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曹操不认为孙策是英雄的原因是什么?

三国演义中青梅煮酒论英雄,充分说明了曹操对刘备既重视又戒备的心态。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很想延揽人才为己所用,但身为汉相又不能明目张胆地阴结死党。担心自己的野心被拥汉派所看穿,反而得不偿失。

而刘备当时把自己的雄心壮志都遮掩的密密的,整天在农田整土拨草,给人印象是只顾眼前贪图实惠的平凡的人。

曹操几乎是猜忌刘备会是一个无所作为的人吗?刘关张当年应诏募兵勤王,应是有志之士,而手下两员大将关云长温酒斩华雄丶张翼德敢单挑天下第一将吕布,三英战吕布更是打败了吕布,这都不是庸庸之辈所能做的。

曹操就此请刘备喝酒畅论英雄。曹操故作请教姿态请刘备谈谈天下英雄谓何人。

刘备心知曹操用意,就列举了几大势力:袁绍丶袁术丶吕布等。结果曹操都一笑而过。曹操煞有其事地一一否决,却笑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吾也!

刘备闻之惊恐,恰巧天上打了惊雷,刘备故作惊慌状去拾筷子。

曹操见到刘备如此狼狈丶窝囊,哈哈大笑。心想刘备或许是胆小鬼,不足为虑了。

曹操认为孙策是吃现成饭,吃父亲的家业,不足为奇。而刘备出身草莽,刘关张三人又与众不同。给刘备戴顶高帽子,一想看看刘备是什么反应;二则或许就此让刘备发誓决无异心,愿尊曹操马首是瞻,古人一诺千金,说不定让曹操白拾皮夹子,得来全不费功夫。

那曾想到刘备久经磨炼,已炼成金刚不败之身,刀枪不入,宁愿装傻,也不乱许愿,白白被套牢。

刘备当晚就警觉,曹操决难轻易对付,想出一计,愿领兵去攻打袁术,曹操不防备,当既答应派二将带三千兵随刘备出征。半路上,刘备就杀了二将,带着三千兵开始了新的征程。

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曹操不认为孙策是英雄的原因是什么?

小霸王孙策和刘备不同的地方在于胸襟。

孙策忙于夺取江东八十一州,并把它作为自已的地盘而固守之。刘备则不一样,他的目标是兴汉室,成帝业,他的眼光比他的才能要大得多。

曹操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他觉得在世上,与他争天下的不是别人,恰恰是现在正落魄的刘备。尽管刘备此时将只有关张,而且还分散在其它地方,兵不过数千,但雄心远大,不可轻视之。

曹操青梅煮酒,正是为了试探刘备的口气,一旦刘备吐露真情,那么青梅煮酒就可能会成鸿门宴了,亏得刘备机灵,借打雷掩饰自已的心态,从而躲过一劫。

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曹操不认为孙策是英雄的原因是什么?

以操看来,继承父兄基业是不算英雄滴

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曹操不认为孙策是英雄的原因是什么?

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并未见诸于正史记载。小说《三国演义》里之所以有此渲染,大概是因

为孙坚、孙策父子虽然一生都轰轰烈烈,悍勇无匹,但在胸怀大志、文韬武略俱佳的曹操眼里,只能算

是乱世枭雄,最多相当于吕布,和他眼里的真英雄刘备不能相提并论,所以才有“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

耳的说辞。孙策能征善战,武艺倞人,但智略不足,缺乏冷静镇定,还有浮躁冒进的性格软肋,并恃勇

逞强,麻痹轻敌,这才招来杀身大祸,多少和他骁勇寡谋的自身素质有关。于是在目光如炬的曹操眼

里,和胸怀大志、文武兼具的刘备比,他算不得真英雄。话虽如此,但谁也不能否认孙策是东汉末三国

初披坚执锐、攻城略地、勇冠三军的虎贲之士,一位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大英雄。

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曹操不认为孙策是英雄的原因是什么?

曹操给孙策算过命,知道他活不长

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曹操不认为孙策是英雄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孙策不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他的家业,大部分都是从他的老爹孙坚那里继承下来的。当时他人还很年轻,意气风发,雄心勃勃。刚刚出道,才开始出来闯荡江湖,缺乏经验,缺乏社会知名度,江湖影响力也很弱。尽管他也确实不简单,初生牛犊不怕虎,敢想敢做,想要扩大地盘,要轰轰烈烈地大干一场。毕竟是偏居一隅,属于边缘地带,离曹操的地盘还远着呢。对于曹操的权力,根本就构不成威胁。当时中国社会最繁荣,经济最发达,农业开发,社会文明程度最高的地方,就是北方。北方也是豪强们争夺最激烈,军阀混战最严重的地方,是大家都关注的焦点。

那时的孙策局促于南方一带,南方并不是各路军阀们关注和争夺的焦点。由于南方的人烟稀少,大都是尚未开发的蛮荒之地,无论是从政治,经济,军事层面,还是从战略的角度来看,意义都不大,对于曹操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再说北方都还没有被平定,哪里还顾得上南方呢?在曹操看来,尽管孙策是年轻有为,但是跟他的父亲相比,还要差一些。他毕竟是一个官二代,富二代。不是依靠自己打天下,他的基业是从他父亲那里继承下来的,相对于曹操和刘备的经历,奋斗处境,就显得要轻松多了,容易多了。

孙策也只是一介武夫,但是跟文武兼备,文韬武略,雄才大略,高视阔步,豪放不羁。作为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曹操是无法相提并论的。跟出身低微,白手起家,胸怀大志,坚韧执着,低调隐忍,在夹缝中求生的刘备也没法相比。曹操的欣赏眼光很高,他也很善于识别人,对于天下大事洞若观火。像孙策这样的人在乱世之中,是可以趁火打劫,趁势去捞一把。他的性格缺陷,决定了他最终是很难成什么大气候的。当然就不入曹操的法眼了,曹操怎么会高看他一眼呢?

其实东吴那边的人都很小气,格局很小,缺乏战略眼光。贪图蝇头小利,反复无常,墙头草,两边倒。玩小心眼儿,玩阴谋诡计比谁都厉害,总是在关键时刻出卖朋友。喜欢背信弃义,在朋友的背后捅刀子,下黑手,是它们一惯的做派。谁跟它合作,谁跟它做朋友谁就倒了大霉。他们完全是凭借江东的富庶和天堑在割据一方,不是胸怀天下,是很难有作为的。后来的三国历史的演变与走向,完全证实了那一点,说明曹操是看得很准,是有着先见之明的。不愧是一个高明的战略家,政治家,军事家,预言家。

如果用今天的话来说:东吴那一帮人。从孙权,到周瑜,吕蒙,陆逊等等。从上到下,文武一班人,都没有什么宏图大志,更是缺乏战略远见。都是鼠目寸光,急功近利,搞内耗,搞摩擦的高手,如果要让他们像曹操,诸葛亮那样,拥有超乎寻常的气度胸襟,人生格局,战略眼光,确实是难为他们了。都是属于猪一样的队友,净干一些损人不利己的蠢事。尤其是在大敌当前时,趁火打劫就是他们的拿手好戏。用八个字概括,就是:无耻之徒,卑鄙小人,愚蠢至极。在眼前利益的诱惑之下,什么下作的事都干得出来。

不独曹操对他们的评价不高,后来的历史,后来的文人,后来历史学家,后来小说家,对东吴的整体评价都不高。在三国鼎立的历史大背景下,毫无疑问,东吴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但绝对不是一个可靠的战略盟友。在历史上的道德评价中,东吴的做法一直都被很多人所不齿,被

视为江东鼠辈,也就不奇怪了。人们在研究和探讨历史时,对于魏国和蜀国的关注度最高,对于曹操,诸葛亮,司马懿等人就更加熟悉,更加在意了。东吴那边的人和事,就常常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掉,被刻意地边缘化了。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不断地重复,在上演着类似的历史悲剧。一提到在全民抗战时期,国民党蒋介石发动的皖南事变,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东吴偷袭荆州,擒杀关羽的那一幕。不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人,选择好自己的盟友,选择好自己朋友,都是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必须时刻擦亮眼睛,小心谨慎,加强防范才是。教训太深刻,太沉重,太惨痛了。切不可掉以轻心,疏于防范,给那些表面上的朋友,其实在暗中虎视眈眈,磨刀霍霍的敌人以可乘之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