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这句话如何解释?
知常容第一次在历史领域刷到《道德经》的内容。这句话来自《道德经》第44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字面解释我就不说了,随便一搜就可以找到好几种不同的解释。
这里涉及到一个根本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有必要详细地聊一聊。
现在有两个人,手中都有一碗饭,这个时候有一个饿了好几天的要饭的人过来了。
此时这两个人会有什么反应?
无非是两种,一种给这个要饭的饭吃,一个不给。
什么情况下容易给呢?什么情况下不容易给呢?此时这两个手中有饭的人的肚子也是饿的,给要饭的可能性就比较低了,这就需要挺高的道德情操。
舍已为人的人是有的,但应该就比不舍已为人的要少。
“我饿着”,那让我让出这碗饭难度的确挺大的,如果没有一定的社会道德压力,靠自身的内驱力的确有些难。
此时这两个人饭都吃饱了,这一碗饭是多余的,送给这个饿了的人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因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个难度比饿着的难度就降低了很多。
但也不是百分百就会给那个饿了的人。因为他可能会觉得我给他了,我就少了一碗饭,这碗饭本来可以留到晚上吃的。
这样的人有吗?当然有,应该不太多。
这里面的核心问题是什么?那就是“争”与“不争”。当你不需要这碗饭的时候,给出这碗饭的机率就大多了,反之你需要的时候,你给出这碗饭的机率就低多了。
如果你想要更多,你就会对这个可怜的饥饿之人视而不见,因为你想要的私心遮盖了你的恻隐之心。
基本上道理应该讲清楚了。
所以老子才会说,人要知足,你知足了,才会有剩余,恻隐之心出现就比较容易。如果你觉得你还不够,那么哪怕外面路有冻死骨,你眼睛也不会眨一下。因为你的心全在怎么想办法多捞财物。
这就是多藏,历代王朝为什么有农民举事?道理很简单,因为皇帝和官员只想捞到更多,他们想捞到更多,百姓自己就更少了,到最后活不下去了,那就不承认你的统治,你也只有灭亡这条路了。
结语为人处事之时也是如此,当你想多藏,呈现给众人的印象就是自私,或私心太重。有些人可能会掩盖的很好,但时间一长终会露出来。我想没有多少人会喜欢一个自私的人,当大家都觉得你自私,那么你的路是越宽还是越窄呢?
上面举的只是饭的例子,还有像名声,财富等等,和饭的道理是一样的,大家对此举一反三应该不难吧。
私欲不是靠克制,而是靠满足,这一点很多人都没有弄清楚。光靠克制是克制不了的。
满足有两种方法,1种是增加自己的能力,2种就是降低自己的要求,那就是知足。
暂时就说这么多吧。相信多藏必厚亡应该说清楚了。
我叫知常容,我写过相当多的与《道德经》相关的文章,有兴趣可以自己去找找。
老子: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这句话如何解释?
屯积太多太久,就会发霉发烂,经不起
风化腐蚀,就会背时,就会造成巨大损
失!也就是“厚亡”!
老子: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这句话如何解释?
多藏必厚亡,出字道德经,字面意思大家都知道,至于你问的原因,这个问题就高深多了。
回答你这个问题必须从哲学层面回答,在这里就不引经据典了,道德经的主要提出的思想之一,就是阴阳平衡的概念,老子举例了国王一般都称孤道寡的意思就是来平衡自己实际的权利和地位,另外还有一层思想就是德要匹位,上到士大夫下到平民都要德行好,德行好的才能平安富贵虎狼不伤。
孤阴孤阳都不能存活,万物负阴而抱阳,所以一个人过度的追求财富,而德不匹位,这与自然规律不符。所以才有老子先师说的厚藏必亡。
中国的阴阳哲学可以引申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上大治国平天下,下到黎民百姓家长里短,个人生老病死。
希望我的解答可以帮到你,下面附图道德经章节。qqq
老子: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这句话如何解释?
太上所言“多藏必厚亡”,是说财似水,乃是流通之物,今朝来,明朝去,不宜积聚,流水不腐,积德是福,聚财是祸。
过份的贪求物质与欲望的人,必定要劳心劳力,大费精神,结果失去越大。贪求利禄的人,必定喜爱宝贵的珍品,但是珍品藏得越多,反而使人嫉妒怨恨,结果往往身遭横祸。
所以知足的人,他的心就减少贪求,身心自然超于无忧无虑之间,远离了羞辱侮蔑之事,更不会遭到危险的祸事,像这样的人,可以与天地共长了。
老子: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这句话如何解释?
老子有一句名言,叫做: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44章,原文是: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后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此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开头一连提了三个问题,其实可以归纳为一个:名利等身外之物和你的生命,你选哪一个?
老子的这句话问的非常有意义,古往今来,太多的人就是因为贪求名利,最后身败名裂,丧失了生命的意义。
“甚爱必大费,多长必后亡",过分偏爱就会有大的耗费太多,收藏就会有大的损失。这10个字并不难理解,有人认为这句话是老子批判,过分的贪欲当然没错,字面意思就是如此。
那么,老子这句话的背后,蕴含着什么样的深意,或者说我们还能读出什么样的深意?
多藏必厚亡,又亡了什么呢?,想清楚这个问题才是关键。
在世人眼里钱要越多越好,权利要越大越好,地位和声望要越高越好,此处的多藏就是指人们对金钱权力,地位和声望的那种贪得无厌的表现,厚亡是指被金钱或权力活活累死的人们。
在老子看来,过分的追求金钱,权力,地位和声望,人的内心就会被这些东西所控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这些欲望的奴仆,终身不得解脱,直至活活被自己的欲望活活的累死,也许这句话最适合今天忙忙碌碌的人们。
自然的规律就是这样:知道满足的人不会让欲望扰乱自己的身心,知道满足的人少一点麻烦与污点,知道满足的人就不会受到屈辱,而且更要告诫自己适可而止,不仅自己为生活的俗世所累,劳碌奔忙耗费精力,也只有知足并适可而止才不会有危险,能知止可以更有利于自己,使身心健康安全能知止,才可以持续的存在与发展下去,保持长久平安。
老子要人类自重自爱,如何为名利奋不顾身争名逐利,只会让你为之付出远远高出实际的高昂价格,所以人必须知道满足,人必须知道知止,才不至于在恶事做绝之后遭遇危险,所以知足,支持者是体道之人。
老子: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这句话如何解释?
谢邀!
首先肯定这是一个富含智慧的格言,对于当下迷茫的人们来说,无异于长鸣的警钟和黑夜的灯塔!
这句话出自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道德经》第44章,老先生在这一章里是这么说的:“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有必要把它翻译过来:一个人的名声和他的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重要?生命和物质财富比起来哪一样更为贵重?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答到此处,大家应当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了吧?
事实上是,有些人理解了字面的意思,但是,仍停留在文字表面。为了让这句格言更加形象、更有说服力,我们举些例子来阐述它。
我们单独拎出“多藏必厚亡”这句话来说道说道。这句话概括起来就是告诉我们:人们为了过上幸福日子而追求财富并不错,但是,不要为了积敛财富而敛财。那样就是本末倒置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与道家的思想密切相关。
在老子的思想里,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主张“清静无为”这当然是指的君主不要过多地干扰民众,以致于老百姓被苛繁的政令弄得没法安心生产。“不尚贤”也是“无为”思想的体现——正是崇尚贤者,才让人们产生了争名的念头,一争就出现了差别,差别出现后就出现了等级,等级出现就产生了不公平,不公平导致不稳定。
二是提倡“小国寡民”国小民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就少了,大家各做各的事,国与国,村与村,户与户之间“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在这样的理想中,君主自然可以达到“治大国若烹小鲜,无为而治”的境界。
三是事物有对立统一的规律,典型的就是“祸福相依”凡事有利必有害。事物会相互转化。
回到“多藏必厚亡”的原因也就在于此——财富的聚敛要有个度,在适度的范围内,人们能享受到财富带来的各种快乐、愉悦、成就感等好处,但是,关键在于一个“多”,多就是超过了合理的度。用另一位道家大师庄子的话说就是“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意思就是有智慧的贵人,能够自如地驾驯身外之物,比如财富名利等,而那些愚昧狭隘的人,却不开窍,一个劲儿地谋求更多的物质,结果不但没有享受到这些外物给他带来的愉悦,反而成为了物质的奴隶!
多藏,就是攫取的财富超过了自己能驾驯的能力和限度,那么,这些财富反过来会吞噬占有它的主人,让主人为它而累,而伤。
中国民间也有“财多伤主”的说法。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清朝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从一个乡村的放牛娃最终发展到给国家放高利贷,并成为官场中人,却不“知止”,他藏得够多了吧?所以,不知收手,才会有后来的抄家之祸,悔之晚矣。
从当下来说,就举个拆迁户和城中村的老板们来说吧:一夜之间突然有了巨额财富,却不知如何却支配运用,最终因财而累,拥有着“多藏”的财富,却饱受着折磨,无法理性思考,大多情况下,子孙后代里会出很多纨绔子弟,自己也成天只想着这些钱钱钱,而忘记了人生最有意义的追求。相比于追求人生真谛而言,患得患失的痛苦也算是巨大的损失了吧?
还有,那些贪官污吏,拼命地贪污,孰不知法网恢恢,一网打尽之时,后悔莫及,只留下臭名给子孙后代。
记得名著《红楼梦》里有一幅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说的就是这些执迷不悟的守财奴。
一句《道德经》,引出无数感慨和思索,这就是中国人的财富哲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