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在末期为何会陷入财政困难?
明末财政吃紧,崇祯帝就想着让那些皇亲国戚、朝廷勋贵捐点钱救个急,结果好说歹说,那些过惯了好日子的勋贵们,就是没钱,包括崇祯帝的老丈人都如此。
他们真的没钱吗?当然不是,李自成大军破城之后,把勋贵们抓起来挨个拷打。
结果,从当初哭穷的勋贵们身上榨出来的金银财宝数量之多,令人瞠目。
明朝最终走向终结,财政困难是个很大的问题,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有人说是因为万历三大征导致明朝把钱花完了,这也很离谱,因为当年万历时期,光是修缮紫禁城与册封诸皇子、太子的典礼,以及修建皇陵的钱,就远远超过万历三大征的军饷。
崇祯后期,朱由检一直在犹豫到底要不要让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勤王,但是他实在拿不出所需的一百万两白银作为军饷,所以这件事一直被耽搁。
但同一时期,明朝东南沿海,却不断有白银从海外输入明朝境内。
崇祯十四年,大约有超过一百四十万两美洲白银,通过葡萄牙与西班牙人的船队流入明朝。
很多人以为明朝实行海禁,实际上明朝的海禁一直都断断续续,整体上明朝通过海上贸易,从海外赚取的白银数量还是非常惊人的。
即便是明朝晚期,北方战乱不断,东南地区的海外贸易依旧繁荣,按照《中国货币史》当中的记载估算,崇祯末期明朝国内的白银至少在2.5亿两以上。
一边是皇帝没钱凑军饷,一边是大量财富涌入,明朝出现如此怪异的情景,还有最终出现的财政危机,其实在明朝刚开始建立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祸根。
朱元璋是穷苦出身,他登基后就施行轻“徭”薄赋,因此明朝原本的农业税还并不算很高。
但是,害怕子孙后代过苦日子的朱元璋,恢复了分封制,将大量的皇室子弟分封到全国各地。
这些不从事生产,只会繁殖的皇族子弟,成为了后来明朝江山的一大蛀虫。
从前的朝代主要使用铜钱,宋代出现了纸币,元朝也大规模发行纸币,到了明朝,朱元璋时期同样开始大规模发行“大明宝钞”,然而当时又没有准备金的概念,宝钞的价值如何很难说。
刚开始还行,可后来宝钞越发越多,导致其价值一落千丈,朱元璋还没驾崩,大明宝钞基本上就跟厕纸没什么区别了,人们也很嫌弃。
于是在现实生活当中,人们日常生活主要还是使用金属钱币,比如铜钱跟白银。
咱们国家本土的金银铜矿数量有限,但是唐宋以来,海上贸易却非常兴盛。
明初还没那么明显,但是明朝中后期因为海上贸易繁荣,大量外来白银涌入明朝。
碰巧地理大发现,西班牙跟葡萄牙人从美洲掠夺了大量白银,跑到明朝购买丝绸、茶叶、瓷器等物品回到欧洲,后来的清朝也差不多,所以西方那时候将中国称作“白银帝国”。
明朝的法定货币是宝钞,可现实中大家主要使用的却是白银,这么一来,导致明朝大量的财富都集中到了那些手里握有大量白银的商贾手里,明朝国家的财政情况并不那么好。
白银大规模流入是好事吗?还真的未必,就好像现在不能随便大量印钞票一样。
明朝毕竟是农耕时期,生产力有限,过多的白银涌入,远远超过了明朝的实际需要。
货币在市场中的数量远远超过实际需求,这么一来就导致了大规模的通货膨胀。
通胀发生之后,产生的问题是非常复杂的,对于明朝来说,边防开支与其他方面的花销数额都在急剧上升,可偏偏明朝朝廷拥有的财富数量,并没有那么多。
遇到这种情况,明朝的选择只有两个,要么加税,要么就是增加货币的数量,但是由于大规模海外白银涌入,且不受明朝国家的控制,导致这两种办法都很难产生明显效果。
大量外来白银,早就把以宝钞为基础的明朝国家信用货币体系给击垮了,民间只认白银不认宝钞,明朝又不可能凭空变出白银,所以无法印钞解决问题。
至于征税,那就更尴尬了,代表东南沿海商人利益的东林党,带头反对加税。
明朝本身对于占据大量土地的宗室子弟、贵族就不征税,真正纳税的群体并不多。
东南沿海很多拥有大片土地的商贾,在朝廷里都有利益依靠,他们经常都拖欠朝廷税银,根本没打算还,如此一来,明朝只能不断去压榨那些本就贫困的农户们。
明朝的国家收入,主要来自税收、官营工商业与屯田,从明初开始,朱元璋就允许士族群体也就是那些朝廷里的人,不需要纳税,此外皇族宗亲也不用纳税。
好笑的是,这两拨人,占据着明朝绝大多数的土地。
在明朝的打压之下,明朝工商业发展远不如之前的宋代,商业税收入也大不如前。
所以,明朝当时的税收主要就是农业的土地税与人头税,几乎都落在底层百姓头上。
除了这些,明朝的收入还有朝廷专营的盐铁、白银开采、屯田,可这些对于开销庞大的明朝来说实在是没什么前途,到了后来,都已经被压榨得没办法继续压榨了。
明朝中期,朝廷勋贵、宗亲们想尽各种办法兼并土地,而他们手里握有的土地,都是不需要额外交税的,所以后来张居正改革,才会遭受强烈的反对。
东南沿海的商业繁荣起来之后,出现了大量的富商、大地主,拥有大量土地与财富。
这些人在朝廷中有很多的靠山,比如东林党人,为他们守护手中的财富。
明朝并不是缺钱,而是大量的土地与财富,都集中到了皇亲国戚、贵族与士族手中,真正贡献明朝国库收入的,反而是那些没什么钱的百姓,但他们就算被榨干,也填补不了明朝的窟窿。
可以说,明朝最终的财政危机根本上就是制度出现了问题,明朝朝廷无法有效掌握大量涌入的外来白银,又无法遏制土地兼并与财富集中,导致了最后明朝的崩溃。
明朝在末期为何会陷入财政困难?
明朝灭亡有很多原因,有人说是内外交困,内有流寇李自成,外有女真。还有人说是天灾,也就是小冰河时期,粮食大幅度减产。还有人说是宦官干政,东林党党争。实际上明朝灭亡是以上诸多因素造成的,但还有一点就是财政破产,说白了就是经济危机,大明王朝是穷死的。
明朝财政经济危机发生主要原因就国家正税单一而且过低,征收困难,而开支巨大。到了晚明养宗室就得消耗国家财政一多半是税收。明朝土地兼并严重,士绅无需纳税。土地税作为国家最基本和最大的资源和财富来源,逐渐向宗室和士绅手上集中,而且朝廷不加干预,所以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下无立锥。万里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绝对是当时最真实的写照。
赋税全部转嫁到普通人身上,而且随着税源不断减少,税率只能逐渐增加,农民负担逐渐沉重。农民除了等死就是造反。宗室的数量庞大。从太祖朱元璋开始算,派生了无数世袭罔替的藩王,制度上宗室不削藩,也不降级。除了不断增加一些造粪机器之外,真是啥也做不了。收十两银子,花100两,明朝肯定穷死。
而税率还不是明朝的主要问题,清朝雍正之前实施基本上也是万历朝的税率。但结果清朝府库充盈。那明朝为何缺银子呢,主要一个问题就是,地方基层统治失控,士绅官员沆瀣一气转嫁赋税,这就是朝政腐败。国家体系崩坏,皇帝无法在全国范围内调配资源。除此之外,还有就是明末开销巨大,剿灭李自成,萨尔浒之战。万历三大征,天启三大殿重修耗费五六百万。尤其是和女真多年的交战,消耗巨大,而且空耗钱粮,徒劳无功。
明太祖朱元璋最底层出身,税负最初并不高,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强调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的皇帝。但后来的皇帝,国家赋税逐步提高,但商税却始终如一。国家的所有的开支都靠土地税,自然是收不上来,实际上就是无非土地兼并、贫富分化。万历崇祯又是无道之君,财政破产也就正常了。再就是土地高度集中,兼并高达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土地,基本上还在皇族的手里。皇族是不用上税的。
税收土地,宗室和是封建王朝永远解决不了的顽疾。这是制度本身原因造成的的,任何一个朝代都一样,封建王朝到了末期,银子永远不够花。人口越来越多,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交税的却可能越来越少。这是历史一个大循环。谁也无法摆脱。最终气数已尽,无力回天。大一统王朝基本上都是200-300年的寿命,因为经济基础也最高也只能维持300年。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明朝在末期为何会陷入财政困难?
最主要的是,三个原因。
第一个,皇帝宗室蕃亲太多了,达致近百万人,都靠财政赏赐吃饭,吃穷了国家财政。尤其是福王,楚王,蜀王等蕃王,财富敌国,穷奢极欲。
第二个,政治腐败,大臣,武将贪婪无比,层层贪污,大量的资金,流入了个人的腰包。这从李自成进北京后,严刑拷掠出七千万两白银,可以看出,贪官捞取的财富,有多么的惊人。
第三个,天灾与辽东战事。明末,气候进入了小冰河时代,农业遭到了严重的打击,歉收厉害。灾民无数,甚至于人肉以食,触目惊心。加上,辽东战事绵延不绝,达二十多年之长。明军先后失掉了整个东北,部分河北。清军七次入关,大规模的攻城掠地,抢掠巨额财物。使明朝脆弱的经济,又遭到了一连串沉重的打击。进一步加剧了财政危机。
明朝在末期为何会陷入财政困难?
明朝,朱元璋瞎搞失去了铸币权,朱元璋设定的财政税收制度,造成中央财政收入有上限,明中央没有从经济发展中得到利益。在封建时代,皇室宗亲是带头的,他们都不愿意缴税,士大夫自然也不会愿意。士大夫不愿意,平民自然会想尽办法不缴税。剩下的没办法,不得缴税,承担赋税极重,逐渐破产,明去哪里收税?
明朝在末期为何会陷入财政困难?
这也不是明朝特例,每个封建王朝末期都会出现财政困难。
核心原因就是“封建体制”的局限性。
封建王朝的财政状态是“家财型”,即天下土地是皇帝一家的,税收就相当于百姓给皇帝“交租”,而收的“租”要用于皇帝家族及其仆人消费,也就是给皇帝一家消费,及官员还有“皇帝军队”的开支。
这种情况就相当于百姓花钱给自己找了个“主子”。百姓交钱给统治阶级花,百姓自己没有半分好处,这就促使百姓想方设法“逃租”,皇帝的仆人(官员)会想方设法捞钱,反正是皇帝的钱,不捞白不捞。
而现代国家的核心在主权,即民众组成一个机构(议会),这个机构征得民众的同意,强制向民众收取一定的费用(也就是税收)。这种经过民众的同意的征税,就会变得简单,低成本且可靠。
而收上来的税会用于服务民众的利益,这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另外在现代国家,收上来税如何收、如何使用等等。都是民众通过议会,制度契约,通过对契约的执行。而且这种契约执行与监察都有无数相关利益者盯着,就是偷偷搞腐败,也不会是封建王朝“公开式”的。
还有一点就是关于借钱。
现代国家如果没钱了,可以发行“公债”向民众借,因为在代议民主制下,借款人,纳税人,立法者这三重身份之间与利益在相当程度上是重合的,相关的财政信息就会透明公开,民众与政府之间具有高度的信任感。民众知道借出钱,不会不还。
而封建王朝统治者不存在“借钱”,因为全天下都是他,只存在皇帝从臣子那拿回自己的钱。皇帝就算“求”臣子借钱给他,臣子也不敢借,这就是崇祯的困境。
明朝在末期为何会陷入财政困难?
最近看了大明王朝1566,觉得海瑞说的有道理。主要就是王亲贵族大量的补贴,然后是士族不需要缴税。国家一大半的土地被兼并确不能收税,老百姓种着一小半的田却要缴纳全国之税。一旦打仗,朝廷就会加税,老百姓只好卖地,恶性循环,灭亡只是早晚的事。
结合雍正王朝看,清朝能延续至近代确实亏得雍正的改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