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多国都有人才变法,为何没听说过有人去周天子那里?

有人去周天子那里的,苏秦就曾经去过周天子那里,不过他连周天子的面都没有见到。

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苏秦列传》

因为苏秦可能“臭名”远扬了,这个臭名指的是他四处碰壁,让大家觉得这是一个无能之人。当然这个臭名必须要带引号。

当诸侯对人才是求之若渴,为什么周天子对人才去拒之门外呢?深究下去就是分封制的弊端

分封制是西周统御天下的一种方法,西周灭掉商之后,严格来说他只是打败了商部落,并没有灭掉,甚至连文化都没有同化掉。

商的后代宋依旧保持着商的文化,很多人和宋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孟子,孔子,庄子等等。最后还是齐、楚、魏三国联合才干掉宋。

西周统一天下之后,天下还有很多没有开发的地方,面对如此庞大的疆土,用什么方法去管理呢?很自然就想到了分封制度。

分封制度的好处就是可以临机决断,因为在当时落后的交通,落后的生产力,风土人情不同等等不同的情况下,分封制是最合适的制度。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通的便捷,人口的增加,还有各诸侯国的国土扩大,问题慢慢就显现出来了。

周武王伐纣带了800诸侯,三千战车,此时的诸侯每家也就几辆战车。周王室战车比较多,大约三百多辆,到了战国时期,存在感并不太强的燕国战车六百,赵国是上千乘。

诸侯的实力不知道增加了多少倍。

当诸侯的实力增加之后,周王室应该增加十余倍的实力才可以镇得住他们。

现实很残酷,这得说一说分封制的一个坏处,那就是周王室的实力根本没有机会增加,他只会越来越弱,因为他要将一些土地继续分封给诸侯和功臣,而不能回收土地。

长久以往实力只会越来越弱。

有人说周王室为什么不可以去夺取土地呢?因为整个天下名义上都是他的,他怎么可以夺取自己的土地,从逻辑上说不通。

当周王室一败落,诸侯就不听话,开始各自为政,他们想当霸王,也就是诸侯长。

一方面是生存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权力的需要,这两个需要一结合,使得诸侯对人才是求贤若渴。

相反周王室弄到人才没有什么用,因为再怎么也强大不起来,地盘有限了。

他们不选择读书,因为读了也没有用。

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列传》

这是苏秦的家里人骂苏秦时说的,周人就治产业,工商,不读书,他们只要生活,不需要什么追求。

周人这样的习惯突显了周王室的尴尬,实际上也可以回答春秋战国时期多国都有人才变法,为何没听说过有人去周天子那里?这个问题了。

春秋战国时期多国都有人才变法,为何没听说过有人去周天子那里?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为了称霸,都积极招揽人才,吞并小国,壮大自己,特别是到了战国时期,争斗就更加激烈,为了在争斗中获胜,很多诸侯都实行了变法,得以迅速强大起来,好在各个诸侯中立于不败之地,受人欺负的滋味是不好受的。

魏国首先实行了变法,任用李悝为相,奖励农耕,兴修水利,并制定了一套平衡粮食价格的系统,为平籴法,这套方法直到现在还有应用,这一系列的改革使得魏国很快成为了七国之中的第一经济强国。

魏国在军事方面大胆任用吴起为将,改革兵制,成立了武卒制,为魏国建立了一支无坚不催的军队,曾经以五万大军败秦军五十万,让秦军闻风丧胆,攻取了秦国河套地区,为魏国立下了不世之功。

别国看到魏国变法的好处,纷纷效仿,齐国用邹忌为相,改革政治,以田忌、孙膑为将,整改军队,大败不可一世的魏军,也取得了不凡的成绩。而秦国采用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把土地收归国有,使税收成倍增加,采用军功制,让士兵英勇杀敌,军威大振,把秦军变成了虎狼之师,秦始皇就是用这虎狼之师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

另外别的诸侯国也有过变法,不再一 一赘述。让人困惑的是,为何做为天下老大的周天子不变法呢,因为那时的周天子已经成了摆设,和傀儡差不多,手里没有权力,只能听从诸侯们摆布,他即使有心变法,也无法实行,因为他要实行变法,就一定损害诸侯们的利益,那是诸侯们绝对不能答应的。

春秋战国时期多国都有人才变法,为何没听说过有人去周天子那里?

这里涉及到一个周朝分封制的问题。周朝把自己直接管辖的地区称为王畿,把周王畿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其中,分封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偏远地区及欠发达地区,诸侯的分封土地面积会大很多。而周王畿本身也很小,根本没有变法的实施空间。况且,周王畿本身也处于发达地区。

春秋战国时期多国都有人才变法,为何没听说过有人去周天子那里?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好比一个企业,周天子是创始人兼原来最大的股东。但在企业逐步走上正轨之后,他却把手里的绝大部分股份分给了一众儿子,自己只保留了一部分股份,而且这位老爷子还在不断把手里剩下的那点儿股份分给新出生的小儿子们……因为儿子众多,每人分得的股份相对都比较少,其他小股东所持的股份也相对较少,所以刚开始老爷子依然是大股东,日子还是过得比较惬意的。

可后来不行了,经过一众儿子和其他一些小股东之间的相互收购、兼并,最后原来的几个小股东(楚、齐、秦)和他的一个儿子(姬姓诸侯燕)和几个联合外人(赵)瓜分了儿子股份的孙子(姬姓诸侯韩、魏)成为了企业的七个大股东。而周天子手里的股份也基本被他全部送给了儿子,最后自己也不得不寄居在一个小股东儿子(西周公)家里养老。几个成为企业大股东的儿子到头来只认他是爹,却不尽任何赡养责任。至于其他几位成为大股东的原小股东就更加不把他当回事了。这样一个连自己养老的地方都没了的“退休老头儿”,您去那家企业工作后是投靠那几位大股东呢,还是去投靠他?用脚趾头恐怕都能想明白吧?

日渐式微的周天子

西周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虽然一气儿封了七十多家诸侯,但周天子凭借着足以碾压一众诸侯的西六师、东八师和直属虎贲,一直稳坐钓鱼台,享受着天下共主的荣光。虽然后来的周天子是“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但还没有哪家诸侯敢公然挑战周天子的权威!

西周末年,周幽王玩起了废嫡立庶、废长立幼的游戏,把废太子直接逼向了对立面。废太子成功逃亡之后索性与自己的姥爷申侯一起“里通外国”、与异族犬戎联手攻打镐京。一战下来,犬戎不仅攻陷了镐京,而且还杀掉了周幽王。之后,与申国关系密切的几个诸侯公推废太子即位,即所谓“平王东迁”的那位周平王。忽然间,诸侯们发现,周天子的西六师、东八师和虎贲也不过如此嘛!周天子对诸侯的武力威慑瞬间化为了泡影……

这还不是最闹心的,更让周平王闹心的是,与自己不对付的权臣石虢父父子索性把周平王的叔叔推了出去、也立为了周天子,史称“周携王”。一时间君权神授的周天子居然出现了两位……不仅是世俗权力,周天子的神权地位也开始动摇了。

自周平王东迁开始,历史进入春秋时期,开启了礼崩乐坏的进程,诸侯们也越来越不把周天子当道菜了。首先窜出来的就是周天子家的近亲郑国!先是周郑交质、继而郑庄公的一箭彻底把周天子拉下来神坛,周天子也变得越来越无足轻重。

春秋时期因为诸侯们还没有形成一家独大或数强并列的格局,周天子尚有存在的必要。遇到特殊情况,比如诸侯霸主要获得称霸的法理依据、“田氏代齐”“三家分晋”要取得合法诸侯身份等情况,诸侯们还是会假模假式“尊重”一下周天子的意见,周天子也勉强还可以借机狠敲诸侯们一笔竹杠!虽然地位日渐衰落,但周天子的日子过得还算过得去。

当历史的车轮进入战国之后,七雄并立,谁也不再把周天子当回事了!用到时唤来撑撑场面,不需要时周天子有多远您滚多远……周天子再想想以前那样向诸侯打秋风也非常困难了。但为了撑死天下共主的门面,周天子的分封还在继续。到末代周天子周赧王在位时,周天子的土地已经分封殆尽,只剩下了王宫附近巴掌大的一块地方。这个时候,西北的秦国已经崛起、渐成一家独大之势。因为周天子拒绝了秦武王举鼎的无礼要求之后,秦武王的叔叔樗里疾索性带着兵马把周天子赶出了王宫。自此,堂堂周天子连落脚之地都失去了,不得不寄居到西周公的地盘之上……后来,秦国索性灭掉了西周公国,周天子在受到秦国的羞辱之后郁郁而终。自此,周天子正式成为了史籍之中的一个符号。不久之后,秦取周天子象征正统、权力的九鼎归秦,事实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变法始于何时

提问者说到,春秋战国时期多国都有人才变法,为什么没有人去周天子那里?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的变法最早始于何时已经无考,但有史料记录的较早的变法是什么时候?姜齐的管仲变法。管仲所侍奉的诸侯是谁?春秋第一位霸主——齐桓公。齐桓公敢公然称霸,至少说明彼时的周天子的权威已经微乎其微了……这还算是比较早的,诸如商鞅变法等等,都已经到了战国后期,彼时的周天子早已沦为了可有可无的摆设!如果是您,您选择诸侯中的强者还是早已沦为傀儡的周天子?不言而喻!

正如开篇所说,列国开始变法时。原来作为最大股东的周天子手里的股份早已被他送人送得差不多了,尤其是战国时期,周天子手里已经基本没有股份了,能够左右企业运作的是七个大股东!您作为职业经理人,是选择与七个大股东合作,还是与连养老的地方都没有的“退休老头”周天子合作?除非脑袋进水了,否则恐怕没有谁会选择周天子,不是吗?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周天子已经沦为了“废物”,甚至连“废物利用”的价值都没了,谁还会去搭理他?

春秋战国时期多国都有人才变法,为何没听说过有人去周天子那里?

变法自然是要颠覆已有的制度,而周子则是固有制度的代表,所以应该是没有发挥空间。这些企图用变法来改变命运到达志向的士人自然也就不会去找这个麻烦了。

春秋战国时期多国都有人才变法,为何没听说过有人去周天子那里?

周天子也就只剩下一座城,跟现在的联合国差不多,或者更接近于一个财产都分给了子女的独居老父亲,而且几乎就是处于摇摇欲坠的状态,因此只能有点道义上的支持力和组织上的号召力了,解决实际问题还得靠诸侯国大家。所以依然是不起作用才不找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