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本是魏人,为何蜀国灭亡后,他仍图谋恢复蜀国?
不好意思提问者你说错了。不是蜀国灭亡,是蜀汉灭亡。刘备建立的国家不叫蜀,是汉朝,陈寿后来给加的,因为他为了写三国志便于区分。就这一点很多人对陈寿都持有态度。
姜维生活的天水郡汉朝时期就统治比较薄弱的。那个地方原来韩遂等人割据,后来包括马腾,马超等人。曹丕取代汉朝建立为魏的时候,姜维已成年,所以他对魏是没有明确的归属感。所以谁对他好就跟着谁的,这是第一层因素。
第二层原因好多人是忽略掉,那就是这个时候还有国家与天下两个概念,曹丕弄的那么复杂用禅让制取代汉献帝,其目的就是说他不是君主而是天下的共主。刘备之所以能够收揽人心,就是说他建立的是汉,他继承了天下共主的权力,姜维是儒生,最注重的传统,传承,在他的心里归降蜀汉没有任何心理障碍。因为蜀汗就是继承汉这一个天下共主。他复国是正义的在他认为。
姜维本是魏人,为何蜀国灭亡后,他仍图谋恢复蜀国?
一、姜维感激孔明的知遇之恩。
姜维,天水郡冀县人。起初担任天水郡的上计掾,后州里征召为从事。父亲天水郡功曹姜冏战死沙场,因此赐姜维中郎职、参与军事,孔明出祁山,天水太守正巧外出巡视,姜维、梁绪、尹赏等随行,太守听说孔来而各县纷纷响应,怀疑姜维等怀有二心,趁黑夜逃到上邽城以求自保。姜维发觉太守离去,追至城下,不纳。又返回冀县,又不纳,姜维等走投无路投奔孔明。孔明征召姜维为仓曹掾,加官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姜维仅二十七岁。孔明给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写信说:伯约职事勤奋、思虑缜密,他的人品才能连李绍、马良也比不上。必须先让他教练中虎步兵五六千人。伯约军事敏锐,既有胆识明义理,又精通用兵之道。此人忠于汉室,而且才力过人。等他结束军事教练后,应派他进宫,觐见陛下。后来姜维升为中监军、征西将军。
由此可见,因为孔明竭力向朝廷举荐,姜维在蜀汉的地位青云直上。
《三国演义》中说孔明将平生所学教给姜维,是完全可能的。
二、姜维感激蜀汉对他这个降将的恩遇。
建兴十二年,孔明去世,姜维任右监军、辅汉将军,统帅诸军,晋平襄侯。延熙元年驻汉中郡,作为孔明举荐的大将军蒋琬升大司马后,让姜维担任司马,多次率军进西部,延熙六年,升镇西将军兼凉州刺使,十年,升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掌尚书台。姜维自以为熟习西部地区的风土民情,又自负才能、勇武,想诱使羌、胡部落作为羽翼,以期占据陇西地区,每次想大举兴兵,被蒋琬继承者费祎制止,每次领兵不过万人。延熙十六年,费祎被刺身亡,当年夏天姜维率数万人经董亭包围南安,魏将陈泰到洛门解围,姜维粮尽退兵,十七年加官为督中外军事,出兵陇西,魏狄道代县令李简全投降,又进兵围襄武县,斩魏将徐质,乘胜推进,迁河间、狄道、临洮三县百姓返回。又与车骑将军出兵狄道,在洮西歼王经部数万人。十九年春,被任命为大将军。
三、姜维降汉后,被孔明洗脑,也认为:曹丕逼汉献帝禅让,蜀汉刘备正好承继汉统,忠汉是忠臣所为。
如上文述,姜维一腔热血被天水太守的不信任浇灭。又逢孔明对他如再生父母,被重用并洗脑后,认为曹魏形同汉贼,扶佐刘禅乃扶保大汉江山,忠臣所为,义不容辞。平生所学,在蜀汉任大将军后才得以运用。自然要为蜀汉拼命。
四、蜀汉被邓艾奇袭阴平,由景谷道走捷径,在绵竹击败诸葛瞻、成都逼降刘后主时,姜维回师救援不及,奉诏向钟会投降,蜀国将土们拔刀砍石,姜维见蜀汉士气可用,所以制定策略,诱使魏将钟会谋反,并期重新恢复蜀汉政权。
姜维这计策是有成功可能性的,一是钟会对姜维十分信任、尊重,出同车,坐同席。钟会陷害了邓艾,将邓艾押在囚车送回魏国,带姜维等人来到成都,自称益州牧,反叛魏国。钟会打算给姜维五万人马,作为前驱。眼看姜维替后主复国有望,怎奈监军卫瓘一时人杰,千方百计放出被扣不愿造反的魏将,利用魏国将士归心似箭下手平叛,魏军群情激愤,钟会、姜维被杀。如钟会把这群不愿反叛的笼中老虎再看得紧点,下手狠点,或许恢复蜀汉的大业可成。
五、姜维于私,已叛魏降蜀,如再叛蜀降魏,处境必然相当尴尬。
一叛再叛,你让一时翘楚人杰姜维何以立身?即便司马氏既往不究,姜维也是狼狈不堪!况大将军恃才自负,自以为才能不亚于钟会、邓艾,降魏后必然真正解甲归田,恐非平生所愿!如司马氏翻脸,立马斧钺加身!所以为公为私,姜维放手一搏,再赌一把,十分正常!
我是苍茫大地顾炜斌,欢迎各路文友斧正!
姜维本是魏人,为何蜀国灭亡后,他仍图谋恢复蜀国?
这和魏国对整个雍凉地区的统治政策有直接关系。特别是凉州地区,魏国朝廷对这里的士大夫是带有歧视态度的。
原来,魏国开山祖师曹操的核心地区是中原兖州、豫州,迎奉献帝控制了司隶和部分雍州土地,打败吕布占据了徐州。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后,曹操逐渐征服了河北冀州、青州、并州、幽州。到了公元211—212年,曹操才进攻关中,逐渐控制了关中和陇西地区。所以曹魏初年,对这一代的控制力是有限的,一来这个地区自东汉末年长期战乱,经济没有恢复民穷财弱,曹操在公元217—219年的汉中之战时就颇感到关中地区没有足够的力量支撑汉中的军事补给,且转运困难,于是索性把汉中人口搬空,撤到秦岭以北防御。二来诸葛亮北伐之前,曹魏的战略部署重点在东线两淮地区和荆州襄阳、樊城一线,对蜀国没有放在心上,兵力相对薄弱,这种情况正是由于这一地带民生尚未恢复造成的,无法大规模驻军,也很难供养大军。这样就必须依赖当地士族的力量来维护统治,比如杨阜抵抗马超时用的就是自己的家兵。
图:这张当代的卫星地图很能说明问题,关中平原核心区距离汉中有重山阻隔,难以供给
然而要命的是曹魏政权本身把民风彪悍的雍凉士族当成的化外之人。曹丕建立曹魏和当时中原的士族进行了一场交易,实行了“九品官人法”,实际上是将选人、用人的权力部分交给了士族阶级,以后的皇帝再也不可能像汉武帝选拔卫青那样挑选人才了。选人权落在士族首领手上。曹魏历史上第一位士族首领是出身颍川大士族的荀彧(念旬玉,不是苟货),其后又是他的女婿陈群和同为颍川士族的钟繇等人。他们和河内司马氏、清河崔氏、东海王氏、太原王氏和弘农杨氏等自东汉就已经兴起的百年老店结成同盟、相互通婚彻底掌控了曹魏政权。但是曹魏初期雍凉地区经济没有恢复,当地士族也没有享受与中原士族同样的待遇。在中原士族看来,他们都是戎狄之后,不屑于与之交往。以杨阜这样赔上七个兄弟,自己挨了五刀的境遇,只能封一个关内侯(只有侯的名号,没有领地),而他竟然是整个雍凉地区在曹魏朝廷里混的最好的士族,还没有之一。用得着你的时候花前月下叫你小甜甜,用不着你的时候弃如鄙履叫人家牛夫人,可想象当时雍凉士人对于曹魏政权的看法。另一方面,曹魏政权本身对这个情况是清楚的,对雍凉士族的不满也是知道的,姜维投降之后,曹魏在雍凉地区的政策发生了明显变化,以安定胡氏和京兆杜氏为首的地方士族开始进入曹魏高层,甚至就连姜维家眷的待遇,也还算是不错的。但当时因为时间太短,还来不及实施这些政策,只能先边防备边利用。
所以,面对一个时刻把你当贼防范的政权,谁会愿意效力?更何况这时对他张开双臂表示欢迎还是诸葛亮这样的热情洋溢的蜀汉政权。蜀汉集团一没兵、二没钱靠的就是义气二字才能撑到现在,内部氛围在三国当中最好,从来没爆发过大规模的内部斗争(杨仪魏延除外),光是工作环境就让人羡慕的流口水。而且还给待遇,姜维一去就被蜀国诸葛亮征辟为丞相府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奉义将军虽是杂号将军,但也是两千石部长级待遇,当阳亭侯更是实封侯爵,有自己的领地,更重要的是蜀汉丞相诸葛亮超级欣赏他,有公司执行董事长兼CEO罩着,你想不发达都难。这种境遇和待在曹魏被困在天水的情况,差别简直就是天上地下。
虽然如此,但蜀国都灭亡了,刘禅也投降了,姜维为何还要坚持帮刘禅复国?让许多人不能理解。其实答案可以从姜维早年经历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中找到。那就是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天水杨阜讨伐马超为韦康复仇。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马超在渭南战败后,逃往边塞投奔胡人,曹操追到安定赶不上了,内部又出了问题,遂率军东还。曹操前脚刚走,马超后脚便率各部胡人首领带兵攻击陇右诸郡,各郡纷纷响应,只有天水冀城因为是凉州治所东汉王朝任命的刺史韦康仍在坚持固守。马超集中全部兵力,大约万余人攻打冀城。
这个时候天水名士杨阜站了出来,他亲自率领官员和宗族子弟中能打仗的千余人,在城上修筑偃月营,与虎将马超苦战。杨阜的偃月营是一种作战方法,其具体阵法类似下图中的偃月阵。
《李卫公问对》对偃月阵的解说是:“凡地带半险,须作月营。其营军列面平背险,两翅向险,如月初生。每营相去疏密及安置队伍准前法。其门则临时计之。至若兵马多少,幕次所设,此大约也。如有警急,畜牧并于营后安置。”
这个阵营的核心要义是保障自身的两翼的安全,中央方向则凭借地势的险要遏制对手的进攻,在城上驻此营的目的就是引诱对手正面攻击城门,然后利用弓箭从两翼向对手进行交叉火力激射,消耗对手的有生力量是一种以少防多的有效战法。杨阜正是凭借这一招和马超从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正月一直耗到八月。被围城多月,待援不至的凉州刺史韦康决定向马超投降。杨阜苦谏无效,只得跟他一起投降。马超背信弃义,杀了韦康。
按照一般人的观点杨阜已经很够意思了:我陪你走到底,你自己作死非要投降,拦都拦不住,我最后还帮你收了尸,你还要我怎样?但杨阜并不这样想,他要报仇,为这个和他关系并不太好的长官报仇,收拾起旧山河,朝天阙!
于是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九月,杨阜联络了外兄姜叙(应为姜维同族)在卤城起兵。马超闻讯后亲自率兵出击,冀城里杨阜的内应关闭城门,夺了城池。马超气的跳脚和杨阜决战,杨阜身上五处受伤,宗族兄弟死了七人,终于将马超彻底击溃。马超南逃,投奔张鲁。
这个故事听起来熟悉吗?是不是感觉有点像姜维在蜀国灭亡后干的事。史书上没有说姜维与此战的关系,依照年龄来看,姜维此时应该在冀城中,目睹了他的同族亲戚们的拼死奋斗。这等执着与坚毅,绝对不是没有来由的,恰恰来自于他幼年的耳濡目染。杨阜姜叙成功了,他们被魏国封侯;姜维失败了,但他已经尽力了。
本篇为“千古名将英雄梦”特约作者“sunnyshine”所作,未经作者授权,禁止转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