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宛城那么有名,怎么后来在历史上默默无名了?

宛城很有名气吗?我没听说过,我知道颖川是很有名气,大部分谋士都出自颖川,我不知道宛城为什么很有名气。不过宛城经过长期战乱,后来是荒废掉了。

我按自己的印象来描述吧,可能中间会有差错。三国的时候张济带兵攻打荆州,然后被箭射死掉了,刘表不但没有怪罪他攻打荆州,反而让张绣也就是张济的族侄驻守在宛城,然后就发生了曹操征宛城,第一次征宛城的时候,张绣复叛,把曹操的大儿子曹昂杀死了,自己也差点死掉。在官渡之战的时候张绣投降了曹操,整个宛城纳入曹操的管辖之地。

后来经过关羽的间谍战,宛城的大吏侯音造反,结果被曹仁攻破,这个事情大概是在建安24年元月吧。然后曹仁把整个宛城全部屠掉了。从此宛城就成了空城,或许就是这样宛城没落了。

三国时期的宛城那么有名,怎么后来在历史上默默无名了?

因为2003年被人民教育出版社搬到了襄阳

三国时期的宛城那么有名,怎么后来在历史上默默无名了?

这个提问有点欠揍,宛城后来算不上默默无闻。唐宋时代的南阳城经济实力不差,只是政治地位偏低了。

提及南阳城地位的起伏,确实值得说道说道。

宛城的巅峰时刻。全国六大一线城市之一。

宛城基本上可以说是出道即巅峰。春秋战国时代,以宛邑为中心的南阳盆地,其人口数量、经济实力不低于楚国的核心区(即以江陵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区,以宜城、邓县为中心的汉江中游区)。套现在的话说,南阳盆地就是楚国的高新区。

说起来这是我读史以来的印象,还真没多少证据。

到两汉时代。宛城的地位就有了明确的记载。《汉代食货志》记载:

遂于长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及洛阳、邯郸、临菑、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同市师、东市称京,西市称畿,洛阳称中,余四都各用东、西、南、北为称,皆置交易丞五人,钱府丞一人,工商能采金、银、铜、连锡,登龟、取贝者,皆自占司市钱府,顺时气而取之。

读不懂文言文的可以直接跳过,只要认识这六个城市名就行了。当时的南阳城是全国六大都市之一,妥妥的一线城市。主打产业是治铁。当然农业实力也不俗。

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是:南阳郡出身的人才那也不是次于颖川。比如网友喜欢提到云台二十八将里有11人是南阳籍的,东汉皇帝是南阳郡的(虽然出身地不在现在的南阳市范围内)。东汉的皇后,出身南阳郡的也很多,比如阴氏、何氏等。

颖川的人才,荀氏、陈氏、钟氏,借三国演义的东风,在网络上曝光率很高,但是从历史记载来看,南阳郡人的才级别、人才数量应该在颖川之上,不信你自己数数,我确实没数。

南北对峙,让南阳衰落。宛城的第一次衰落是黄巾起义。

从张曼到韩忠,盘踞宛城多南。汉末大将朱俊攻打了很久,最终是从南阳城的一角打破,才攻入城内。长期的战争,使这座东汉一线城市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市容残破、产业没了,人口也不稳定。

或许有人会说,不至于吧。一场似乎不太出名的战争,有这么厉害么??

当然,一场战争,只是标志,只是个时间点,关键是从此之后,天下开始重新洗牌。

放眼天下,可以分成几块,黄河以北,黄河以南、蜀地、荆州、江东。每块地都形成了自己的割据势力。

曾经有个家伙以南阳为主心,想争夺天下,他叫袁术,事实证明他眼光很浅。南阳最大的问题是离北方强大势力太近,缺少缓冲,本身又处于大平原之上,易攻难守。所以乱世之中,南阳不足守。后来盘踞南阳的张秀就老实多了,只要要么投靠刘表,要么投靠曹操,自己是没有本钱独立的。

相比之下,刘表更有眼光。襄阳靠山背水,易守难攻,尤其是北方人不太会玩的水军,简直是一大利器。北方部队围攻襄阳、樊城,但南方水军依然可以进出襄、樊的案例很多。所以对北方人来说,攻打襄阳,最麻烦的是水。

自古有守江必守淮的说法,其实守襄阳者,多守宛、邓。以宛、邓为缓冲区,缓冲区被占就死守襄阳,只要襄阳守住了,南方的经济就可以保住,南方的经济保住了,就会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来守襄阳,南北朝的几百年,南阳、穰城多次被北方占领,但又多次被夺回来。就是这种情况。

所以:宛、邓是缓冲区,襄阳是必守之城。江陵就是经济中心,为守襄阳提供人力、物力。这种情况下,宛城的经济地位就下降了很多,与之相匹配的人才的数量也降了很多。

或许人有要问,淮河流域也是军事缓冲区,不就出了北府军么?不是人才辈出么?

你说对了。能和北府军相提并论的是南雍州的军事集团。你可以理解成现在南阳市、襄阳市和半个十堰、半个随州的区域内涌现出来的人才。包括襄阳的柳氏、韦氏、薛氏。南阳的宗氏、朱氏等。他们加起来才有资格跟北府军比。

以穰县为中心建立邓州,让南阳成为一个普通的县。

穰县就是现在的邓州市。前文说过,从三国到南北朝的长期动乱,江陵和襄阳的地理位置越来越重要,南阳的重要性就一直往下降。

根据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在北魏孝文帝南征,占领了南阳盆地的大部分区域,然后把南阳郡和荆州的治所都放在了穰县,这操作我是不太理解的。论城市大小,宛城应该比穰城大,北魏为了攻占宛城还是费了很大劲的。是不是因为战争再次摧毁了宛城,过于残破不利于驻扎??所以才把治所放在了穰县?估计这是唯一的解释了。

要说为了攻灭南朝的方便,那也应该把郡治放在更接近襄阳的新野县。而且新野在湍河和白河的交汇口,更利于物资的运输。更加利于军事行动。完全没必要放在穰县。反正我是觉得这一设置不是很合理。

此后隋、唐、宋三朝都延续了这一设置。这期间有较长的和平时期,南阳城的经济应该是比较繁荣的,远超穰县,但政治地位一直没有回归。那时代邓州的名号远比南阳更响亮。

元明清三朝,南阳又恢复了南阳盆地政治中心的地位。

元朝人打过来了,对行政辖区进行了系统的整改,一场大变革之下,南阳盆地的政治中心再次回到了宛城。南阳府成立,管辖南阳盆地,并一直沿续至今。

明初,邓俞似乎有修城的癖好,到了襄阳修襄阳城,到了南阳修南阳城,我们今天能记住的老城区、护城河、城门等,应该都是邓俞修的。

随着首都迁到了北京,经济中心放到了南京。京杭大运河一开通。南阳就成了区域性中心城市了,早没有当年的风光了。

当然,襄阳南阳就是难兄南弟,都不可避免的衰落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