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请封“假齐王”错在了哪里?
韩信错在哪里呢?知常容觉得有以下几点:
一、错将领导当知己韩信一开始跟着项羽混,结果项羽不重视他,一心求发达的韩信去刘邦那里,结果还是不被重用。
这说明韩信是一块璞玉,一般人还真的发现不了。
第一次被发现是要被杀头时,被夏侯婴发现,第二次被发现是自己跑路时被萧何追回。
回来之后,刘邦很重视韩信,公开拜将。
这让韩信感激万分,刘邦对他言听计从,他引刘邦为知己。因为是知己,自然不会想太多花花肠子。
这一点到死韩信都还是这样认为。比如他被抓后在长安与刘邦的对话。
刘邦问他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你能带十万。
刘邦问他你能带多少?韩信说越多越好。
当时刘邦是皇帝,韩信是一个侯爷。你在哪一朝见过有大臣当面说皇帝不行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韩信的角色意思是没有的。
韩信弄错了,刘邦重视他不是因为他有才,是因为他信任萧何。如果真的看中韩信,第一次夏侯婴推荐时就应该重用了。
二、太急于功利韩信攻齐之时就已经脑子发热了,因为他明明知道郦食其已经稳定了齐国,但是他还是攻打齐国,最后导致郦食其烹杀。为什么要攻齐?
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馀城,将军将数万众,岁馀乃下赵五十馀,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
蒯通此话一出,韩信马上就攻齐,当然实际上的战果是很好,但最初的动机却不纯。
当假齐王自然也是这样的冲动下作出的决定。
韩信的追求是什么?自然是封爵成王,当然一开始是希望封侯拜相。
所以为了这种追求,他完全不顾场合。当时刘邦还正处在危难之中,这种做法自然就有要挟之意,任何人都不会痛快。
但此时急于立功的韩信根本没有想到这些。
三、不知进退蒯通分析韩信的出路,指出韩信归汉,汉已经没有什么可赏你的,归楚,你杀了这么多杀楚军,楚人不会接受你。那你怎么办?
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自立。
有人说韩信自立或许天下就变了,有人说韩信真的自立,当时刘邦手下的人就会起兵,韩信可能还没有自立就散架了。
相信韩信自己也清楚自己对军队的控制情况,因为他自立之后,真正得利的是项羽。很可能因此项羽灭了他们两个。
韩信走到齐王这一步的时候,横竖都是死局了,没得走了。
没得走的韩信还是将宝押在刘邦这边,最后刘邦很快就收拾他。
结语:韩信其实还有一条退路,那就是放弃一切归隐山林,以刘邦的宽仁,应该可以包容韩信的。因为韩信被抓留在京城,常发脾气,刘邦也能包容的。
可惜追求功名富贵一直是韩信的追求,如果说他错在哪里,那就是错在被功名利禄蒙住了双眼,不知道进退,看不清形势。
韩信请封“假齐王”错在了哪里?
韩信和萧何、张良并称为汉初三杰。而韩信作为一名将领对刘邦的西汉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将领。不过韩信的下场却不好,吕后和刘邦联合杀害了他,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就是他要求刘邦封他为齐王。
公元前203年,韩信领兵将三齐之地收复,刘邦和项羽在荥阳对阵并失败。于是韩信借助自己的优势要求刘邦把他封为齐王,这件事也就是刘邦和韩信关系开始恶化的导火索,刘邦从此开始对韩信有了杀害之心。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第一韩信虽然收复了三齐之地,可是毕竟是刘邦的军队呀,他这样做就相当于借助了老板的势力为自己壮大,之后要求和老板分家一个性质,换做是谁都不会愿意的。
第二,所有的人都不希望被人威胁,更不用说刘邦是一个皇帝了,韩信这样利用胜利的姿态来和刘邦做交易本身就是感觉很对立,刘邦怎么可能接受呢?
第三任何一个君王建立自己的国家以后都会想要稳固江山,排除异己,避免自己的政权再次受到威胁,功臣对帝王永远都会有威胁,所以张良和萧何可以安稳终老,而韩信却不行。
刘邦可以算是比较宽容的君王了,他一般不会为了私人的恩怨去残害忠臣。要是韩信能够接受刘邦的封侯命令,他就可以安稳度日,就连他的族人也会成为有名的家族。可是韩信却走错了一步,让刘邦感到了威胁。
韩信的一生算是辉煌了,错就错在他不该用陈旧的观念来威胁刘邦,让刘邦对自己起了杀心,甚至对他往日的功劳都绝口不提。
韩信为大汉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说实话韩信的死,真的怨不得别人,功高震主,还不懂得收敛,害了自己同样也害了家人,可悲可叹啊!
韩信请封“假齐王”错在了哪里?
先秦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都很重功名利禄。吴起本是邹国人,为功名先后去了齐、魏、楚等国;商鞅本是卫国人,去魏至秦,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还有孙膑、苏秦、张仪等,都是如此,为功名都抛弃了自己的母国,也许那时的国家概念还不那么深入人心吧,毕竟都是周天子属下的诸侯国,天下宗周还是他们的统一认识吧?但也有爱国者,像屈原,像郑国的烛之武,鲁国的曹刿等人。韩信少时穷困,一直想出人头地,改变自己的窘境,也许是沾然了先秦的崇尚功名风尚吧,没有政治头脑的他,偏想挤占功名利禄的光环。这不,乘刘邦危急需要他救助时,他向刘邦提出了请封“假齐王”的要求。刘帮在荥阳被项羽围困,危在旦夕,急需韩信紧急救助,韩信听从手下劝说,以求封“假齐王”作条件,逼迫刘邦。刘邦听了使者的要求,当时就大骂韩信。这时张良桌下踢了刘邦一下,刘邦会意,马上改口说:“大丈夫要封就封真的,做什么假齐王!”于是刘帮就封韩信做了齐王,韩信高兴,马上起兵去帮助刘邦解了危急。然而等刘邦灭了项羽,一统天下后,就对韩信下了手,先改韩信做了楚王,又假作游云梦,抓捕韩信回京,并贬封其为淮阴侯,以后吕后更是秉承刘邦之意,杀害了韩信。一代兵仙,就此陨落。我们在感慨叹息之余,感到韩信之所以招致杀身之祸,其自身也是有一定过错的。
常言道:没有三把神砂,怎敢造反西岐?韩信不懂天下大势。早在秦始皇东巡时,向人显示天子威严,刘邦见了,当时就羡慕地说道:“大丈夫生当如此啊!”可见刘邦早有统天下之心,做帝王之意,他要做秦始皇,是决不情愿六国死灰复燃的。他敢带领众人造反大秦,不甘心项羽封侯,聚山东诸侯反叛项羽,就足已表明刘邦的雄心壮志。韩信没有认清这些,盲目听从身边谋士劝说,要挟刘邦请封“假齐王”,已预示了韩信以后的命运。韩信没有政治头脑。韩信既然请封了齐王,为了自保就要在各方面做好充分准备。既要帮刘邦,又要防刘邦,扩充自己的实力。但韩信呢?听了刘邦封自己为齐王,更是感激刘邦,马上出兵帮刘邦解困。之前,韩信困穷,正是刘邦听从了萧何的推荐,拔韩信于稠人之中,登台拜将,给予了韩信无上的荣光富贵。韩信如果真的感恩刘邦,就不要再有更多的非非之想,就不要为一些谋士的劝说而动心,就要踏踏实实地一心一意为刘邦打天下,向萧何、张良等人多取经学习。倘能如此,也许韩信还能得以善终吧。但是韩信为功名利禄之心所迷,一而再,再而三地为蒯通等谋士所迷惑,犹疑不定,既不下决心做准备,又对自己的功名地位贪恋不已,最终受到迫害也是必然的。韩信请封“假齐王”的时机不对。趁人之危,要挟别人,一向为人不耻,等别人化解危机后,自然会怀恨在心,不但不会感激危急时对他的帮助,甚至还会翻脸不认人,明着暗着就会施以迫害报复手段。韩信明知自己的荣华富贵是刘邦给予的,军队、将领又都是刘邦的,自己能取得如此地位,如此成就,都是依仗刘邦的结果。常言道: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韩信本应全心思报,全力为刘邦解困救危,却在刘邦危急时,逼迫刘邦封自己为“假齐王”,其不臣之心,已昭然若揭,刘邦怎能不气愤,怎能不恼恨,过后又怎能会不清算?
因此作为韩信,如果真的内心很感恩刘邦,就要以死报效,效法萧何张良,对刘邦再无所欲无所求;如果真的想自立为王,就早作准备,扩充属于自己的实力,达到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以确保自己在以后的政治军事对决中,能立于不败之地。
韩信请封“假齐王”错在了哪里?
韩信这个人我们都知道,汉初三杰之一,他的军事才能堪称是战神级的,但他的政治才能着实堪忧。汉王四年(前203年),韩信打败齐王田广平定齐地,而后以齐地狡诈多变、反复无常为由,请求设立他为假齐王代管齐地,愤怒的刘邦在张良的劝谏下,立他为真齐王,那韩信请封假齐王到底错在哪里呢?
首先来看韩信请封齐王该不该公元前203年, 韩信打败了龙且率领的楚国军队,从而逐步控制了整个齐地。于是他给汉王写信说:“齐国人狡诈多变,反复无常,而且南边还与楚国接壤,如果不设立一个假王来镇抚,这里的局势一定不会安稳,为保持局势稳定,请允许我为假齐王代王管理”。“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史记·淮阴侯传》
从这份信中可以看出,他请汉王设立假齐王是为了社会稳定,是出于好意,但这也不是首创,前面也已经有先例,
比如:魏王豹被打败后,为了便于治理改河东郡,随后,张耳与韩信一定去平定赵国,在赵国被打败以后,韩信就请刘邦封张耳为赵王镇抚赵国,刘邦欣然同意了,因请立张耳为赵王,以镇抚其国。汉王许之,乃立张耳为赵王。《史记·淮阴侯传》,并且张耳治理赵国效果还不错,所以当韩信平定齐地以后,他也照葫芦画瓢,再次请求设王以镇抚齐地百姓,这本来事件好是,就像立赵王一样安抚百姓有什么不好啊,但却引起了刘邦的不满,心不甘奇怪,情不愿的封韩信我齐王。
韩信请立假齐王错在什么地方韩信作为汉王的大将军,帮刘邦平定天下是他的主要责任,从关中一路到齐地,平定了多少地方,怎么突然在平定齐地之后,请求汉王封自己一个假齐王来镇抚齐地, 以往打下地方他怎么不见,偏偏这时候要封王,还惹的刘邦大怒,他请立齐王错在什么地方:
第一个:请立的时机不对,当时刘邦和项羽之间出于焦灼状态,一不留神刘邦就可能败于项羽,此时的刘邦也是焦头烂额不知如何是好,偏偏韩信接着平定齐国的功劳,请求设立自己为假齐王,难道真的没有私心,坐地起价吗?
第二个:选的人不对,当时的韩信早已不是项羽帐前的执戟郎,而是手握重兵,一举一动直接决定着天下走势,决定着刘邦、项羽的生死,所以当他向刘邦请立齐王的时候,刘邦感觉是被要挟,又不得不给他齐王,所以很生气,假如他像上次一样,推荐的是别人,而不是自己,或许他也不会让刘邦记恨。
第三个:功高震主,在他平定齐地之后,他俨然是仅次于项羽和刘邦的第三方诸侯,他是决定天下的天平,但是他没有属于自己的地盘,军队还是汉王名下的军队,倘若汉王封他齐王,他就成名副其实的诸侯,获得其他诸侯的认可,再加上他的一切都是汉王赐予的,所以他又不远离背叛汉王,但是刘邦觉的他是功高震主,如果不给他齐王,他就有可能倒戈,至自己于不立之地。
第四个:借机为自己增加砝码,如果是韩信自己他肯定想不到设立假齐王,都是谋士的主意,如果他自立的话名不正言不顺,得不到众诸侯的认可,可以借立假齐王的名义来试探刘邦,如果刘邦真的给他个假齐王,证明刘邦是个小气的人,就算帮他夺得台下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去,因此,韩信就有可能拥兵自立,但是如果刘邦真的给他齐王,他还是相信刘邦的话,帮他荡平天下,但是臣下试探主上换谁谁都不会开心。
总结韩信在他能够左右天下局势的时候,谋士蒯通劝他自立,他却记着刘邦对他好,为汉王刘邦打下江山,最终由于刘邦的猜忌,于是想起武涉与他讲话,想和陈希合谋造反,却被萧何骗到公主,在刘邦的默许下被吕后给杀了。可见一个人抓住机会多重要,不能妇人之仁,左顾右盼,最终害了自己。
韩信请封“假齐王”错在了哪里?
韩信是个不世出的军事天才,但在政治上却是个愚钝的蠢才。军事上的节节胜利让他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但政治上的弱智,又让他付出了被诛灭三族的惨烈代价。
自从韩信弃楚投汉,被拜为大将军起,便一路春风得意;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平定了三秦,盆瓮浮水袭破魏国,生擒魏王豹。
又乘胜攻克代国,再背水一战大败赵军,斩成安君陈余,俘获赵王歇。
之后迎战齐楚联军,半渡而击斩杀楚将龙且,并趁势平定了齐国。
这个时候,韩信的小家子气就显露了出来,他竟然无脑的向正在被楚军所围困的刘邦求封“假齐王”。
这个举动把韩信小富即安的那点小心思暴露无遗。韩信虽然是个军事天才,但他的理想也仅限于封侯拜相,缺少刘邦那“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的心胸。
如果韩信有君临天下的雄心,那么他就会闷声发大财,先积蓄力量低调做人,再以谦恭的姿态迷惑汉王,待时机成熟自立山头与楚、汉逐鹿中原。
韩信的这封书信让正处于焦头烂额状态的刘邦大动肝火,本来就惯于“口吐莲花”的那张臭嘴,禁不住又“芳香四溢”。
旁边的张良和陈平很是着急,又是踩脚又是咬耳朵的告诫他:“汉军现在的形势不妙啊,您能拿韩信怎样?如果他一生气,后果将会很严重啊。”
刘邦是个在街头摸爬滚打了四十多年的老油条了,脑子转得极快,马上就反应过来了,又接着装模作样的大声说:“大丈夫扫平诸侯,要做就做真王,别虚头巴脑的搞什么代理齐王。”
韩信这一鲁莽的行为为他的日后伏诛埋下了伏笔,刘邦本来就对军事能力出众的韩信心怀忌惮。
只是在急需用人之际,不得不加以利用。但韩信却在他被项羽围困吊打之际求封“假齐王”;在他看来,这个韩信摆明了就是想乘人之危。
韩信此举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首先是在一个不恰当的时机,提出了一个直击刘邦灵魂深处的那根最敏感神经的不智要求,加剧了刘邦对他的猜疑。
在中国的历史上,一旦功高震主的武将被帝王所猜疑,等待他的只能是死路一条,决无第二条路可走。
而此后韩信又未能听从武涉和蒯通的劝告自立为王,同项羽和刘邦并驾齐驱,争夺天下。
这关键节点上的两个错误,决定了韩信的结局只能是“狡兔尽,走狗烹。”
韩信请封“假齐王”错在了哪里?
公元前203年,韩信兵围齐国,齐王田广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
这时,郦食其过来劝降,给了田广一条活路,田广以为抓住了救命稻草。
谁知,蒯通劝韩信:“如果不打,功劳就是郦食其的。相反,我们白白围了这么久,白白浪费了这么多财力人力。将军,你管他投不投降,打下来了才是您的功劳。”
于是,韩信出兵,攻下齐国,与此同时,齐王田广将郦食其给煮了。
攻下齐国之后,韩信写信给刘邦,申请做个“假齐王”,好管理齐国的民众。
刘邦一听,就火了:“我现在在和项羽拼命,情况这么紧张,你居然威胁我,想当齐王,想跟我平起平坐了”
萧何、张良在一旁劝说:“主公,现在这种情况,阻止不了韩信当齐王,不如送个便宜,就让他做齐王,韩信还听您的。”
于是,刘邦哈哈一笑,回信:“大丈夫当什么假齐王,要做就做真齐王。”便封韩信为齐王。
以上,便是根据《史记》描述的韩信申请当“假齐王”的经过。
我估计这个主意还是蒯通出的,韩信确实犯了政治错误,具体如下:
- 1)威胁领导
刘邦作为痞子出身的领导,喜欢弱者夸,反感强者压。从随何劝说英布归降后刘邦的态度可以看出来,刘邦不喜欢自认为很强,又不服他管的人。他似乎总是在洗脚,英布见他,他在洗脚;郦食其见他,他还在洗脚,但是郦食其是文人,有能力,没实力,所以他可以摆出一副礼贤下士的态度。但英布不一样,是军人,刘邦就要压他。
项羽也曾威胁过刘邦,说要把他爸炖汤。
可刘邦却说:“我们拜过把子,我爸就是你爸,你把我们的老爸炖汤的时候,记得分我一碗。”
刘邦的痞子精神一直透露着一个信号:不要威胁我,我会咬回去的!
而韩信却不懂这一点。
- 2)当断不断
韩信听了蒯通下的第一步棋:申请当齐王。
但是,他却没有听第二步:与刘邦、项羽三足鼎立,平分天下。
很显然,这是蒯通一步步下的套,要么不钻,要么钻到底。可是,韩信钻但一半,后悔了:觉得对不起刘邦,刘邦曾经对自己那么好,脱衣服给我穿,搭我一起坐车,我怎能抛弃他呢?
居然不想自立,就不要做齐王!
韩信把一把好牌,拆散了,打烂了。
所以后来,刘邦坐条小船,用两个大力士就把韩信摆平了,乖乖卸了兵权,散养在京城,最后让吕雉给害死了。
- 总结
在打仗方面,韩信是一个绝对的天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背水一战等等,都说明了韩信是为打仗而生,被称为“兵神”。
然而,他的智商似乎拉低了他的情商,在人事方面,他显得非常的捉襟见肘。对刘邦说:“你最多可以带十万人马,而我韩信领兵,多多益善”,结果直接被刘邦夺了帅印,后来别人告他谋反,似乎也是一点点防备也没有,被吕雉用竹子刺死。
临死前,韩信居然后悔没有听蒯通的话。
可笑的是,刘邦听了蒯通的一番夸赞忽悠之后,居然把他放了。
通过韩信的经历,我们可以学到:
一、功高不可威主
在刘邦的团队里,最没用的人似乎就是刘邦他自己。不像项羽,打仗勇猛,武功过人。
不论是满身是伤的曹参,还是坐镇后方的萧何,或者是出谋划策的张良,几乎都比刘邦有用,但这些人都认刘邦做老大,都不敢威胁刘邦。可韩信却因为势力大了,想当齐王,要来跟刘邦谈谈价。
职场上有时也有这些问题,功劳大就老放在嘴边,想探探领导的底。结果受伤的往往是自己,最后给自己找一个“怀才不遇”的台阶下。
二、要么不做,要么做到底
韩信开始听了蒯通的话,无疑是走了一步糊涂棋,走到一半,发现不对劲,有点对不起刘邦,又不想走了。
但是,刘邦已经记在心里了,踩了他的底线。所以韩信把自己搞到很尴尬的地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