

注:琴行,指厨师行业。

中国古代“三教九流”到底指的是哪些人?

封建的旧社会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人与人之间是有明显的等级、地位之分的。在封建社会,“三教九流”这个词是用来清晰、明确地按职业名称来划分人们的地位的。

“三教九流”,对现代的人来说,泛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也泛指社会上宗教或学术上的各种流派。而且“三教九流”这个词本无褒贬,是个中性词,但在旧社会,这个词往往含有贬义,从古代白话小说中可读出这个意思。

在古代中国,所谓的“三教”是指:儒教、道教、佛教。

所谓的九流,实际上是指“上、中、下”三等。三教之中有三等人;自然三三得九。

上九流: 一流佛祖 二流仙 三流皇帝 四流官 五流烧锅 六流当 七商 八客 九种田

中九流: 一流举子 二流医 三流风水 四流批 五流丹青 六流相 七僧 八道 九琴棋

下九流: 一流巫 二流氓 三流大神 四流帮 五剃头 六吹手 七戏子 八叫花子 九卖糖

中国古代“三教九流”到底指的是哪些人?

答:中国古代三教指的是中国的儒道佛三大教派,而中国古代九流是指九个学派,分别是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纵横家和阴阳家。

中国古代“三教九流”到底指的是哪些人?

我们经常用“三教九流”一词来形容社会各色人等,那么“三教九流”具体指的是什么呢?

在中国古代,三教九流原指三个宗教和九个学术流派,三种宗教出自《云麓漫钞》,指的是儒教、道教和佛教,九个流派按《汉书·艺文志》的划分,分别指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和杂家。 

一、三教

儒教:又称“圣教”,它起源于尧舜禹时期,后为和崇尚黄老列庄等道家思想的道教区分,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又被称作圣教。儒教以“仁治”思想为最高信仰,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终极目标,是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宗教,是礼乐文明的代表,它是最具中国文化的特点,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思想。

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宗教,历代王朝都以儒教为国教,孔子为教主,儒教利用政教结合的优势得以成为国教,儒教的神权与皇权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相得益彰。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儒教跟儒家还是有区别的,儒家是指的阶层,儒教则更倾向于一种信仰。

佛教:又称“释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东汉时期由印度传入我国,在南北朝时期兴盛起来。佛,意思是“觉者”。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释迦牟尼所悟到的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佛教劝人善良,相信因果报应和生死轮回,所以在战乱时期,它非常受朝不保夕的老百姓欢迎,而佛教跟道教的最大区别就是,“道曰今生,佛说来世” 。

道教:脱胎于道家。道家出现于春秋社会末期,而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在时间上相隔了600多年。道教是由张道陵所创,尊老子为道教祖师爷。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诸多方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长生不老、与道合一为终极目标,相信修道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但总的来说,道教追求的是道,但很多人的认识仅局限于神仙和长生不老等虚无缥缈的法术,导致道教没有佛教和儒教那么受欢迎。

二、九流

相比三教,九流就显得有些复杂了。九流,原本指的是九个学术流派,分别是:儒家、道家、名家、法家、阴阳家、农家、墨家、杂家,以及纵横家。之所以以“流”来形容,古人认为将社会形式比喻为水,无论是山河大变,亦或是水脉分流,水却一直遵守自然的规律(水往低处流)的同时,也是展现自己的意志思想。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九流就跟职业联系在了一起。因为到了民间,老百姓哪里闲工夫跟你讨论学术方面的事情,于是改成了谁都懂的东西。比如《水浒传》第七十一回:“其人则有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因此“九流”便将人分为若干等,其中:九流”分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

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皇上,四流官,五流阁老,六宰相,七进(进士),八举(举人),九解元。

具体指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

中九流: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画家)四流皮(皮影),五流弹唱六流金(卜卦算命),七僧八道九棋琴。

具体指:举子、医生、相命、丹青、书生、琴棋、道、僧。

下九流:一流高台二流吹,三流马戏四流推,五流池子六搓背,七修八配九娼妓。

具体指:师爷、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时妖(巫婆)、盗、窃、娼。

通过描述,我们能清晰的看出“上九流”的人,一般都是指那些国计民生不可或缺的职业,而下九流指得就是那些可有可无的职业。从侧面说明古代中国是一个等级分明的社会,受压迫者多被视作下九流,命运十分悲惨。

而当今这个社会中,那些“下九流”的人一下子成了现在的“上九流”,过去的上九流现在彻底吃瘪,比如戏子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出入豪宅,前呼后拥,而工人农人却成了社会最底层的人。

说完“三教九流”,就肯定得说说跟它相关的“不入流”。这里的不入流,就是指“小说家”,意思是非常低下,没办法入九流,即便是下九流也不行。

那么为什么“小说家”在古代是不入流的职业呢?原来,“小说家”基本上无所事事,整天就这边看看,那边玩玩。在古时,这样的人就是“不学无术”,因为古人都想着考功名,金榜题名。而“小说家”钻研文字的目的是为了迎合他人,近于阿谀奉承,并以此为生计。因此只有那些没有功名家业,又不能田里劳作的人才会钻研。还有一点,由于古代是农耕古代极为缺乏物质资源,“小说家”无法服务于社会,故而被认为“不入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