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对人恭敬,亲手给部下端饭,为何人才都跑到刘邦那里去了?
对人恭敬只是一种与人交往的修养。留住人才这是领导力的问题,不仅是个人修养的问题。
这是两回事。
刘邦拜韩信为大将之后,两个人曾经有过一次深度交流。
韩信第一句话就问刘邦:勇敢、强悍、仁厚、兵力方面,你跟项羽比怎么样?
刘邦想了一会,不如也。
上面侧重于个人修养及实力,换句话说从个人修养和实力方面来说,刘邦是远不如项羽。
为什么差距这么大?
因为个人修养与家庭条件很有关系,刘邦是平民,项羽是贵族之后,你想一想这两个人之间的差距有多大?
项羽被叔父项梁安排学文、学武,学兵法,刘邦能这样的机会吗?
个人修养的确可以增加一个人成功的机率,但未必就是必然条件。韩信继续点评项羽,他说项羽这个人才能很突出,但是不能放心任用自己的手下。
这一点的确如此,韩信、陈平、英布等人原来都是项羽的手下,但最终成了刘邦灭掉项羽的大助力。
后来刘邦与王陵等人总结经验的时候,刘邦说了这么一句话: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
亚父范增帮着项羽谋划,结果呢?
项羽中了陈平的反间计,认为范增有异心,先下手夺了一部分权力。此时范增也火了,说了这么一句气话:
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原赐骸骨归卒伍——《史记项羽本纪》
范增说让我告老还乡吧,如果换成刘邦听到这样的话,马上会警觉反应过来自己中计了,项羽却觉得自己做得没错,范增要告老,就告老吧,最终范增气病而归,不久而亡。
范增从项羽杀宋义夺权开始就是最大的助力,天下还没有平定却落得如此下场。
项羽真不会用人,项羽重用谁呢?重用自己家里人,姓项的人。事实上姓项之人铁板一块吗?
当然不是,项伯就是倾向刘邦,汉中也是项伯劝项羽给的。总之项伯是刘邦的神助攻,而项羽从不怀疑项伯。
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史记·淮阴侯列传》
这一句韩信说得更形象,用人时不太信任别人,当别人有功时,他却将那封赏的印放在手中磨到没有棱角之后都不愿意给。
你想想看,一个人才到你手下为的是什么?
还不是为了得到你的重用,为了施展才华最终获得富贵和权势。
一方面你对人才不能信任,心存怀疑,使他们无法施展才华,另一方面对于人才之功劳又不能尽赏,哪一个人才愿意在这样的手下干活呢?
如果他们有第二种选择,那肯定会弃之。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些人会弃项羽改投刘邦。
相反刘邦对人才很信任,要什么给什么。
韩信不出名,萧何力荐,刘邦马上给大将军一职。后来韩信说封他代理齐王,虽然刘邦气的大骂,但陈平和张良一提醒,他马上就干脆封他为真齐王而不是代理的。
所以刘邦说,我不如张良,萧何,韩信,但他们愿意帮我干活。
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史记高祖本纪》
这是王陵对刘邦的评价,与天下同利,刘邦做得到,项羽做不到。
正如一个企业,这个老板待人接物很得体,而且很有气度。一旦到开工资时就小气无比,你会在这个老板手下干活吗?这个老板就是项羽。另一个老板有些粗鲁,修养也不太好,但是给股份,加工资方面很爽快,很大方。这个老板就是刘邦。
你选哪一个?我相信大家的选择应该差不多,这就是项羽失败的原因。
项羽对人恭敬,亲手给部下端饭,为何人才都跑到刘邦那里去了?
项羽对待手下好到什么程度呢?如果他的手下生病了,项羽必定会出现,然后抓着手下的手难过上一番,最后项羽还会将自己的饭带过来,和手下分着一起吃。士兵们都因此真心的爱戴他们的“霸王”。
而反观刘邦,对人就是一个坏字,刘邦接见前来投奔的郦食其时,旁边还有两美女伺候他泡脚,看到郦食其来了也没有礼遇,反而破口大骂。就连刘邦的士兵,都觉得刘邦此人傲慢看不起人。
但尊重手下的项羽却不得人心,反而是傲慢无礼的刘邦,最后成为了天下的主人。得到这样一种结果,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刘邦比项羽更加的懂得人心。
身份上的差异,导致刘邦更得人心刘邦自小在街头混生活,因此他明白荣华对于那些过的辛苦之人意味着什么,他对待手下,只要满足这群人的内心渴望就够了,至于他们过得好不好,刘邦不在乎。毕竟只要条件开在那里,自然会有觉得“价格合适”的人过来洽谈。
而项羽是西楚的贵族,他自小过的好,没有吃过生活的苦,就算他不起兵打天下,生活质量也不会下降。因此项羽并不懂,别人缺的不是有一个对他好的霸王,而是一个能够帮助实现雄心的领导。毕竟都是舍命去造秦朝反,难道只是为了贪图别人的知遇之恩嘛?
因此,在刘邦什么都没有,却空手套白狼,将还没得到的天下分了好几块时;项羽还在为手下生病难过。当刘邦说未来要给手下什么什么赏赐时,项羽依旧在纠结手下怎么生病了。
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两人的行为,项羽还在关心手下的生理需求,是渴了、病了,还是饿了之时;刘邦已经在关心属下的精神需求了。毕竟只要给属下吃饭、给他们房子住就可以基本满足对方的生理需求了,不需要做到事事关心;而那些跟着打天下的人才,哪个是真正的想混一口饭吃,他们想要的是建功立业,想要的是名字被历史记住。
但是项羽没有给到,他宁愿将官印放在手中,也不愿分给那些手下;而刘邦不一样,他什么都没得到前,就已经分好了江山。跟着项羽的,是在为项羽打江山,毕竟打下来了也不一定能分到;而跟着刘邦的,才是在为自己打江山,毕竟只有打下来了,才能得到刘邦许诺的东西。
项羽对手下太好也是产生隔阂的原因。
项羽对待手下太好了,在手下的心里他的好习惯了之后,也就不“值钱”了;甚至哪一天项羽要是疏忽了,手下还会怨恨他的不好,毕竟谁叫项羽平时都那么好的。但是刘邦不一样了,在他和郦食其对着吵完之后,刘邦立刻意识到了对方是一个人才,立刻以礼待之;这下郦食其只会心里受用,觉得是凭借才华让对方看得起自己,觉得这个领导能虚心改正是一个可造之材。
此外,刘邦能够得到人才的,项羽却留不住人才的原因还在于,两人是怎么用人才的刘邦能够满足属下的精神需求,给他们许诺了一个光明的前景,其实并不能够长久的留住一个人。他真正的厉害之处,还是在于听话和懂得适当的时候放权。刘邦的听话在于,属下说什么,他就做什么;属下让他往东,他绝对不往西。哪怕心里有十万个不愿意,刘邦还是会听从有道理的建议,然后乖乖去做。
而项羽却不是一个听话的人,他面对人才全部收在盔下,但是他们说什么听的很少。当年项羽设下“鸿门宴”招待刘邦的时候,范增拼命的劝项羽将刘邦杀了,项羽不听;项庄借着舞剑的名义都快划破刘邦的喉咙了,项羽依旧不管不顾,反而把项庄的舞剑当做助兴表演,看的津津有味。最后刘邦“尿遁”了,项羽也不在乎,在他心里刘邦啥也不是,那么别人劝再多他也听不进去。
手下自然喜欢扶持听话的领导了,毕竟手下再有才,领导不听又有什么用呢?
除此之外,项羽不懂得放权,他十分担心属下做不好,就把权力全部抓在手中;他封的官也多是项氏一族的族人以及外戚,真正的“外人”掌权太少了。而刘邦不一样,他身边的大官,张良、韩信、萧何等人都不是刘家的亲戚。
在项羽身边做官,等于升职加薪大概率无望;在刘邦身边做官,等于一不小心就能得到重用;这样的选择题实在是太好选了。
“君择臣,臣亦择君”,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领导与属下都是互相挑选的。在项羽挑选人才为楚国效力之时,人才却选择了刘邦,最终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却成了西汉的开国皇帝。
项羽对人恭敬,亲手给部下端饭,为何人才都跑到刘邦那里去了?
其实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就能遇到这样的情况:
有的领导,平日里对待同事非常客气、彬彬有礼;而另一种领导,平日里时常大大咧咧、说话直率。
那我们就能据此认为前者是好领导、后者不靠谱吗?
当然不能:前者客气,也许只是人家的礼貌、自我素质的要求;后者看似粗鲁,也许是因为直爽、或者把你当成了自己人。
衡量领导是否优秀的真正标准,从来都不是看表面功夫,而是看涉及到实际利益时的处理方式。遗憾的是,在这方面,由于出身和时代的限制,项羽并不符合人才们的期待。
在刘邦的干将里,有好几位都来自项羽的阵营,比如陈平、韩信,他们都分析过项羽的特点。郦食其、王陵也都对项羽做出过评价,我们可以结合这些人的观点,总结出项羽的毛病在哪。
首先,项羽很小气、舍不得官爵?他也很大方,但只是分对象。
这一点最为我们熟知。比如韩信曾说项羽是妇人之仁,理由是:项羽平日里待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看到身边人生病他会心疼得流泪,甚至会送食物表达关切;但一旦要对人因功授爵时,却显得非常小气。
陈平也说:“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通俗点理解:项羽个人素质、修养极高,有文化的士大夫们都愿意归附他;但他对名位看得很重,不会轻易赐人,所以一些人才也会离他而去。
刘邦的老乡王陵也说:“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这句话很通俗,就无需解释。
那么,项羽真的不愿意赏人官爵、裂地封侯吗?完全相反,他甚至比刘邦还要大方。我们看看他分封的十八路诸侯:
我们可以发现,他说分封的十八路诸侯王里面,大部分都不是传统的六国王室,而是灭秦过程中的功臣,比后来刘邦分封的异姓王多得多。而且,相对于迫不及待找理由干掉异姓王的刘邦,项羽的要求只是别闹事、别挑战自己,并没有处心积虑清除这些诸侯王。
那为什么陈平、韩信、王陵等人还会认为项羽小气呢?问题在这里:这三人都出自平民阶层;而项羽分封的诸侯,除了战功赫赫的英布、刘邦外,其他人都是传统勋贵。
立场和身份不同,从同一件事物中得出的结论就会完全不一样。项羽不是不大方,而是对阶层有要求;作为六国传统贵族,在他的观念中,能够裂地封侯、跟自己相提并论的,自然也是那些身份“够格”的人。
而在秦末乱世中,像陈胜、陈平、韩信这类出自草根的英杰,也产生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抱负。不幸的是,在项羽这里,王侯将相是有“种”的,所以陈平、韩信自然会选择投靠同样出身草根、能够提供机会的刘邦。
其次,听不进他人的建议?他只听“自己人”的。
项羽不能听人建议是出了名的,比如刘邦认为:“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韩信离开项羽的原因,也是由于:“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于是乎,项羽的这一形象呼之欲出:由于个人能力超群而不听人言、刚愎自用。
实际上,项羽还是能听人建议的。比如在鸿门宴上,项伯的一番解释,让他立即打消了对刘邦的杀心;分封诸侯时,刘邦原本只是得到了巴蜀,但又是在项伯的建议下,随后刘邦又分得了汉中。
对于这一点,陈平看得很清楚:“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项羽信任、重用的亲信,要么是项氏宗族,要不就是大小舅子们,说白了就是“自己人”。甚至连范增这种元老也会被轻易离间。
这跟目前很多私企几乎一模一样:掌控要害部门、关键职务的,永远是自己的兄弟、小舅子;外面招的人员,只有拼命赚钱的义务,没有论功行赏的权利。久而久之,真正的人才自然会离他而去。
第三,小事随和,大事严苛,心胸狭窄
从上文那些人的评价我们可以发现,项羽为人谦恭有礼,待人接物温和且诚恳,可谓一名谦谦君子,跟影视作品中动不动吹胡子瞪眼的形象压根不一样。
但这只限于一定场合,可以理解为“工作之外”。一旦牵涉工作,项羽则变成了一副暴君形象:
当初陈平在项羽手下立了不少战功,还因此被封为信武君、受赏黄金二十镒。但后来因为陈平等人打下的殷地被刘邦夺区,暴怒的项羽就要追究他们的责任,甚至起了杀心。不愿意乖乖等死的陈平只好开溜;
项羽攻打齐国期间,英布没有听命亲自带兵助拳,只是派了几千人;彭城之战,他又没及时勤王。项羽的应对方式很简单粗暴:“项王由此怨布,数使使者诮让召布,布愈恐。”最终害怕被项羽收拾的英布,火线投靠了刘邦。
总结一下:
项羽此人过于讲究出生与门第,寒门人才在他这难以得到独当一面的机会;
他私心过重,若不是宗族、亲戚,很难进入他的权力核心;
他在小事上待人和气,但一旦涉及到核心业务,则会简单粗暴、毫不留情。
简而言之,项羽为人清高、心胸狭窄、任人以私,表面上看起来他对人客气,但那只是居高临下的怜悯、是充满了优越感的贵族修养,在内心里并没有真的尊重对方。在他这里,草根人才得不到机会、无法实现成长与成就,谁会愿意为他卖命?项羽能够横行一时,完全靠的是他个人逆天的军事才能。
而刘邦则几乎跟项羽完全相反:
出身草根、自小混迹于市井的刘邦,洞悉人性、深谙人心;同为草根的他,明白韩信、英布、彭越等人对功名的追求,能够看似毫不吝啬的以封王诱惑这几位替自己卖命;
对于出身贫寒、有人格缺陷嫌疑的陈平,他则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甚至启用这位刚刚投靠自己的“外人”为护军,来监督制衡灌婴、周勃、樊哙这些“亲戚朋友”;
他胸怀宽容、有容人之量,能够直面自己的短板、有过则改;面对多次想自己“要挟、索取”的韩信,他总能以大局出发,满足对方的合理诉求,从而保证自己大目标的实现。
当然了,以上只是刘邦创业时期的表现。待到战胜项羽后,他也暴露出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过河拆桥、秋后算账,铲除异姓王;提防、试探萧何;为了防止他人染指权位,立下“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白马之盟。
但即使如此,相对于项羽而言,刘邦的宽容、对同僚诉求的关注、对他人实现自我价值的理解与支持,就是他能够不断吸引人才为之效力的秘诀所在。
项羽对人恭敬,亲手给部下端饭,为何人才都跑到刘邦那里去了?
那是因为人才在项羽的手下,很难得到真正的重用,立了功也很难得到奖赏和升职。另一个原因就是项羽的格局不够大,在这方面逊于刘邦。因此他不能给予手下的人才想要的预期。另外就是,项羽比较残暴,不得民心。刘邦约法三章,宽仁爱民,因此被民众拥护。
在清朝末年太平天国时期,有一个人当时有两个选择,到曾国藩或者左宗棠手下去任职。他的一个朋友就劝他,应该到曾国藩那里去。曾国藩其实打仗的能力平平,但是气量大,愿意给手下的人才发挥的机会,有了功劳也愿意分给手下的人。在他手下的人,很多立了功劳被他举荐,都升了官。左宗棠的个人能力很强,很会打仗。但是喜欢表现自己。打了胜仗也爱把功劳都揽在自己身上。手下的人比较难分到功劳,也不容易得到他的举荐,往往升迁缓慢。这个人没有接受朋友的意见,投奔了左宗棠,后来果然升迁缓慢。项羽就好比左宗棠,刘邦就好比曾国藩。项羽平时的表现,都是些小恩小惠,人才在他手下很难得到发挥的机会,立了功也难得到赏赐,能留住人才才怪。刘邦这个人其实脾气很臭,对身边的人往往傲慢无礼。但是对真正有用的人才却非常客气,并且能够大胆的使用。比如萧何向刘邦举荐韩信,刘邦一旦认可,立刻就能拜他为大将军。而韩信在项羽手下几年,不过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卒。
项羽的格局小于刘邦。项羽应该没有想过当皇帝,否则灭了秦朝后,他完全可以想办法当皇帝,而不是到自己的封地当一个王。而刘邦就有当皇帝的志向。那么刘邦能够给予手下前途的预期,肯定就大于项羽。就会有更多的人愿意跟着刘邦,而不是项羽。另外刘邦比较讲信用,约法三章,爱护百姓。项羽的性格比较残暴,打了胜仗后往往喜欢屠城,后果很恶劣,他也因此得不到民众的支持。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项羽对人恭敬,亲手给部下端饭,为何人才都跑到刘邦那里去了?
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个历史问题,倒不如说是个职场问题。
你大学毕业,新入职一个特大型集团公司,集团董事长对你的到来分外热情,亲自给你端茶倒水,嘘寒问暖,和你促膝谈话;你病了,他没有派别人来伺候你,而是亲自给你煎药熬汤喂你喝……
你起初一定是被感动得不要不要的。然而,你在公司待了好久,只见年龄见长,但就是职位不见长、工资不见涨。每天回到家,老婆摔盆子打碗地骂你:“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可是我就没见过你这样的人,干活时生龙活虎,拿回的钱像缩头老鼠。嫁给你,算是倒了八辈子血霉了!”
朋友们互相闲聊,说谁谁谁升职了,工资也涨了。有人问你:“哎,你怎么回事啊?那么努力干活,这么多年了,董事长怎么不给你个职位呢?”
这时候,不知道你究竟作何感想?
其实,项羽的问题,就像你遇到的这个公司董事长:有雄才,无大略;人是好人,但不识人,也不懂怎么用人。
一面是家庭的埋怨,朋友的奚落;另一面,却是公司对你的表面热情似火,实质上却是越来越让你难以忍受的冷落。
人活在这个世上,并不是你一个人能活着就行,你得摆平方方面面的事情。这里包括家庭生活、周围人际关系、个人心理因素等等方面的问题。
你方方面面的问题根本摆不平,一生气,离开了。你不走才怪呢。
接着,你又进了一家公司。这个集团公司的董事长刘邦,纯属一个不折不扣的地痞、无赖。这个家伙非常傲慢。他给你打电话让你去见他。你见了他以后,差点把你的鼻子气歪了。你猜这个家伙正在干什么?
他正在一个会馆里泡脚。旁边还有一个美女陪着他。
刘邦一见你进来,诧异地问道:“你不好好在公司干活,来这里干什么?”
你一听,气就不打一处来。心里骂:“王八蛋,明明是你让我来的,怎么问我这话?”
但你因为从楚王集团辞职以后,一直没有找到工作,已经三天没吃饭了。妻子儿女在家里还等你拿钱买米下锅呢。正是“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
故此,你压了压火气,恭恭敬敬地说道:“董事长,您可能忘了,是您让我来的。”
“什么?我让你来的?这不胡扯——奥,他妈的,这记性。”刘邦在旁边美女的纤纤玉指上摸了一下,然后回过头来,“你就是张子房经理介绍过来的那个新员工吧?听说,你在项羽同志的公司待了不少年头?那你离开时,是什么职务啊?”
“董事长,您记性真好!是的,我在楚王集团待了整整十年。”你的脸变得通红,不好意思地说,“不瞒董事长,我离开的时候,还是普通员工。”
“这老项也真他妈够抠的,十年也不舍得给个位置。”刘邦不高兴地说道,“既然是子房经理介绍过来的,想必你也有几把刷子。这样吧,你刚来,我如果给你一个高级经理职务,担心同事们说闲话,你以后的工作也不好开展。试用期一个月,给你按主任科员待遇。试用期满,让你去下面挂职锻炼三个月,待遇是副经理。三个月以后,我再考虑怎么安排你的工作。你看怎么样?”
面对这个第一印象不怎么好,但把你当人看的董事长,你这时候心里怎么想,不用我多说吧?
刘邦这个人在历史上的确不怎么让人待见,后世评论也是贬多褒少。但他懂得怎么用人,把一个人放在他最合适的位置上,然后,该给你的待遇,工资、奖金,加班补贴、住房公积金、企业年金------他一样不会少了你的。
下面我们一起看看项羽和刘邦两个人的个人情况、性格特点、做事风格。
一,楚霸王项羽项羽 ,唐宋典籍记载为周王族诸侯国项国后代 ,秦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
项羽勇猛好武,跟随叔父项梁发动吴中起义,反抗秦末暴政。项梁阵亡后,援救赵王赵歇。破釜沉舟,击破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赢得巨鹿之战。率军攻破关中,举办鸿门宴,火烧秦王宫,杀死秦王子婴。分封灭秦功臣将领,拥立六国贵族后代为王。自称西楚霸王,定都于彭城。此后,与汉王刘邦争夺天下,史称“楚汉之争“。自恃武力,刚愎自用,弑杀楚义帝,猜疑亚父范增,终为刘邦所败。
汉五年(前202年),兵败于垓下,发生“霸王别姬“,自刎于乌江。作为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项羽是一位以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清代女才子李晚芳评价项羽“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下面,是后世对项羽的评价:
1,项羽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项羽见人恭敬慈爱。下属有病了,他亲自端水喂药。有人说他是好人,但也有人说他这是妇人之仁。
2,项羽宗族观念比较严重,不怎么相信外人,他信任的,主要是自家人。因此,他手下虽然有很多奇士,但项羽一般都不会重用。
3,项羽对于手下人的功劳,不怎么记在心上;但对手下人的错误,记得特别清楚。赏罚不明。
4,范增是他手下最有谋略的人,也最忠心,但项羽对范增同样不信任。
5,项羽对待事情,不是认真分析原因,想办法解决,而是用简单的方法粗暴处理复杂的事物。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十一月,秦兵投降过来不少兵卒。项羽手下人对这些投降过来的秦兵很不好,引起秦兵的不满。项羽知道以后,并不是想办法解决问题,而是将秦降卒二十余万人全部活埋了。
6,项羽有两次杀掉刘邦的机会,都错过了。第一次在新丰鸿门,“鸿门宴”。第二次是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刘邦在荥阳修筑甬道用以过河取敖地的粮食,项羽军多次侵夺甬道,刘邦军无法取得粮草补充,非常害怕,与项羽议和,项羽同意了。
7,项羽不喜欢听良言。进入咸阳后,引兵屠戮咸阳,杀秦王子婴,火烧秦王宫,搜集宝物美女准备回江东。这时有人劝项羽说关中富饶,可以成王霸之业。但项羽见秦王宫都已经被毁坏了,自己又迫切地想回到江东,于是不听。那人又说,都说楚人性情残暴,果然如此。项羽听到后,立刻把那个人杀了。
8,项羽在范增的建议下,与范增合围荥阳,打算消灭刘邦。刘邦非常害怕,采取陈平的计策,离间项羽和范增,项羽于是剥夺了范增的权利。范增没有想到项羽竟然会怀疑自己和刘邦有勾结,十分气愤,于是告老还乡,途中病死。
9,项羽没用的虚荣心太强。
在与刘邦最后一场决战中,项羽仅有的人马被刘邦包围。项羽为了证明自己的失败是天意,而不是他自己的错,对部下说:“今日是要决死战了,我要为诸君痛快地一战,必定要胜利三次,为诸君击溃包围、斩将、砍旗,让你们知道,是天要亡我,不是我不会打仗。”
项羽武力果然很厉害,他说到的“击溃包围、斩将、砍旗”三件事都做到了。骑兵们钦佩地回答:“和大王说的一样。大王果然神勇!”
但是,这些有用吗?不一会儿,手下骑兵们都战死了。
项羽一路逃到乌江,遇见乌江亭长,亭长劝项羽可以回到江东以图东山再起,但项羽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由拒绝,并将自己坐下马赐予亭长。于是,项羽下马步战,一口气杀了汉兵几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几处的伤。后挥刀自刎。标准一个鸭子嘴,肉烂嘴不烂。倒也不失为一个英雄好汉,只是有雄才,无大略,可惜了!
对于这一段史实,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以诗感慨:“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二,项羽原来的几个杰出人才1,范增:秦朝末年谋略家、政治家、西楚霸王项羽的主要谋士。
早年投奔项梁,跟随项羽参加巨鹿之战、攻破关中,屡献奇谋,被项羽尊为“亚父”。鸿门宴时,建议项羽杀刘邦,劝说项庄舞剑,但项羽不同意,终未成功。后来,陈平施展“离间计”,受到项羽猜忌,辞官归家,路上病死。
2,韩信: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汉初三杰” ,“兵家四圣”,古代“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后人奉为“兵仙”、“神帅”。 不仅是当时最杰出的将军,也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但项羽不识人,更不会用人。秦末大乱之际韩信投奔项梁、项羽,未得重用。转投刘邦,成为刘邦的大将,为西汉立下汗马功劳。
3,英布:早年坐罪,受到黥刑,俗称黥布。初随项梁起义,拥立楚怀王继位,封为当阳君。项梁阵亡后,成为项羽帐下将领之一,屡破秦军,后来受到汉朝游说,叛楚归汉。辅佐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封为淮南王,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
4,陈平,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少时喜读书,有大志。
陈胜、吴广起义后,陈平先是投奔魏王咎,后归项羽,随从入关破秦。刘邦还定三秦时,陈平投刘邦。为西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5,张良,秦末汉初杰出谋臣,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张良初始在项羽手下,后归刘邦。 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刘邦评价他:“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另外,原来是项羽手下,后投降刘邦的还有季布、利几、项缠、项襄、项冠、周殷、钟离昧、吴芮、臧荼等。
三,汉高祖刘邦刘邦,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奠基者和开拓者,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刘邦之所以能在秦末乱世中最后打败项羽脱颖而出,原因是多方面的。毛主席评价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1,能屈能伸:刘邦在项羽面前,总是装作很谦恭的样子,故此项羽很看不起他,认为他不足为虑。时机成熟后,他一点也没有留情,直至取得最后胜利。
2,虚心纳谏:刘邦是一个非常有自知之明的人。他认为自己在许多方面都不如別人,最大的优点就是善于用人,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年轻的时候,刘邦很轻视儒生,称帝以后仍然觉得自己是靠武力夺得天下。但是当陆贾问了他一句“马上得天下,能够马上治天下吗?”刘邦立即就醒悟了过来,让陆贾著书论述秦王朝灭亡的原因,以作为自己施政的借鉴。
西汉刚建立,由于对封赏不满,好多将领不安定。张良向刘邦提出建议,让他把向来最讨厌的雍齿封为侯。刘邦立即照办,很快就稳定了局面。
西汉立国之初,刘邦定都在洛阳。一个叫娄敬的人论述了一番关中的地理形势的优点,说关中的长安进可攻退可守,宜立为都城。刘邦询问张良的意见,张良认为可行。刘邦立刻迁都长安。这个决策对西汉王朝此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
3,招降纳叛:在这方面,项羽的许多人才都归了刘邦,为刘邦的西汉王朝立了大功。比如张良、英布、韩信、陈平等人。
4,雄才大略:有人统计了一下刘邦的许多第一,说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皇帝;第一位御驾亲征统一天下的皇帝;第一位发明“招降纳叛”和“统一战线”军事战略战术的皇帝;第一位以“休养生息”为国策,在全国大力发展经济的皇帝;第一位“释放奴婢”从而一定程度上打击奴隶制度、解放生产力的皇帝;第一位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轻徭薄赋”政策、低税率的皇帝;第一位推行财政支出紧缩政策而提倡节俭的皇帝;第一位制定礼仪从而巩固皇权的皇帝;第一位下“求贤诏”在全天下广招贤士人才的皇帝;第一位写诗的皇帝;第一位以孝治理天下的皇帝;第一位用布衣将相统一天下的皇帝;第一位用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的皇帝;第一位在长安建都的皇帝------
5,善用人才: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
刘邦自述:“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6,赏罚分明:只要用你,就会全力信任你;只要你有功,他就会重赏你。
正如毛泽东同志评说的那样:“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 “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汉太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
现在回答一下题主的问题,项羽对人恭敬,亲手给部下端饭,为何人才都跑到刘邦那里去了?
假如让你回到秦末,你是会跟着把你当做人才信任、重用的刘邦打天下呢,还是跟着一个平时不信任任何人,只是当你病了他给你喂饭的项羽打天下?
项羽对人恭敬,亲手给部下端饭,为何人才都跑到刘邦那里去了?
项羽走到众叛亲离的地步,确实是不太让人理解的。
说起来,似乎项羽对人才真的非常好,远远比刘邦对人才好多了。
(项羽)
一是项羽来者不拒。项羽从来不拒绝人才,只要去投奔他的,他都收留,很少有不用的情况。比如韩信无名无姓,但是前往投奔他,他就封韩信为郎中。章邯等“三秦”投降了他,他立刻封“三秦”为王。就算那些投降的秦朝士兵对他说三道四,他一怒之下,坑杀了二十万人,也没有迁怒章邯等“三秦”。由此可见,项羽其实对人才也算是很不错的。
二是项羽宽仁厚道。项羽身上有宽仁厚道的一面。别的不说,我们就看看他是怎么对待他的最大竞争对手刘邦的就明白了。在鸿门宴上,范增多次向项羽提出,让他杀掉刘邦,可以他却一直不忍心,没有杀他。后来,刘邦攻破了项羽的都城彭城,在他的皇宫中为所欲为,他在打败刘邦,并抓到刘邦的父亲和老婆以后,曾用刘邦的父亲来威胁刘邦。但当时刘邦无耻地说了一句,我们是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杀你爹,请分给我一口汤喝。就算这样了,项羽依然并没有杀掉刘邦的父亲和老婆,而是把他们给放了。
三是项羽有福同享。项羽打下江山以后,并没有称帝,而是只自封为西楚霸王,而且把十八路诸侯都纷纷封王,把江山分给大家,而不是自己独吞。这一点,显然比后来“杀功臣”的刘邦好多了。
但是,项羽的结局却非常糟糕,让人始料未及。尤其是垓下一战,项羽可以说非常凄凉。其实,在垓下的时候,项羽至少还有十万人马。对于项羽来说,十万人马已经非常多了。当年他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何其豪壮。他的军队要有那样的气势,就算韩信、彭越、英布对他构成合围的态势,项羽其实也绝对不输给他们。可是,韩信只用一招“四面楚歌”,项羽的军队就跑光了,最后只剩下几百人。逃到乌江边上的时候,却只有二十八人。最终又只剩下项羽一个人。这样一种结局,简直就是项羽人生的一个隐喻。
(垓下之战)
项羽对人并不坏,为什么落到“四面楚歌”这样的结局呢?
我认为,项羽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不辨良莠。项羽在用人的时候,他是看不出这个人才是好,还是不好的。前面我们说了,他就是来者不拒。但是这个人能干什么,干得好不好,项羽心里都没有数的。因为看不出好坏,因此什么人都有,也无法让人才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二、不予尊重。确实是只要是人才,到项羽那里,项羽都能用他。但是项羽不知道怎么用他们。比如韩信是一个很有计谋的人,但是他并没有发挥他的作用,韩信给他提的意见,他也不用。比如他确实尊范增为“亚父”,但是却不听范增的意见,让范增愤然离开。再比如曹无伤,他把刘邦的情报透露项羽。对于这样一个卧底,其实项羽应该极为重视的。但项羽竟然在鸿门宴上把这件事告诉了刘邦,使得刘邦最终杀了曹无伤。这件事,让天下的老百姓如何看项羽这个人?
归根到底,是项羽对人才极为不尊重。
(刘邦)
三、赏罚不公。项羽确实后来把很多人都封为王。但实际上,这些被封为王的,都是那些加盟而来的诸侯,不是项羽的手下。比如章邯等“三秦”,项羽就爽快地封他们为王,包括彭越、英布这些人,都不是项羽的部下。项羽对他的部下是比较凉薄的。
韩信在投奔项羽的时候,说过一句话,说项羽对部下很好,但是只在口头上好,却不愿意对部下进行封赏。因此,他要离开他,前来投奔刘邦。韩信显然是有切身体验的,他才会说这样的话。
四、不尽其能。刘邦在用韩信的时候,就是放手让他去干。虽然这让刘邦很担心,但他依然坚持这样做。包括他对陈平、张良、萧何的使用。
但是人才在项羽的手下,却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一方面是因为项羽自己太能干,而且事事亲力亲为。另一方面,也是项羽对人才不信任,因而不能发挥其作用的表现。
总之,项羽不辨、不敬、不公、不用,这就使得人才在他的手下,个个心里都有怨言,大家对他都不满,最终都离开了他。
(参考资料:《史记》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