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芳、傅士仁跟随刘备25年,为何在刘备势力最鼎盛时期叛逃?

糜芳和士仁是没得选,为了保全自己才选择弃刘备不顾,弃兄长不顾,弃蜀汉之大义不顾,害死关羽,典型的小人也,其实历史未必就是如此。

此二者为屈膝将军,典型的小人,为后世之不耻,骂完这两个人之后,我们再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去看为什么会如此选择?

糜芳是南郡太守,士仁扎在公安,他们和关羽并不和谐,当然有人解释这是刘备派糜芳来监视关羽。我觉得这种可能性没有,因为就算关羽打造了一个独立王国,荆州在当时离开巴蜀就没有生存空间。

他们负责的是关羽军队的粮食问题,这件事情能不能办好呢?

关羽给他们的是死任务,而且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你熟悉这一段的话,就知道吕蒙取荆州是怎么过来的。

扮成卖粮船队过来的,于禁三万降军张口要吃饭的,而且当时战事一起,粮食巴蜀又没有支援,只靠这三分之一很难支撑,这给了吕蒙机会。

魏使于禁救樊,羽尽擒禁等,人马数万,托以粮乏,擅取湘关米。

为什么入城可以说服糜芳呢?

如果关羽得胜回来,可能要军法处置糜芳,刘备远在天边,肯定是来不及。如果糜芳,士仁被处置,关羽当时作为得胜将军,刘备也不会有多言语。

如果糜芳和士仁选择对抗,以手中的兵力自然是无法抵御东吴的大军,这是铁定的。如果拼死一扛,那样也只有死路一条,未必可以撑到关羽回师。

横竖是死,所以出于保全自己,那显然投降是最优的选择,至于自己的大哥,还有自己的家小就不顾了,因为小人与君子的区别在于小人优先选择保全自己。

其实还有一种可能性。

翻渭蒙曰:“今区区一心者麋将军也,城中之人岂可尽信,何不急入城持其管答乎?”蒙即从之。时城中有伏计,赖翻谋不行。——《三国志·虞陆张骆陆吾朱传》

也就是当时城中投降,然后设伏,不过吕蒙听了虞翻的建议,所以没有中计。换句话说,糜芳可能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选择的是假投降,但是最后假投降失败,他只好选择真投降。

这是《三国志》的记载,不过《三国演义》中只有一种选择。

知常容倾向于后面这种可能,因为糜芳是在刘备最无助,最落迫的时候追随的,没有必要真的投降东吴,因为投降东吴,一要背负骂名,二会连累家人,三在东吴这边肯定被人看不起,而且还会被鄙视。

要知道当年曹操很用心在拉拢这二位。

后曹公表竺领嬴郡太守,竺弟芳为彭城相,皆去官,随先主周旋!

可惜最后假的成真了,人生只能说无奈吧!

麋芳、傅士仁跟随刘备25年,为何在刘备势力最鼎盛时期叛逃?

前言:

糜芳、傅士仁为何叛逃?是贪生怕死还是另有原因?且听小司徒为您一一分析。

糜芳,字子方,徐州东海人,麋芳家中世代经商,富裕到有着奴仆上万人的程度,起初的时候,糜芳与自己的兄长糜竺一起投奔徐州牧陶谦,其兄糜竺被陶谦任命为从事。

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刘备典领徐州,从那时候开始,糜竺、糜芳两兄弟一直追随刘备周旋,不避艰险,更是在刘备辗转无立足之地的时候,贡献全部家资财产来支援刘备,其妹妹糜夫人更是成为刘备妾氏。

所以,糜家对于刘备的贡献与忠心,是毋庸置疑的,就这样,一直到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刘备南下荆州新野投奔刘表时,十一年的时间里,糜芳糜竺都是跟随刘备左右,尽忠职守,因此,糜家兄弟也是深受刘备的敬重。

赤壁之战后,刘备入蜀,糜芳升任南郡太守,留守荆州,这个职务实际上已经是相当不低的存在,因为荆州的州治就是南郡的郡治江陵,所以,南郡的太守也就是南郡的市委书记就相当于一个省省会所在市的市委书记,是为该省省委常委的人物,地位异常崇高。

而此外,士仁(《三国志》记载为士仁、《资治通鉴》录傅士仁)是幽州广阳郡人,也是地地道道的刘备老班底,甚至追随刘备的时间,比诸糜芳还要长,故而,刘备入蜀后,士仁留守南郡重城、原刘备荆州大本营公安城,受到关羽的倚重。

所以,单纯的从跟随刘备的时间、以及两个人的权力、地位来看,似乎根本找不到糜芳、傅士仁投降东吴的理由,那么,二人到底为什么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闰十月吕蒙偷袭南郡时,毫无抵挡,就选择投降呢?

(一)不满关羽 恐被治罪

众所周知,荆州主将关羽与士大夫官僚不睦,而且他不睦的不是一两人,而是几乎得罪了刘备留守荆州的一半士大夫阶层。

比如,荆州当时的实权派,除却关羽之外,恐怕也就是六个人,分别是左将军掾马良、掌管荆州常务的治中从事潘濬、议曹从事王甫、前将军主簿廖化、南郡太守糜芳、公安守将傅士仁。

在这六个人中,与关羽关系不好的,竟然占据了一半,分别是荆州常务省长潘濬、省委常委、南郡市委书记糜芳、公安守将傅士仁。

尤其是在襄樊之战期间,由于糜芳、士仁对前线军资等供给不力,关羽扬言得胜之后要回来治罪二人,二人本来就与关羽不睦,加之又被关于如此威胁,自然心生不满,因此,当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之后,二人自然是更加的害怕。

因为关羽一旦前线战胜,地位、声望势必更加的崇高,到那时,处置自己二人,还有谁能够阻拦?所以,害怕、不满关羽,一定是二人投降的一个直接原因,但是,这是主要原因吗?绝对不是。

原因很简单,这个原因,傅士仁会害怕,糜芳绝对不会害怕,因为自己的兄长糜竺单纯就地位来说,安汉将军更在军师将军之右,也就是说高于诸葛亮,所以,当时刘备阵营中不考虑实权,刘备最亲近的人,是糜竺。

有自己兄长在,关羽绝对不敢擅自动手,治罪自己,另外,自己在刘备阵营的资历与地位,也绝不是关羽能够轻易治罪的,所以,如果说因为害怕、不满关羽就选择投降,显然说不通,那么,既然这不是主要原因,到底又是因为什么呢?

(二)八年未动 心生不满

傅士仁投降的原因,除了不满、害怕关羽治罪外,还有一个直接原因,这一点,在东吴虞翻劝降他的时候,就已经说明了,是为:

“大军之行,斥候不及施,烽火不及举,此非天命,必有内应。将军不先见时,时至又不应之。”

意思很简单,在虞翻看来,公安城被包围,全是傅士仁的罪过,因为东吴大军来到的时候,傅士仁麻痹大意到了,斥候都来不及派遣,烽火台也来不及点燃。

而且,傅士仁不但没有做好防务,在东吴大军到来时,也是反应迟钝或者说临阵惊慌、毫无反应,这样的军事迟钝,被治罪,一定是难免的了,所以,为了保命,傅士仁选择投降。

但是,糜芳与之不同,糜芳的投降,很有可能带有着对刘备的不满或者说负气,原因之一便是自己的职务与地位。

在刘备入蜀之时到取得益州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关羽是为董督荆州事、糜芳是为南郡太守,虽然地位差于关羽,不过这也是正常的。

可是,刘备取得汉中后,集团内部所有人几乎都得到了升迁,就拿荆州地区来说,董督荆州事关羽一跃而成为假节钺的前将军,马良直接从左将军掾回到益州本部,就连廖化都成为了关羽自己前将军幕府的主簿,位高权重。

而他糜芳八年来,却还只是一个南郡太守,连个杂号将军的头衔都没有得到,而且在这之前,荆州地区虽然是关羽董督,但是决策圈子是包含着治中从事、议曹从事、南郡太守等人在内的,可是关羽成为前将军后,将自己的前将军幕府凌驾于荆州之上,将所有决策权力划归到自己的前将军幕府管辖。

这就证明,糜芳在荆州,被架空了,失去了参与重大决策的权力,跟随刘备至今二十年,受到了这样的待遇,糜芳自然是意难平,故而,士仁投降后,糜芳虽然稍有犹豫,可也几乎是不假思索的选择了投降,自然,也就不难理解了。

辛辛苦苦二十年,遇到了这样的待遇与刁难,换做是谁,恐怕都是会有怨言,而这,似乎也可能是糜芳投降的真实原因。

麋芳、傅士仁跟随刘备25年,为何在刘备势力最鼎盛时期叛逃?

首先不要高看糜芳的所谓国舅身份。

刘备立过两个皇后,一为吴皇后,吴壹之妹,本为刘焉儿子刘瑁之妻;一为甘皇后,其实生前只是刘备的侍妾,她这个皇后是死后追諡的,因为她生了后主刘禅,母以子贵,所以被追谥为皇后。

而糜夫人,糜竺糜芳之妹,因为没有留下子嗣,所以历史上根本没有什么记载,估计只是后宫一寂寂无名的嫔妃罢了。

这样的一个国舅,有多大含金量,可想而知。

只不过为什么此前二十五年,从徐州跟着刘备开始,颠沛流离,矢志不渝;如今事业渐有起色,却在步入巅峰之际倒转枪口,为何?

无他,怕死。

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自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

一直被关羽看不起,“素轻”,又“还当治之”,对于武夫而言,怎么治?那就只有杀了。

此前可以跟着吃糠咽菜,吃苦受累,是因为整体是往上走的,能看到希望,有希望人就能坚持走下去;而现在,事业不能再进一步,却时时生活在一个看你不顺眼的上司眼面前,下一步很可能就是挨一刀。

换你你跳槽不?肯定跳槽。

那既然你能跳槽,糜芳傅士仁跳个槽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麋芳、傅士仁跟随刘备25年,为何在刘备势力最鼎盛时期叛逃?

众所周知,三国之中,白手起家第一人就是刘备了。刘备此人,本来就是一个贩席织履的小人物,经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成为了蜀汉的开国皇帝。那些忠心耿耿跟随了刘备几十年的人,诸如关羽、张飞、赵云等人,都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麋芳、傅士仁在194年徐州牧陶谦病逝后,便跟随了新的徐州牧刘备,直到公元219年叛变,一共25年。他们两人跟随刘备25年,即便在最艰难的逃亡岁月都选择坚定地站在刘备后面,但为何在刘备势力最鼎盛时期叛变?分析如下。

南郡太守麋芳叛变原因

糜家是徐州当地的大户人家,不仅富有而且政治地位非常高。糜老太爷知道在乱世中有钱没用,有权才能够保住家族荣耀,所以就让自己的儿子们都去陶谦手下做官。陶谦死了以后,刘备成为了徐州的主人。

只不过刘备那时候兵微将寡,放眼所有的割据势力头头,刘备只是一支冒绿光的股票罢了。然而 麋芳和糜竺这两位兄弟偏偏看中了刘备,把自己的万贯家财全部捐给了他,还将妹妹嫁给了刘备。根据《三国志》当中的记载:

先主转军广陵海西,竺于是进妹于先主为夫人,奴客二千,金银货币以助军资,于时困匮,赖此复振。

也就是说在危难之时如果没有糜家兄弟的鼎力相助,那么刘备可能就不能再逐鹿中原了。

刘备建立蜀汉以后大封功臣。尽管糜家兄弟文武都不出彩,但都给予了很高的位置。哥哥糜竺被封为安汉将军,职位高过了诸葛亮,享受荣华富贵,弟弟麋芳被封为南郡太守,在荆州地位甚高,仅次于关羽,掌握大军的后勤。

麋芳在荆州地位固然高,但只是二把手,顶头上司关羽才是一把手。关羽自视甚高,像马超这样出身高贵的悍将他都不怎么瞧得起,更别说像 麋芳了,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每每议事,关羽总让 麋芳下不来台。想想 麋芳也是刘备的老员工了,而且还是皇亲国戚。此外,再怎么说自己还是刘备的小舅子,就让你在这里呼来喝去成什么样子?

公安守将傅士仁叛变原因

关羽知道 麋芳和傅士仁交往,他很不开心。关羽对 麋芳说:“傅士仁那就不是个人,你别老跟他在一块儿。”关羽这番话石破天惊,从傅士仁角度来说,关羽这就是明目张胆瞧不起自己;从 麋芳角度来说,关羽对自己的生活干涉过甚。这样一来,关羽更是把两个人都给得罪了,而此二人的关系却越发紧密。

同为武将,谁还没有点脾气?关羽瞧不起二人,此二人心知肚明。日积月累,这两位将军对关羽的不满也就越来越多了。就像是一座仓库,内部的已被干草装满,现在就一颗火星,这里将被彻底点燃。而点燃 麋芳和傅士仁的便是死亡威胁。

麋芳和傅士仁不止一次受到来自关羽的死亡威胁。第一次是两人因为喝酒误点了大帐。关羽真的想杀了两个人,但是想到战前杀将不祥,所以就没有杀他们。但是这个举动把两人都吓得不轻。要知道,关羽是假节钺,战时可以杀任何人。二人之中尤其是傅士仁越想越怕,于是在吕蒙白衣渡江时,通过虞翻投靠了东吴。傅士仁的主动投降让 麋芳很是被动,公安是江陵到武陵、零陵的转运中心,失去了公安,江陵就是一座孤城。

此刻,江陵城中数十万军民百姓正面临着来自东吴的骄兵悍将, 麋芳也做好了死守的准备。偏偏此刻傅士仁又来到 麋芳这里劝降他。傅士仁什么都没说,只对他说:“关羽对我们怎么样,你是心知肚明的,如果你还继续在关羽的帐下做事,总有一天你会死无葬身之地的。”尽管傅士仁好言相劝,但 麋芳毕竟是皇亲国戚,所以并没有向傅士仁表明态度。

此时,关羽的传令官又至,说关羽要 麋芳、傅士仁限期内征粮,并如数送往前线,否则以军法处死。然而此刻东吴已经全面占领公安,如何征粮?进一步是死,退一步就可能活。 麋芳一狠心便和傅士仁投了东吴。

所以说, 麋芳和傅士仁的出逃投降并不仅仅是两人贪生怕死,也是因为关羽的压迫所致。所以我们不要光看到领导的光鲜亮丽,实际上想要做好一个领导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弄不好就会引火自焚。

麋芳、傅士仁跟随刘备25年,为何在刘备势力最鼎盛时期叛逃?

跟随刘备,长达20年,虽颠沛流离,但不离不弃;

跟着关羽,短短5年,虽贵为太守,却恩断义绝。

由糜芳的投降,可以看出:

刘备的胜利,不是偶然的;

关羽的失败,也不是偶然的。

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

一、刘备赢在“能团结人”。

(一)刘备能团结人,靠的是“人格魅力”

陈寿: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

这八个字,可不简单,刘备就是靠一辈子践行这“八字方针”,历尽艰辛,才成就帝业的。

刘备无论再落魄,也有人相信他,也有人跟随他。

想当年,糜芳是陶谦的部下,曾被曹操推举为彭城相,但他不干,辞官,非要跟着刘备,从徐州、邺城、汝南、新野,一直辗转于长坂坡、江夏等地,一路东奔西跑,颠沛流离。

不仅如此,他还把自己的万贯家产,全部变卖,捐给刘备,作为军资。

这还不算完,他还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

你说糜芳这是“风险投资”也好,你说他是“孤注一掷”也好,你说他是“政治投机”也好,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人家刘玄德,这时候,可是军队很弱小,地盘几乎无。

那靠什么赢得糜芳的信任呢?

也许这就是人格魅力吧?

你想呀,刘备前半生,狼奔豕突,自顾不暇,他哪有高官厚禄去“打赏粉丝”?哪有金银财宝去“发发红包”?

那靠什么凝聚部署的心呢?

人格魅力!

(二)人格魅力有那么重要吗?

想起来了大将陈赓。

想当年北伐的时候,陈赓还救过蒋介石的命。

但陈赓最终铁了心的要跟着共产党走。

那时候,国共第一次分裂,但陈赓就是看不上蒋介石,就是看中了共产党。

为什么?

解放后,陈赓说:我最瞧不起蒋介石的一点是,北伐的时候,前方战事正紧,他却见缝插针,偷空去听收音机,关心上海的股市的涨停......你说,这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吗?这是一个真正的投机者呀!

当时,蒋介石正如日中天,但陈赓就是看不上他。

看不上他什么?

军队不强大吗?

经济不强大吗?

权利不强大吗?

都不是,看不上的正是蒋介石作为革命者的“人格”,他缺乏那种能够感召人、让人信服的“人格魅力”!

二、关羽败在“能分裂人”。

(一)关羽能分裂“吴蜀联盟”靠的是“人格缺陷”。

陈寿:关羽,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什么意思?

关羽这个人呀,刚而威猛,但狂妄自大,目中无人,一般人他看不上。

黄忠,他觉得人家只是一个老头而已。

马超,他觉得人家无非一个匹夫罢了。

而他自己则自我感觉良好:至于我嘛,嘿嘿!当代俊杰,美髯公也,“才色双飞、冠绝华夏”呀......

所以,他才出口不逊,得罪孙权:虎女焉能配犬子......

所以,他才大意轻敌,小瞧陆逊:黄口小儿......

其结果,他亲自得罪了东吴,破坏了诸葛亮制定的“联吴拒曹”的外交方针,可以说是靠自己的“人格缺陷”,一步步地把“吴蜀联盟”给搞分裂了,岂有不败之理?

关羽,刚而自矜,怒斥吴使:虎女焉能配犬子......

(二)关羽能分裂“手下部署”靠的是“人格缺陷”。

公元194年,糜芳义无反顾地跟随刘备,开始了20年的颠沛流离的艰辛生活。

到了公元214年,刘备拿下益州,才让糜芳到南郡任太守,去享受一把清福。

当时,关羽是荆州的“一把手”,糜芳等于是关羽的部署。

从刘备的部署,变为关羽的部署,感觉可就不一样了!

刘备常谦逊,关羽常狂妄。

刘备礼遇人,关羽轻慢人。

刘备包容人,关羽苛刻人。

刘备恩宠人,关羽处罚人。

正是在关羽这种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人格缺陷”的发酵下,慢慢的,其部署都是人人自危,明哲保身,失去了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加了分散力和离心力。

只是由于出征前的一次酒后失火,也没有造成多大的损失,关羽就勃然大怒,要杀了糜芳和傅士仁。

要不是费祎苦苦说情,这两个人就完蛋了。

作为一代武将,一起共事的战友,蜀汉的元老级人物,一点面子也不给,一点情分也不讲,说杀就杀,说砍就砍,这能不让人寒心吗?

再说了,马上要出征,不能收敛一下自己那“刚而自矜”性子吗?非要弄得大家脸上都不好看,心里结了一个疙瘩,埋下一个稳定隐患,这才过瘾吗?

果不其然,东吴白衣渡江,傅士仁先在公安投降,糜芳孤立无援,无奈于江陵投降。

公元214年,到南郡任太守,才开始跟着你关羽,到公元219年,仅仅5年,就投降东吴,舍你而去,这是为什么?

跟着刘皇叔,20年颠沛流离,我仍不弃不离;

跟着关云长,5年太守生活,我却恩断义绝!

这难道不是关羽那熠熠生辉的“人格缺陷”,活生生地把蜀汉的两员“旧臣老将”给分裂出去了吗?

怨不得别人!

关羽,你败走麦城,怨不得别人!

六福雅士评曰:关云长的“人格魅力”,与刘皇叔的“人格魅力”相比,差的不是十里八里地......同样是两个“结义兄弟”,做人的差距怎么那么大呢?

借用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评语,来参悟一下刘备和关羽的“人格魅力”的差别吧:

毛主席:刘备的优点主要是善于用人,善于团结各方人士......

毛主席:关云长大体上是不懂统一战线的,这个人并不高明,对待同盟军搞关门主义,不讲政策。

关注我:六福雅士,水煮历史,调料春秋。

麋芳、傅士仁跟随刘备25年,为何在刘备势力最鼎盛时期叛逃?

糜芳最终选择背叛刘备,投降东吴,其中的罪魁祸首正是刘备的义弟、义薄云天的“武圣”关羽!

需知道,糜芳与刘备的关系可是相当的铁,按理说是不应叛蜀投吴的。

了解三国历史的网友应该都知道,徐州糜氏一族对刘备的重要意义。据史料记载,糜氏先祖世代经营垦殖,富可敌国,养有僮仆、食客近万人,是徐州巨富。

在刘备创业之初,糜氏一族可是刘备的“天使投资人”、“钱袋子”。糜芳与兄长糜竺不仅在刘备落难时将其迎入徐州,出钱出力资助刘备,而且还把自己的妹妹糜夫人嫁给刘备,使刘氏与糜氏建立起牢固的政治同盟。也就是说,糜芳不光是刘备的元老级部下,同时还是他的二舅子。

从徐州开始,糜芳便与兄长糜竺一路追随刘备,辗转邺城、汝南、新野、江夏等地。期间不论刘备多么落魄,多么艰辛,糜竺也始终没有叛逃。由此可见,糜芳对刘备可是忠心耿耿的。

可惜,追随刘备二十余载的二舅子,最终却被关羽给逼反了。

赤壁之战胜利后,刘备集团的势力得到快速发展,快速达到顶峰,一度具备争夺天下的资本。当时,刘备让关羽镇守至关重要的荆州地区,同时任命糜芳为南郡太守,镇守江陵;让傅士仁镇守公安,以此支援和策应关羽。

然而,关羽自水淹七军后,威震华夏,为人便越发骄纵自大,目中无人。即便是被曹操盛赞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也一样被关羽瞧不起。襄樊之战前,孙权曾派使者上门向关羽提亲,结果关羽却丝毫不给面子,直接当着帐中众人的面,对怂使臣说:“虎女焉能嫁犬子”!

试想想,关羽连孙权这等大boss都不放在眼里,又怎么可能会给糜芳和傅士仁好脸色看呢?事实上,糜芳和傅士仁在荆州支援关羽期间,可没少遭后者的轻慢和藐视。甚至仅因为一次输送军资的任务无法完成,便横加怒斥,甚至扬言事后要严惩两人。所以,后来糜芳的叛蜀降吴,毫无疑问,关羽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据《三国志·关羽传》记载“自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关羽出兵后,负责为其供给军资、粮草的糜芳和傅士仁因为没能完成任务。关羽就毫不留情的直接放狠话,回来再好好收拾糜芳和傅士仁,而这最终便直接导致两人在关键时刻投降东吴。

平心而论,糜芳实际上也算是厚道,并不像影视作品中所刻画的那般窝囊。因为,在傅士仁开城投降后,糜芳刚开始并没有随即而降,而是依城拒守,等待援军。可眼看关羽迟迟不派军来救,又想到关羽对自己的种种轻慢,同时又害怕关羽治他的罪。最终,糜芳才架不住吕蒙的一再劝降,选择开城投降吴军,以保全自己和城中军民。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