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的推恩令碰上独生子女政策是不是就完蛋了?

用独生子女去破汉武帝的推恩令,这个脑洞开的还是蛮有特色的。

不过没用。

独生子女这策略只存在几十年,在古代占主流的还是多生孩子,多子多孙就是福,特别是像这一种王爷级别的,只要王爷,侯爷的生育能力没有任何问题,他们就会生一大堆孩子。古代并不是靠一个人,而是靠整个家族,家族越强大,个人获利才更多。

每一个有封地的王都有一大堆的产业,你说信任外人好呢?还是信任自己人好?对他们来说养孩子根本不存在问题,因为他们不缺钱。

生下来的孩子可以让他去王国的各地去管理,或者辅助下一代王做好相应的工作,反正工作机会有的是。

所以没有一个王会主动提出用独生子的策略对付推恩令这个阳谋的。

独生子还有一个风险那就是夭折。

谁能保证一个人一生都不出意外?特别是古代这种医疗特别落后的时代,儿童的夭折率还是很高的。比如曹操最欣赏的孩子曹冲就过早夭折,如果曹操只有一个孩子,那么他就绝户了。

绝户了会怎么样?国会被收回去了。

临江哀王阏于,以孝景帝前二年用皇子为临江王。三年卒,无后,国除为郡——《史记·五宗世家》

临江王无后国除为郡,郡是由朝廷直管的,也就是这片地改由朝廷管了,那就不需要推恩这么复杂了,直接回收了。

对于诸侯王来说多生孩子没有任何坏处,只有好处,而只生一子的风险才是最高的。

“推恩”为什么不被诸侯王抵制呢?

有人会说诸侯王不用推恩,只封一个就可以破解了。事实上诸侯王本身就有推恩想法在,但限于制度而无法自主分封,汉武帝出的“推恩”刚好迎合这种心理,这是一种恩,而不是害。

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原,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史记·七十列传·平津侯主父列传》

这是皆大欢喜的策略,大家都会开心,汉武帝、诸侯王、诸公子都会开心的。当然最终效果是诸侯国没有实力和朝廷对抗了。

好事,为什么拒绝呢?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宠爱的孩子好,但有时往往宠爱的不是嫡长子而是少子。按规定王位应该是嫡长子继承而不是少子。这样会很纠结,有了“推恩令“之后就不用这么纠结了,皆大欢喜。

比如刘邦立了嫡长子刘盈为太子,但却封了庶长子刘肥为齐王,长安是秦国故地。到了战国后期,秦、齐都曾称过帝,一个称西帝,一个称东帝,不过最后取消了,这里你可以看出刘邦封给刘肥的用意。

可惜不能立二个皇帝,如果能立,估计刘邦会立东西二帝。

当然或许他还会给戚夫人的儿子如意封一个帝。

所以推恩这个阳谋一定会被推行,因为对所有人都有利,没有人会去想办法抵抗的,只能说主父偃这人毒,一下子就抓住最要害的,兵不血刃搞定一切。

汉武帝的推恩令碰上独生子女政策是不是就完蛋了?

“推恩令”之所以号称史上最伟大的阳谋,就是在当时无懈可击,让汉武帝兵不血刃地解决了,历代帝王无法解决的诸侯王问题,也使得汉朝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

并且“推恩令”最牛的地方,就是虽然诸侯王都知道汉武帝心里想的是什么、到底要干什么,可却没有任何办法,只能乖乖地执行,也正因为如此,推恩令才被称为史上最伟大的阳谋。

那“推恩令”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汉武帝要施行“推恩令”?“推恩令”真的无懈可击吗?别着急,笔者会一点一点跟大家说清楚:

01分封制与郡县制

说到“推恩令”,我们不得不提秦始皇,秦始皇是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千古一帝,他也建立了我国首个由多民族组成的中央集权国家。

而秦始皇就是靠废除分封制(分封诸侯制度),创立郡县制(类似于现在的行政区划)完成的中央集权。那他为什么要废除分封制呢?因为分封制容易形成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架空天子。

比如周朝后期的存在感就特别低,人们提到那段历史时,说的都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没人会在意那个可有可无的周天子。

所以周朝灭亡后,秦始皇看到了分封制的缺陷,登基为皇帝后就废除了分封制,改为了郡县制,可以说秦始皇的这个改革,直接影响了后世几千年。

不过秦始皇这么一刀切,也给秦朝留下了隐患,那就是之前被灭掉的六国贵族,对这个郡县制非常不满,同样对朝廷派下来的官员也不认可。

于是等秦始皇死了没多久,就纷纷起兵造反,他们首先就拿朝廷派下来的官员下手,杀了朝廷的官员后,就宣布占领了那里,比如项羽等人都是如此。

而秦朝由于实行的是郡县制,导致天下揭竿而起时,没有所谓的各地诸侯,自然也就没人前来救援,刘邦认为这是秦朝短短几十年就灭亡的原因。

所以,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后,就认真思考了两种制度的优劣,刘邦认为周朝灭亡与分封制脱不了干系,秦朝灭亡又与郡县制脱不了干系,于是他就采用了一个折中的方法。

也就是两种制度并行,要说刘邦确实很狡猾,即实现了维持稳定的目的,又以分封同姓王的方式,逐渐铲除了异姓王,还为郡县制的彻底实施,打下了基础。

02汉武帝为什么要实行“推恩令”?

我们刚才说了,刘邦吸取周朝和秦朝的经验教训,将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并且在建立汉朝、铲除异姓王后,又规定只允许分封刘氏子孙后代为王,不允许分封异姓王。

刘邦想得挺好,只要权力都在自己子孙手里,万一有人造反,那到时候刘氏子孙都会率军勤王护驾,自然能使大汉江山传万代。

可刘邦没想到的是,异姓王不可靠,同姓王也一样不可靠,在他死后没多久,各地诸侯王就逐渐拥兵自立,慢慢脱离朝廷管控。

并多次发生叛乱,虽然最终都被朝廷平息了,可问题的根源始终没有解决,各地诸侯王依旧虎视眈眈地望着中央朝廷,并且矛盾越来越尖锐。

特别是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各地诸侯王蠢蠢欲动,有着相对独立的政治、军事权力,随时都可能威胁到中央政权。

同时,汉武帝还面临着严峻的外部挑战,当时匈奴屡屡侵犯边境,两越也不断制造事端,而汉武帝如果不先解决内部矛盾,根本无法抽出精力解决边境问题。

那怎么分化瓦解这些刘氏诸侯王呢?削藩是不错的选择,可他爹汉景帝削藩时,引发的七国之乱还历历在目,汉武帝也投鼠忌器啊!

这时候汉武帝的智囊大臣主父偃,就出来给汉武帝献上了“推恩令”这个策略,主父偃建议汉武帝,颁布法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多位孩子,建立较小的侯国。

这样诸王的子孙,不断地分封祖上的封地,就会导致诸侯国越分越小,最后根本无法影响到中央集权,更掀不起什么风浪。汉武帝听了主父偃的建议后,大腿一拍就决定立即实施“推恩令”。

诸王明知这是变相的削藩,可因受益者过多,加上汉武帝的强硬,以及汉景帝削藩奠定的基础,所以根本无法与汉武帝的“推恩令”抗衡。

只能默认了这种变相削藩的事实,最终的成效也非常显著,诸王的土地越来越小,到最后其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03为什么明清不采取“推恩令”呢?

那既然“推恩令”是如此伟大的阳谋,而在明清时期,也有分封制的诸王,比如明朝建立后的朱棣等王,清朝时的吴三桂等三藩,但朱允炆和康熙却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直接削藩。

甚至朱允炆都因为削藩而失去了皇位,难道是他和康熙不知道“推恩令”吗?当然不是,其实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情况。

在朱允炆时代,他面临的那些藩王,都是手握重兵,立下汗马功劳,战斗力超强的藩王,他们跟汉武帝时期的藩王完全不一样。

汉武帝是西汉的第七位皇帝,那时候的藩王就像清朝后期的八旗子弟一样,早就失去了先祖最初的血性,而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朱棣等藩王的战斗力明显超过汉武帝面临的那些藩王。

并且明朝时期所谓的藩王,名义上只享有军事权力,不像汉武帝时期的那些藩王,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军事、行政、赋税甚至铸币等一切权力。

汉武帝的“推恩令”,可以把当时藩王的权限不断分割切碎,最终收回到中央朝廷手中来,可朱允炆怎么施行“推恩令”啊?难道把军队切割了吗?

所以时代不同了,情况也就不一样了,朱允炆根本没法搞“推恩令”,只能直接削藩。而到了清朝时期,那些爱新觉罗氏的王爷,根本没有封地,所以不存在削藩的问题。

对于康熙来讲,只需要对付吴三桂等那三个异姓王就可以了,就像我们刚才评价朱允炆一样,康熙也没法搞“推恩令”,并且对于吴三桂那种异姓王,搞“推恩令”就是逼着他造反,所以康熙也只能直接削藩。

04独生子女政策能破了“推恩令”吗?

说完以上几点之后,我们进入今天的正题,那就是独生子女政策可以破了汉武帝的“推恩令”吗?首先说答案,那就是破不了,下面具体阐述一下原因:

第一,如果真坚持独生子女政策,那诸侯王的封地很有可能更快地消失,因为万一生的是女孩,封地直接就被收回了,汉武帝岂不是会乐得睡不着觉?

第二,独生子女政策在古代不可能实施,我们知道古代的医疗水平不发达,根本控制不了孩子的出生,所以根本坚持不了独生子女政策。

既然连独生子女政策都坚持不了,那何谈碰上独生子女政策呢?所以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正常情况下,古代就实行不了独生子女政策,那如果强行人力干预呢?请看下一条!

第三,那有的人可能会说,诸侯王为了破除汉武帝的“推恩令”,只需要在生完一个儿子后,不再生孩子了,是否可行呢?

答案是不行,因为我们说了古代的医疗水平不发达,谁能保证生的这个孩子一定能长大成人呢?万一中途夭折了怎么办?那封地岂不是要被彻底收回了?

第四,我们知道独生子女政策最大的隐患是什么?就是家族传承容易中断,这中间只要有任何一代独生子女,在其有下一代之前出现意外,那这个家族传承就很容易中断。

抬杠的人会说,上一代再生一个孩子不就可以了吗?可如果上一代也出现意外了呢?古人的寿命并不如今天这么长,而且上一代是想生就能生出来的吗?

所以真的碰上了独生子女政策,汉武帝不需要任何打压,只需要静静地等待,早晚有一天汉武帝的后代,肯定能碰上诸侯王断代的时候。

第五,有人会说,诸侯王自己内部掌握谁是独生子女就可以了,先不上报其他孩子,万一出现意外情况,由其他孩子顶上就完事了。

我要说你当这是过家家呢?古代贵族的传承都是有明确记载的,并且必须要及时上报中央朝廷,这可不是你想换就能换的,汉武帝绝对不会给你这个讨价还价的机会。

第六,“推恩令”虽然削弱了诸侯王,但这里面除了汉武帝还有没有受益者呢?当然有了,就是那些除了嫡长子之外的孩子们。

在“推恩令”施行之前,其他孩子都没有继承封地的可能,可“推恩令”施行后,不管大小,自己还能得到一块封地,那些孩子能不支持“推恩令”吗?

05总结

所以说,“推恩令”在汉武帝那个特殊的时代,就是无懈可击的阳谋,诸侯王们明明知道汉武帝意在削藩,可却没有任何办法。

如果不同意“推恩令”,那不但汉武帝会剥夺了其整个封地,诸侯王的子嗣们也会斗得不可开交,毕竟谁都想多分点家产,至于几代以后的事情嘛,那就交给后人去想吧!

诸侯王们只能默认眼前的情况,并且虽然内心憋屈得不行,但表面上还得感谢汉武帝的恩赐,收拾人的最高境界也不过如此吧?

汉武帝的推恩令碰上独生子女政策是不是就完蛋了?

当初汉武帝推行“推恩令”的时候,最懵的估计就是他的九哥中山靖王刘胜了。刘胜分明感受到一股被弟弟针对的气息,人家三个五个、十个八个儿子的还好说,他中山靖王可是号称有120个儿子,一个小小的中山国还够分么?

中山靖王不禁陷入了沉思。

“推恩令”是啥?

西汉初年,刘邦为了安抚这帮盟友,一个个都保留了王位,可问题是他们太强了,他怕自己死了之后剩下吕雉刘盈孤儿寡母地挨欺负,于是,就借着或明或暗的机会,把这些异姓诸侯都处理得七七八八了,换成了有明显标识的”刘“姓标签。

刘邦自然是想得挺好,一笔写不出两个刘字,都是一家人,好处理。可是,时间一长,继任者就发现问题了,吕后想封诸吕为王要小心诸侯王们,汉文帝时直接碰上了诸侯王谋反,汉景帝要削弱诸侯王直接引发了”七国之乱“,强大的诸侯国对于中央来说既是制约也是威胁。不过,好在西汉初期的这几位国君,都是智慧与运气并存,不但一一化解了诸侯国的威胁,反而把诸侯国也搞得比汉初小多了。

做个简单对比:

刘邦后期:有10大诸侯王国,手里握有38个郡,与此同时,汉郡数量则只有15.

汉景帝后期:共有25个诸侯王国,手里握有26个郡,而此时的汉郡数量则为43.

很显然,汉武帝认为这还不够,于是,在公元前127年,他采纳了主父偃的意见“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意思呢,就是让诸侯自己把”恩德“推广出去,把地盘分封给自己的子侄们,分到地盘的个个开心,皇帝又施行了仁政,诸侯国地盘不用削就自然变小了。

”推恩令“真的可以破解么?

主父偃提出来的这个”推恩令“,单看字面就已经足够毒辣了,这就是真正的”杀人于无形“了。

还是拿刚才提到的中山靖王为例。

事实上,他的弟弟汉武帝并没有把他的土地分成121份(含刘胜自己),只不过分成了20份而已。

”推恩令“执行当年,刘胜就被分走了5个县;紧接着第二年,分走1个县;第三年,又分走4个县;第四年最多,一次分出去9个县。

从此以后,在刘胜的有生之年,就再没有他的中山国被儿子分走地盘的记载了。

那么,这时候,刘胜手里还有几个县呢?答案是9个。

刘胜被分出去的县是多少个呢?答案是19个。

换句话说,经过”推恩令“,刘胜的地盘缩小了接近三分之二。

这时候,就有人提出跟题主一样的意见了,只生一个不就好了?

真的能做到只生一个么?这个难度实际上也是非常大的,因为一不小心可能就一个都没有了。

这又要说到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了。

公元前54年,中山靖王六世孙怀王刘修死,因其无子而中山国除。

是不是有点讽刺?子嗣如此众多的中山靖王所传承的中山国最后竟因无子嗣继承而国除。不用说在古代,即便是在现代,首先就没办法保证一定可以生出一个健康的儿子,其次,古代的生存环境,即便是诸侯王的儿子,也不是一定就可以安全健康长大的。

所以,实在是没有哪个诸侯王有这个胆量,保证只生一个就不生了。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推恩令“完善到独生子问题都解决了的程度。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推恩令“里,受”推恩“的不光有”子“,还有”弟“,这里面的“弟”指的就是与“子”平辈的“弟弟们”。也就是说,即使你只生一个儿子,皇帝也有可能把你的弟盘分封给跟你平辈的其他兄弟的儿子。

当然,如果你生不出儿子,那皇帝是不会这么做的,因为他巴不得你的诸侯国归属汉郡呢。

“推恩令”这么霸道,要不反了吧?

很遗憾,实力已经不允许了。

刚才我们说了,到汉景帝时期,诸侯国有25个,郡治却只有26个,跟拥有43个汉郡的西汉政府差距真不是一点半点。此外,这25个诸侯国当中,还有13个是汉景帝的儿子,也就是汉武帝的兄弟,唯一一位拥有两个郡的就是汉武帝的哥哥江都易王刘非。

除此以外,此时的诸侯国已不再有“田赋税”的权利了,这可是诸侯国收入中非常重要的来源,还有所谓的“自置吏”也已经极受中央制约了,诸侯国的核心官员基本上都是由中央来指派的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汉中后期,诸侯国实际上的管理权就已经归属于汉郡了,诸侯王只需要享受福利待遇就可以了。

水言水语

最后,我们再来聊一聊,那些被“推恩”的“子弟”们,他们是不是可以享受“推恩”所带来的福利呢?

实际上,这个也不容易。

单就中山靖王刘胜那些受“推恩”的儿子们而言,他们中的大部分就因为公元前112年的“酎金夺爵”事件,丢掉了封国,而此时,也只比中山靖王刘胜去世晚一年而已。剩下的,想要保证有后,还要保证不犯错误,保持传承下去,其实也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推恩令“,其实远不止”推恩“表面那么简单。

汉武帝的推恩令碰上独生子女政策是不是就完蛋了?

独生子女政策还是无法破解推恩令。

首先必须严格执行独生子女政策,生男生女只能独生,不能选择性别生育,再配合嫡长子制度,当番国的后人是女儿时,女儿无法继承封国,番国无后,直接并入中央。

汉武帝的推恩令碰上独生子女政策是不是就完蛋了?

不会。

因为推恩令是典型的「阳谋」,早在吕后摄政时期就有人想出来了。

吕后把齐国的琅琊郡封给刘泽,让刘泽牵制齐王刘肥,这就是典型的推恩令思路。

后来,吕后病死,刘肥的儿子配合周勃、陈平发动政变,推翻吕氏,差点就抢到了皇位。让文帝对他们很是忌惮。

所以文帝继位后,就骗这些堂侄回齐国,嘴上说的好好的,然而转脸就不认账,把许诺给刘章的赵王换成了齐地的城阳王,封刘兴居为济北王。进一步将齐国肢解。

之后,文帝干脆把齐国一分为六,分别给了刘肥的几个儿子。武帝后来玩的,其实都是他爷爷当年玩剩下的。

这种玩法用文帝朝担任太傅、太中大夫贾谊的话说,叫“众建诸侯少其力”。

问题来了。既然推恩令早已有之,且文帝也亲身实践了,那为什么这么了不起的阳谋,在武帝之前却没有大规模的推行呢?以及在汉武帝之后,就没人用了呢?

道理很简单,汉武帝之前的朝廷,没实力让藩王执行。藩王们不鸟朝廷,不执行推恩令。推恩令说到底也不过是废纸一张罢了。

如果推恩令真有那么神奇,厉害到让藩王们无法拒绝,那汉文帝或汉景帝,干嘛不直接颁布法令,把吴、楚分成若干小国。后面哪还有什么七国之乱?

所以汉武帝时期,他能落实推恩令,能逼着藩王们明知道结果,却不敢反抗的原因。其实就是当时的藩王,没实力反抗。

再进一步说:推恩令的本质,其实是朝廷在已经全面压制地方诸侯国的情况下,让双方都能在面子上过得去的一个政策。

毕竟在当时汉武帝的高压下,各诸侯国藩王的选择很有限。

一来,中央势力大,得罪了皇帝,藩王的位置随时都可以被中央撸掉。

汉武帝的手上拿着一把刀,虎视眈眈,看着诸侯王。他搞推恩令的目的,就是削藩,毫不掩饰。只不过他不想把事情做绝。

藩王们知道武帝就是意图削藩,也知道推恩令会导致的结果。但武帝毕竟没有直接削藩,给藩王留了缓冲时间,藩王们得过且过,好死不如赖活着。自然也犯不着为此而铤而走险。

二来。藩王们主动执行推恩令,其实也未尝不是一个好事。

因为当时汉武帝对藩王,已经形成绝对的实力优势了。只要武帝想下手,藩王就是砧板上的肉。某个藩国一旦被武帝拿下,那藩王一大家子人,就全完蛋了。而藩王自己主动把封地分成几个,乃至十几个小国。就算其中一个人或几个人得罪了皇帝,也不可能所有人都得罪皇帝吧?皇帝不可能把所有人都抄家吧?这样一来,家族传承下去的几率反而要比之前大。

这就跟很多处于食物链底端的动物,会生一窝幼崽是一样的道理。

生一个,两个,会被狮子、豹子吃了。可生一窝呢?总会有漏网之鱼的。这样就达到了传宗接代的效果。

总之在当时那个情况,藩王和汉武帝,是实力不对等的关系。

推恩令的落实,并不全是朝廷“利用人性”坑了诸侯一把。站在藩王的立场看,他们又何尝不是在利用规则,为求自保呢?

所以,认为“计划生育”能对付推恩令,是一种想当然的想法。

假设,藩王们真的执行计划生育,那汉武帝估计睡觉都能笑醒了。

一方面,计划生育会有一半几率生女儿。古代的郡主,是没有资格继承王位的。如果藩王们生了女儿,导致无人继承王位。藩国会因此被直接撤销。

得了,连执行推恩令的环节也省了。

另一方面,古代孩子夭折率高,皇子连续夭折的案例,比比皆是。(看康熙皇就知道了,前十三个儿子,就有八个夭折)

假设藩王只生一个儿子,那最慌的人,就不是汉武帝了,而应该是藩王了。

按照当时孩童正常能活到成年的比例,至少有一半的封国会因为王子夭折,无人继承王位而被朝廷除国。

一半女孩,再加一半的一半夭折的。汉武帝什么也没做,75%的藩国,自己就无嗣除国,被不攻自破了。

再者,一群王子,很难被全部干掉。可一个王子,就简单很多了。

皇帝只要找茬把藩王独子弄死,等到老王爷死后,肯定就是无嗣国除,封地收回朝廷。

什么?你说小王子死了,老王爷再生?

生孩子哪有那么简单的。很多人到了年纪就没有生育能力了。

为什么当年会有80后和90后是垮掉一代人的说法?

因为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80后和90后确实得到了来自父母的格外的关爱。父母只能生一个,过了年纪又有极大概率生不出来。实在是伤不起,无法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结果,因而对孩子,只能是给与自己所有的关爱。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

什么?你说王爷临死之前,把继承者以外的王子全部杀死,只让一个人活着继承财产?或者某个王子把兄弟都干掉,自己一个人继位?

这怎么可能呢,当国法、礼法不存在的?就算某个王子真的触犯国法,他该不该死,也应该由朝廷定夺。藩王哪有自行处置的权力?

如果老王爷不顾国法,自行处决。或是老王爷没事找茬,拿儿子开刀。如此丧心病狂之举必然会引得舆论哗然,到时候弹劾如雪片一样飞到汉武帝面前。武帝一样会直接把藩国撤了。

总之,任何歪门邪道在绝对实力面前,都是无用的。汉武帝搞推恩令,有备而来。藩王们无论做什么,都是螳臂当车,不会对汉武帝想要的结果(削藩)造成任何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

由于后来武帝“酎金失侯”,一口气罢免了一百多个侯爵。让藩王们大失所望。(藩王们费尽心思,本来通过主动执行推恩令,来让自己子孙享国绵长的这么点特权,可是一日之内,一群人都被废成庶人)

所以到了汉武帝统治后期,藩王们便以“非暴力不合作”的形式,抵制推恩令。以致推恩令的推行,限于停滞。

不过藩王大势已去,就算不执行推恩令,也无法阻止朝廷对藩国的削弱之势。

汉宣帝继位后,采取新的削藩策略,藩王毫无抵抗之力。

汉武帝之前,朝廷没条件推行推恩令。

后汉武帝时代,朝廷不再需要再推恩令方式对付藩王。这也就是为什么,推恩令只在汉武帝一朝有大规模推行。之后就销声匿迹的原因。

汉武帝的推恩令碰上独生子女政策是不是就完蛋了?

在中央朝廷的实力能够绝对压制地方诸侯的前提下,“独生子女”政策理论上确是能对付推恩令的。

“推恩令”推行的核心条件,就是子嗣。

以子嗣来瓜分诸侯国的土地,这就是推恩令的全部。

诸侯王子嗣多,诸侯国的土地就被瓜分的多。反之,子嗣少,诸侯国的土地就被瓜分的少。

因此,若是诸侯王这一辈子就生一个儿子的话,那推恩令这个法令对他就没有任何作用。

然而,以当时的环境,这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其一、汉武帝在推行“推恩令”时,在不久就颁布“非正与乱妻妾位”律,就是诸侯王的王国和王位必须由嫡妻所生的嫡子来继承,若正妻无子,这个诸侯国就要被除国。若是诸侯王试图以庶子来冒充嫡子继承王位和王国,依律除国,诸侯王被贬为庶人。若诸侯王试图将妾室扶上正妻之位,从而让其子成为嫡子,依律也要被除国,诸侯王不但要被贬为庶人,还要处以流刑。

也就是说,在当时若想保住王国,诸侯王就必须要确保有嫡子的存在,且以当时的医疗条件和高早夭率,必须要有二到三个嫡子,才能确保王国能平稳地传承下去。

其二、要想就只有一个独子,就必须要严格贯彻一夫一妻制,可是以当时那个主张一夫多妻制的落后封建时代来说,这基本上就是不可能的事情,诸侯王可是天潢贵胄,法律上就赋予了他可以娶多位妃子的权力,你说有多少男子没有妻妾成群的梦想呢?

其三、古代防育措施极其落后,可以说根本就没有。现代社会,纵然有诸多防育手段,但也不敢确保能百分之百不会怀孕,除非不同房,或是双方有一方没有生育能力,不然就绝对有怀孕的几率。由此,纵然是汉代诸侯王能够严格约束自己,就娶一个妻子,在没有防育措施的情况下,他也不可能就只有一个孩子。

因此,事实上在汉代,要想以独子的形式来对抗中央朝廷的推恩令,这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当然,推恩令也并非是牢不可破的。

汉武帝之所以能够推行推恩令,靠的是中央朝廷的实力要远胜对地方诸侯国。

汉初,因汉高祖刘邦错误的分封政策,致使汉初出现了“地方重,中央轻”的局面,地方诸侯国联合起来的实力要远远强于中央,此时的诸侯王就是一个个独立的小王国,有着完全独立于中央是经济、政治和军事权力。

自汉文帝以来,随着各地诸侯王在血缘上与皇帝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中央对地方的掌控也随之逐渐减弱。这时汉朝皇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诸侯国凌驾于中央朝廷之上,乃至是取代中原朝廷,他们便开启了对诸侯国的削弱政策。

文帝时期,为钳制地方诸侯,汉文帝将自己的儿子分封到地方为诸侯,并给予他们极为肥沃的土地。前169年,梁王刘揖无子而丧,照例梁国是要被除国的,这时汉文帝就趁机将自己的嫡次子刘武封为梁王。同时,汉文帝还采用贾谊提出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趁诸侯王去世时,将其诸侯国析为几个小国,如齐王刘肥去世后,文帝就下诏将齐国分为齐、城阳、济北、济南、淄川、胶西、胶东等七国。

当然,文帝时期在削弱诸侯王一事上还是很温和的,并没有去直接触碰地方诸侯王的利益,只是将自己的儿子分封到地方,让他们去钳制血缘关系较远的诸侯王,同时就算是分割诸侯国的土地,也只是将他析为几个诸侯国,并没有将他们降为侯国,他们的权力依旧还在。

到了景帝时期,随着中央朝廷的实力逐渐变强,汉景帝在应对诸侯王威胁一事上也变得强硬起来,开始直接触碰到诸侯王的核心利益。前154年,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以各种理由,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如以楚王刘戊在薄太后丧期内淫乱为由,夺他东海郡封地。

这时,诸侯王的实力还是不弱于中央朝廷的,因此他们岂能眼睁睁地看到自己的权力被剥夺呢?由此,前154年,七国之乱爆发,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

然而,此次叛乱成功被中央朝廷平定。三月,战乱被平息,七王皆死,之后汉景帝就以此战之威,开始直接对诸侯王动起了屠刀,叛乱的七国,除楚国保存,其余六国皆被废除,其封地尽归中央朝廷所有。

同时,汉景帝也趁势收夺其他未叛乱的各诸侯国的支郡、边郡,并以此为契机取消诸侯王任免封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权力,诸侯王不得继续治理封国,无权过问封国的政事,由皇帝派去的官吏主政,且只能按朝廷规定的数额收取该国的租税作为俸禄。

自此,西汉诸侯王再无对抗中央朝廷的实力。

正是因为西汉诸侯王在汉景帝时期就再也没有实力对抗中央朝廷,这才有了汉武帝顺利推行推恩令的结果。

推恩令能推行靠的就是中央朝廷的实力,如果它放在汉文帝时期地方诸侯王的实力要略微强于中央朝廷的时候,这绝对是会引起地方诸侯王剧烈反弹的,甚至会引起地方诸侯王联合进攻中央朝廷的局面,到那时候别说是推行推恩令啦!中央朝廷能不能保住都是一个问题,根本就不会出现汉武帝时期那样,诸侯王乖乖接受,甚至是自请分地的局面。

不得不说,推恩令放在汉武帝这个特定的时期,它就是一个无解的阳谋。

此时中央实力正是登峰造极之时,汉武帝又是一位雄主,诸侯王的子嗣又多,这简直就是天赐良机。

推恩令放在任何人眼里,摆明了就是要削弱你的实力,但是他又却偏偏让你无可奈何,只能望令生叹。

你若不遵守,先别说朝廷会以不尊王命,直接剥夺你的封国,就单单是诸侯王内部子嗣之间的争斗,就足够让人头疼,谁不想自己有封国,有爵位呢?他们可不管这会不会让自己祖宗的基业毁于一旦,反而这基业本来就轮不到他来操心,现在有一块天大的馅儿饼掉在你身边,试问谁还会考虑这么多呢?

你若遵守,那你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你的王国被削弱吧!关键这削弱你还不能反抗,还得谢恩,你说这憋屈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