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韩信的胯下之辱,是智慧还是懦弱?
韩信受胯下之辱,不是智慧也不是懦弱,主要有两点原因造成。
我们来回顾一下当时的场景。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这个少年是屠户家的,屠户是一个比较低贱的行业,比如韩信后来被刘邦软禁在长安时,樊哙见到他时还称为大王,结果韩信说我怎么沦落到与樊哙这样的人为伍。从这里可以看出韩信对屠户是十分瞧不起的。樊哙就是一屠户。
这个少年说你其实是一个胆小鬼,然后再进一步刺激韩信,你要是不怕死刺我,要是怕死从我胯下过去。
韩信就从胯下过去了,这就是著名的之辱。为什么普通人都受不了,韩信为什么受得了?
一、韩信当时的处境韩信不是名士,虽然他心中认为自己是一个士,一个贵族之后。韩信生活的圈子的人们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韩信只是一个笑话,一个整天抱着剑,然后不干活还四处蹭饭之人。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换句话说韩信受到的侮辱已经不是第一次,不管是言语还是白眼还是行动等等。大家都很讨厌韩信。
韩信在众人眼中就是一个笑话。那么他受胯下之辱无非是再增加一个笑话。如果韩信当时在众人眼中就是一士,屠夫如此,他肯定不会去钻。
他钻与不钻对他的名声没有造成任何影响。他肯定会一剑刺杀过去,不可能再钻。
二、韩信不屑韩信这辈子的理解就是求取功名,至于受不受胯下之辱,对于他来说与功名相比,这不算什么事情。如果一剑出去,他就犯罪了,功名就成空了。
所以不是智慧也不是懦弱,而是欲望使然。
为什么韩信从项羽那边跑到刘邦那边?因为不受重用,无法求取功名,为什么后来又从刘邦那边跑了呢?理由还是得不到重用。
直到萧何夜追,刘邦重用,韩信才不跑了。
后来蒯通跟他说郦食其用口才就拿下七十城,你这样拼命也只拿下五十多城,不如郦食其。结果韩信就对齐国发动突然袭击,导致郦食其被烹杀。
所以在功名面前,韩信可以放弃一切,而且也会变的十分短视,比如刘邦大难,他不去援兵,反让刘邦封自己为代理齐王。
结语:胯下之辱在我们看来是受不了的,因为这是打脸,丢面子。中国人好面子,没面子还不如不活。这是以我们的角度去看,但从韩信的角度看,我连面子都没有,哪还存在丢面子呢?所以韩信心中没有留下任何心理压力。
我们做不到是因为我们没有韩信这么大的志向,同时也没有处在韩信这么恶劣的社会评价之中。若如韩信处境一样的,能做到的不会只有韩信一人。这个与韩信的军事才华无关。
如何看待韩信的胯下之辱,是智慧还是懦弱?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如何看待韩信的胯下之辱,是智慧还是懦弱?大家知道,韩信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几个了不起的军事家,辅佐刘邦打天下,受到刘邦的赞扬与肯定!
韩信在成名之前名声不太好,长期在亭长家蹭饭,被亭长老婆厌恶;接受漂母嗟来之食,遭遇漂母的挖苦;受到屠户的霸凌,忍受胯下之辱。
以上这些,在常人看来,是难以忍受的奇耻大辱;在没有成名的韩信看来,根本就不当回事!
特别是胯下之辱,很多人由于这样的事情,对韩信十分鄙视!那么,怎样看待这件事情呢?韩信忍受胯下之辱,是智慧还是懦弱?
山野老人以为,胯下之辱相对于韩信来说,既不是什么智慧,也谈不上什么懦弱,在当时的韩信看来是不屑!
为什么这样说呢?
主要有三个理由!
一,韩信相对于屠户,有身份优势,居高临下看屠户!对屠户的侮辱,不屑与之计较!
韩信有什么身份呢?
韩信长期背着宝剑,长期钻研《孙子兵法》,俨然是个将军,是个了不起的军事家,面对屠户的侮辱,十分不屑。
韩信为什么对屠户的侮辱十分不屑呢?
韩信以为自己是做大事的人,与一个杀牛剐马的屠户计较,有辱自己的身份,所以情愿从屠户胯下钻过,也不屑与之计较!
二,韩信相对于屠户,有人格优势,十分鄙视屠户!对屠户的侮辱,不屑与之计较!
韩信长期背着宝剑、长期钻研《孙子兵法》,把自己当成了不起的人物,身份高贵,养成了清高的人格,当众羞辱自己的只不过是一个屠户,社会地位低下。
在韩信看来,拿自己高贵的人格与一个没有人格的屠户计较,本身就是对自己的侮辱,所以情愿受胯下之辱,也不屑与之计较!
三,韩信相对于屠户,有才智优势,十分厌恶屠户!对屠户的侮辱,不屑与之计较!
韩信自以为自己是研究军事的,是有杰出智慧的人,面对的是家国大事!
眼前的屠户是一个不长脑子的人,是脑残,干不了正经事,也不是干正经事的人!
拿自己的才智与这样一个脑残计较,韩信以为屠户不配!
所以,韩信宁愿受胯下之辱,也不屑与之计较!
胯下之辱,也看出韩信的定力!
韩信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能排除一切困扰,矢志不渝地为实现自己理想奋斗,最后终成一个伟大的军事家!
如何看待韩信的胯下之辱,是智慧还是懦弱?
当然是忍隐,否则发迹后就不会善待侮辱之人。其实现实中也是如此,我们都会有一些忍恕,大凡能过得去的就算了,吃亏是福吧,我们的生命不是来斗气逞强斤斤计较的,还要养老育少完成心志慰平生之愿。有些人偏偏不知好歹不知死活认为人人怕死可欺,素不知天下之人都有一颗杨志之心。
如何看待韩信的胯下之辱,是智慧还是懦弱?
想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联系特定人物的能力,性格特征。我敢说如果这件事放在普通人身上,肯定是奇耻大辱,会对自己的名誉造成很大的伤害。
而如果放在韩信的身上,那就应该不算什么,因为韩信之所以能够坦然面对这种屈辱而波澜不惊,以他当时说的话:吾出头之日 ,必将汝收入门下。这应该是怎样的豪情壮志,因为,韩信知道他将来必然发达,得志。所以完全没有必要与一个无赖较真,反而会误了自己的大事。所有的这一切都建立在韩信感知自身强大能力的基础上。就像他在钻过无赖胯下的时候,说的话。就透露出他这样做的原因_那就是,他这个面子在未来肯定能找回来。所以,他才敢这样做,这也是他对自己的智慧,能力的充分自信。
如果,他知道自己没有这种洗刷耻辱的才干,他敢这样做吗?那不是将屎盆子往自己脑袋上扣吗?后来,事情的发展果不出他所料。他辅佐汉高祖刘邦击败项羽,取得天下以后,被封为韩王。有自己的领地,这在西汉王朝的异性王当中,排在第一位。当他衣锦还乡之时,当年强迫他钻当的无赖匍匐在他的马前,磕头认罪。而周围人山人海。这时的韩信其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不仅洗刷了当年的耻辱,而且还显得他作为汉王朝首屈一指的政治家的胸怀。他话复前言不仅赦免了这个无赖的罪过,还将他收入在自己的门下,成为自己的心腹。有所谓“不打不相识”的意味;
这才是出现“韩信甘受胯下之辱”的来历,而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我们普通人的身上,其结果就是自取其辱。所以,大部分人都会反抗。
如何看待韩信的胯下之辱,是智慧还是懦弱?
根据韩信将军智商,虽贫穷受气,自愿隐忍,不会懦怯。
如何看待韩信的胯下之辱,是智慧还是懦弱?
韩信就一准儿知道:自己将来会发达?如果他能确定,受胯下之辱就是忍辱负重;如果他不能确定,受胯下之辱就是懦弱。我们可以肯定,韩信没有预知未来的能力,所以他受胯下之辱,就是害怕之后的懦弱之举!
韩信这个人在没发迹之前,在周围人眼中应该是个大言不惭的二流子。我们完全能够想象,其他人不是整天在地里侍弄庄稼,就是开店搞小本经营,就他一个人没事儿背着把剑到处闲逛,还摆出一副老子天下第一、别人都是垃圾的臭脸,这样的人肯定是不受欢迎的。
不种地不做生意,自然就没什么收入来源,韩信就只能厚着脸皮到处吃白食。当地的亭长估计是让韩信的架势给唬住了,连着供了韩信好几个月的吃喝,可是亭长老婆却是一眼就看穿了韩信,果断地决定改变吃饭时间,韩信讨了个没趣,无奈之下灰溜溜地走了!
亭长家混不下去了,肚皮又饿得咕咕叫,韩信就去河边钓鱼,结果遇到了一位洗衣服的老太太。老人家心眼好,看到韩信一个大小伙子饿得前胸贴后背,就给了他一些吃的。韩信厚着脸皮居然一口气吃了老人家数十天的白饭,一边吃还一边忽悠老太太:吾必有以重报母。老太太活了一大把年纪,还能看不明白韩信的小心思,当即就告诉韩信:你挺大个老爷们连饭都吃不上,我这是可怜你罢了!
按照正常人的思维,一再受辱之下就应该心里有点数了,即便有再大的理想和志向,也要解决眼下的生计问题,如果还没有建功立业就挂了,岂不成了千古笑谈?但韩信却依旧在市井中厮混,丝毫没有自食其力的想法,这无疑是不符合逻辑的,所以我们几乎可以断定,这厮是在混吃等死。
接下来就是“胯下之辱”的重头戏了。《史记》的原文是这样描写的: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同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这位屠中少年所说的话,翻译过来就是:你白长了大高个,平时还爱带着剑耀武扬威,其实就是外强中干的胆小鬼(中情怯耳)。你要是敢杀了我就动手,不敢杀我就钻我的裤裆!结果大家都知道了,韩信钻了人家的裤裆!
包括众多史学家在内的大众,都认为韩信受胯下之辱是因为他胸怀大志,所以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不跟一个小人物一般见识,留着有用之身去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最后韩信成了威名赫赫的大人物,更是为这个故事做了最好的背书!
我有两点疑问:首先,韩信当时就知道自己将来一定能成就大事,所以才选择了忍辱负重吗?这显然是不科学的。他既然不知道自己的将来,那为什么要忍受当时的羞辱呢?其次,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陈胜吴广那样的农民都敢杀官造反,韩信自诩胸怀大志,杀了人之后完全可以跑路,去参加各地的造反组织,不必承担法律责任,他又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到这里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吧!
我们再来看看司马迁对韩信的终极评价。司马迁为了写《史记》,曾经去过韩信的家乡实地了解情况,后来他对韩信的评价颇为惋惜: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很明显,司马迁从韩信的行为中得出了结论:他是一个不知道谦让、愿意显摆自己的功劳、对自身能力信心爆棚的人。
这样的人面对胯下之辱时,怎么会选择忍耐呢?
我无意菲薄古人,韩信能够成就伟业,他的能力自然应该受到肯定,只是如果单就“胯下之辱”这一点来说,我想他当时应该是怂了!只是后来韩信发迹了,成了威名盖世的悲情英雄,人们才把“胯下之辱”演绎成“忍辱负重”罢了,谁让他成功了呢!
喜欢请关注,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