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是“封建”?
封建这种形式被秦始皇废掉,但是从西汉刘邦开始又重新恢复,所以二千多年的帝制称为封建社会是没有错的。
什么是封建?
太史公曰:"殷以前尚矣。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然封伯禽、康叔於鲁、卫地,各四百里,亲亲之义,褒有德也。太公於齐,兼五侯地,尊勤劳也。武王、成、康所封数百,而同姓五十,地上不过百里,下三十里,以辅卫王室。
封建的作用从上面这句话里也可以看得出,即有功臣,又有同姓,即有表达亲亲之义,也有表扬其功德,当然主要目标就是辅卫王室。
《贞观政要》中有这么一句话:
秦罢诸侯,二世而灭,吕后欲危刘氏,终赖宗室获安,封建亲贤,当是子孙长久之道
唐朝在总结秦朝为什么会二世而灭主要就是没有采用封建这种形式,当秦发生问题,无人救护而导致灭亡。
从这里可以看出唐朝还在采用封建这项制度。
唐代大诗人柳宗元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封建论》来论述封建这项制度。柳宗元在文中认为封建制不是圣人想出来的,但也是大势所趋之事。
所以封建这项制度在古代不但被认可而且还被提到一个很高的高度,作为长久之道。
当然秦朝是将封建制度整个废除了,为什么废除呢?
因为当时讨论时提出要用封建与郡县混合制,封建制度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封国过于强大会威胁到宗主国,这个周朝就是最好的教训。
秦始皇是站在万年,万世的角度考虑,他不能将这个隐患留给自己的子孙,所以超前使用郡县制度,杜绝这个隐患。当然这项制度在秦朝当时情况来看是完全不合适,而且太过于超前,也是秦灭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封建社会是对的。
但是秦之前的封建与秦之后的封建又有所变化。
秦之前的封建是真的给权力,建立国中之国,周王不去干预他们具体的内政,只要服从管理和定时纳贡就可以了。同时国君对大夫也是这个样子。
所以当时就形成天下——国——家这样三层。
秦之后就取消诸侯王对家进行分封这一层级,全部由朝廷来分封。
直接形成天下——封地这两层的分封制度。
刘邦时期诸侯王在封地是有实权的,而且是实施直接管理,当然国相由朝廷派出。后来引发七王之乱之后,就对国这种形式进行进一步的限制。
诸侯分封到地方实权进一步削弱,没有成为独立王国,有些朝代甚至接受地方官吏的监督,没有事情不得离开封地等等。
总之分封的诸侯的权力有时强有时弱,总体趋势是渐弱的。
明朝还是有封建制度的,像宁王,明成祖发动反叛这些都是他们从封地出发的。
清朝有三大藩: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他们被封为三王,这也是一种封建。他们在封地的权力还是很大的,而且给当时的清朝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从而最终被收拾。
所以这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这句话没有任何问题,也没有任何错误。除了秦朝没有封建制度,其他王朝都是有的,只是强弱不同。
到底什么是“封建”?
这个问题问的好,值得探讨一番。在主流学术界,素来认为中国的封建社会和封建制度一直持续到清朝灭亡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事实上真是这样吗?可能未必。我们可以先从“封建”的基本概念和本质内涵谈起,然后就能对问题下基本结论了。
什么是封建呢?说起来可能很复杂,但关键本质就四个字:封邦建国。也就是主体政府通过分封宗室、勋臣在指定区域建立指定规格的邦国,以为国之藩篱,屏障中央。据周礼记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当然这是周朝时候的规矩,到了春秋、战国虽然还是封建制,但周天子衰微,地方诸侯早已把规矩整的一团糟了。
恰恰到了秦灭六国建立秦朝,强化了中央集权,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完全代替了封建制。所以如题,提问者的问题描述是对的,秦国是封建制的产物,秦朝则是封建制的终结者。只是到了两汉,封建制时有时无,却也是一直在持续,刘邦开启了异姓王的封建口子,最后也给关闭了,刘氏宗室却也一直享有封邦立国的权力,汉武帝时的“推恩令”也没根本消灭封建制,只是分散弱化了邦国的实力。到了隋唐、宋元等朝代,封建制已经名存实亡。
明朝虽然算是“封建”的一次事实上的回光返照,朱元璋的儿孙们有藩王名号,也各有藩地,却没有成为正式的藩国,因此算不上。清朝统治者则更狠了,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们以及公侯等,无诏不得出京,哪还有半点封地承载封建?从汉以后到清,都处于帝制专制时代。
如果让我说,顶多能算到东汉,中国的封建制就寿终正寝了。你觉得呢?
谢谢。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司马砸光
到底什么是“封建”?
封建是分封建国,是周朝那八百年的奴隶社会,秦始皇到清朝灭亡是皇权家天下的社会,农民为主体。可以称作皇权社会,或农业社会。进入工业化后,根据国有化或私有化,可称为社会主义社会或资本主义社会。
到底什么是“封建”?
不可仅以封邦建国定义封建社会!社会性质主要是由生产资料的占有制决定的。
西周虽然封邦建国,但仍是奴隶主占有制。据《左传》记载,周代的等级划分十分严格,把人分为十等,叫做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其中士属于平民,士以上为奴隶主,士以下为奴隶。奴隶包括农业奴隶,手工业奴隶,畜牧业奴隶,家用奴隶。奴隶主占有奴隶和土边,所以西周仍是奴隶社会。
到了东周春秋末期,由于铁器的使用,使生产力大大提高,这时一部分卿大夫奴隶主,占有大量土地。为了扩大生产,他们把一部分奴隶解放出来,成为平民,由依附关系,变为租赁关系。所有制关系逐步形成领土制。社会面上就出现了三家分晋,田代姜齐,秦楚强势崛起的局面。从而使奴隶社会逐步瓦解,封建社会逐步形成。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封建领主,封建地主占有土地和农具,直到清代中期之前一直没有改变。清兵入关后,贵族跑马圈地,形成大批新的封建领主。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或佃农,封建所有制仍无本质改变。
从汉至清,每个朝代都有分封制残余。清代所封,宗室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异姓的公候伯子男,虽然没有固定的邦国,但仍可以占有大量土地,比如《红楼梦》中的荣宁二公府都占有七八个庄子。此外,清代分封的蒙古王爷,边远地区的土司,也都是自成一国的。
到了清代后期,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入,形成了中国的买办资产阶级。但广大农村,封建地主占有土地的状况仍在,所以中国就形成了特殊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到底什么是“封建”?
单看标题,好像是需要一个名词解释。但展开来看,就知道题主是在质疑中国历史阶段划分的理论。
这个问题应该这样回答: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历史阶段的划分,是以生产力的水平,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的。那么,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从公元前453年的“三家分晋”,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这一段历史时期。生产力水平的标志为铁器的使用。
近些年来有人对此质疑,其实理由仅仅来自“封建”二字的字面解释,这不过是一种偷换概念的行为,本质上就是以学术讨论的名义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另一种历史虚无主义。持此观点的人中,最著名的就是易中天。
因此要回答今天这个问题,就需要问问题主:你是相信马克思还是相信易中天?
到底什么是“封建”?
在历史常识中,有一个错误的认知,就是长久以来我们都认为“封建”是“秦到辛亥革命”这段时间是封建社会。
其实,现代更多的历史文化学者研究,“封建”只是指周代八百年的这段时间。
“封建”二字,始见于《尚书》:“封建,分封建制。”
封建制度商朝是“氏族部落邦联制”。
当年,武王伐纣,灭掉商朝,把自己的血亲和重臣,共七十一人,分封到中原周边乃至中原中枢,用以平护中央。
这个分封制,叫作封建制度。
各个封国,他有自己完全独立的统治权、外交权、军队,他们平护中央,这叫作封建制度。
君主集权专制一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他最大的政治举措就是建立郡县制。
郡县制,就是取掉各个封建封国,或者各部落分封,然后由中央朝廷向地方委派命官,这叫中央集权制度,政治学上叫作“君主专制制度”,它完全是封建制度的克星。
也就是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中国的封建制度彻底结束。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史学错误认知?这是因为,当年在明治维新前后,日本学者主要使用中文。
他们翻译了欧洲历史,而欧洲史基本上经历的是氏族部落制、封建制、然后是资本主义制度。
于是日本人翻译的西方史学发生过程,作为中国留学生(包括郭沫若等)按照日本人的翻译,把辛亥革命之前的社会制度也照搬为封建制度。
再加上,中国近代辛亥革命以后,实际上的统治者都倾向于再取集权制度,因此也更愿意在主流文化上更宽容,把它误称为封建社会。
这就是历来把中国2000多年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统称为封建制度的原因。
----------END----------
我是简秋,感谢您的阅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