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代没有普通话,当时的大咖名流到一个地方就要学习一种方言吗?
那个时候普通话,那个普通话有一个名称:雅言,交流是方便的。
陈亢有一天问孔子的儿子伯鱼,你老爸有没有给你开小灶,教授给你一些特别的内容?
伯鱼说,有一次我经过庭院之时,我老爸叫住我,学诗了没有?我说我没有。
孔子就说不学诗何以言。
后来又一次还是重复这种情景,孔子又说不学礼何以立?
诗就是诗经,诗经收集了孔子之前几百年甚至更久之前的内容,这里面包括了周朝的方方面面,类似百科全书式的。
学诗而言,此言不仅仅指会说得体之话,还包含着会有说话的逻辑,内容,当然还有发音。诗经中的文字读音足以支撑普通的交流。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述而篇》
有人考证过,雅言大概是以河洛区域语音为标准的普通话。
孔子的弟子有三千,七十二贤,来自五湖四海,他的弟子原宪是宋国人,端木赐是卫国人,公良孺是陈国人等等,但是从没有听到弟子说听不懂老师说的话。这说明孔子教学之时用的就是雅言,这也是孔子为什么让伯鱼要学《诗经》的一个重要原因。
至于生活习惯,每一个地方肯定是不同,文字和说话这一点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春秋时期和现代不一样,那个时期能读书的基本上是贵族,鲜有平民。他们在出游之前,肯定会先学会雅言再出行的。这也是孔子所说不学诗何以言的一层意思。
绝大多数的老百姓是不会说雅言的,他们不识字,他们语言的能力来自于父母或者周围人的发音,发音自然一地一个不同,这就是方言的来源。他们一辈子也不会离开自己所在的家乡,不会雅言也不会给他们生活造成任何不便。
要知道古代有文化的是极少数,从有些研究数据看到清朝平均的识字率不超过20%,春秋时期只会是更少。
因为老百姓一个圈子,贵族和士一个圈子,他们基本上鲜有交集,老百姓讲方言,贵族讲雅言,这并没有任何冲突,所以交流起来没有任何问题。
他们之间的交流也是很困难的,比如孔子的马吃别人地里的麦子被扣之后,能言善辨的子贡无法说服农夫,但车夫三言二语就搞定,这也说明他们不但语言不同,而且思维方式,逻辑都不同。子贡的只适用于贵族圈。
最后附录一段对话可以比较一下语言的问题。
孔子行游,马逸食稼,野人怒,絷其马。子贡往说之,卑词而不得。孔子曰:“夫以人之所不能听说人,譬以太牢享野兽,以《九韶》乐飞鸟也!”乃使马圉往,谓野人曰:“子不耕于东海,予不游西海也,吾马安得不犯子之稼?”野人大喜,解马而予之。
春秋战国时代没有普通话,当时的大咖名流到一个地方就要学习一种方言吗?
先回答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名流大咖每到一个新的地方,如果语言不通,不用现学当地方言,因为既来不及,也学不会那么多。解决的方式很简单,聘用翻译就可以解决了。
如果有人问:两千多年前的事情,你是怎么知道聘用翻译的?
我的回答是:不用翻译他是怎么交流沟通的,大咖也是人,不可能会百种方言吧。
其实不用远到春秋战国时代,既便是普通话已经普及的今天,也同样存在说话听不懂的问题。
前几年我在南方某大山腹地施工,当地许多年过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一生没有走出过大山,你和他(她)们说普通话,他们一句也听不懂。当然我也听不懂他们说的方言。
当时我有些不理解,曾问过当地的年轻人:就算这些老人没上过学,不识字,可是他(她)们不看电视不听广播么,电视广播里说的可都是普通话呀!
年轻人摆摆手说:电视和广播对他们来说是没有用的,因为他们听不懂普通话。他(她)们自有几千年流传下来打发时光的乐趣和爱好。
打那以后我才醒悟,前些年春节晚会火爆得一塌糊涂的赵本山的小品,其实对南方某些地区的人来说,既听不懂也不感兴趣——我们还傻傻地以为,谁都像我们一样傻呼呼地乐呢。
不仅在说话方面,既便对自己的年龄,有些老人也不清楚。我就遇到过这样的老人,村民说她应该超过百岁了,可还在山上放羊或干些力所能及的杂活儿。
我曾大声问过对方:大娘您今年多大岁数啦?
她笑嗬嗬地摆摆手:其实她根本就没听懂我问的是什么。
对此我又有些不理解:现在的人不是有身份证么,那上面岂不写得清清楚楚。
当地人又是摆摆手说:身份证才时兴几年啊,何况都是根据别人回忆填上去的。百岁老人已经是熬过了几代人,过去没有文字记载,她自己记不清,如今活着的玄孙们,谁也无从查起她的真实年龄了。
另外,我们国家不仅有56个民族的语言不同,既便同样是汉族,其方言也不是相通的。
一个同事曾亲口对我说,他们相邻的两个村子,只隔着一步就能跨过去的小河沟,但河沟两边村子的方言,很多都是双方听不懂的。
不仅方言不同,对同样的词语,其代表内涵也不尽相同,有时甚至截然相反。
最典型的例证就是一个“浪”字。
在大西北的新疆甘肃一带,“浪”字是代表“玩耍”的意思,没有任何贬低之意。
而在其它有些地方,“浪”是代表这个人作风不好行为不端不正经的意思,是明明白白的贬意词。
更有意思的是,我们目前公认的,最难听懂和学会的方言是:粤语和闽南语。在改革开放之初,曾有具备超前眼光的大学生专门自学粤语和闽南语,然后专给那些大老板当翻译,参加各种规模的谈判,真就捞到了第一桶金呢!
结论:
综上,不仅是国内各地方言不同,现在交通发达,世界已经是地球村了,从这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也就是吃顿饭的功夫。而解决交流的方式,只能是借用翻译(当然也有本人会外语的,但也只是会少数外语,不可能同一个人会十几种几十种外语)。
春秋战国时代没有普通话,当时的大咖名流到一个地方就要学习一种方言吗?
当时有普通话,“雅言”。
春秋战国时代没有普通话,当时的大咖名流到一个地方就要学习一种方言吗?
当时也有官方话,类似于我们的普通话,叫做雅言,大秦帝国里面,就有一段关于这个片段,高圆圆饰演的白雪带着求贤令递给玄奇,说,玄奇姑娘雅言纯正,不妨念给大家一听
春秋战国时代没有普通话,当时的大咖名流到一个地方就要学习一种方言吗?
秦始皇最大功劳就是统一中国,不光从地理上统一,度量衡语言都做了统一,我们现在叫国家标准化,现在看起来都是很了不起的事!
春秋战国时代没有普通话,当时的大咖名流到一个地方就要学习一种方言吗?
题问有点意思,把古人当傻瓜吗?古什科技不发达并不代表古人智商有问题。古时文化交流和交通都不方便,即使到今日,十里不同言比比皆是,古人就有统一了一种大众语言作为官方语言,叫”雅言“,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普通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