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用什么方法研究出《道德经》如此伟大的终极科研成果的?

知常容的观点:道德经不是科研成果,也不是用什么方法研究出来的,老子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仅此而已。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万物从道而来,也就是说我们就是道的一种呈现。既然我们是道的呈现,那最终我们还是会消散在天地之间,重归大道。所以你明白这一点自然就不可能会去追求长生了。

从道中来,再回道中去,从无到有,再到无,这就是人的一生。

为什么我们感受不了道呢?

道理也很简单,因为我们离自然远了。

打个比方,我们住在房子里,房子可以帮我们挡住风吹日晒加雨淋,同样它也有坏处,那就是我们失去了与自然的接触,我们无法与自然同呼吸,感受自然,我们能感受到的是人为制造的环境。

所以我们有一种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消失掉的一种能力,那就是与自然共呼吸同命运的能力。人类社会用理性扼杀了这种感觉,从而将理性当作了现实。

这句话估计有些朋友觉得很难懂,我过一段时间会发个视频解读。

当我们无法感知自然之时,我们自然就与道远了,但是老子他还是拥有这样的能力,所以他才提出为道日损,同时说婴儿之优势这些说法。

《道德经》是精华吗?当然不是,文字能留下来的都只是糟粕,所以这不是伟大的终极成果。

那这个是什么?

我们从甲地前往丙地,怎么走?估计路有很多条,如果没有路,估计我们要慢慢摸索,但如果有人告诉你这条路怎么走,那是不是可以节约很多时间?

这就是《道德经》的功能,当然不一定每一个人都适《道德经》,如果人人都适应,那就与道远也,与万物论相左了。所以老子才会说上中下士这样闻道之后的反应。

人的一生是有限的,如果你有足够多的时间,你的确不需要《道德经》就可以找到道,但是问题是你的人生只有短短三万多天,你或许还没有感悟,就消散在天地之间了。

《道德经》有了,我们就可以节约很多时间,但最终的路还是自己去走。你不能说我读了《道德经》就找到道了,真正的道是你去实践后才能发现,而文字所能描述的不是道,只是一种方向或者说是框架。

更多的内容就不展开了。我叫知常容,一个闲来扯扯道德经,写过挺多关于道德经文章的人。

老子是用什么方法研究出《道德经》如此伟大的终极科研成果的?

道有始无终。常始,终是人为或生物归根。

老子是用什么方法研究出《道德经》如此伟大的终极科研成果的?

我们不能将《道德经》归类为“科研成果”,因为《道德经》属于哲学领域,而且在中华五千年文化之中,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接下来,我们将从两个方面为大家讲述有关于《道德经》的智慧:

一:《道德经》的成书过程,二:老子是怎么写出来《道德经》的?一:《道德经》的成书过程

老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生于楚国苦县,也就是今天的山东鹿邑。

老子做过周朝的图书管理员,一向注重研究学问,在公元前516年,在周王室内部权力斗争中,贵族王子失败,带着典籍逃走,老子也没有书可管理,就骑着自己的青牛离开东周来到函谷关,在镇守函谷关的周大夫尹喜的邀请下,写下了《道德经》。

《道德经》原名为《老子》,分为上下两篇“道篇”和“德篇”,写完这本书之后,老子骑着青牛出了函谷关,从此不知去向。

《道德经》这本书被奉为中国哲学的鼻祖,其中以“道可道,非常道”为开篇,提出了最高的哲学概念“道”,在后面几千年的文化演变之中,很多学说中都以道为核心,但是将道阐述的淋漓尽致的,非《道德经》莫属。

这本书将天地人等宇宙万物连贯为一体,以“无为”为思想核心,通过辩证法的方式,向我们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二:老子是怎么写出来《道德经》的?

很多人对于智慧有一个误区,以为智慧是通过方法研究出来的,其实这是错的,真正的智慧是用心感悟的,就好像《道德经》。

中华文化的三根顶梁柱,分别是儒释道,而《道德经》就是道家思想的智慧根源,伟大程度无需多言。

所以,很多人就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老子能够写出来《道德经》呢,答案就是需要一个人的知识储备加上人生经历,再加上悟性。

刚才我们就提到,老子最初是在周朝做图书管理员,正因为这个工作的原因,才可以接触各家学说,研究学问,所以有足够多的知识储备,这为他写《道德经》奠定了基础,这个就是他拥有的知识。

而知识只能作为一个基础条件,除了知识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东西是经历。

这种经历一定不是很潇洒和精彩的,而是很痛苦的经历,因为一个人想要有所成就,必然是在痛苦中沉沦和历练出来。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痛苦才能让一个人非常冷静的思考,人生所有的开悟也都是在痛苦之中产生的。

比如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他的一生经历了诸多苦难,才能有如此的成就。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思想家都是在痛苦之中逐渐修炼并且开悟的,比如阳明心学的创始人王守人,人称王阳明。他也是在人生最痛苦的时候,在阳明洞开悟,才有了后来的阳明心学,那一天也被人称为阳明山悟道。

第三个条件就是悟性,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

有的人经历痛苦之后有所成就,在痛苦之中历练和成长自己,但是有的人在痛苦中逐渐的沉沦,其中的区别就是在于悟性。

一个人有知识,有经历,也要有悟性,才能够在痛苦中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老子是用什么方法研究出《道德经》如此伟大的终极科研成果的?

2600年前地球上出现一世四圣:佛祖(空+色≡如来)、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孔子(仁者爱人)、毕达哥拉斯(黄金比例)。

在模糊《中国古太极文明溯源考》一文揭示:宇宙的本质推演到一个点就是黄金比例(φ=0.618…),然后一步一步从无到有变幻出五彩缤纷的世界。

这个发生在中国、古印度、希腊文明中的不同寻常的文化大发现似乎暗示2600前发生过什么重大事件?

回到本题:老子为什么能写出这部超文明的5000言巨著?这或表明老子有机会看见或听到那时的古文献。如《黄帝内经》中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老子是用什么方法研究出《道德经》如此伟大的终极科研成果的?

原创

老子并不是用什么方法研究出《道德经》,而是通过他的人生经历表明他对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各种感悟。《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人文哲学著作,并不是终极的科研成果。

老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其核心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他曾经是东周时期的国家文物和图书的管理者,在此期间,熟读各种历史上的经典古籍,并深入研究学问,这就令他开阔眼界,知识渊博,丰富了人生的阅历。

东周大势已去,贵族大臣各人自奔东西。老子骑着青牛来到函谷关,镇守关口的尹喜久仰老子的大名,恳请他留下一部经典。老子恭敬不如从命,以自己丰富的人生经验加上平生所学和非凡的悟性,写下了五千字的哲学巨著《道德经》。

《道德经》讲的是人与自然,强调人的行为以自然而然,顺其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其核心是无为而无不为,以不言之教,无为而治,让民众自由充分发挥。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禁止一切损坏自然环境的行为。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

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界万事万物由道而来,又回归道中。道看不见,摸不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大行其道,是人间正道,背道而驰,是歪门邪道。

老子骑着青牛从函谷关这一走,从此不知去向。有专家学者认为,巜道德经》并非由老子所写,而是另一高人所作托老子之名。《道德经》是仅次于巜圣经》的巅峰之作,令后世无人能及,更谈不上超越。在2600年前,能有如此高深的知识境界,今人难以想象。

老子的时代是一个思想文化辉煌鼎盛的时代,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一次出现一世三圣的轴心时代。其中的两位是老子和孔子,另一位是印度的释迦牟尼。三圣的思想文化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核心,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时至今日仍在取其精华发扬光大并走向世界,成为文化中国的品牌标志。

老子是用什么方法研究出《道德经》如此伟大的终极科研成果的?

道德经不是研究出来的,是觉悟之人,是明了宇宙人生真相之人,自性自然之流露,自性本具之般若智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