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主刘禅对诸葛亮爱多还是恨多?
刘禅对诸葛亮爱多,恨少。
诸葛亮和刘禅几乎是差不多时间来到刘备身边,所以诸葛亮是看着刘禅长大的,诸葛亮在刘禅小的时候就已经决定拥有刘禅。他建言刘备杀掉刘封,这其实是一件犯忌讳的事情,诸葛亮都做了。
刘备让刘禅以相父待之,刘禅也没有任何违和感,因为长期生活下来,早就视其为长辈了。
诸葛亮死前推荐的是蒋琬,刘禅照办没有改变,杨仪有怨言,他马上废了杨仪。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长大之后,他将女儿嫁给他,并且到后期让他掌权,这些都是诸葛亮死后发生的事情。
还有一件事情估计不翻史书的人不太清楚。
蜀汉有一个叫李邈的,他的兄弟李永南曾经被诸葛亮赞赏。诸葛亮死后,他上书刘禅说这是好事,应该庆祝。
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殁,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华阳国志·卷十·中》
结果李邈被刘禅下令除死。
如果刘禅真的恨诸葛亮入骨,那么李邈的上书就是最好的借口,一个皇帝真想搞臭一个死去的权臣,那还是挺容易的一件事情。
如果说刘禅对诸葛亮没有一点恨意,估计也不能下这个结论,因为刘禅禁止百姓为诸葛亮立庙,禁止大臣奔丧,诸葛亮死后不回葬成都,以及诸葛亮死后就废掉丞相位置等等,这一切都表达了刘禅的一些态度。
但有一点肯定的是刘禅对诸葛亮的评价应该是正面为主,还是以感激为主。
后主刘禅对诸葛亮爱多还是恨多?
蜀汉后主刘禅对诸葛髙的心态,可以说明里暗里各一套:从明里看,诸葛亮是父皇的托孤重臣,相父,而诸葛亮对待他有理有节,威严并施,所以刘禅对诸葛亮有三分怕意,平時感到不舒服,他经常看诸葛亮的面色,说起话来愁头愁脑,怕诸葛亮责问,这是当面心态,从刘禅心里虽是一国之君,其实是懒政,故历史被称为抱不上的刘阿斗,对待诸葛并不欢迎,他嫌诸葛多事,打扰了他的爱好,如六出祁山他并不赞成,认为耗费大量财力人力物力,但他当面不敢说,所以他厌恶诸葛亮。他喜欢玩,点型的爱玩斗蟋蟀,为什么他恩宠阉官黄皓。黄皓是国家的败类,他早就着出刘禅的个性,故常投其所好,慢慢成为刘禅的宠臣,尤其是诸葛在世他还惧怕三分,在诸葛古后,黄皓失控,史无忌待,朝廷政权落在他的手中,刘禅言听计从,忠良弹劾,刘禅还为他讨情。比如:黄皓在帝前离间姜维,军队不发粮响,逼迫姜维屯田,自作自食,造成司马昭攻蜀,姜维近水难救远火而灭亡,刘被俘之许昌,司马昭问刘禅你思蜀乎!刘禅答:这里好,不思蜀。这说明一国之君一点没有骨气。
后主刘禅对诸葛亮爱多还是恨多?
刘禅登基时已经是17岁了,是个有自己想法的年轻人了,而且刘禅不是昏君是智商在线的人,可所有的朝廷决定的事都是诸葛亮说了算,刘禅可是皇帝啊,连一件事情也管不了,心中肯定不难看的,你诸葛亮再牛那也是一个臣子啊,虽说老爸把我托孤给你,你也不能如此霸道啊,刘禅对诸葛亮的情感还是挺复杂的,既有不满也有敬畏,不满会多一点吧!
刘禅对诸葛亮不爽已经很久了,明明自己是智商正常的人,可诸葛亮天天在别人眼前说自己是阿斗,阿斗不就是蠢嘛,这谁听了都不舒服啊,搞的所有人都认为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是愚蠢的人,这谁也不乐意啊!诸葛亮大权独揽,每一件事都自己决定,刘禅想过问一下都不行,只要发表不同的意见,诸葛亮就以刘禅年轻为由生硬的掐断了!你年轻还不懂事,没有经验,还是我来吧,免得你干出什么错误来,我诸葛亮做事绝不会有什么差错的,你听我的就是啦!诸葛亮样样事情都自己管,让刘禅很不舒服和不满,刘禅可不是三岁小孩啊,怎么我的意见就是错的,你诸葛亮就一定是对的,我是皇帝啊,连一件事情都决定不了,那太窝囊了吧,你诸葛亮实在管的太宽了,刘禅确实不爽诸葛亮很久了!诸葛亮不仅在政务上压制刘禅,还在刘禅的私人生活上说三道四的,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就对刘禅说,你不要我妄自菲薄,要多听忠臣的谏言,远离你身边的小人,诸葛亮那样说是为了刘禅好!可刘禅不爽啊,你说我不要妄自菲薄,不就是说我蠢嘛,我哪里蠢了,你大权独揽,我没事干,和身边的人搞点娱乐活动,你就是那些人是小人,这也太刻薄了吧,政务你要管,连我的生活也要干预,你是臣子还是我父亲啊,刘禅毕竟是年轻人啊,心里对总是在自己耳边唠叨这里不好那里不好的诸葛亮是相当反感的,如果不是碍于情分,刘禅早削了诸葛亮啦,免得你在耳边唠叨,实在烦的可以!
在诸葛亮死后,刘禅的表现已经说明态度了!都说死者为大,生前有什么怨恨,死后也就一笔勾销了吧。诸葛亮累死在北伐中原的路上,那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啊,如此忠臣应该举国哀悼啊,何况诸葛亮还是受人爱戴的丞相,肯定要为诸葛亮办隆重的葬礼,让诸葛亮死后哀荣,何况诸葛亮对你刘禅有着相当父子一样的情感,按道理你刘禅那应该是痛极流泪啊!可结果相反,刘禅不仅一滴眼泪也没有流,也没有为诸葛亮举行什么葬礼,老百姓要求为诸葛亮立庙祭拜,可刘禅坚决不同意,老百姓只好去路边祭祀!刘禅这么冷漠对待诸葛亮的身后事,实在让大臣们和民众寒心看不过去了,大家强烈要求隆重葬礼,刘禅迫于压力才勉强做了,可那是不情愿之下做的,所以诸葛亮的葬礼也没有多隆重,从这点可以看出刘禅有自己的想法,也对诸葛亮是有不满的情绪的,如果是爱多过恨,那就不会那样对待诸葛亮了,死后都不给一个哀荣,可见刘禅对诸葛亮有多么不满了!
当然刘禅对诸葛亮还是有爱的,诸葛亮死后,刘禅还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诸葛亮的儿子,如果是真恨诸葛亮,就不会那样做了,也许是出于政治考虑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总之刘禅诸葛亮的后人还是不错,这也算是一种情分吧!
后主刘禅对诸葛亮爱多还是恨多?
后主刘禅对诸葛亮的感情无疑十分复杂。
一方面,刘禅十分清楚,诸葛亮对蜀汉的作用,可以说是系关生死存亡。刘备去世后,蜀国内部元老派、荆州派、本土派派系林立,夷陵战败元气未复,叛乱频发;对外,魏、吴两国虎视眈眈,确实可谓“危急存亡之秋也”。此时,能够对内平衡各方关系,对外抵御各方,只有诸葛亮一人,所以,刘禅非常明智的秉承刘备遗愿,在继位后,就让诸葛亮将大小事务全部交予诸葛亮,并对他说,"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可以说,诸葛亮掌权十几年时间,刘禅始终如同继位时的承诺,没有丝毫干涉诸葛亮执政。从表面上,刘禅确实对诸葛亮十分尊敬,还把女儿嫁给诸葛亮儿子诸葛瞻。
另一方面,从内心来说,作为一个帝王对一个权臣的感情来说,少年少不经事,但随着阅历的丰富,对诸葛亮并未及时还政,心理也是不无芥蒂,特别是经过十多年的治理,诸葛亮在蜀中的威望已经远远超过这个皇帝。刘禅虽然嘴上不说,但内心对诸葛亮还是存在不满的。据《襄阳记》记载,诸葛亮刚去世的时候,各地出于对诸葛亮的敬仰,纷纷要求为诸葛亮立庙祭祀,但刘禅执意不从,群众只好自发在道边祭祀。一直到景耀六年,在习隆、向充等大臣要求下,才同意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
从中可以看出,刘禅内心对诸葛亮的态度并外在表现的那样。但是,他能做到这一点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像汉朝的霍光、北周的宇文护、明朝的张居正等等,一代权臣如果不能自己做皇帝,等待只有被清算。遍观历史,只有诸葛亮一人能够做到善始善终,刘禅也是功不可没。
后主刘禅对诸葛亮爱多还是恨多?
如果你身在后主刘禅的位置,身边时刻有一个诸葛亮这样的亦父亦师的人在侧,就会明白,他的心中其实没有多少爱,但也没有恨,有的只是敬与畏。
为何这样说,我认为原因有三:
第一:刘禅不是一个昏君,客观来说他是资质平庸,而且他也有自知之明,所以索性所有的事情都交给诸葛亮去处理。他不像那些千古一帝,有大权旁落的愤恨和焦虑,他反而是乐得其所,所以对于诸葛亮,他没有恨。
第二:刘禅就像一个时刻可能闯祸,学习成绩又一直不好的孩子一样,诸葛亮像他的父亲,严厉而又认真,稍有做的不对的地方,诸葛亮都会加以提醒,所以刘禅也不会对诸葛亮产生爱,他会畏惧诸葛亮,会敬重他,但敬重的下一个结果,就是敬而远之。
第三:刘禅身边的一个奸臣想要诬告诸葛亮有不臣之心,刘禅却笑着说诸葛丞相就像我的父亲,岂能是你们这些小人能够理解的?由此看来,刘禅对于诸葛亮是百分之一百的信任,又怎么会有恨呢?不过,当蜀国灭亡刘禅的那种沉迷于玩乐,忘记忧愁的发泄式的玩闹,又可以看出他他实在背负了太多他承受的压力,就像一个根本不是学习材料的孩子,终于看到老师离开了教室一样。
所以他对诸葛亮,不存在爱与恨,只有敬与畏。
后主刘禅对诸葛亮爱多还是恨多?
大家好,我是九井散人,我认为刘禅对诸葛亮的感情总结起来就是又敬,又怕,又恨。
因为要报刘玄德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诸葛亮尽心尽力辅佐刘备父子,这一点刘备心里非常清楚。所以他临死托孤,还说刘禅如可辅,诸葛亮就辅佐他,如不可辅,诸葛亮就代替他做皇上。刘备真是把帝王之术发挥到了极致,他明明知道,以诸葛亮的为人,绝不会这么做,这一句话,反而更加坚定了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的意志和决心。
所以刘备嘱咐刘禅,一定要待丞相如父亲。从此以后,刘禅对丞相那是张口闭口地叫相父。
由于刘禅继位时只有17岁,年纪尚小,所以军国大事全都由诸葛亮包揽。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诸葛亮死于军中。
在诸葛亮的眼里,刘禅是个小孩子,但是在古代17岁应该不小了,他已经有了理政的能力,但是诸葛亮基本上不给他机会。刘禅在历史上留下无能名声,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诸葛亮造成的,因为诸葛亮不给他锻炼的机会,他缺乏历练,怎么会有治国能力?
而事实上刘禅已经长大成人,在其位,却不能谋其政,他能没有怨气吗?当然说有怨气是要有根据的,这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看出来:
一、对诸葛亮阳奉阴违。
诸葛亮一生致力于北伐,目的是完成统一大业,这是先帝的遗愿,也是他报答先帝的最重要的方式。但事实上刘禅是不支持北伐的,刘禅甚至有一次把诸葛亮从北伐前线给调了回来。刘禅对诸葛亮的不满可见有多么严重。
而在诸葛亮死后,刘禅更是无意于北伐,虽然后来姜维也多次对魏国用兵,但是跟诸葛亮的北伐相比,那都是小打小闹。
二、在诸葛亮死后,干脆废除丞相一职。
诸葛亮把全部心血都用来辅佐刘禅,但是刘禅却把这种行为视为专权,使他不能按自己的意志治理国家。
所以诸葛亮一死,他干脆就不再设丞相,而是把丞相的职权分解开来,分别由大司马、尚书令和大将军来分掌,这明摆着是冲着死去的诸葛亮来的,等于说,他不喜欢独揽大权的相父。
三、在诸葛亮死后,不准官民悼念,甚至阻止给诸葛亮立庙。
诸葛亮累死军中,噩耗传来,举国悲痛。但是刘禅却下令不许官民到军中悼念。如果说不许官吏悼念是出于国家的稳定还有情可原,不许百姓悼念,就有点说不过去,这里边就有情绪化的东西,说白了就是对相父不满,甚至还有点醋意。
以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和名望,死后立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却遭到了刘禅的反对。无论如何他都没有反对给相父立庙的理由,唯一的解释是他怨恨相父。
从道理上讲,他应该第一个提出给相父立庙。当然,立庙的事情没有阻止成功,那是因为蜀国的民意太强大了,刘禅阻止不了。
当然诸葛亮全身心辅佐幼主,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到刘氏江山上,忠心可昭日月,但是他也确实没有顾及刘禅的感受,造成刘禅对他怨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