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朝为什么要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
李渊起兵建立大唐帝国后,为了给自己的脸上“贴金”,找遍古代天下李姓之人,发现老子李耳还算得上一个“杰出”人物,于是认老子李耳为其祖先(始祖),乃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老子,姓李名耳,大名鼎鼎,后来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既然李渊认为他是李耳的后人,唐朝开始崇尚道教。
-
老子《道德经》五千多字,把天下所有事理都言尽了,你认同吗?
怎么讲你的问题呢?道德经属于哲学著作。而且语言表达得很深刻,很难把握读懂其三昧,可以这样说,该说说的很深,不该讲讲得不具体但有“影射”,就看你能不能读懂读得读出来了。或曰道可道非常道,不著文字尽得风流。
-
老子的《道德经》哪一句让你印象最深刻?
道法自然。大象无形。
-
“和尚,释迦之罪人;道士,老子之罪人;秀才,孔子之罪人也。”你觉得有道理吗?
其实,语录离开了当时说话者说此话的语境,再被引用就要认真注意此刻的语境了,别乱喷。也许你理解的并不是说者或引用者的本意。宽松的、宽容一点。
-
孔子见老子,都聊了些什么?
如果是老着时候,见面就聊吃饭怎么样,身体咋个样,就像在海中的那两老人——梁实秋与那个谁啊记不得了。如果年青时,兴趣怎么样喝酒泡茶的什么,……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见的,有没有搞个记者招待会的新闻发布会什么扎个势的,唬唬人震撼震撼世界历史什么的。不过孔子问礼老子事儿吗?太久了
-
自古有老子英雄儿好汉之说,历史有多少这样的父子呢?
中华五千年,英雄辈出。有曹孟德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老子英雄儿好汉。三国孙坚父子不说了,最著名是唐李渊与儿子李建成、李世民。李世民十七岁就是一员虎将,驰骋沙场,往往攻无不克,迎来天下壮士纷纷投奔,形成了王牌集团军,为后来当上皇帝增加了筹码。李渊的女儿也是一员虎将。名将家族,无人不
-
如果真的有像“老子”“孔子”这样的圣人出现在你的面前,我们应该怎么做?
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子写了道德经,转身而去。留下了千古奇书,让人思考到如今。因为不明者,不屑于论。大智者,任其发挥想象力。孔子毕其一生心血著书立论,献给中华大地,生前饱受沧桑,死后任人评说。都是可敬可爱丶大德之人。《道德经》与《圣经》并立,显示东方古文明之巅峰,老子一人赛过西方群
-
孔子得到了老子之道的几成传承?有何见证?
孔子曾请教过老子关于周礼的的事。历史上老子身世迷离,有论者认为老子又叫老聃,是周史官,《左传》说周景王死后,儿子王之朝和悼王丶敬王为争夺王位发生内战,王子朝失败后,帶着东周图书逃亡楚国。史官受悼公迫害逃到了鲁国。在鲁昭公七年,孔子十分恭敬拜访大他二十岁的老子,请教周礼。还随他助葬
-
孔子老子没有医保为什么能活七八十岁?
孔子老子显然是黄帝嫡系子孙,黄帝留传了《内经》丶《外经》,可惜失传了《内外经》讲人生快乐丶七情六欲的书。黄帝精通人生乐趣带来的生命之长寿。黄帝活了一百多岁,在一穷二白的开天劈地中,黄帝带领部落在中医上达到了惊人的成就,有的至今还保持着不可逾越的神密高度:十根银针治脑病,一个银针通
-
试问大家是怎么理解《老子》里“无为”和“有为”以及其中的关系?
道家的"无为"和"有为",体现了"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精神。当一个王朝初立,国家经济百废待兴,就应当鼓励人民努力建设,而王朝暂时免去一切杂税。西汉初期,就是实行了道家"无为而治"。曹参继萧何为相后,就明确"萧规曹随",一切循旧。"无为"就是简洁明了,不搞繁琐杂碎。"有为"就是
-
农村俗语“儿像娘,金砖砌墙;女儿像老子,反穿皮袄子”蕴含啥道理?
农村俗语:“儿像娘,金砖砌墙,女儿像老子,反穿皮袄子”, 这句话蕴含啥道理?今天我再给大家聊一下农村俗语的事情。在农村里,俗语是非常的多。有预测天气情况的,有一些关于面相的,还有一些人际关系的。而这些俗语让人听了,多多少少都有几分道理。所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俗语,而一些俗语我们
-
老子与庄子是师徒关系吗?为什么后人把他俩并称老庄?
老子与庄子不是师徒关系。中国历史上两个人物并称的,大都不是师徒关系。但他们一定是在某个学术思相系统中,既有相似之处,有思想上的联系和发展,又有不同。因为相似,才能进入一个系同,因为不同,才能两者并称。中国思想史上的黄老,老庄,孔孟等都是这样,就是文学史上的“李杜”,“温韦”等都与
-
有人说老子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句话无意中论证了中庸之道,对此你怎么看?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是老子《道德经》里的话,意思是人如果话说多了,就会使自己陷入困境之中,多说无益,不如不说。老子这句话,本意是论证他无为的政治哲学。圣人治理国家,不但在行为上要采取清静无为的方式,在言语教化之中,也是一样的。这是第五章的内容,原文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
如何翻译和理解《老子》第五十五章的内容?
谢邀。《老子》第五十五章内容是这样的。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俊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因为老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表达的意
-
如何理解“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这句话?
儒家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老子却说:“其出弥远,其智弥小“。大有针锋相对之意。到底谁对了?谁错了。其实无所谓对错,双方的角度不同而己。 我们先来看看《道德经》第47章的这段话: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小。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老子这
-
你认为老子和孔子,谁的文化影响力更大?
老子的道家思想与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阴阳两极,加上后来传入中国的佛教思想,形成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中国文化。三教的思想,对中国人的生活和行为影响都很大。但影响最大的还是儒家。从这一点上来说,孔子的文化影响力远远大于老子。这是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老子做为伟大的思想家历来受人推
-
为什么几千年前的很多像孔子、老子这种鼻祖圣人级的人物现在出现不了?
用一句简单的话先给出我的答案吧:时势造英雄。老子孔子确实是中国文化上的鼻祖级人物。他们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思想者,是文化的传承者,但可以肯定的说,他们是文化的整理着与传承者,而不是文化的创造者。孔子是这样,老子依然是这样。与老子,孔子同一时代,欧洲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都文化巨人,
-
老子为何选择了终南山开始写《道德经》?
中国人历来讲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居庙堂之高,穷则处江湖之远。达行入世之道,穷行隐居之法。名山隐士,相得益彰。终南山,大约也是隐居的好地方。唐代的卢藏用科举失利之后,便隐居在终南山上。终南山离长安较近,这种隐居,不是为了避世,而是为积极用世做准,即所谓的“养望”,
-
为何历来强调师承:拜得孔子,便是高人;拜得老子,就成孔丘?
中国历来强调师承,这是没错的。但是,拜得孔子,便是高人;拜得老子,就成孔丘。这话不过是儒道相争前提之下,道家自高身份而已。随口说说可以,却不必当真。儒道两家,是中国文化的阴阳两极。把儒与道合二为一,就是中国文化。先秦诸子虽说是百家争鸣,可是其思想的根源,都可追溯到儒道两家。而儒道
-
古代的先贤都是以姓氏加子来称呼,如孔子、墨子等,那么老子为什么不叫李子?
“古代先贤都是以姓氏加子来称呼”,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比如“鬼谷子”叫王诩。他既不姓“鬼”,也非“鬼氏”。鬼谷只是地名而已。再如“文中子”,姓王名通,叫王通,“文中”既非姓,也非氏。再如“准南子”,属杂家,也是百家之一。可见,这个问题的前提是不成立的。既然这个问题提到姓氏和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