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中国人在长矛上扎个红缨,而西方人却不扎?

所谓的红缨枪,是咱们中国古代一种叫做“花枪”的技法,并不是所有的枪、矛都会有红缨。

只不过后来戏曲艺术发展了起来,大家受此影响,误以为国内古代的长枪都是红缨枪。

在长枪、长矛之上配上红缨,除了装饰美观的作用,主要还是避免实战的时候,对方的血水流淌到枪柄上打滑,还有就是扰乱敌人的视线,不过后者在实战中作用不大。

说起长矛跟长枪,一直都有人说这是两种武器,但实际上,这并不好说。

不管是长枪还是长矛,都是在长杆上安装硬质矛头的刺击类武器,南北朝以前,国内大多数的史料中都是“矛”,基本上没有“枪”,从隋唐开始,情况逐渐颠倒。

古人大部分时候,并没有对枪、矛进行过严格区分。

有人说枪头比较短,矛头比较长,还有人说枪上会佩戴红缨,而矛不会。

但是从目前的考古发现,同样形态的矛,有十公分的,也有三十多公分的,枪也是一样,不同时代的枪头与矛头,都并没有严格的尺寸标准,都是因时而变。

再说回红缨的问题,其实不管是矛还是枪,都可能会被挂上红缨,而且也未必是红色的。

国内并非所有的枪矛前端都会绑上红缨,只是在某些场合,还有某些条件下会这么做。

最早出现这种做法的,是南北朝时期,当时敦煌壁画《五百强盗成佛图》里,北朝的骑兵手中有一种长枪,枪头就有类似红缨的东西,但并非红色而是绿色加白色的。

古时候大部分的绘画作品当中,枪矛这样的武器,既有加红缨的,也有不加的。

在枪矛这类武器上装个红缨,装饰作用倒是次要的,毕竟是作战的武器,主要是因为早期的枪矛铸造技术比较差,都是拼接式的,加上红缨可以增加摩擦力,让枪头不至于那么容易脱落。

除此之外,有些长枪与长矛,长柄是金属制的,这种长柄一旦有液体沾上就很容易打滑。

不仅是金属制作的,哪怕是木制的,由于打磨得非常光滑,要是弄上了液体就容易脱手。

在作战当中,要是刺中敌人之后,对方的血水顺着长枪流到长柄上,这么一来就会打滑,万一接下来脱手了,那就很尴尬了,红缨刚好能够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西方当然也存在这样的情况,不过古时候西方的长矛长度长得惊人,作战模式也跟咱们不同。

古代西方的长枪因为长度实在太长,即便是发生了对方血水流出来的情况,也很难真的造成自己这边打滑的事情发生,所以加上红缨也就没有必要了。

随着后来铸造技术的提高,枪头不再那么容易脱落,长柄也不再那么容易打滑。

在现实当中,宋朝之后,长枪在实战当中的使用越来越少,刀、弓箭甚至于火器,成为了明清时期作战的主要武器。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民间出现了一种叫做“花枪”的技法,这种花枪之上加上了红缨。

以前的红缨的确是因为作战需要加上的,而后来的花枪上的红缨,是用链子之类额外加上的,并不会起到什么固定、或者防止打滑的作用,纯粹是为了干扰对方视线。

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在舞台上为了增加观赏性,出现了很多红缨枪,而这样的影响就是,导致很多人以为古时候的枪都是红缨枪,然后出现了各种强行解释的理由,这是不对的。

为什么古代中国人在长矛上扎个红缨,而西方人却不扎?

这类问题很简单,类似的还有为什么东南亚的刀鞘是半面刀鞘,原因是气候湿润,雨水积在刀鞘要生锈。

那为什么外国长枪没红樱呢,因为他们的大规模战争很少,而且游牧民族少步战,没有血滑枪杆的经历。

为什么古代中国人在长矛上扎个红缨,而西方人却不扎?

主要是漂亮,矛进行表演的时候有个红缨漂亮,枪花抖的帅,哈哈,至于什么防止血流枪杆,可能有这个作用,但是肯定不是第一位的,因为枪开始就是高级军官使用的,枪有刃,威力比矛大,古代军官很重视装饰效果,红缨也有扰乱对方视力的作用,高级军官的枪的使用没有几次,杀不了几个人就换枪了,防止血回流肯定不是特别重要的。西方军官没有把矛进行装饰的原因,因为矛一般用一次就废掉了,平时不进行抖枪花表演,哈哈,西方也有扎红缨的枪,但是不是主流武器,你没有怎么见到。

红缨枪到底怎么起源的?唐朝以前没有红缨枪的,到了唐朝中期以后出现了红缨枪,红缨枪最大可能起源是戏剧里面的武生表演,因为唐朝是中国系统戏剧开始的时期,武生耍红缨枪比没有红缨的枪帅的多,所以逐渐枪加上红缨就是一种趋势了!

为什么古代中国人在长矛上扎个红缨,而西方人却不扎?

古代人在长枪上扎红缨,除了装饰外,还能防止血沿着枪头流到枪杆上,导致枪杆滑,还可以影响别人视线。

为什么古代中国人在长矛上扎个红缨,而西方人却不扎?

西方只有矛,而无枪。中国的戴(红)缨枪是单打独斗兵器,但不是全部都用红色,也有其它颜色的。而矛是团队战斗兵器。只有在队列军阵中使用才有威力。中国至少在秦始皇时代就已将矛和枪进行了分别。秦军的长矛阵,扫平天下无人能敌。秦长矛从来是不戴缨的。戴缨的只是枪而非矛。

为什么古代中国人在长矛上扎个红缨,而西方人却不扎?

扎了红缨的一般都不能再称为长矛,而是比长矛略短的枪。这种武器一般长度在两到三米之间,而长矛往往达到4米甚至7米以上,(小说里张飞的丈八长矛,按现在长度计算约4.15米)主要是用来列成矛阵,限制骑兵的冲锋。

而长枪虽然没有长矛那种长度,在对抗骑兵时也略显薄弱,但挥舞更加灵活,是一种可以在较小活动范围内克制刀剑等短兵器的武器。中国传统武术技巧里有很多专门的长枪招数,其中很多都源于古代军队的制式训练。由于长枪略短,所以扎中敌人时,敌人的血有可能顺枪杆流下,使杆打滑且难以抓握,所以装上由丝线或动物毛制成的缨,来阻塞血液流动。

而西方没有扎枪缨的原因,倒不是西方人智力不够,而是在西方军队中基本上没有专门使用长枪的部队。主要原因是中世纪以前的西欧地区,冶炼技术远不如东方先进,矿炉温度不足,一直无法炼出质量较高的长剑。所以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主力军队装备的多为短剑,士兵搏击大多为较量臂力,而不是技巧。为了更好,更全面地发挥臂力,西方军队还发展出了如链锤,钉头锤,鹤嘴锄这类更依赖力量的钝兵器。当西方冶炼技术能够炼出较长的长剑时,火枪已经问世了,自然也就无需再发展长枪这类兵器了。

而中国在春秋时代就已经能冶炼较长的青铜长剑,仅凭臂力已经很难在实战中占据优势,所以开始逐渐发展出了剑术,以及专门用于克制刀剑的长枪。即便是钝兵器,也更讲究技巧,比如相对西方同类更为轻便的鞭,锏一类。(大锤一类兵器只是我国古代的锻炼器械,或是评书中某些强者的专属兵器,其实基本不上战场。)

所以总的来说,古代的中西方,由于冶炼技术的差异,在兵器谱上各自选择了适于自己环境的科技线。西方军队中除了用于克制骑兵的长矛部队,和投掷标枪的轻步兵,几乎不再有使用其他长兵器的部队了。而那些长达6-7米的西方长矛...血怎么流也很难流到握手处,自然也就无需扎上缨了。

在下是喜欢探讨军事和历史问题的书生,欢迎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