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说“就怕小雪不封地”,啥意思?有道理吗?
老话说:小雪不封地,来年长工歇。
还有类似的是“小雪不冻地,惊蛰难开耕”。
这样的谚语意思很简单,那就是小雪的时候,应该天气已经非常冷了,即便是不下雪,土地也会因为天气寒冷而被冻住了。
如果小雪节气到了,天气仍旧非常暖和,土地并没有被封冻,那对农业是非常不利的。
古人都说,瑞雪兆丰年,冬天应该冷的时候,那就一定要冷,哪怕是不下雪也要冷。
天气变冷气温骤降,尤其是在下雪之后,能够有效冻死土地当中的害虫,同时给土地补充足够的水分,此外冬天的雪如同棉被,保护雪下的农作物种苗。
小雪被视作凛冬将至的象征,也意味着真正的寒冷天气即将到来。
在古人的传统文化当中,小雪这个节气的时候,那就应该天气变冷,甚至下雪,如果天气仍旧暖和土地没有被封冻,来年就很难准时进行农耕,那大家都直接歇息算了。
正所谓“小雪雪满天,来年是丰年”、“大雪小雪不见雪,来年灭虫忙不迭”。
冬天的时候,要是气候暖和,没有封冻下雪,那么到了第二年,肯定要发生病虫害,到时候什么都来不及了,这也是为什么古人觉得冬天下雪很重要的原因。
如果天气按照节气按时变冷,那么来年农事正常,肯定会获得大丰收。
古人就是害怕天气出现不正常的现象,出现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咱们的传统文化讲究天地人和阴阳平衡,只要有一个节气乱了,那么全年的天象都可能被打乱。
小雪大雪不见雪,小麦大麦粒要瘪!很多的农谚的确有一定道理,但并不能完全没错。
冬天的时候如果天寒地冻,的确有利于来年农作物生长,可以消除一定病虫害,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干旱之类,但并不能完全寄托希望于这种事情。
二十四节气是按照黄河流域的自然现象总结出来的,并非适用于全国各地。
像是我国长江流域、岭南、大西北等地,实际上并不完全适用于二十四节气,很多与此相关的农谚在这些地区,都不靠谱,南方到了小雪节气不下雪,甚至还挺暖和,是很正常的。
古时候的科学技术相对比较落后,很多的农谚就是日常生活的经验总结。
虽然来源于生活实际,但是很多的农谚都存在着偶然性,并不能完全作准,正所谓天象无常、天有不测风云,纵然是如今的科技,也很难绝对精准预测天象的规律变化。
而且不同于古时候的靠天收农业,现代科技进步,对于农业的干预能力强大很多。
古人害怕“小雪不封地”,是害怕出现很多的自然灾害,现代农业条件,对于大多数的自然灾害是有能力补救的,不至于像古时候那样基本束手无策,所以不要过度在意某些老话。
老人说“就怕小雪不封地”,啥意思?有道理吗?
导读:老人说“就怕小雪不封地”,啥意思?有道理吗?
冬季已经进入好多天了,具体来算的话是在11月7号立冬节气到来的时候就已经进入到冬季了。大家现在感觉到寒冷了吗?估计很多人还说,现在还暖和的很,并且还是秋季的干燥,晴好天气,出门穿厚衣服还是会出一身汗。不过,从农历年来看,现在还是在十月,十月有小阳春的升温回暖的情况,这也难怪到了立冬时节,还有些地方没有感觉到冬季潮冷的迹象。
说到冬季,真正变冷应该是降雪天气我们才能感觉到降温降水了,这是冬季寒冷的一个标志,那么,到底什么时候到了降雪时节呢?其实,二十四节气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了。
冬季有六个节气,按照先后顺应排列有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大家看到了吧,立冬之后就是到了小雪。可见,立冬只不过是入冬的过渡阶段,而到了小雪节气说明要开始降雪了,小雪降雪天气寒冷,那么,到了大雪之后就是雪花飞舞满天飞。
不过,小雪节气到来之后到底冷不冷,农民们心里是没有谱的。有句老话说“就怕小雪不封地”。
“就怕小雪不封地”这句农谚说的是在小雪节气到来的时候,就怕没有出现降雪冰冻的天气,也就是说的地面没有冰封,这说明地温比较高,土壤疏松,没有形成冻土封地。这也是说明在小雪节气到来的时候,天气应该是该冷而没有变冷,这是出现了反常的天气。
当然,农民们更期望小雪天气寒冷,老话说“小雪雪满天,来年定丰收”,这里说的是在小雪节气来临的时候出现了降大雪的天气,这里就是说明大雪满天飞,天气寒冷了,也是农民们预兆的“瑞雪兆丰年”吧,所以才有预兆的“来年定丰收”,即,就是说明在来年农作物生长非常好,是大丰收的年景。
当然,既然小雪寒冷好,那么,就自然比较怕在小雪节气出现暖和的天气。
为什么怕小雪不封地呢?我们来看看老祖宗是怎么说的:
“小雪暖烘烘,来年耕牛歇”
这里说的是在小雪节气出现暖和晴好天气,预兆来年春耕的时候耕牛都歇着了,说明春耕没有进行。具体来说:
“小雪暖烘烘”
这里说的是在小雪节气当天出现了晴好天气,这样的话,在大太阳的照射下,天气暖和。而这样干燥暖和冬季会是寒冷来得玩,这是要到春季才来寒冷,到了春季寒冷,土地封冻不春化,耕牛停歇。
“来年耕牛歇”
这里就是说明到了来年春季的时候,天气寒冷,地面冰封,春耕春播不能进行,耕牛也就停歇歇息了。
综上所述,人们真正怕的是在来年的时候春季天气寒冷,土地不能及时解冻。
老人说“就怕小雪不封地”,啥意思?有道理吗?
从今年的11月7日,也就是立冬节气开始,北方地区就算进入冬季了;不过,按我们山东省的地理位置来看,这还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冬天,因为现在的日常温度,仍然维持在4℃到14℃之间,中午有时尚能达到17℃左右。
到本月的22号,就迎来小雪节气了,在我们山东这边,小雪时节正是大白菜收获期,小雪不封地属正常现象。
俗语“就怕小雪不封地”,应当是指山海关以外的东三省吧!意思是说,该冷的时候不冷,该封地的时候不封地,这就属于气候不正常的天气,会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在我们山东省,大雪节气到来时,才开封地,此时,大白菜、萝卜等已收获完毕,藏入了地窖之中。田间的小麦以及播种时套种的菠菜也都停止了生长,在厚厚的积雪覆盖下安全越冬。
在我们这里也有句老俗话“大雪未封地,不过三两日”,意思是说,每当大雪节气到来,大地就开始进入封冻期,最晚也不会超过大雪节气后的两三天,这条经验在我们这个地区,还是非常准确的。
老人说“就怕小雪不封地”,啥意思?有道理吗?
老人说"就怕小雪不封地",恐有春来倒春寒。农夫不能既时耕,影响庄禾田园收。有雪降落地封冻,地里虫害也有灭。土壤湿度雪铺盖,来年保墒出苗好。现今气侯变温高,极端天气也出现。总体气温不象前,也有井水保丰收!
老人说“就怕小雪不封地”,啥意思?有道理吗?
农村俗语:“就怕小雪不封地”,啥意思,有道理吗?
说到“小雪”节气,它是立冬之后的第二个节气,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左右,即太阳到达黄经240°时,夜晚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北偏西。而小雪的到来,也表示着寒冬的开始,降雪量的增加。人们也从单薄的毛衣,逐渐换成棉衣棉裤,在应对冬季的到来。
“风萧萧兮易水寒”。马上就进入小雪节气了,按照往年的节气来说,这本该是下雪的时候,也是寒冷的日子。但是在我们北方这边,最近几天却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让人感觉到今年的冬天似乎来得要晚了一些。
对于“小雪”节气,老祖宗也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俗语,比如:“小雪下了雪,来年旱三月”,还有“小雪不见雪,大雪满天飞”,以及“小雪封地,大雪封河”等俗语。而俗语中,为什么老人认为“就怕小雪不封地”呢,我来回答:
小雪节气小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进入冬天以来的第二个节气,关于小雪,在民间也很重视,有腌腊肉,吃糍粑的传统习俗。那么小雪是怎么来临的呢?
根据古籍《群芳谱》记载:“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进入小雪节气后,天气逐渐从零上转为零下,降水也从雨水变成下雪,虽然降水量并不太大,不如大雪节气,但是地面已经逐渐结冻,天气也慢慢的变冷,故此这个节气人们把它称为小雪。
而小雪节气和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降水的节气,这在一年四季当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在古代,老祖宗将小雪分为三候:
一候,虹藏不见,
进入小雪节气后,北方地区不再下雨,变成了下雪的季节,因此天空中的彩虹也就看不到了。
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
小雪过后,天气的阳气逐渐上升,地面上的阴气下降,这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万物失去生机。
三候,闭塞而成冬。
小雪过后,天地也渐渐地闭塞,路面也封冻起来,故而也渐渐地进入了严寒的冬天。
所以这三候过后,长江中下游地区陆续进入封冻季节,一派“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初冬景象。而北方地区也逐渐进入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宏伟景象。
农村俗语:“就怕小雪不封地”,啥意思,有道理吗?其实这句俗语的意思很好理解,在“小雪”节气前后的这段时间里,也该是封冻、封地的季节。此时,北方大地一片灰色,和白色,而绿色逐渐隐去,寒冷也从此开始。
但是在此时的小雪节气里,如果还没有出现冰冻的现象,天气异常的暖和的话,这对于来年的天气状况和明年的庄稼收成也是不太好的。
那么为什么老祖宗就“怕小雪不封地”呢?
其实这和来年的庄稼收成有关,在古时候,种地没有现代的科学技术,他们都是“靠天吃饭”的,如果气候适宜,风调雨顺,那么在这一年,庄稼会有好的收成,农民也不会饿肚子。
但是如果在小雪节气前后,天气异常暖和的话,这对于粮食的收成不会好的,我们以小麦为例子来说:
当冬天太过于暖和的时候,小麦就生长得过快,并出现“串杆”的情况。
但是在此时小麦“串杆”并不好,因为真正的寒冬季节还没有来临,如果寒冬腊月来了,这“串杆子”的小麦肯定就会冻死,对来年的产量造成减产,所以也就有了老人常说的“麦不两旺”。
除此以外我们都知道,冬天有90天左右,如果在冬天这个季节出现“该冷不冷”的情况,那么明年很容易发生“倒春寒”,而倒春寒,是很容易对庄稼的收成产生影响的。
正因为如此,所以农村里的老人们更希望“小雪”气温冷,以度过一个正常的冬天。
关于小雪的谚语,在农村里还有很多,比如说,
“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收”,
“小雪无云大雪补,大雪无云百姓苦”,
“小雪大雪不见雪,来年灭虫忙不撤”。
而这些俗语无不例外地讲了,在小雪节气这一天,下雪的各种好处。
写在最后:现代的农业生产已经人工降雨化,大规模机械化,人工智能化,而农民们也不靠谚语来预测年景和庄稼的收成了,但是老祖宗就给我们的谚语却是有道理的,该冷不冷,不是好年成!其实一些农村俗语也是包罗万象的,对于天气的冷暖,庄稼的收成,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老人说“就怕小雪不封地”,啥意思?有道理吗?
这句俗语的意思有两层,一是指根据节气,立冬已半月,北方应天寒地冻,冰封(冻)大地,而此时地未冻住,冻牢,则表明气温偏暖,属气候反常。(实际历史已往发生过多次连年暖冬)
另一层意思是降雪少,地皮仍裸露在外,老人们认为冬天雪越大,土地越保墒,特别是避免冬小麦遭受春旱。
实际上,一是暖冬也不见得怎么不好,反而人生活比较舒适一点,免遭天寒冷冽,刮鼻刮脸,冻手冻脚。二是冬雪小造成对农业的影响是有,但是不一定很大,往往冬雪小,春雨足。待到春风携雨匆匆来。明年照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让我们满怀信心,寄望于2023年温暖美丽的春天应约如期微笑地向我们走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