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客观的评价董卓?

董卓是杀人魔王,是东汉灭亡的罪魁祸首,也是三国分裂的始作俑者之一,是当时百姓受苦受难的始作俑者之一,董卓死有余辜,与国与民无任何益处。

但是他对汉献帝有恩,汉献帝如果没有他,可能早就被何皇后杀死掉了,因为少帝继位之后,董太后莫名其妙的暴毙,汉献帝迁为陈留王,以何皇后杀猪的本性,既然汉献帝的母亲王美人在很早前已经被杀掉了,那么自然没有必要把汉献帝留下来,所以她的下一步肯定是要对汉献帝下手。不过可惜的是董卓来了,他们母子反而被杀了。

如果一定要说董卓有功的话,那就是他在抵抗边境的时候,抵御了外族的入侵,因为他是六郡良家子弟,所以也是靠军功上来的,说明他前期还算是一个有作为的将领。

当然如果董卓不死的话,说不定三国也不会有出现,中原也不会四分五裂,如果这个推论是正确的话,那么罪该万死的就是吕布,吕布把董卓杀掉了,这些都是假设,历史没有假设,只有发生。

如何客观的评价董卓?

乱臣贼子一向为人唾弃,但是不少人谋权篡位后为求长远,都会有所收敛,有些还会利于民生。曹操被称为枭雄,但他劝课农桑兴修水利,这是无可指摘的。相较之下,大权在握的董卓却被公认为残暴,史学家裴松之描述董卓“残贼之性,豺狼不若”。董卓究竟有多残暴,才被如此万夫所指呢?

董卓毫无爱民之心,其权势皆为满足自己私欲,将百姓视如草芥。首先,董卓为向朝廷邀功请赏,大肆屠杀正举办“二月社”活动的无辜百姓。为追名逐利,董卓将惨死在他铁蹄下的平民诬陷为叛贼,而将自己刻画为英雄,实在是暴虐无道。除此之外,董卓爱财,为聚揽财富,他曾让司隶校尉抓捕不孝不忠之人,将被逮捕的人不问青红皂白就处死,并没收其全部家产。实际上,很多人罪不至死,董卓却滥用刑罚将其杀害。董卓对美色极为热衷,他不仅自己奸淫劫持来的女子,还放任手下如此。一时之间,百姓之间几乎谈董卓便色变,由此可见其为人残暴。

布衣出身低微,难逃董卓迫害,这尚且情有可原,可是对于高官大臣,董卓照样任意侮辱虐杀。董卓曾与皇甫嵩之间有过恩怨,董卓大权在握后,便指使他人陷害皇甫嵩入狱,想要害其性命。皇甫坚寿乃是皇甫嵩之子,他与董卓关系尚可,在他的苦苦哀求之下,皇甫嵩才逃过一死。皇甫嵩虽然免于一死,日子却并不好过,董卓经常借机羞辱他。董卓入长安时,便令皇甫嵩跪拜迎接,如此行事,实在非君子所为。

董卓曾对周毖和伍琼委以重任,他们所提出的重用贤能之士的意见也被董卓所采纳。但是在被推举的人中有人策划谋反,董卓一气之下就将两人杀害。董卓与下属交谈时,若是感觉下属有冒犯之处,便会立即将其处死。董卓对大臣的杀害完全凭借其喜好,同为臣子,却任意虐杀同僚,说其残忍不仁,实在是理所应当。

董卓挟持天子,号令诸侯已是大逆不道,他竟还对太后及皇亲国戚下手,实在是作恶多端。董卓自认为与董太皇太后同族,而何太后又与董太皇太后之间有龃龉,董卓便令尚书弹劾太后害死董太皇太后,并将何太后罢免。董卓罢免掉何太后以后,尚未解除心头之恨,又将太后毒害,并禁止群臣为太后办丧礼。何太后之母舞阳君也未能幸免于难,她也被董卓杀害。董卓不仅对活人痛下杀手,对死人都不放过。董卓派人将何太后的兄弟何苗的尸体挖出,肢解之后扔在园林,不让其入土为安。

董卓的种种残暴罪行实在是罄竹难书,无论对皇室,对同僚还是对无辜百姓,董卓都暴虐不仁。董卓被吕布斩杀之时,百姓士兵皆喜出望外,甚至以珠宝换酒食来庆祝此事,可见董卓实在不得人心。董卓在世时,使得东汉政权日益腐败,加速了东汉的衰亡,他最终被悬首燃脐,遗臭万年,算是大快人心!

如何客观的评价董卓?

董卓是公认的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虎豹豺狼,最初的时候,为了诛杀祸国乱政的十常侍,国舅爷何进主张招天下豪杰进京畿之地作为外援,他在内进行搅杀,诸侯大军在外为皇帝保驾护航,所以以天子命下诏宣当时势力最大的董卓进京勤王辅助。

没想到众大臣一闻董卓之名都嗤之以鼻,异口同声说道董卓乃是怀有狼子野心之人,必然不会忠心侍主,倘若他来,京中定要大乱,无奈缺谋少智的何进不听,后来董卓到来,果然他可不是省油的灯,千方百计想要夺权,废少帝而立陈留王,他做相国,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倾朝野一手遮天,所以如果要评价董卓的话,此时就是最有话语权的时候,他欺压天子,目中无主,心怀异志,身为人臣而不守本分,乃是天地间一等不忠之人。

董卓迁都长安之时,只因为长安曾经被王莽烧毁,房屋宫室都成了断壁残垣,百姓也随之迁移别处生存,昔日的繁华都城已经是一片瓦砾之地。董卓因为国中没有钱粮安顿,所以临行之时,劫杀洛阳当地富户,又下令发掘先皇以及后妃的陵墓,那么上梁不正下梁歪他手下的将士效仿于他,也去发掘各个大臣之家的坟塚,挖出陪葬的金银宝器,一共上千车;现在钱粮已足,考虑长安没有百姓可供劳役,所以下令将士驱赶洛阳人民一同迁到长安定居,洛阳百姓不肯,军士便鞭挞而行,不堪颠簸打骂死在路上的黎民无数,为了断了百姓逃回洛阳的念想,干脆釜底抽薪将洛阳宫室也一把火烧个罄尽,好好一座富丽城池化为焦土。

所以这里再评价这位呼风唤雨,无理而雄霸天下的董太师,只能说他是天地间所有污浊恶气幻化而成的一个大祸患了,虽然走上了一人之下的尊贵地位,可是自使至尾没有做过一件上报国家下安百姓的好事,反倒做起孽来无所不用其极,头上长疮脚底流脓真的是坏透顶了,所以这里主要体现的是董卓虽然身为相国,太师,可是对待百姓的方式太过残忍暴虐,是天地间一等不仁之人。

董卓不但財瘾大,官瘾大,色瘾更大,这才为个美女貂蝉与义子吕布反目成仇,只因他此时权利欲望大得蒙了心窍,所以王允设计只骗他说献帝要禅让皇位给他,喜得董卓傻得像个孩童一般,使者说什么他便信什么,九十岁的老母说近日心神不宁,恐怕他此行不是祥兆,谁知董卓正做着当皇帝的美梦,哪里肯听半个字进去?乘车去皇宫之时,车子忽然折了一轮,马又咆哮不安起来掣断辔头,如此车折轮,马断辔,都是出行不利的兆头,可是使者又解说是上天欲以帝位授予,该当弃旧换新的意思,董卓一心想做皇帝,假的也当真的信了;半路又听到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董卓明明听到孩童声音悲切至极,非吉祥之兆,明明是董卓当死的意思,使者偏偏说是:刘氏灭,董氏兴的意思,然而董卓为了当皇帝,全都信了。所以如此看来,董卓还是一个野心大得没有自知之明的糊涂人。

董卓死后,王允命令军士将他的尸首放在通市街道之上,军士又将他的肚脐点燃起来做成一盏灯,由于董卓身体肥大,腹内多脂肪,所以燃烧起来膏流满地,百姓走过去的时候一边践踏一边辱骂,所以如此看来董卓早已是一个人人切齿不得民心的至恶之人。后来他的部下李傕,郭泗杀回长安,收董卓所剩的尸骨盛敛棺椁,正欲下葬的时候,天降大雨,霹雳其棺,三次改葬都是一样气象,最终不能下葬,董卓的尸骨也被雷劈成齑粉,所以此处看来董卓就是一个至恶至暴,坏得天地不容的人。

如何客观的评价董卓?

董卓是一个投机的军阀,野心勃勃,利用凶残狡诈的手段控制了中央政权,给当时本已黑暗的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加重了劳动人民本已沉重的灾难。他穷奢极欲,抢劫屠杀人民,造成了汉末“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

如何客观的评价董卓?

不好意思,不认识这位高人,那些穿长袖,和戴金角帽的电视剧不喜欢看。所以这些老师不是很熟悉!抱歉,谢谢:

如何客观的评价董卓?

抛开成见,年少时的董卓,或许能颠覆你对他的认知

荀攸:董卓骄忍无亲,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

王允:卓,国之大贼,杀主残臣,天地所不祐,人神所同疾。

这是三国中两位名士对于董卓的评价,类似的评价有很多很多,在当时的朝代甚至如果你不骂上董卓两句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忠臣。

在当时包括在现在,董卓所代表的一直是大奸大恶,祸乱朝纲,但是这些都是中年时董卓的所作所为,其实年轻时的董卓身上还是有很多闪光点的;

·行侠仗义、心系百姓

董卓的父亲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令,在位没多久的时间就回家了,董卓从小就在田野中成长,年少的董卓可没有年老时的那么暴掠,平时喜欢在附近的村子或部落行侠仗义。

哪个村子有什么事了也都会叫上他,董卓为人也十分豪爽,因为这些好名声让董卓跟附近的羌族部落的首领交好,凡是董卓去他们部落皆是好好招待。

其中就有一个故事就是年少时的董卓喜欢外出游玩,所以结交了很多羌族的朋友,其中不乏有部落首领,后来羌族的朋友来找董卓叙旧的时候,董卓在田野中耕地,看朋友们远道而来直接就把家里的牛杀了款待众人,羌族的朋友自然非常的感动,有这么一个好兄弟,在回去之后几个部落之间凑了一千头牲畜送个了董卓。

·为民除害、保民安康

因为董卓从小就长得十分壮实,在加上常年在田野中耕地更是有点力气,所以在成年之后董卓就入军了,在当时也并没有什么黄巾军霍乱百姓,只有附近的村子一直遭受匈奴的迫害。

面对频繁压境的匈奴人,董卓自然是十分的气愤,但是奈何一人能力有限并不能做什么,这时候就体现出他早些年的仗义行为了,附近的羌族也是深受匈奴的欺压,在董卓的号召下聚在一起对抗匈奴。

最终董卓决定主动出击击破匈奴,虽然很有凶险但是董卓仍旧是一个人身先士卒,最终大破匈奴,斩获千计,也正是这次机会让当地的刺史发现了董卓这个名不经传的小人物,随之举荐给朝廷,这也可以说为后来的董卓奠定了第一步。

·不贪财、不抢功

在进入朝廷之后因为董卓的为人很快就走到了羽林郎,在此期间董卓还学习了一些武艺,加上他力大无穷这个优点,在战场上他可以同时背负两个箭囊,左右射击还有余力。

在当时虽然还算是和平的年代,鲜卑人联合一些羌族人进行造反,共同对抗东汉朝廷。

朝廷自然不会坐视不理,让张奂带领军队去评平定幽州、并州、凉州的叛乱,董卓也跟着随行,不过只是一个小小的武将。

在叛乱的部族进攻三辅的时候,张奂命董卓前往,最终大破敌军,将其首领斩首,并且俘虏了万余人,此战之后董卓一战成名,在次年平定祸乱之后董卓回朝就被封为郎中。

赏赐九千匹上好的布料,董卓自己也没有拿一点,全部分发给了下属官吏和士兵。

·总结

不谈之后的董卓会怎么样,年少时的董卓确实是很多人理想中的游侠,行侠仗义,乐善好施,只能说一个人在接触过权力之后可能初心也会随之改变,希望各位主公大大,在日常生活中坚守本心,切勿利欲熏心啊。

留个关注,每天换个角度看历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