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言,将不过李,这个“李”是谁,他到底有多厉害?
古语有言:“将不过李”。这个“李”,指的便是唐末名将李存孝。李存孝勇猛无敌、力拔山河,于战场之上披荆斩棘、百战百胜,论其勇不下项羽,论其谋不输岳飞。
李存孝是古代武将的巅峰,亦是与项羽齐名的英雄豪杰。二百八十九载兴衰荣辱,二十一位皇帝交替时代,曾经的盛唐于公元907年走向灭亡。 然而国不可无君,天不能无主。唐朝灭亡后,天下豪杰纷纷逐鹿中原,神州大地被各路诸侯割据、分裂,各地战事频发,百姓民不聊生,这一时期在历史上称之为“五代十国”。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项羽、刘邦、曹操、朱元璋等英雄豪杰皆生于乱世。 五代十国之中,乱世英雄的头把交椅,当属“飞狐李存孝”。
李存孝之于五代十国,相当于秦之白起、楚之霸王、汉之卫青、唐之李靖。 李存孝出生于河北省涞源县。“涞源县”在古时候又叫做“飞狐”,所以李存孝被称为“飞狐将军”。 李存孝天生神力,异于常人。
据说少年的李存孝在福峰山放羊时,偶见天沙坨国晋王李克用在拉弓猎虎,那猛虎身中一箭后,向林中逃窜,凶恶的猛虎冲散了李存孝的羊群,转眼,李克用催马追入林中,正要拉弓射虎,却见愤怒的李存孝将那猛虎摔倒在地,片刻之间,一头近两米长的斑斓猛虎被李存孝按在巨石上,三拳两脚的便打死了。这块巨石便是后世所称的“打虎石”。 李克用见此奇景不禁目瞪口呆,大惊失色。
随后,李克用有心试探李存孝的力气,便谎称那只猛虎是他养的猎宠,命令李存孝将猛虎的尸体送到山脚下,李存孝扛起虎尸,大呵一声,将那上百斤的虎尸向山下一抛,虎尸掠过南天门,闷的一声落在了盆底沟的山脚下。
山下的村民被这声巨响所吸引,到山脚下一瞧,一个土坑中,一只老虎被摔的粉碎,这个土坑便被当地人称之为“跌虎坑”。 李存孝被李克用收为义子之后,被拜为大将军,驰骋沙场的李存孝,犹如蛟龙入海,猛虎入林。
泽州之战,李存孝率五百兵马奇袭汴将邓季筠,攻破汴军两万,并生擒以骁勇著称的主帅邓季筠,一从此名声大噪!
平阳之战,李存孝用兵如神,先是全歼韩建派出的300人夜袭队,后是乘胜追击,猛攻晋州西门,晋州3000守军听闻李存孝的大名后不敢应战,李存孝 不战而胜,虏敌三千。随后,李存孝整编兵马进攻绛州,绛州刺史不敢守城,连夜逃跑,断断数天时间,李存孝连取晋、绛二州!洛州之战,李存孝率三万大军围攻洛州,半月之后洛州沦陷。
百战百胜的李存孝被代州百姓视作天神下凡,被后世称赞为“十三太保”。的确,单看战绩来讲,同期的著名将领中没有任何一人能超越李存孝在沙场上的成就,不过李存孝的战功并没有使他得到令他满意的封赏。
原因是,李克用的儿子李存信,缕缕污蔑李存孝有谋反之心,李克用信以为真,最终导致李存孝与李克用兵戎相见,李存孝兵败被俘的下场。
据说李存孝被执行“车裂”之刑时,五匹马无法拉动他的身体,李存孝轻轻一挣,战马便会被巨大的力道掀翻,连续执行了数十次的车裂而不死。逼得李存信挑断了李存孝的手筋脚筋才杀死他,李存孝死后,民间百姓称其为“天将”,《隋唐演义》的作者更是将李存孝设计为李元霸的原型。
古语有言,将不过李,这个“李”是谁,他到底有多厉害?
王不过项,力不过霸,将不过李,拳不过金。
王不过项,项羽。本来顺风顺水的打了70多场硬仗,所向披靡“诸所过无不残灭”,可惜遇到刘邦这个宿命中的克星,最终战败,就算是自刎于乌江吧,因为他的自杀地点距离乌江并不近。
力不过霸,李元霸。丑得一塌糊涂,擅长使用一对800斤的大锤,力大无穷,他的马也不逞多让,不但驮着800斤的大锤,还得驮着李元霸,此马拥有铁一般的意志和钢一般的大胯^_^,白龙马都能压断气的分量,人家日行一万夜行八千。(所谓力不过霸是民间总结,并非个人发明,下文的金台也是多种杂记的综合体,李元霸是虚拟人物,尤其喜欢听评书的朋友都知道,单枪匹马每秒杀55人那更是瞎编,什么人使800斤一对的大锤?什么马日行一万?条友们不必为这个较真,只不过提到这4×4的一句顺便提一下。)
拳不过金,金台。打遍天下无敌手,天下武学第一人。据说是喝虎奶长大的,稍大一些就和僧人学习了武功,他的徒弟是周桐,而周桐的徒弟是岳飞。金台支持王安石变法,并负责其安全保卫工作。
将不过李,李存孝。悲情人物,类似朱文正的倒霉路数,而李克用在对李存孝论功行赏的时候,也像极了朱元璋对朱文正,天大的误会,朱文正洪都拒敌60万长达85天,而李存孝勇冠三军无人超越,都是了不得的军事人才,他们的死,搞得老朱家书诉苦,李克用流泪痛哭,所以说论功行赏一定要一视同仁,不分亲疏薄厚,也不能太拿自己人当自己人,人家只是客气客气而已,当真你就输了。
打虎少年被认为义子
十三太保之一的李存孝,是李克用的义子,这与他天赋异禀和打虎成名有关,李存孝本名安静思,河北涞源人,家庭贫困,所以老路数,少年放羊,他的一身神力并没有因为放羊工作而被埋没,15岁那年,为了保护羊群,安静思与老虎展开了殊死的搏斗,凭借一己之力干掉老虎,这事不仅在当地百姓中引起轰动,连路过的李克用都大为惊叹,对这样的人才那必须是趋之若鹜,当时的安静思已经出名了,为了不被别人拔了头筹,李克用亲自找到安静思,把他认为义子,并让安静思跟了自己的姓氏并赐名存孝,以示亲近。
三人成虎事多有,众口铄金君自宽
事实证明,李克用的眼光独到,李存孝可不只是靠把子力气混饭吃的粗把式,带兵打仗有如神助,兵锋之下所向披靡,南征北战,威震百川。
不过少年得志,少了些矜持,多了些得意,自己吃肉,也得给别人剩些肉汤吧,毕竟战场上不止你一个人冲杀,还没有真正融入群体就太过鹤立鸡群,所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小人们接踵而来。
其中一个就是出身与李存孝类似的李存信,也是李克用的义子,他没有李存孝的本事,但是栽赃嫁祸是把好手,李克用初时不信,但是架不住每个人都这么说,很多嫉妒李存孝的将军也象约好了一样,一起诽谤李存孝,所谓三人成虎,哪怕是假话,人人都说天天都说,那假的也变成真的了,李克用对李存孝渐生嫌隙之心,而后来的有功不赏的行为无异于向李存孝心中埋下一粒叛逆的种子。(这次有功不赏是因为嫌隙,与后来的有功不赏原因不同)
战争中的功绩,亲情上的扭转
李克用在碰到李存孝之前,总觉得人才难得,一将难求,而李存孝也不过是个放羊娃,人生巅峰也无非是个打虎英雄,这两个人能凑在一起,颇为难得,也算是李克用恰逢奇才,没过多久,朱温的势力慢慢向李克用的地盘迫近,李存孝算是以寡敌众,不但要面对张言的攻势,还要应付朱温给张言发遣的援军,而李存孝才区区七千余人,所以暂时退败。
但李克用的援军一到,李存孝所向披靡,不但收复失土,败大将数人,还生擒了几个重要将领,李克用高兴,兵士们也高兴,觉得和李存孝打仗有前途,李克用的奖赏到位,兵士们感激李克用之余,对李存孝也平添忠心,到这时,部队才刚刚以李存孝为中心,拧成一股绳,而这种忠心在今后的发展中会慢慢转化为对李存孝个人的忠心。
朱文正的苦果,李存孝早就尝过
从最初的不信任到彻底的信任,这样极富挑战的转变,李存孝做到了,常年的征讨杀伐让李克用看到了李存孝的忠心,关系转暖?可惜暖的过了头,造成父子二人的悲剧。
唐绍宗以五十万兵力征讨李克用,孙揆(kuí)就是其中一员,倒霉的是他碰到了李存孝,虽有万余人护送,但是李存孝仅仅以三百人就生擒了孙揆,后被李克用锯刑而死。
李存孝又围泽州,擒邓季峻,造成泽州军心消弭竟然不战而退,李存孝占泽州,取潞州,一时间,在那个年月论勇猛,论战绩,无人能出其右。
李克用并没有因功给予李存孝应有级别的奖励,原因却是李存孝是自己人,为自己作战理所应当,仅仅给个刺史而已。气得李存孝几日之内连杀数人泄愤,即便这样反常,也没能引起李克用足够的重视,种子早已种下,现在则已萌芽。
消极怠工,倒戈相向,相煎何急
在围困晋州期间,李存孝围而不攻,刻意放过敌人,还说“天子禁兵,不宜加害”这类非常反常的话来,不但兵退五十里,还放跑了守将,这让一直盯着李存孝错漏的李存信抓到了把柄,于是再次向李克用打小报告,相互都有眼线的情况下,李存孝也收到了消息,所以联系了朱温等人,最终献城投敌。
到了李克用派兵前来的时候,李存孝的目标很明确,直接就奔李存信的大营而去,可惜李存信逃脱,并引来了李克用的大军,这本是一场突袭行动,李存孝被愤怒冲昏了头,以寡击众也太过悬殊了,被围之后几次奋力厮杀都没有突破重围,最后向李克用投降认栽,在他看来自己的义父还是信得过的,而李克用演技也不错,为了打消李存孝的顾虑,特地派了一个女人-刘夫人把李存孝带回自己的军阵,最终李存孝被抓,车裂而死。
李存孝刚死,按说李克用应该解气了吧,好像不是,李克用在出了一口闷气之后突然回过神来,这时候才能真正想明白以往种种,自己确实太拿自己人当自己人了,军功都是李存孝的,好处都让外人拿,谁能乐意呢,李存孝一死,麾下再没有一个人能堪比李存孝,后悔之余日日垂泪,茶饭不思,政事不理。然而事已至此,无法挽回,朱温做大,李存孝一死,李克用劣势更大,从此陷于被动。
说起有功不赏,朱文正的案例也是如此:
拿下集庆后,老朱就问了,你想要啥官位呀?朱文正说,您成就大业还能缺了我的富贵?但是现在封我官的话,人家攻讦你行事不公,照顾亲戚,这就没法服众了,老朱很高兴,所以朱文正很郁闷,因为老朱当真了。
好吧,高官与我绝缘,那自暴自弃,我就搞点钱花花,于是找张士诚倒腾些私盐牟取暴利,沿途的士兵谁敢拦截他的物资呀,所以朱文正赚得钵满盆满,这也成了他“通敌”的证据,其实哪有什么通敌,朱文正又不傻,张士诚就一贩子,能给自己什么?老朱身边围着一群神人他又不是不知道。后来他把属地搞得天怒人怨,抗拒监管又怒怼老朱,所以最终被鞭死,导火索也是有功不赏呀。
要不是老朱的家书,大家都很难知道朱文正到底犯了啥事,资料也被删的一干二净,还“郁郁而终”真有意思,明明是活活打死。
相对来说,李存孝在这方面还好些,因为资料比较齐全,引起无数人的同情,不惜混淆视听为他翻案,尤其从宋代开始,李存孝经过多重艺术加工,变为民众的偶像,将不过李的说法就是这样慢慢脱胎而成的,平话元杂、吹拉弹唱、川徽汉湘滇秦地方戏想的到的都有李存孝的剧目,小说剧集等等也有他的艺术形象,大多把事情描述的丝丝入扣,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李存孝造反都是无罪的,他造反就是有理的,悲情英雄的故事流传至今。
.
古语有言,将不过李,这个“李”是谁,他到底有多厉害?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完整的版本是「王不过项,将不过李」。能和西楚霸王项羽相提并论,平起平坐的人,自然不是一般人物,这个「李」就是唐末第一猛将「李存孝」。
前李元霸,后李存孝在文学作品「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李存孝是一个天神一样的存在,比较类似「隋唐演义」中的李元霸。武艺高强,勇猛过人,无论遇到任何高手,都会轻松搞定,完全碾压。
「残唐五代史演义」又称「五代残唐」,相传是元末明初罗贯中所编辑,参考历史和民间传说,再加以艺术加工而成。在书中,李存孝为晋王李克用手下第一猛将,也是李克用的义子,十三太保,战无不克,攻无不胜!并有十八骑闹长安,李存孝打虎等故事。
征战四方,唐末猛将(李存孝打虎)相比于李元霸更多的文学色彩,李存孝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且其军事能力着实不凡。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倒也不全是虚谈。
李存孝是突厥人,原名安静思。后被俘,在晋王李克用帐下侍奉,被李克用收为义子,排行十三,称十三太保。李存孝也是十三太保中最出名的一个。唐末天下大乱,各地方割据势力相互攻伐。李存孝多为先锋,战功卓著,为李克用手下第一猛将。
兄弟相疑,车裂身死李存孝与李克用的四子李存信,相互猜疑忌惮。后因此李存孝背叛李克用。李克用率兵攻击,主动投降。
李克用爱惜其才,不愿杀害。但李存孝功劳太高,李克用手下将领对其忌惮憎恨,不愿为其求情。后李存孝被车裂。此后,实力雄厚的晋王李克用在唐末的割据势力中逐渐处于下风,后唐朝被另一势力朱温所灭。
————————日照香炉生紫烟,关注其实很简单。古语有言,将不过李,这个“李”是谁,他到底有多厉害?
古语有言,将不过李。这个李,其实就是说李靖。又有谁能和他比呢?一个将军,又要有军事才能,出谋划策,武功超强,英勇善战,永远没有不败之地,那么说,这个人真的只有李靖了。
我们在西游记里面看到的托塔谁天王李靖,在天庭是托塔李天王,能征服好多神仙,能压到好多牛马蛇神,其实是作者罗贯中,写的大唐朝的李靖,又如神一般的勇敢,厉害。
他是一个文能定国,武能安邦,为大唐盛世打下了半壁江山,他有军事家的眼光,又有政治头脑,又能英勇作战,带兵出征指挥能力超强,所以将不过李,就是说李靖。
谁还比李靖厉害呢!他上到天庭,下在大唐盛世半壁江山,都是他带兵出征打下来的。这个厉害吧?
古语有言,将不过李,这个“李”是谁,他到底有多厉害?
将不过李是谁?
将不过李指的是李存孝,他是唐朝末年第一猛将,晋王的第十三个义子,也是晋王麾下最勇猛的一员大将。
相传李存孝原名安静思,出身于突厥别部沙陀族,这个民族以放牧为生。在狂野的草原成长的沙陀族人们个性勇猛,生性好斗,安静思的父亲是当时最厉害的战士,部落男子无不俯首称臣。
当族人打猎发现猛虎时,安静思的父亲主动上山除害,可惜猛虎凶残无比,体格庞大,安静思的父亲和猛虎纠缠许久,精力耗尽被猛虎所食。正值十几岁少年的安静思内心悲愤不已,发誓为父亲报仇雪恨,他背着伤痛的母亲和关心他的族人偷偷上山,找到猛虎后,经历艰难的打斗后徒手将猛虎打死。
他将猛虎的尸体拉回部族,族人感慨他少年有为,继承了父亲的英勇无敌,并将他的事迹编成故事到处传颂。唐朝末年,皇室不稳,诸王纷争,晋王是当时比较大的一方王侯,为了争权夺利,晋王不拘出身,招揽人才,收留有才能有潜力的孩子,当成义子加以培养,给与他们荣华富贵和权力信任,帮他巩固势力。
晋王听说安静思的事迹后,非常看好这个少年的前景,就找到安静思的母亲商谈,最后安静思的母亲为了孩子的前途,同意让安静思跟着晋王走。就这样,晋王收了小他两岁的安静思为义子,并给他改名为李存孝,从此开始了李存孝的波澜壮阔的人生。
李存孝到底多厉害?李存孝的名声赫赫,能和项羽齐名,是当时独一无二,不可多得的猛将,他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武艺高强,力大无穷,幼年时徒手打死猛虎,壮年时独挑几十位敌军大将,甚至生病体弱时依然能打败活捉当时排名第三的猛将高思继。
《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李存孝是唐末五代第一猛将,实力远远超过当时世间排名第二的武将王彦章,实力全盛的两人,李存孝一回合就能打败王彦章,由此可见李存孝的实力之强横。李存孝天生就有神力,自从被晋王发掘后,不断学习锻炼,成长为晋王麾下武力值最高的将领。
李存孝亲自训练十八名骑士,他在战斗中会率领这十八骑士,全身战甲,骑乘千里马,手拿长铁鞭,要上佩戴着各色武器,身先士卒,先行冲锋。因为李存孝和十八骑士势不可挡,悍勇无双,所以很多敌军听说李存孝带兵就害怕的退避三舍,不敢和他正面交锋。
最厉害的是,李存孝一人便可以抵得上千军万马,他和他的十八骑士最有名的战役就是白日里夺八寨,夜晚内抢三关,最终成功的以少胜多打败黄巢军夺取了长安城。李存孝手持一柄“毕燕挝”打遍天下,无敌手,随着义父晋王征战邢洺磁三州,复夺潞州,立下赫赫战功。
李存孝之死李存孝虽然武力值高,在军事上颇具才能,但性格直爽,不善于发现人心险恶,识破阴谋诡计,因为李存孝在晋军中的出色战绩,晋王越来越器重他,尤其是在征讨黄巢军时,李存孝救了晋王一命,晋王更加信任依赖李存孝。
同样是晋王义子的李存信因为能力不足,比不上李存孝,由此心生嫉妒,经常在耳边诋毁李存孝,说李存孝不满晋王偏心,勾结外敌,晋王慢慢受到影响,对李存孝不敢委以重任,大功小奖,并加以掣肘,导致李存孝恐惧怨愤。
李存孝在不安之下联络与晋王不睦的另两大势力梁王朱温和赵王王镕,这件事被人告发,晋王因李存孝背叛一事大怒,决定出兵捉拿李存孝,李存孝不敢直接对阵晋王,因此贻误战机,被困城中多日。
无奈之下李存孝只能向晋王示弱,自愿独自一人跟着使者出城向晋王请罪,他想着凭借自己对于晋国的功勋或许能免于一死,却抵不过其他将官对他的嫉妒,当他被晋王赐死时,没有人给他求情,甚至还有人添油加醋的进谗言让晋王以最残酷的车裂之刑处置李存孝。
李存孝死后被埋在风峪口,也就是现在的太原市晋源区的太山,附近的老百姓听说李存孝的勇猛无敌,也希望得到李存孝的保护,就给李存孝设墓碑,祭祀他,这样一代代相传,慢慢的李存孝就成为了太山的山神。
古语有言,将不过李,这个“李”是谁,他到底有多厉害?
不知是否存于正史,按小说或演义来说将不过李应该说的是李元霸……与各位师友商榷,望指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