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张鲁为何如此厌恶刘备?

其实我觉得回答这个问题的大部分人都忽略了张鲁的身份,张鲁他是五斗米道主持者,而五斗米道与黄巾大起义的时候张角创立的太平道有扯不断理不清的关系。这个才是主要原因,有些人可能不理解听我慢慢讲。

你们回忆一下曹操有一支精锐部队那支部队叫做青州兵。这支部队非常特殊。当时是什么情况,充州的太守刘岱出去攻打黄巾军,结果,被杀,然后鲍信拥立曹操为兖州之主,曹操带领他们出去作战,鲍信战死,连个尸体都抢不回来。但是到了冬天的时候,100万的黄巾军莫名其妙的投降了曹操。

你不觉得很奇怪吗?更奇怪的在后面,曹操死掉的时候,曹丕还没即位的时候,黄巾军,也就是青州兵就敲锣打鼓的说散掉了,那等于是哗变,但事后没有见到任何处分。还有他们常常还会抢劫曹操部队的士兵的衣服,曹操也非常宽容。

所以说到这里,你马上能够明白,曹操跟青州兵的关系是互相协作的关系,而不是上下级,而青州兵在什么时候帮了曹操大力,就是吕布夺走了整个兖州,曹操只剩三个县的时候,那个时候青州兵帮曹操夺回了整个兖州。

以一个宗教信仰为纽带形成的部队,凭什么听曹操的?唯一的可能就是曹操的理念跟黄巾军的理念比较相近,所以这样你就不难理解张鲁,他情愿投降曹操,而不愿投降刘备的原因。事实上曹魏对张鲁传播五斗米道起了很大的作用。

“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张鲁为何如此厌恶刘备?

汉中张鲁的确说过这话,不仅仅是张鲁厌恶刘备,确切地说张鲁的选择更理性、更聪明。

张鲁(?—216年、245年或259年),字公祺(《后汉书》作公旗)。祖籍沛国丰县(今江苏丰县)。东汉末年割据汉中一带的军阀,据传是西汉留侯张良的十世孙、天师道(五斗米道)教祖张陵之孙。张鲁为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师(称系师),在杀张修后继续在汉中一带传播五斗米道,并自称“师君”。

01

前有车,后有辙。

张鲁雄踞汉中近三十年,依靠政教合一的方式,维持了汉末相对独立的王国存在。

由于益州牧刘璋与张鲁存在矛盾,刘璋邀请刘备入蜀,就是为了对付张鲁。尽管刘备并没有与张鲁直接交战,这并非刘备多么仗义,而是刘备不愿意替刘璋打工。刘备吞并了益州,充分暴露了刘备中山狼的本性。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刘璋作为主人邀请刘备入蜀,落得了一个流落荆州的下场。如果张鲁作为客人投奔刘备能好到哪里去呢?

西凉马超的下场就是张鲁的结局,甚至还不如马超呢。

02

宁为曹公为奴,不做刘备上客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率领大军征讨汉中,张鲁逃亡巴中。

刘备接受黄权的建议,派遣黄权为护军率部准备迎接张鲁。功曹阎圃劝谏张鲁说:“要成就大事,就应该北降曹操;如果不这样,就西结刘备。”

张鲁愤怒地说:“我宁愿为曹公做附属,也不做刘备的座上宾!”于是,投降曹操。

张鲁带领全家谒见曹操,被任命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食邑一万户。曹操将他及家属带回邺城,封张鲁五个儿子及阎圃等人为列侯。并替自己的儿子曹宇娶张鲁的女儿为妻。

史实说明张鲁的选择是正确的,曹操待张鲁不薄,张鲁也没受多少委屈。

如果刘备有他儿子刘禅一样的境界,可能结果要好的更多。

这就是选择的问题,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有人喜欢折腾那也没有办法。

就像马超,他的父亲已经归顺了朝廷,他还在作乱,招致了被夷灭三族,最后还乞求刘备照看马氏宗族唯一的血脉马岱,何苦来着?

03

历史评价

陈寿:燕、绣、鲁舍群盗,列功臣,去危亡,保宗祀,则於彼为愈焉。裴松之:张鲁虽有善心,要为败而后降,今乃宠以万户,五子皆封侯,过矣。

张燕是黑山军的首领,张绣是董卓西凉军的余孽,都是在官渡之战前后,曹操最需要支持的时候归附了曹操,都算是很好的出路。

也正如裴松之所言,张鲁归顺曹操,宠以万户,五子封侯,的确有些过,但看出曹操有千里买马骨的意图。一个张鲁尚且得到这样的待遇,对刘备、孙权来说,就更不会差了。

由此看出,曹操是为天下计,不可谓没有胸怀。

刘备、孙权折腾来、折腾去,又能如何呢?不都是为司马氏打工吗?

张鲁的归宿,给世人以启示,是值得品味的。

“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张鲁为何如此厌恶刘备?

先一句话回答,张鲁与曹操拥有相同的宗教信仰。

张鲁,字公祺,为张良十世孙,五斗米道(道教前身)祖师张道陵之第三代传人。说起这位道教祖师张道陵,他原名张陵,字辅汉,原本是东汉朝的一名太学学生,专门研究老子的《道德经》以及《河洛图讳》这些神神道道地东西,弄着弄着就越来越神道,最后干脆离开学术领域,自己创立出一个宗教来,自封教主,称天师。而这个时候正好巴蜀地区流行疫疬,张道陵便率领教众入蜀消灾除鬼,渐渐在西方打响了名气,信徒越来越多,张天师乃在巴蜀地区建立了二十四个分坛,信徒定期都要去分坛学习道术。因成为信徒入教需收五斗米会费,故称五斗米教。

张道陵之后,他的教就被儿子张衡继承了,张衡死了,就轮到了孙子张鲁。张道陵称天师,张衡称系师,张鲁是嗣师。

因张鲁的母亲与益州牧刘焉关系暧昧,张鲁得以踏入政坛,得刘焉扶持领教众进入汉中,大肆传教,得教众百万,遂割据汉中,开创性建立了一个乌托邦式的政教合一政权。这里没有官府,最高领导人张鲁自称为“师君”,学道者(公务员)称“鬼卒”,经过考验信仰坚定者为“祭酒”,各领教众,部众多者称“治头大祭酒”;这里也没有苛捐杂税,大家只要交纳会费,就可平均消费集体财产;也没有医生,人若生病,便处于静室闭门思过,然后向祭酒供认自己的罪过,使其心情平静而自然病愈;也没有警察监狱,信徒犯法,第一次批评教育,第二次罚社区劳动,第三次直接枪毙。张鲁还设立了很多社会福利机构,即在路边建免费客栈,米食肉菜一应俱全,过往行人吃多少取多少,但多取者会受“天诛”诅咒。这些简化政府职能,推崇人民自治等奇妙的理想主义政治实验,可谓超越时代。

汉中地处秦岭和大巴山之间的谷地,是关中和益州之间的缓冲带,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汉中自古以来往往自成一体,受外界影响小,所以东汉末年,当关中屡遭兵燹,军阀遍地,百姓家破人亡,乃有数十万人投往相对安定的汉中,于是张鲁实力日渐强盛,更招得马超、程银、侯选、庞德等关中流亡军阀(马超后转投刘备),一时威震西方。益州牧刘璋感到严重威胁,又怕曹操收服张鲁进攻益州,所以才引狼入室招来刘备,结果被鸠占鹊巢了。

总之,在大浪淘尽、天下三分基本确定的情况下,汉中就成了天下最后一块肥肉,曹操与刘备都垂涎欲滴要下手,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于是,在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三月,曹操率大军西征汉中,一举攻陷汉中门户咽喉要地阳平关。

张鲁听说阳平关失陷,知道汉中已不可守,便从米仓道捷径退入巴中群山之间,手下建议他把仓库给放火烧了,但张鲁没有同意,他原本就想投降,逃入大巴山只是想坚持一下,表示自己不是败降,这样投降时也比较有筹码。所以他说:“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达。今之走,避锋锐,非有恶意。宝货仓库,国家之有。”于是让人在府库原样封存,贴上封条,然后才撤走。

曹操很得知此事后,非常高兴:张大教主懂得保护国有资产,觉悟很高嘛!于是率军挺进南郑,尽取其府库珍宝,然后派遣文工团进山慰问张鲁,晓以大义,劝其速速出山投降。刘备在荆州闻讯大惊,汉中地处秦岭巴山之间,易守难攻,此地若失,则四川门户洞开,蜀汉几不可以立国,于是赶紧派蜀中名将黄权为护军,率成都诸将挺进巴中,欲与张鲁同盟,据巴中而共抗曹操。张鲁却召集教众议道:“宁为魏公奴,不为刘备上客也。”乃率巴郡、汉中全体徒众降曹。曹操大喜,遂拜张鲁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侯,邑万户,封地为天下列侯之最;其五子也被封侯,其女则嫁于曹操之子曹宇为妻,两家联姻。原来,曹氏家族百年来一直信奉黄老道(所以,后来曹丕即位便以“黄初”为年号,将黄老道定为曹魏的主要意识形态。)曹操亦深受家族影响,一生都尊奉此道,在他晚年所居的洛阳宫殿里,也还有专祠黄老的‘濯龙祠’。而张鲁的五斗米道,也并非要打了天下建立一个农民政权,他们只是认为“汉行气尽”,末世即将来临,为避此终末之灾,故而想改变朝代及宇宙的循环,找出新的“受命者”去辅佐他,并成为他的精神导师,正如他们所想象的老子曾经在过去许多时代为皇帝们做天师一样。

如此,同样信奉黄老道并对道教人士非常优容的曹操,就逐渐成为了道教教众最终认定并想要辅佐的“黄家”真命天子,从晋代道经《真诰》所保存的资料“魏武帝为北君太傅”,也可以看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曹操都被道教奉为真神,且神位崇高。

所以说,张鲁身为道教领袖,他和曹操才是同路人啊,刘备跟他哪有共同语言。

“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张鲁为何如此厌恶刘备?

张鲁是张天师的孙子,割据汉中数十年,投降曹操后被封为万户侯,五个儿子被封侯,用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非常明智的。

对于刘备和曹操,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刘备假仁假义,可是他对待百姓却是很仁厚;而曹操呢,屠城之举不止一次,却依然有人觉得他心胸宽广,有容人之量。

其实,我个人认为,这二者并不矛盾,只是因为刘备和曹操对待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态度而已。

出身低微的刘备对待百姓仁厚,却是让那些曾经接纳过他的诸侯悔不当初;而曹操对待投靠他的诸侯、贤才良将非常宽宥,却未必将百姓当人看。

第三代天师张鲁

相传,张道陵又名张陵,为谋圣张良第八世孙,在东汉年间,创立道派,授以正一明威之道,受道者出五斗米,又被称为“五斗米教”,张道陵被尊为天师,这个道派又被称为“天师道”。

张道陵死后,其子张衡为第二代天师,张鲁则是张衡之子,继为第三代天师。

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三国志·张鲁传》

在张鲁之前,虽然五斗米教在蜀地一代颇有名声,但是也就仅止于民间,于官场上并没有多大作为。

张鲁的父亲张衡死后,留下张鲁及其母亲孤儿寡母,日子并不太好过,其五斗米教都为外人张修所把持,直到益州来了一位信任州牧刘焉。

刘焉为大汉宗室,地位颇高,历任雒阳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太常等官职,此时天下已现乱象,刘焉听说益州有天子之气,就像朝廷请求为益州牧。

因为刘焉颇信鬼神之说,因此来益州后不久,就结识了深谙此道的张鲁之母,张鲁之母虽然神神鬼鬼,但是却长得非常漂亮,并不如西方巫婆一般丑陋,两人久而久之,就搅合在了一起。

在张鲁母亲的耳旁风下,张鲁被刘焉任命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一起进攻汉中郡,杀死太守苏固,为刘焉紧守汉中门户。

夺取汉中之后,张鲁一不做二不休,又杀死张修,自领汉中太守一职,并截断交通,闭关自守,从此开始割据汉中三十年。

沛人张鲁,母有姿色,兼挟鬼道,往来焉家,遂任鲁以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脩将兵掩杀汉中太守苏固,断绝斜谷,杀使者。鲁既得汉中,遂复杀张脩而并其众。——《后汉书·刘焉传》

刘焉在世之时,虽然张鲁已有自立之心,但是有张鲁之母在刘焉耳边吹枕头风,刘焉也对此视而不见,反而以“米贼作乱隔断交通”为由中断与朝廷的联络,开始割据益州。

刘焉死后,刘璋继任益州牧,早就对张鲁之母看不顺眼的刘璋果断杀死张鲁之母,以及其他家人,自此,张鲁与刘璋有了不共戴天之仇。

张鲁的末日

张鲁在汉中以五斗米教教化百姓,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在“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诸侯乱战年代,张鲁虽然割据,但是并不参与争霸,却是给了百姓一块安居乐业之地。

在张鲁之下,他继承其祖父张道陵的教法,教民以诚信不欺诈,令病人自首其过;对犯法者宽宥三次,如有再犯,然后严加惩处;若为小过,则当修路百步以赎罪;又在春夏两季之时禁止屠杀,禁止酗酒;还创立义舍,放置米、肉于其中,免费为路人量腹取食,并宣称,如果取得过多,将得罪鬼神而患病。

鲁遂据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其来学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号“祭酒”。各领部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皆教以诚信不欺诈,有病自首其过,大都与黄巾相似。诸祭酒皆作义舍,如今之亭传。又置义米肉,县於义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过多,鬼道辄病之。犯法者,三原,然后乃行刑。不置长吏,皆以祭酒为治,民夷便乐之。雄据巴、汉垂三十年。——《三国志·张鲁传》

如果说以上仁政难以度量,但是百姓的争相奔赴,却让人有了鲜明的印象。

仅仅马超、韩遂之乱,从关西逃到汉中的百姓就有数万家,要知道,此时可不比后世,逃难并没有那么容易,普通人往往会死在逃难的路上。

韩遂、马超之乱,关西民奔鲁者数万家。——《后汉书·刘焉传》

因为张鲁的政策宽惠于民,使得“民夷便乐之”,在汉中近30年,统治稳固,也使得汉中成为当时罕有的富庶之地,又因其地理位置,成为曹操、刘备的必争之地。

公元215年,曹操亲率十万大军征伐汉中,张鲁的汉中一时间危如累卵。

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

曹操大军抵达阳平关,自知不敌的张鲁就准备投降,可是他的弟弟张卫却不甘心,率领数万人马坚守阳平关,很快被曹操击败。

张鲁闻讯之后,就更想投降了,可是他的谋士阎圃对他说:“如今大败之下投降曹操,一定得不到曹公的重用,不如先到朴胡去抵抗,然后再向他献礼称臣,这样才能获得重视。”

张鲁于是带领手下兵马前往巴中,临行前,左右都建议他将仓库里的宝物全部焚毁,张鲁却果断拒绝:“我已有归顺朝廷的意愿,如今离开,不过是暂避锋芒,并没有别的意图。宝货仓库,应归国家所有。”

张鲁在离开之前,为了妥善保管财物,还专门派兵把守仓库,等到曹操大军进城之后,直接交接给曹操。

在逃往巴中时,刘备接受黄权的意见,以黄权为护军率部迎接张鲁,希望他能入益州,张鲁的谋士阎圃又劝道:“如果您想要协助一方以成大事,当依附曹操;否则的话,就西结刘备来归附”。言外之意是刘备难成大事。

张鲁听后,愤怒地说了一句让刘备很没面子的话:“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

二十年,魏武帝西征鲁,鲁走巴中。先主将迎之,而鲁功曹巴西阎圃说鲁北降归魏武:“赞以大事,宜附讬;不然,西结刘备以归之。”鲁勃然曰:“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遂委质魏武。——《华阳国志》

张鲁的明智选择

事实证明,张鲁的选择是非常明智的,曹操抵达南郑之后,因为张鲁有意归顺,所以城中治安、财物保存都良好,让曹操很顺利接手汉中,于是他当即派人去慰问张鲁。

等张鲁带领全家谒见曹操之时,曹操以客礼相待,当即将张鲁封为阆中侯,食邑一万户,又将他和全家带回邺城,并将其五个儿子都封为列侯,还与张鲁结为儿女亲家,对其不可谓不厚。

曹操为何会如此厚待张鲁,主要有3个原因:

1.千金市马骨

215年,夺取汉中之后,天下已成三分之势,而曹操虎踞中原,实际占领了大概有三分之二,孙权与刘备合起来才大概才只有曹操一半。

如果刘备和孙权如同张鲁一般识时务,能够让曹操不战而屈人之兵,早日一统天下,那曹操自然也不会吝啬对刘备和孙权的封赏,让他们后人依旧能享尽荣华富贵。

毕竟,只有一个汉中的张鲁都被封为万户侯,至少占领了一州之地的孙权、刘备封赏又怎么能少?

不仅是刘备、孙权,在孙、刘麾下的文臣武将,如果能归附曹操,想必曹操也一样不会吝于封赏。

2.收买人心

前面说过,张鲁虽然战斗力低下,也没有野心,但是他在汉中的统治还是很得人心的,毕竟那么多人因为他而有了一个安定的生活。

本来就是靠传播五斗米教而稳固一方的张鲁,其民众基础相当雄厚,换句话说,成事不一定足,但是败事绝对有余,想想二十年前张角的太平道就知道他的影响力。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收买人心,能顺利统治汉中,他不得不厚待张鲁,让那些深受五斗米教熏陶的民众,不对曹操的统治起反抗之心。

3.对张鲁识时务的肯定

无论是张鲁保存仓库完整,还是没有实际抵抗,总的来说,曹操攻占汉中还是相当顺利的,在这个过程中,张鲁是相当识时务的。

对此非常满意的曹操,大手一挥,决定给张鲁超规格待遇,也很符合曹操的本性,毕竟他对待投降于他的诸侯一般来说都是非常大度的。

张鲁为何非要骂刘备

如果说选择曹操是明智之举,那么为何非要踩着刘备的头来奉承曹操呢?这样做是不是很不明智,毕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不准哪天就落到刘备之手了呢?

第一,刘备在诸侯之中名声真的很差,张鲁道出了自己真实想法

为什么有“仁义”之名的刘备名声那么差,反而经常屠城的曹操还会受到这些诸侯尊重呢?

仔细一想,其实并不矛盾,刘备的“仁厚”主要是对待自己人,尤其是对待治下百姓。

208年,刘表病逝,曹操大军南下,刘备逃亡途中,刘琮的部下以及很多荆州士人都投靠刘备,到达丹阳之时竟有十余万众,车数千辆,大大拖慢了逃亡的速度。

当时有人就劝刘备:“现在应该迅速保住江陵,我们虽然人多,但是士兵太少,若曹操来了,我们怎么阻挡?应该抛弃这些百姓先行逃到江陵。”

刘备却反对:“成大事必须以人为本,现在这么多人背井离乡跟着我,我怎么忍心抛下他们!”

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馀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三国志·先主传》

无论是此时刘备对待百姓的态度,还是其中隐含的,那么多百姓愿意跟随刘备逃亡而反衬出的名声,都说明刘备对待百姓是真的仁厚。

与之相反的是,刘备从微末中崛起,一路附属过很多诸侯,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不说,后来应刘璋之邀来到益州,却行雀占鸠巢之举,可谓是令诸侯胆寒。

从这个角度来讲,身为诸侯的张鲁,对刘备自然是厌恶无比。

第二,刘璋在刘备阵营,而张鲁与刘璋有不共戴天之仇

前面说过,刘璋杀死过张鲁的母亲以及全家,两人之仇不共戴天,在当时,血性是一种美德,《公羊传》曰“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

张鲁与刘璋之仇不可化解,然而刘备本来占领了刘璋的益州,当属不义,更不可能让张鲁报仇,这让张鲁在刘备麾下,有仇不能报,得多憋屈?

第三,正如阎圃所言,刘备成不了大事

此时天下三分的形势已经形成,曹操挟天子,有正统之名,又雄踞中原,长远来看,最终的胜利者应该是属于曹操。

无论是为了最终的胜利,还是投降之后的封赏,跟随曹操都远比跟随刘备有前途,正常人都不会选择刘备。

第四,为讨好曹操

既然已经决定了要投靠曹操,不如做得彻底一点,一句“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想必能让曹操高兴不已,自己投降之后的待遇也可以再提上三分。

当然,也有可能是投降之后,曹操的人杜撰的,或者说好事者根据当初的情形臆测而来的。

毕竟这句话出自《华阳国志》,在正史中并没有记载,而且,以张鲁的性格,不太像是会说出这种话的人。

总结:在曹操与刘备中选择,张鲁选择了正常人都会选择的曹操,而且事实证明,他的选择并没有错误,至于为何会骂刘备、捧曹操,也只是为了投降以后有更好的待遇!

“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张鲁为何如此厌恶刘备?

 张鲁,东汉末年割据汉中的一带军阀,占据汉中长达三十多年,后来投降于曹操。他曾说过:“宁为曹公奴,不为刘备上客。”,是什么致使他说出这样的话?他曾经是雄踞汉中的一带军阀,手下有不少能人志士,有哪些人呢,最后结局又是怎样?  

  建安二十年,曹操开始征讨汉中的张鲁,张鲁兵败后听取了阎圃的建议先逃到巴中,后来刘备派人去请张鲁去蜀国,但是张鲁拒绝了,他说:“我宁愿做曹操的奴仆,也不想去蜀国做刘备的客人。”这是为什么?刘备以礼待之,张鲁不去,反而要去曹操那?

先从两人的气度上来讲,刘备比起曹操,曹操的气度更大,特别是对于他这种投降的人。曹操对杀他儿子的张绣,他接受了张绣的投降,对他还不错,张绣最后是病死的。而刘备呢,刘备对孟达,在关羽死后他怀疑孟达,致使后来孟达叛变。再者,曹操的军事实力要比刘备强上许多,刘备几次获胜基本不是完完全全靠战胜,而是打持久战,消耗敌方的物资而取胜。 

  张鲁的手下有哪些

  张鲁是东汉末年割据汉中一带的军阀,占据汉中长达三十多年,后来投降曹操封侯。既然是一方的军阀手下也是出过不少的能人,主要是有阎圃,杨柏,庞德,马超,杨松等人。

阎圃,是张鲁名下的一位谋臣,他在张鲁戎马生活中为他出谋划策,建安二十年,曹操讨伐汉中,张鲁失败了,想要向曹操投降,但是阎圃建议他不要这么早投降,现在投降讨不了多少功劳,还是先去巴蜀之地依附他人,然后再归顺,这样一来功劳一定不少。张鲁听从他的意见,后来投降后,果不其然曹操封他为镇南将军,将他封侯。后来阎圃也被封为列侯,最后因病去世。杨任,是张鲁旗下的一名武将,当曹操征讨汉中的时候,他率领众军迎战,是曹操大军受到大挫,但是后来受到杨昂的连累,失败了,他也立状说不杀了曹操绝不回来,的确他在作战中毫不退缩,但是最后战死与曹操手下夏侯渊刀下。  

  张鲁,曾是占据汉中的一带军阀,手下有不少的能人志士,他曾说过:“宁为曹公奴,不为刘备上客。”他最后虽然投降于曹操,但从后来的结果来看,他的选择还是正确的,曾经张鲁的将士曾说为了保卫汉中,不取曹操性命绝对不会回来,但是最后张鲁却投降了曹操,不知他心里是否有些许愧疚呢?

“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张鲁为何如此厌恶刘备?

刘皇叔仁义之名天下皆知,因而不少文士名流都对他倍加推崇。孔融在北海任国相时,管辖区被黄巾军围攻,情势危急之下,他竟派人千里迢迢向刘备求助,可见刘备仁名远扬。刘备不仅被名士推崇,也被百姓爱戴,否则也不会在撤出荆州时,境内百姓拖家带口千里追随。刘备为人如此仁义,张鲁却对他恨之入骨,扬言“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这是何故呢?

刘备轻视张鲁,若是他做刘备部下,恐难被重用。刘备昔日曾评价他,“鲁自守之贼,不足虑也”。虽然此言未必为张鲁所闻,但是刘备的言谈举止中都有轻视之意。曹操大军南下之时,张鲁逃往巴中,黄权就向刘备进言,汉中一失,三巴之地就会陷入险境,对蜀来说,这无异于断其臂膀。刘备这才进入巴中,准备接受张鲁投降。首先,刘备所为者,乃是汉中土地,而非张鲁此人。另外,刘备认定张鲁会投降,迎接他时也毫无诚意。

张鲁虽然不是能建立丰功伟业之人,但能固守汉中多年,也决非愚笨之人。刘备用心何在,张鲁也是心知肚明,不愿投降于他,实在是情有可原。

曹操权势如日中天,可成大事。张鲁部下谋士阎圃曾向张鲁进言,若想成大事就依附曹操,否则就西结刘备。张鲁一心成就大事,又被曹操南下声威所震,早就有归降之意。他虽然佯装抵抗,所图者也不过是得到重用,并非真的要与曹操为敌。张鲁逃出汉中时,属下曾向他请示,是否要将仓库中宝物全部销毁,张鲁却表示只需藏起来即可。由此可见,张鲁此行逃走,不过是暂避曹操锋芒,日后投降曹操,这些宝物也是其邀功请赏的资本。

张鲁反刘向曹,还有一点原因不得不提,那就是张鲁所奉行的五斗米道。张鲁乃是五斗米道教祖张陵之孙,他实为一方首领,却自称“师君”,可见他对此教信奉不移。张鲁原来乃是刘焉的部下,他死后,其子刘璋取而代之,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刘璋与张鲁关系不和,还将其母其弟杀死,两人至此结下恩怨,张鲁也去到了汉中之地。刘璋后来为了对抗曹操,将刘备迎入益州,不想引狼入室,父辈基业都被刘备占为己有。此地原来有张鲁所留下的教众,刘备掌权后,却并不能容忍他们,对他们多加压制,这也让张鲁对他颇有怨言

相较之下,曹操没有打压张鲁宗教之意,他一旦投靠曹操,甚至还可能借此将五斗米道发扬光大。事实确实如此,张鲁投降曹操之后,与其教众一起迁到三辅,被曹魏政权宽待。张鲁借此机会,或明或暗传播五斗米道,到东晋时,五斗米道在中原和北方已经流传甚广。

张鲁投降曹操,所为者也不过是利益而已。能够加官进爵,荫庇后代,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辅佐成就大业,传播宗教,这对于张鲁而言,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