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读历史的时候到底在读什么?
历史是前人的事件记录的累积,我们从中可以读出什么?关键看从哪一个角度去读,不同的角度读出的自然并不相同,正好比横看成峰侧成岭。
看历史可以消谴打发时间历史是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故事中有很多是很有意思的,比如宋仁宗被他的皇后误击伤了脖子,为了罢免这个皇后,当时的大臣在朝议的时候还建议宋仁宗露出自己的疤痕向大臣证明皇后的罪行。
再比如董卓被吕布杀了,当时长安百姓那个开心啊!开心就要喝酒,一喝酒就要吃肉,几十万户的百姓都想去买肉,当天肉价就暴涨了数倍。估计董卓生前绝对没有想到自己有这样的效果。
时间太多?看一看这些历史时间会过的飞快。
看历史作为自己的谈资喜欢历史的人挺多的,如果再细分,可以分为三国迷,宋粉,明粉等等。知常容比较喜欢三国,遇到聊三国人物的时候,精神百倍,特别当朋友也能聊三国,或者喜欢听我讲三国的事情,那时绝对是神清气爽。光魏延之死,我就可以分析出很多种可能性,包括就是诸葛亮的预谋;只是杨仪,蒋琬等人的托词,诸葛亮被背锅,就是魏延自己的过失等等不同的分析。
所以看历史成为男人之间的谈资,这也是读历史的一种目的和作用。
看历史知得失长智慧历史是一个个小故事,这些故事中的人情世故,顺境逆境等等在今天同样会发生。比如刘邦为什么从一个不起眼的亭长可以逆袭呢?他凭什么以平民的身份能够压服六国,打败项羽最后成为皇帝呢?
再比如看《史记》中的各个人物,他们是怎么取得成功的,在职场上我们从中又能获得什么启发呢?为此我还写了《读史记明规则悟道理,做职场赢家》系列文章。
因为历史永远是今人的历史,永远有参考价值。他们的成功和失败永远都有参考价值,因为工具会变,生产力会发展,但人心却一直如此,人际关系亦如此。
看历史明白来龙去脉我们从哪里来?那个根就在历史之中,当我们翻开《史记》,我们就知道华夏文明的融合在黄帝和炎帝时期就发生了,只有看历史才会明白华夏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为什么华夏文明的融合基因这么强大呢?仔细一想就知道是在炎黄第一次融合就注入了。因为炎帝黄帝发生争斗,他们选择的方式不是消灭或者吞并,而是联合。这本身就是一个创举。
正因为黄帝和炎帝为我们注入了这样的基因,所以我们的文明到今天都一直延续着,所以为什么我们称为炎黄子孙的深意自然又有了更进一层的了解,这些都是看历史得到的。
结语历史就摆在那边,那么我们读历史读到什么呢?那因人而异,你想读什么就能读出什么,因为历史之中无所不包。所以读历史关键不在于读什么历史,而在于读的人。
当我们读历史的时候到底在读什么?
我们对历史最直接的印象就是,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发生什么事,要记住,以备考试用。
我们读历史到底读什么,仅仅是为了考试用吗?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简单分析一下。
一,知道我们是谁。只有通过历史记载,我们能知道我们是谁,我们的祖先是谁。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一辈一辈的传承,一代一代的繁衍,才有了中国的今天。我们的历史悠远,如果没有历史记载,我们怎么能看到岁月的脚步。从远古、中古、近古我们的祖先如何在这片土地生存,如何奋斗,我们为什么爱这片土地,就是因为历史的原因。
二,知道我们做什么。以史明鉴,可以认清脚下正在走着的路,就会明白我们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比如这次疫情,中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是因为有历史的记载,古人怎么用汤药消除瘟疫,所以我们可以大胆去做。我们读了历史,就会找到前进路上的指示牌,不会迷路,这就是历史的作用。
三,知道我们将魂归何处。一个国家一个政府一个人,都会有终结。但历史没有终结,每过去一天,每一分钟都是历史。为什么曾经的四大文明古国,有的已经消失了,而只有中国在传承着,因为历史的文学,让我们知道走向何方,我们今天这么努力的付出,是为自己吗,是为祖先的荣光,还有下一代的希望,这是中国人的史命,我们身上有太多的历史痕迹。历史带着我们前进,最终找到安放我们灵魂的地方,那就是脚下这片土地,他的名字叫中国。
历史,历史,我们读你,是在读昨天。我们不是要回到昨天,因为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站在前进的高铁上,回望昨天,我们有太多的痛苦,展望明天,又可以拥抱太多的希望!历史,历史,我们要停下目光好好的读你。
当我们读历史的时候到底在读什么?
读史可以明智,历史就是参考,通过读历史,可以了解朝代的兴衰变数,可以辨别事情的成败缘由,品味历史文化,纵观历史风云,感受历史变迁,研读历史智慧,解读历史人物,阅读历史传奇,可以鉴古而知今,能够彰往而察来,即借鉴历史的贡献可以考察未来的方向,我们说道理是从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智慧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荣辱!读历史,学习的是成功的经验,总结的是失败的教训,领悟的是治世的良策,觉悟的是人生的哲理,感悟的是处事的智慧,历史的教诲,可以在你恰逢迷茫的时候指引你前行,历史的故事,可以在你遭遇挫折的时候鼓励你勇气。
我们读历史,就是把古圣先贤的真知灼见变成自己的信念,从而确定自己的人生观念和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理想导向。
我们读历史,知道了历史上的祸乱根源,就可以使我们防微杜渐,从而谨言慎行、慎终追远、健康发展。这也是读史的意义。通过了解历史事迹,可以反省自己,提高警惕,避免少犯错误,明古人之得失,知现时之利弊,生活中,人们都在自求多福,如果没有智慧的觉照和指引,事情就往往会适得其反。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智慧的总汇,历史知识饱含先辈留给我们的智慧财富,智慧的经验就是我们立身处世的法则,也是我们修身养性的至理名言,可以为我们的人生指引航向。因此,掌握了历史知识,吸取了历史智慧,我们才能够具有较好的历史修养,具备深远的历史眼光。
不知史,绝其智;不读史,无明志。
当我们读历史的时候到底在读什么?
读历史就是在读我们自己。
很多人都知道一句名言:读史使人明智。
但是很多人都对这句话持怀疑态度,“因为我学了那么多年的历史,但是也没有变得聪明啊!反而很讨厌历史。”
这其中的区别就在于,我们上学时学历史教材, 是学历史,那是对于历史纲要的总体掌握,缺少细节。哪年发生什么事,对于人生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而读历史则不同,重在一个“读”上。所谓读,就是要研究历史。我是历史老师,我在读史时发现,历史细节比起教材来说,对于个人来说更为有用。
学习历史人物,首先有一个励志作用,触动我们内心的,是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这些历史细节,使我们认识到,历史人物和我们是一样的。
金庸曾经说过一句话,大意是五千年的政治制度变动很大,但是人性却很少改变。这句话,真是读历史的精髓。
我们读历史,就是读人性,读人性,就是在读自己。读史时,我们要代入,我们就是那个历史人物,与他一起经历那些细节,与他一起喜怒哀乐,然后,这些感受一点点的融入到我们的血脉里,改变就一点点改变了。
读史使人明智是个细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功的,但正如我们每天吃的饭都成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那些读过的历史,也终将塑造一个新的你。当我们读历史的时候到底在读什么?
谢谢你的问题!
白岩松和王刚在一次节目中,都坦言鼓励自己的孩子多读别人认为“没有用”的历史,白岩松的儿子则是选择了攻读历史专业。
@钳工雕历史 对历史也很感兴趣,虽然读的还比较浅显,但是个人认为读历史主要有三个层次:1)探索好奇的历史故事;2)发现历史的真相;3)借鉴到实际的生活场景中。以下分别谈谈个人对读历史三个层次的理解:
1.探索好奇的历史故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动力的源泉。对于历史,我们最初的来源大都是听别人讲故事,比如小时候听到的围魏救赵、破釜沉舟、草船借箭等等小故事。通过听别人说,就勾起我们的好奇心,我就很想知道孙膑有哪些故事?项羽是个怎样的人?诸葛亮真的会借东风吗?刘伯温真的能掐会算吗?
为了探索这些好奇的故事,我很愿意去读历史。读历史让我知道了孙膑有个很坏的同学叫庞涓,项羽还有乌江自刎的故事,诸葛亮也并不是神仙……
所以说,读历史第一层意境是:探索好奇的历史故事。
- 2.发现历史的真相
在高中是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给我们的映像是邹忌是个很优秀的良臣。可是,当我读了《资治通鉴》之后,发现邹忌原来心胸狭窄,居然设计陷害田忌。
更有意思的是,当我读《史记》的时候,我发现商鞅的“徙木立信”并没有起到建立公信力的作用,甚至连秦国的太子都犯法了。
因此,当我们读历史,慢慢积累的时候,会进入第二层意境:发展历史的真相。
- 3.借鉴到实际的生活场景中
唐太宗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虽然我们很难做到李世民的这种境界,但是,我们可以在实际的生活场景中,借鉴历史故事里的一些做法。比如:在哄孩子,或是与孩子对话时,我们是否可以想想“曾子杀猪”的故事?在和同事吵架闹别扭时,是否可以联想到“将相和”的故事?
其实,并不需要很高的境界,在做事下决定之前,给出三分钟时间,想想读过的历史故事,套入到生活场景之中,便是读历史的第三层意境。
以上是钳工雕历史对读历史到底读什么的理解,从实际出发,也是应用于实际。下面谈谈如何读历史(中国历史)。
- 1.从白话文到文言文
从简单入手,肯定是先看白话文的故事,这样通俗易懂,可以慢慢培养兴趣,比如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阎崇年老师的《正说清朝十二帝》等等,这些都写的比较通俗易懂,再进一步的可以看看蔡东潘先生写的各个朝代的演绎系列。
看了白话文之后,一定要回归到文言文的正史原文记载。任何作家和学者,在写历史类的书籍是都会融入自己的观点,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必定会取舍一些历史记载的内容,因此,就会出现只写春秋,不写冬夏的现象。回归到文言文的原文,比如《二十四史》、《清史稿》等,你也会发现不一样的观点。
- 2.看了之后要有记录
从小就被老师教训:好记心不如烂笔头。看了不记,肯定是很容易忘记的。但是,如今快节奏的社会里,端个小本子做笔记也不太现实。钳工雕历史的做法是:看完了之后就写在头条里,发微头条或者文章都行。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会有一点收益,这是对自己一种鼓励。
以上是我的观点,希望大家多读历史,提升自我,共同进步。
@钳工雕历史 一起学习历史知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我们读历史的时候到底在读什么?
读历史是学习文化,文而化之。读历史是在读文化。接受文化的滋养,让自已也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从而有文明的延续。
孔子读鲁国的编年史,看到诸候的乱象,开始思考仁,开创儒家学派。司马迁写史记,也给后人许多启示。
只有人有历史,并延续教化下去。历史主要是人的历史,也有自然史,科技史,但都是与人有关。人是理性动物,对发生的事与人物可以借鉴,思考。历史的延续形成独特的文化。
大体说来,包括几个方面。
I,迁移变动史。即社会人的活动,社会形态的变化。如我国历史,最早是三皇五帝,经历夏商周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民共,外国历史经历希腊罗马中世纪近代当代等,都有一个特有文化体系贯串其中,发生发展演变。演变包括斗争与融合。
2,经济活动史。由手工到机器到计算机,物质生活的跃变改善史。与各地特有的思维方式相关。
3,博物史。人对自然的认识史,不断深入,发展出现代科技。
4,伦理史。人对自身的认识,与周边人关系发展史。是更加文明和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