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句话什么意思?
这句话其实就告诉你,所谓的美不是美,所谓的恶不恶,所谓的善也不是善,不善也不是不善。
这句话跟圣人不绝,大盗不止的道理也是一模一样的。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吧。假如这个世界上已经有了好人,那么肯定有坏人。好人和坏人怎么判断?最简单的判断就是对自己有利的就是好人,损害自己的利益的就是坏人。这是一个很主观的概念。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方便你进行分辨,你知道了一个标准之后,会和好人亲近,会跟坏人保持距离。但是这个好人坏人,就是以强烈的主观标准,那是一个人的主观标准,或者是一群人或者是一个族群的标准,这就形成了一种道德。
正因为是主观的,所以有些时候肯定会被误导,因为一个人在一个群体里面,他的智商会起码下降30%,老子这句话告诉你,我们尽量的能保持客观,站在局外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而并不是说依照这些主观的标准去判断一个事物,因为依照这些标准去判断的话,永远也看不清一个事件的真正本质。
好坏也好,善恶也好,高低也好,长得也好,其实一切都是表象,不是事物的本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句话什么意思?
《道德经》帛书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我觉的:应该这样理解管理国家都知美的而不能为了美而美,更不要认为丑的没有任何作用。都知道善的是好的,这不善那啊的感叹。这两句是主题而下面的话都是在为这一句解释、服务的而设计的圣人行不言之教的具体方法——那就是用爱心,用榜样的力量去管理国家、管理自己、管理家庭。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句话什么意思?
皆知常用之意,享用常了,又感到不好,还得换新的代用,喜新厌旧之意。
不经怎知呢,皆多数之意。关键一斯字有文章,斯指知善知美之人,不善恶矣。
已矣同意。要;是把己传抄成已,做善美事的人不为善己美己,损己也合情理。捐献必损己也。一字一念之意,差之万里也。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句话什么意思?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意思就是:
天下都知道美的标准,而刻意去为之,最后就不美了;比如有人长的漂亮或穿那件衣服漂亮,大家就都去整容都穿那样的衣服,也不管适不适合,最后就成丑陋了;
都知道什么是善的标准,而刻意去做善事,这就不善了。就比如都知道今年猪肉价高,好多人都去养猪,结果明年猪肉泛滥,猪价大跌,对养猪的人来说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就如有和无是相生的关系,难和易是互相成就,长和短是相互比较外形,高和下是互相满足,音和声是相互谐调,先和后是前后跟随。美和恶,善和不善也是相生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句话什么意思?
这句话不难理解。因为人性的弱点一定是最大限度的利用规则,玩弄规则,最后破坏规则。
“美”和“善”都只是一种人为制定的规则罢了,那么谁能保证大家都老老实实的遵守规则呢?
你长得美,我长得不美,怎么办?整容啊,我整个网红脸出来,比你还要美!最后大家都整容,不整容的也要美图秀秀、美颜拍照P图,谁还能分辨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和“丑”呢?
规则一旦确立,就一定会有人玩弄规则。
法律一旦建立,就一定有人钻法律的空子。
“善”与“伪善”天下一旦确立了“善”这个规则,那么一定有人为了去获得“善”的评价而行不善之事,最简单的比如说某大牌明星提倡的壹基金,看起来是为了慈善事业做贡献,实际上呢?
2014年4月22日,实名认证为“中国知名的时政思想评论类网站”的四月网发布微博,质疑李连杰贪污雅安地震捐款三个亿。该微博上指出,截止到2014年4月20日8点02分,全国219家基金会参与雅安地震募捐,接收社会捐款16.96亿元,目前已支出款物6.45亿元,占总收入的38%。壹基金一家独大收了近4个亿的捐款,目前拨付4千多万,仅占9%。(4月23日 新华网)
再比如说之前的中国首善陈光标,2016年9月20日,包括财新、网易在内的多家媒体披露了陈光标公司经营、慈善捐赠存在造假的情况。有关慈善捐赠方面的质疑,早在5年前的2011年,《中国经营报》和南都就曾刊发过长篇调查,揭露陈光标所宣称的大量捐赠存在虚假、重复计算和未落实等问题。
还有大牌明星杨幂的诈捐门。2018年3月23日,有一家报社曝光了杨幂承诺给盲童捐赠物资,时隔两年仍未兑现。
小结郑渊洁有句名言:“有钱人贪得无厌,连艰苦朴素也不放过。” 艰苦朴素、慈善大方都是“善良”的美德,然而在这个社会上却被越来越多的人歪曲使用,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说出了这样的名言,真可谓是洞察人心的智者!
法国大革命时期罗兰夫人也有一句名言:laquo Ocirc; Liberté, que de crimes on commet en ton nom!raquo;(“自由啊,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
如果你碰到哪些满口民主、自由、博爱的人,劝阁下多张几分心眼,因为真正的美与善,从不标榜自己!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句话什么意思?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一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
这一章老子主要是讲宇宙是一个规律的世界,一切存在都是相对存在。自然而然,万物顺其自然,随其自然。
自然与文明的冲突是从哪里开始的呢?就是从这一章的第一句话开始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这一句话的重点不是美而是“知”,大美自然,大美天成,美是善的本能的彰显,但是,被认识、被赞美,说明人类的知识已经产生。知,知道,知识。没有知识人类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有了知识,人类有了分辨是非对错,知道善恶美丑,其实,对于自然来说,斯恶也,因为,知识的功能是分辨是非,知道了是非,人类也就陷入是非之中,人类自从有了知识,所谓的文明的曙光,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那一点不是在是非之中,那一点不是自私自利,那一点不是血腥的战争掠夺,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人类有了知识,知道分辨美丑,无独有偶《圣经》创世纪记载:
耶和华 神所造的,惟有蛇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蛇对女人说:“ 神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吃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吗?”女人对蛇说:“园中树上的果子,我们可以吃,惟有园当中那棵树上的果子, 神曾说:‘你们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们死。’”蛇对女人说:“你们不一定死;因为 神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 神能知道善恶。”于是女人见那棵树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悦人的眼目,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来吃了,又给她丈夫,她丈夫也吃了。他们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体,便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做裙子。
“善恶果”代表知识,知识是一切罪恶,纷争的开端,这一点老子《道德经》的观点与《圣经》道观点不谋而合。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善,分为上善,中善,下善。上善是指“善”的绝对状态,这个“善”是不可知的“善”,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比喻善“寥兮,周行而不殆”,比喻“善”纯洁孤独,是一直运动的能量,没有名字。但是,一旦被知道就已经是宇宙大爆炸之后的事了,因为,善已经成为相对的规律了,规律是相对存在,正能量与负能量同时存在,善与不善同时存在。在绝对空间善是独立存在,在相对空间善是相对存在,所以,老子说“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隐示知识是一切是非的源头。“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表示“善”已经在规律之中。有不同的看法,欢迎留言,讨论。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