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知识”是什么?

我也是第一次看到这个词语,按我的理解底层的知识是不是就是本质的内容?他是不是就是透过本现象看本质的内容?因为任何东西它都有外在的东西,其本质都是一样,就像人没有了那个臭皮囊,没有美女和帅哥基本都一样。

所以在人际交往中这东西也是很重要的。比如你今天去上班,老板看到你的方案非常的不爽。那么你就得反思,老板为什么对你不爽,是对你方案不爽,还是对你不爽?

你重新思考一下你哪些方面做的让老板不满意,是今天的方案吗?还是最近的表现,如果弄清楚这些情况之后有积极补救,因为你需要在老板下面打工。这就是本质的东西。这估计就是所谓的底层知识

“底层知识”是什么?

底层知识就是基础知识。

最基础的知识不过就是物质是怎么形成的,以及物质形成时产生什么现象。

大自然是常温、常压下能量的暂时平衡状态,物体一旦达到光速流动 ,就转化为能量。能量是金属态氢离子与电子在磁场里形成的电磁波,金属态氢离子在高温、高压下 形成聚合反应成为新元素(物体)。

金属态氢离子和电子形成新物质的过程,产生电流与磁场; 磁场里运动的导体切割磁力线释放电子产生金属态氢离子。

金属态氢离子和电子是能量与物质相互转化的桥梁,光速是物体转化为能量的“临界值”。

金属态氢离子是反物质,电子是正物质。

“底层知识”是什么?

因为收入少,,想的是,,怎样不花钱,,办成事,,怎样少花钱,,办成事,,最好是,,最好是,,孩子,,不吃饭,,见风长,,最好是,,最好是,,牛不吃草,,就有奶,,最好是,,最好是,,马儿快跑,,不吃草,,

“底层知识”是什么?

认知框架君来挑战这个问题。

个人的视角建立在以下三个要素:

  • 物质

  • 能量

  • 信息

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通过这三个要素整合成林林总总的系统。

系统也可以从这三个要素来看

  • 内容,要素层面,指向物质。

  • 结构,信息层面,要素及要素的联系的信息层面。

  • 能量,系统运作需要能量。

能量-物质-信息,构成了最底层的知识。

举个例子如果某物是由约15千克碳、4千克氮、1千克钙、0.5千克磷和硫、200克左右的盐、150克碳酸钾和氯,以及差不多15种其他物质和大量的水组成,你会叫它什么呢?

这个问题第一次看到,确实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惊奇。

这个事物就是人,确切的说是把人解构出的诸多物质。

但这个问题,只是指向物质层面。还缺少了两个层面,缺少了能量层面和信息层面。

这些物质【15千克碳、4千克氮、1千克钙、0.5千克磷和硫、200克左右的盐、150克碳酸钾和氯,以及差不多15种其他物质和大量的水】,加上能量,加上物质间的信息联系【结构】,就是活生生一个人。

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

物质能量转换公式

E=MC*C

体现了物质、能量、信息的联系。

从这个视角来看,底层知识,就是靠近源头的知识。

从人的思维来说底层的思维知识

西方的形式逻辑,归纳、演绎、三段落。这是靠近源头的知识。

中国的阴阳、五行,这是靠近源头的知识。

“底层知识”是什么?

真正的底层知识——就是解构知识生产机器内部运作逻辑的知识,它是人类一切知识的源泉。

所谓知识生产机器,就是人脑,解构这部机器的运作逻辑,就是解构人脑究竟是如何处理信息、如何调节行为、如何定性价值、如何生成关系认知……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科学界一直在努力的认知科学、脑科学专题。

神经科学专家想寻求答案,无奈脑神经网络的复杂性超出想象;

生理专家想寻求答案,无奈难以基于个性行为而引出统一规律,因为人的行为太复杂!

生化专家想寻找答案,发现了许多有机分子的奥秘,但不知道它对宏观行为和认知的确切作用;

人工智能专家想寻求答案,却陷入深度学习的坑出不来;

复杂系统专家想寻求答案,无奈找不到可靠的架构模型;

哲学大家想寻求答案,一直在空泛的概念中挣扎;

逻辑学家想寻求答案,在自相矛盾的形式辩证中找不到出路;

经济学家想寻求答案,但在应用的关键时刻,总是把人脑归一为失去人性的机器;

进化史学家想寻求答案,但参考尺度过于宏大,以致难以解释和指导当前现实;

…………

这个问题就真的无解吗?

我们都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当每个人只研究局部时,是很难看清全貌的。

对于人脑这个宇宙当中最为复杂的单一系统来说,用某个专业学科知识、用某种既定研究范式、局限于某类关系范畴,肯定是得不出有效结论的。

既然人脑是知识的生产机器,既然人脑加工生产了人类已有的一切知识,那么相应的,人类所沉淀的一切知识,都可以作为反思这部知识加工机器内在机制的参考素材。

因此,要解构人脑奥秘,应该综合各门学科,吸收各种交叉科学、边缘科学的知识,从中找寻可能存在的脑认知规律的蛛丝马迹。

有一位学者就锲而不舍的在社会人文和自然科学的交叉领域研究了十余年,而今,有了初步的成果。真正的知识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这里的渔等同于方法论、框架思维。这为学者给出的正是一套完整的演绎体系,它指出了人的行为趋向、人的关系认知、人的价值取舍究竟是如何生成的。

如需了解详情,敬请移步至——

「深度」定义人性的6个基本评估函数

https://www.toutiao.com/i6607026764021498371/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