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曹丕多活几十年,司马懿有机会谋反吗?为什么?

司马懿根本没有谋反,相反他还是一个非常忠于曹魏的,只不过他是一个大权独揽的。你可以看一下他死的时候,并没有像曹操一样称公,或者称王。因为如果你称公其实就走出了第一步。

所以司马懿他是一个忠臣,我觉得不需要讨论。当然他也是一个权臣,他间接的为他的孙子替代曹魏奠定了机会。在刘备还不是正面形象的时候,在曹操是正面形象的时候。司马懿的评价是挺高的,因为他是颍川名士。

但为什么后来司马懿变得那么的坏了呢?因为诸葛亮已经封神,作为诸葛亮的对手他必须得成为一个坏人。还有就是被他的子孙拖累。司马氏建立的晋朝直接引爆了五胡乱华,让中原百姓脱露了战争的泥沼,使大量的中原百姓陷入了死亡,中原之地长期成为外族生存之地。所以评价也就不太高了。

如果曹丕多活几十年,司马懿有机会谋反吗?为什么?

曹家三代曹操、曹丕、曹叡都看出了司马懿不是忠臣,因此三人都想尽办法去限制司马懿,但是最终触动司马懿谋反神经的是曹爽,这就叫千防万防,没有防住最关键的人。在司马懿之前,曹爽率先霸权,最后逼得司马懿篡权谋反,因此,不能全怪司马懿。

那么曹操、曹丕、曹叡对司马懿的态度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如果曹丕多活几十年,司马懿有机会谋反吗?应该不会,司马懿不是个飞扬跋扈的人,主动篡权的事情他不会干。为什么这样说呢?

先说曹操对司马懿的态度,曹操看司马懿很准。早期曹操征召司马懿,当时司马懿的父亲为京兆尹,哥哥司马朗为司空属官,按照正常情况推论,曹操征召司马懿,司马懿应该追随父亲及哥哥的脚步,为曹操效力才是,但是司马懿硬是以自己有风痹症为理由,拒绝招募,成功的骗过了曹操。

后来曹操强行召令司马懿为文学掾,司马懿没有办法,只好入丞相府做事。曹操考察司马懿后得出结论:司马懿是个能臣,善权变,是个不甘于为人臣之人。于是曹操特意交代曹丕:司马懿不是善类,将来必定干预我们的家事,你要小心。

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因此,曹操对司马懿的态度基本就是两个字:怀疑。曹丕记住了曹操的教诲,继位后重用司马懿,但是限制司马懿掌兵。而曹丕短命,在临死时为了限制司马懿,曹丕巧妙的安排了顾命大臣。

召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宣王,并受遗诏辅嗣主。

这个人事安排非常均衡,曹真、曹休属于皇室宗亲,陈群、司马懿属于士官领袖。既防止皇室宗亲骄纵,又防止大臣霸权,可谓是一举两得。因此,如果曹丕多活几十年,司马懿根本没有谋反的可能。即使曹丕死去,这样的顾命安排也限制司马懿不可能谋反。

令曹丕没有料到的是,曹叡的实力比想象中要强的多。曹叡继位后立马就支开了四位顾命大臣,将皇权集中在自己手里,派曹真镇守长安,曹休镇守淮南,司马懿镇守荆州,留一个老实的陈群在朝中办事。那么曹叡对司马懿什么态度呢?

曹叡甚至比曹丕还要防着司马懿,但是曹叡驾驭司马懿的能力要比曹丕要强得多。曹丕事事离不开司马懿,都要向司马懿请教。但是曹叡不这样,曹叡让司马懿掌兵,但是控制司马懿的决断之权。例如,司马懿和诸葛亮对阵,司马懿选择进攻还是防守都由曹叡来定夺。当时曹叡定的战略目标是进攻东吴孙权,防守蜀汉诸葛亮。因此,尽管诸葛亮百般羞辱司马懿,司马懿都不敢违抗曹叡的命令,擅自出战。

曹叡跟曹操一样,曾经对司马懿有过深深的忧虑,因此曹叡询问大臣陈矫:司马懿钟忠贞不渝,是社稷之臣(暗含意思是忠臣)吗?陈矫回答:司马懿是朝中有名望的大臣,是不是忠臣我不知道。

帝忧社稷,问矫:“司马公忠正,可谓社稷之臣乎?”矫曰:“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

这时曹叡明白了,司马懿空有名望,忠心不足。因此曹叡在自己临死之时最初并没有将顾命大事托付给他。当时定的顾命大臣是燕王曹宇、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

这几个人全都是皇室宗亲,其中曹宇是对曹叡最好的长辈,曹爽、曹肇、秦朗是曹叡小时的玩伴,曹肇甚至是曹叡的男宠。这说明了一点,曹叡只相信皇室宗亲,当时陈群已死,剩下一个司马懿曹叡根本不相信。

后来因为中书监宠臣刘放、孙资和夏侯献、曹肇之间有矛盾,两人力劝曹叡不能让皇室宗亲权利过盛,于是曹叡改立顾命大臣的名单,适逢曹爽在场,于是曹爽和司马懿成为了顾命大臣。

司马懿和曹爽,一个代表皇室宗亲,一个代表士官。两人之间的平衡最容易打破,令大家没有想到的是资格最老、能力最强的司马懿率先被曹爽架空,曹爽成为了谋权篡位的出头鸟。

这时司马懿就比较难办了,不反击的话自己很可能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有生命之忧。如果反击,等曹爽被击败,自己会成为唯一的权臣,像当年曹操一样,一旦骑虎,就会处于骑虎难下的尴尬境地。于是司马懿选择了隐忍,在考虑再三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诛杀了曹爽。但是随后的形势就如同电视剧《虎啸龙吟》里司马懿说的那样:刀已不在我手!形式根本不受控制了!为什么呢?

司马懿诛杀了太多皇室宗亲,一旦自己或者自己的后代不掌权,皇室宗亲反弹,司马家族只有死路一条,因此,既然第一步走出去了,那么剩下就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谋反。至于当忠臣,那是拿自己的家族性命开玩笑。

因此,司马懿尽管不是个忠臣,但是如果曹丕多活几十年,曹叡多活几十年,他都不可能谋反。司马懿之所以谋反,是因为司马懿恰好遇到了两个顾命大臣的情况,而其中之一曹爽率先发难,打破平衡,司马懿不反击,那就是曹爽篡权,皇帝和自己都遭殃。如果反击,那就是曹爽和皇帝遭殃,最后司马懿不得不拔剑起事,这其实都是环境所逼!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司马懿是曹魏最具名望的大臣,行事稳重低调,因此如果曹丕多活几年,司马懿不会谋反。相反的司马懿会以一个能臣的声誉而载入历史。司马懿之所以谋反都是形势所逼,导火索是曹爽,如果找源头和罪魁祸首,那么曹爽难辞其咎。因此,当年曹丕最应该防备的其实是曹真以及曹真的这个白痴后代曹爽,至于司马懿,人家貌似是忠臣呢!

本回答独发于悟空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如果曹丕多活几十年,司马懿有机会谋反吗?为什么?

三国时期司马懿所代表的司马家族最终篡魏自立,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很是颇为讽刺,那就是司马懿太能活了,一连熬死曹魏奠基人魏武帝曹操、曹魏开国皇帝魏文帝曹丕、曹魏第二位皇帝魏明帝曹叡共三位皇帝,才得以趁机发展势力,瞄准时机发动政变独揽大权。

这其中的原因其实很简单,说白了不是拼爹不是拼娘,而是拼谁活的久。

曹魏这三位皇帝,其实不用一代枭雄曹操多活几十年,也不用开国皇帝曹丕多活几十年,只需要曹叡多活几十年,就可以使司马懿没机会谋反。

为什么这样说呢,下面宋安之来大概说说。

首先三国的历史背景是门阀士族崛起的时代,不论是曹操亦或刘备还是孙权,不论他们愿意不愿意,他们都要拉拢一下地方的世家大族的,以稳固统治。

曹魏政权历经曹操到曹叡三代人,算是步入正轨。

曹操是东汉宦官曹腾的养孙,虽然有权有势,但在那个时代并不被那些讲究出身的世家大族所认可的,甚至有些看不起他。

因此曹操在日后打天下时,可以说是白手起家发展军队,但鉴于世家大族的强大势力,不得不重用一些世家大族之人。(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同时采取“唯才是举,不问品德”的政策来拉拢寒门或者被世家大族边缘化的人来打压世家大族。

晚年的曹操发现长江真正成为一道天险,自己南进的步伐受阻以后,对那些世家大族又无可奈何,所以与世家大族关系开始缓和起来。

到了曹操儿子曹丕篡位登基以后,开始全面转向世家大族,比如说建立符合世家大族利益的九品中正制。

这也是人们通常说魏晋是门阀政治时代的原因。

到了曹叡时代,当然是继续拉拢世家大族,借以进一步巩固曹魏政权。

魏明帝曹叡在位期间平鲜卑、灭辽东公孙渊、使孙吴和蜀汉的进攻徒劳无功。也是一个很不错的皇帝,虽二十多岁登基,但其权谋之术压制司马懿还是没问题的。

加上曹魏正式成立以后,通过九品中正制等方式拉拢了其他世家大族,统治根基还是不错的前提之下,所以如果就是魏明帝曹叡多活几十年的话,司马懿也不会有机会造反的。

可惜的是可能是因为曹操时代组织大规模的盗墓行动吧,因此曹氏一族遭了报应,曹操活了65岁,曹丕活了39岁,而曹叡才活了35岁,而且曹叡还绝嗣了。

一代比一代命短,甚至绝嗣,最后曹叡立的是年幼的养子曹芳为继承人,而且留下的掌控兵权的曹爽又是一个政治低能儿,不断压迫司马懿,最后使司马懿这个老狐狸下定决心发动了高平陵之变,谋反成功了。

可以说司马懿刚开始并没有反心,只不过曹魏三代人越来越短寿,才给了他机会做大,如果三位皇帝中随便那个,哪怕是魏明帝曹叡多活几十年都可以死死的压制住司马懿。

谢谢观看,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如果曹丕多活几十年,司马懿有机会谋反吗?为什么?

不知道是不是曹家后人的基因有问题,反正自魏武帝曹操起,历代魏国皇帝没有一个活的比曹操长的,文帝曹丕活了40岁、明帝曹叡活了36岁、齐王曹芳活了42岁、曹髦20岁被杀、元帝曹奂活了56岁,而曹操自己,活到了66岁。

在中国封建王朝,皇帝的寿命往往决定着王朝的盛衰兴亡,从魏武帝曹操之后的多位皇帝寿命都很短。皇帝短寿而皇位更迭频繁,这就给了功勋权臣以可乘之机,像司马懿这样的,不仅命长,熬死了曹魏三代皇帝,四朝老臣声望卓著。而且极善权术,所以在高平陵之变后能窃取曹魏大权。

魏文帝曹丕生于汉灵帝中平四年(187年),司马懿生于汉灵帝光和二年(179年),两人年龄相差八岁,年龄差距不算很大。曹操晋位为魏王后,诸子争储,他自己本人也在立储大事上犹豫不决。司马懿与曹丕交好,所以他和贾诩、崔琰、陈群等人都选择拥护曹丕,并常为曹丕在争储之事出谋划策,因此深得曹丕信任。

有大量史料证明,司马懿虽然相貌奇特,曹操形容他有“狼顾之相”,华歆说他“鹰视狼顾,久必为患”。但司马懿直到发动高平陵之变之后,因为掌握曹魏大权才有了取代曹氏的想法。在这之前,司马懿并没有独揽大权,还不够实力造反。曹丕于黄初七年(226年)病逝后,司马懿是与镇军大将军陈群、中军大将军曹真、征东大将军曹休同受遗诏,共同辅佐嗣主曹叡。明帝曹叡死后,司马懿虽也是托孤重臣之一辅佐曹芳,但大将军曹爽通过各种手段排挤司马懿,封了他一个太傅的虚职退闲在家,此时就更无资格去造反了。

司马懿病死于251年,他活了72岁,在汉末三国时代这个年龄已经算是比较高寿了。魏文帝曹丕如果活到这一年,他也才64岁。如果曹丕能活到64岁,能熬死司马懿,那就没有以后司马家族什么事了,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晋朝和五胡乱华了,中国历史也就将彻底改写了。

如果曹丕多活几十年,司马懿有机会谋反吗?为什么?

这个问题实在是比较简单,先直接上结论,哪怕曹丕只多活十年,司马懿都不可能造反成功。

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可以得知曹丕一共活了39岁,在公元226年死亡,按照题目所给的条件,曹丕可以多活几十岁,我们先按十岁来算,曹丕多活十岁,那么曹丕将活到49岁,也就是公元236年死亡,这个时候,司马懿多大岁数呢?不好意思,这个时候司马懿依旧健在,三国超长待机王不是说说而已,司马懿一口气活到了公元251年。

好,现在我们假设曹丕多活了十岁,这十年,按照原本历史位面的曹丕与司马懿关系还是相当不错的态度,这一段历史时期,司马懿依旧勤勤恳恳,做着他份内的工作,司马懿这个时候依旧是一个典型的忠诚的模样,考虑到原本历史位面上曹丕死后,司马懿作为托孤重臣,相信这十年过去后,等曹丕一死,司马懿照样可以成为托孤大臣,不过下面的是剧情将会有着挺多变化。

众所周知,司马家族正式执掌大权的是在高平陵事变之后,很明显,如果曹丕多活十年之后的历史轨迹变化并不能影响曹爽的智商,很明显,这两者没有任何存在的必然的联系,可是只要曹丕死了,那么必然还是曹叡继位,按照原本曹叡的寿命,只不过在皇位上待了11年,所以,如果曹丕只活十年的话,曹叡上位一年后就会死亡,继承者,依然还是曹芳,只不过这个时候,曹芳的岁数可能比较大,毕竟多了十年,曹芳只要成年了。

问题就会变得复杂起来,那样的话,曹爽司马懿虽然作为托孤重臣,但是,一些过于逾越的举动,也是无法实施的,毕竟皇帝已经成年了,就不会出现所谓的,皇帝和曹爽一同去高平陵祭拜的时候,被司马懿在城中偷了空子,直接政变控制太后,更不会出现在司马懿控制洛阳城后,曹爽居然选择投降,这种智商下线的行为,原本那个历史位面的高平陵事变,那个时候是因为曹芳年幼。

只要曹芳那个时候已经成年,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作为皇帝托孤重臣司马懿一旦敢在洛阳造反,他完全可以号召天下兵马,因为他是皇帝,最为正统的皇帝,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司马懿毕竟也是一个有智商的人,这种情况下,他发动洛阳政变毫无意义,所以说,只要曹丕能够多活十年,洛阳政变或者说高平陵事变没有存在的可能性尚且存疑。

至于司马懿,根本就没有掌握国家大权的机会,除非这个时候,曹芳又突然死亡,继承皇位的又是一个幼年的孩子,不过,这样的假设没有意义,因为我们这篇文章的基础就是假设曹丕能够多活几十年,我仅仅选择的是最低限度,多活十年,司马懿就丧失了可以执掌国家大权的机会。

如果曹丕多活20年,那将更加可怕,司马懿是公元251年死的,曹丕多活20年就可以活到,公元246年,虽然还是没有比得过老乌龟司马懿,但是这种情况下,他的继承者们都长大成人了,哪怕是曹芳的儿子也都能够处理一些基本的政务了,这种情况下,根本就不存在孤儿寡母这种说法,说不定压根就不需要什么所谓的托孤大臣,那司马懿就踏踏实实的做好一生忠心耿耿的大魏臣子咯,司马懿的晚节也可以保全。

这曹丕多活30年,40年,那压根儿就没有司马懿什么事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司马昭和司马师也会老老实实的成为大魏忠臣,下一代司马炎更做不到篡位这一壮举。再下一代司马衷,反正就是个白痴啦,更不可能夺权篡位啦。

如果曹丕多活几十年,司马懿有机会谋反吗?为什么?

莫说曹丕多活几十年,即便是曹叡多活十几年,司马懿也就只能靠边站了。然而,历史上“天不假年”的事情太多了,所以才会有“向天再借五百年”的呼喊。曹魏篡汉,与司马氏代曹,着实像历史的轮回,令人唏嘘感叹。

公元249年,曹魏政权内部发生了一场内讧:一直诈病的司马懿突然发难,诛杀了曹爽及其党羽,一跃成为把控曹魏命脉的人物,为司马氏代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长久以来,不少人都觉得这是因为司马懿精通谋略的结果。但事实上,司马氏之所以能够取胜,主要还是对手太弱!

在曹操的时代,司马懿勉强能跻身二流谋臣。司马懿(179-251),字仲达,出身于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的豪强家庭,曾做过汉朝的小吏,后被曹操起用,作为文学掾,属于文职。从这一点来讲,曹操也算是司马懿的伯乐。

在曹操立曹丕为世子后,司马懿成为了曹丕的心腹,他与陈群、吴质和朱铄四人,并称“四友”,被视为曹丕智囊团的主要成员之一。及至曹丕代汉以后,司马懿被任命为丞相府长史、督军御史中丞等职。

到公元226年时,一直耽于声色的魏文帝病逝,曹丕年仅21岁的儿子曹叡登基为帝,史称魏明帝。不得不指出的一点是,魏明帝与魏文帝一样,虽然沉迷于美色而不能自拔,却有着非常卓越的治国才能,更为重要的是,曹氏父子都深谙驭人之术。

魏文帝曹丕临终前,已经开始考虑防范权臣的出现,所以,他安排曹真、陈群和司马懿等人共同辅佐曹叡,为的就是以免大权旁落到外姓朝臣手中。所以,魏文帝时期的司马懿,始终都老老实实的,也没有机会夺权。

曹叡即位后,表现的比曹丕更为成熟,他将身边的一些大臣分派到地方,同时又相对限制他们的兵力,让他们彼此监视。当时,曹叡派司马懿到南阳,让曹真去关中,命曹休驻军淮南。如此一来,朝中的大事基本掌握在了曹叡手中,而势力较大的大臣则被安插在各地,既干涉不到魏明帝,又只能老老实实地留在地方。

在打发走了身边的元老之后,曹叡还严肃吏治,对各级官僚都加强监管。在曹叡的各项措施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制定《新律》。按照要求,曹魏政权内的官员都应尽心尽责,不能玩忽职守,坚决杜绝浮夸行为。

但不幸的是,沉迷美色的曹叡比他的父亲曹丕还命短,而且自己并无子嗣。万般无奈的曹叡,曾命人找来个孩子,将其过继,作为了接班人。这个人,便是曹芳。与曹丕一样,曹叡也担心大权旁落,所以在安排辅政人员时,他选择了曹爽和司马懿。

可惜,司马懿眼见曹魏政权英明强干之人凋零殆尽,自己再也有恃无恐。所以,嘉平元年(249)时,司马懿诛杀了曹爽等人。当然,自曹芳继位的239年,到司马懿篡权的249年,在这十年中,司马懿与曹爽也算是斗智斗勇,废了不少心思。

总得来看,司马氏篡权,始于曹芳时代,在曹操、曹丕和曹叡在世时,司马懿根本找不到任何机会。毕竟,有雄主在位,即便是佞臣也很难得逞。况且,司马懿这个人是服从于强者的,只是曹芳太不争气,曹爽又过于娇纵,才让司马懿钻了空子。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