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都敢杀,为何董卓偏偏不敢自己坐上龙椅?
你以为随随便便的人都能够坐上皇帝的位置?你看王莽他经营这么多年然后坐上位置之后,全天下还是反他,袁术以为拥有南阳就想称帝结果被唾沫淹死掉。曹操权倾天下一言九鼎,最后弄到魏王,想称帝临门一脚就进不去,只能感叹自己当周文王。
你是权臣专权,大家还能够忍受,但是如果让你当皇帝,大家的态度就不一样了。董卓他出生贫寒,只是六郡良家子弟,可以说毫无任何势力。他刚刚夺得权力的时候,不得不依靠那些世家大族,结果被那些老狐狸们玩的团团转,18路诸侯大部分都是他任命。
很多人不明白董卓为什么要迁都,因为董卓觉得自己这样滥杀无辜,都没有办法镇住朝廷,说明他自信心是完全没有,一个自信心不足的人,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想用暴力,自卑性格的人攻击性是特别强的,或者是很软弱,就两种极端人性。
他就想办法把洛阳烧掉,迁到长安,因为长安靠近凉州,那边是他的老地盘,他自然就会心里不怕很多,安全感也强很多。
你觉得一个那么没有自信的人,只能靠暴政和残杀镇压天下的人,他有胆量称帝吗?有胆量称袁术,是因为他以为他家是四世三公,门生遍布天下,才有不臣之心,但事实上,却打了他的脸,狠狠的。
皇帝都敢杀,为何董卓偏偏不敢自己坐上龙椅?
自刘邦建立了西汉起,东汉末年的董卓之乱非常风光鼎盛的过了几百年,在东汉末期群雄涿鹿他们都渴望着取汉家江山而代之。但是,他们却不敢明白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非要委婉地举起道义的旗号。
董卓如此的有野心,而且很有能力,但是董卓为何没有称帝呢?着很让人好奇,明明自己有那么多兵,而且很有野心,怎么会甘愿做臣子。第一、在于名不正言不顺的问题,起初董卓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来到洛阳,表面上一心救主平息宦官和外亲群臣的矛盾。来到洛阳之后,凭借手中的兵力,董卓很快就控制了洛阳和周边地区。此时的董卓也很想称帝但是碍于名不正言不顺只能进一步控制朝政,废黜了少帝刘辩,另立了汉献帝刘协为帝。此时的董卓之所以不敢于直接废黜汉家皇帝自己取而代之,就是因为他实际上所能控制的区域只是洛阳周围,当时还是有非常多忠诚汉室的重臣把守四方。
第二、是董卓并没有称帝的资本,董卓即使上位也没有人支持他,也没有任何的作用,在这点上他就和曹操以及司马懿完全不同了,曹操他们好歹现在朝廷培养了一批自己的势力,这样篡位也容易点。而此时各地的诸侯,以讨伐董卓为旗号,结成了联盟。这些董卓的反对力量,成为董卓称帝非常大的障碍。面对着讨董联盟咄咄逼人之势,董卓取消暂且称帝的想法挟持汉献帝迁往长安,以躲避盟军的锋芒。因为洛阳沦陷火烧四壁,讨董联盟内部发生争执,讨董就此停歇。也为董卓在长安留下了喘息时间使其有时间实施他的野心。就在董卓野心进一步膨胀之际,朝中大臣以司徒王允为首,策划了一场政变,董卓最终被吕布所杀。
董卓随野心十足,但本性凶暴。当时东汉末年势力纵横董卓在没有各方面的资本,是没有资格称帝的,最终历史也证明他最终也没有实现愿望。
皇帝都敢杀,为何董卓偏偏不敢自己坐上龙椅?
如果说董卓从郎中、太守、中郎将迁到相国、太师甚至是尚父这是权力升级的量变,那么坐上龙椅就是质变。然而最后一步是最难走的。
这就是量变和质变的区别。
在封建历史的发展中我们不难发现,权臣的并非完全的肆无忌惮,大多数的他们除了完全石乐志的那种以外一般都会遵循祖制以掩人耳目,以增加自己的正义性和合法性。这一点比较好理解,没人想树立更多的敌人,即便他已经大逆不道、惨绝人寰。
董卓虽然大肆屠戮,祸乱后宫但是他也有理智,况且他的智囊们也会出谋划策。
就拿废立这件事说,董卓先大肆贬低刘辩,刘辩还是13岁的孩子,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之后就“效仿”伊尹、霍光来废黜少帝立刘协。
这样看上去表面确实没什么问题,伊尹、霍光他们为人称道,董卓做足了表面文章。
不过董卓毕竟还是董卓,对于刘辩痛下死手更增多的他敌人。
再举个例子,那些诸侯在讨伐董卓时实际上也在抢夺土地和权力,因此无道的人授人以柄,让那些不管正义还是非正义的人都站出来对抗他。这就是非常愚蠢的举动,好似立了一个靶子在头上:你们来打我。
董卓没走向最后那一步可能是因为他觉得时机未到,然而他的行为恰恰又说明了他仅仅实在掩耳盗铃。他的失败也由于此!
皇帝都敢杀,为何董卓偏偏不敢自己坐上龙椅?
东汉末年的董卓之乱,彻底摧毁了东汉王朝的既有秩序,拉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
东汉末年割据的群雄,每个人都有一个皇帝梦。他们都渴望着取汉家江山而代之。但是,他们却不敢明白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非要委婉地举起道义的旗号。比如刘备,他何尝不想当皇帝,只是条件不具备,于是宣称自己“欲申大义于天下”。假如刘备得势,汉献帝肯定也是要退位的。
我们拐回头来说董卓。董卓也不是不想当皇帝,起初董卓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来到洛阳,表面看他的目的是为了平定朝中外戚与宦官的纷争。来到洛阳之后,凭借手中的兵力,董卓很快就控制了首都洛阳。此时的董卓,为了进一步控制朝政,废黜了少帝刘辩,另立了汉献帝刘协为帝。此时的董卓之所以不敢于直接废黜汉家皇帝自己取而代之,就是因为他实际上所能控制的区域只是洛阳周围,此外广阔的区域都不在董卓的控制之下。
各地的诸侯,以讨伐董卓为旗号,结成了联盟。由于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满天下,所以袁绍就成了讨董联盟的盟主。这些董卓的反对力量,成为董卓称帝最大的障碍。面对着讨董联盟咄咄逼人之势,董卓决定将汉献帝迁往长安,以躲避锋芒。在从洛阳走的时候,丧心病狂的董卓下令彻底摧毁了洛阳城,洛阳周围成了无人区!
董卓到了长安之后,东方的讨董联盟很快就瓦解了。他们本来就貌合神离,虽然反对董卓这一点上来说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但他们之间也是矛盾重重。董卓西迁之后,讨董联盟的成员之间很快就展开了新一轮的火并与厮杀。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董卓的压力。于是,董卓也产生了要登基称帝的念头。
不过,他还是犹豫不决。他修建了梅邬,储存了大量的粮食。他说道:“守此,足以观天下。”意思是,如果自己能够成功称帝,当然更好。如果不行,凭借梅邬的堡垒和粮食,也足以自守。
不过,就在董卓野心进一步膨胀之际,朝中大臣以司徒王允为首,策划了一场政变,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典故了。“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董卓最终被吕布所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