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五国伐齐,齐国被打的只剩2座城,为何齐国如此无能?
齐国:你没事儿吧?被其他五个国家围攻,我还能剩下两座城就不错了,还说我无能。
在五国伐齐之前,齐国那真的是到处搞事情,当时的战国七雄其他六个国家,基本上都被齐国得罪了一遍,而且连年的战争导致齐国元气大伤,实力大不如前,很难抵抗五国联盟的攻击。
原本在战国七雄当中,齐国算是相当强大的一个,不管是文化上还是军事上。
但是在公元前301年,齐闵王登基,齐国的命运迎来了转折,齐闵王继位那年,齐国就联合魏国与韩国,在垂沙之战中击败了楚国,迫使楚国向齐国低头。
当时的天下,实力最强的莫过于齐国与秦国,大致上也就是这两个国家在争。
而不同于一直隐忍等待时机的秦国,齐国的齐闵王是个非常急躁的人,他刚继位就迫不及待进行了大规模对外扩张,把持齐国的孟尝君也是个喜欢组织大规模合纵战争的人。
垂沙之战后没多久,韩国因为继承人问题发生内乱,齐国插手干涉韩国的家务事。
此后,齐国又联合诸国攻击秦国与燕国,还大规模进攻礼法地位非常高的宋国,在此期间,齐国也发生了一件大事,也就是著名的“田甲劫王”事件。
简单来说就是齐国的贵族劫持齐闵王,导致原本手握大权的孟尝君失势。
曾经把持齐国的孟尝君田文深受打击被迫出走,而获取齐国信任的苏秦成为齐赵燕三国的相邦,苏秦可一直都想着怎么把齐国给整垮,所以他大规模给齐国树敌。
本来齐闵王就到处得罪人,苏秦更是火上浇油,他不断挑拨赵国与齐国之间的关系,多次鼓动齐闵王派兵攻打曾经的盟友,这导致齐国越来越孤立。
那时候,中原非常富裕的宋国,成为了齐国、魏国与赵国争夺的焦点。
而齐国为了争夺宋国,屡屡进攻赵国,燕国怕齐国对付赵国后对付自己,所以站在了赵国一边。
只是在赵武灵王去世之后,赵国一落千丈,实力根本没法子与齐国相比,在齐国的进攻下毫无办法反击,而齐国在收拾了赵国之后,加速了对于宋国的吞并。
最终,齐闵王将宋国收入囊中,而这种行为直接给齐国带来的灾难,因为战国时期的诸侯们,对于灭国之战,是非常忌惮的,这也是诸侯们约定俗成不能逾越的规矩。
任何一个诸侯,发动了对于其他诸侯国的灭国之战,就会招来其他诸侯们的联合进攻。
本来齐国到处惹是生非,六国乃至周天子都被其侵扰,引起了其他诸侯们的强烈不满。
由于多年的对外战争,齐国的国力当时消耗过甚,已是到了强弩之末,在拿下宋国不久后,秦国与赵国就趁机攻打齐国,夺取了大片土地,作为日后攻打齐国的根据地。
齐国还没有恢复元气,除了楚国之外的其他五路诸侯就组建了联盟,对齐国发起了围攻。
五个打一个,这实力对比原本就非常悬殊,结果齐国内部又君臣不和,开战的节骨眼上齐国的将领跑路,齐闵王胡乱发号施令,赏罚不分,本就心里没底的齐军士气低落,更加消极应战。
五国联军基本没费什么工夫就攻破了齐都临淄,齐闵王出逃。
毕竟打齐国的是五个诸侯,而且还包括了秦国、魏国这样实力强大的诸侯,齐国本身因为常年战争元气大伤,又碰上个不靠谱的国君,还能剩下两座城,齐国没彻底消失就不错了。
战国时期五国伐齐,齐国被打的只剩2座城,为何齐国如此无能?
并非齐国无能,而是五国攻齐,也可以说是举世攻齐,齐国再怎么强大也架不住这么大的攻势。齐国一直是东方最强盛的国家,春秋从齐桓公开始九合诸侯,称霸中原。并且,齐国在六国中名声最好,人缘最好。但是从齐威王以后就发生了变化。
齐国三世霸主,国力蒸蒸日上,先与楚争霸,再与秦争霸我们将视线放在五国伐齐的齐国背景,是否齐国真的那么无能?从祖上三代开始,主要是齐威王、齐宣王、齐闵王。
齐威王是战国时代的霸主级人物,整顿吏治,积极纳谏,以邹忌为相治内政,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对外攻伐。公元前335年桂陵、公元前341年马陵两场大战,魏国精锐损失殆尽,天下霸主归齐。同时,因为援救赵国、韩国,赢得了两国的友谊。公元前331年,齐威王和魏惠王在徐州会盟,史称“徐州相王”。
到了齐宣王时代,宣王实行霸道政策,齐国依旧是东方的霸主。宣王是个狠人,不要美女王后,娶了一个有才华的丑后钟无艳。宣王不算明君,但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齐国在他手下得到了更快的发展。但是,他犯了三大错误,而这三大错误变成历史遗留问题,最终在齐闵王时代成为导火索,发生了五国攻齐这一历史重大事件。
第一大错误:与燕国结成死仇
在公元前314年趁燕国内乱,派匡章攻破燕国,燕王被杀,占领了燕国。又因军纪败坏,在五国的压力下被迫撤军。从此,燕国与齐国在齐桓公时代建立的蜜月期告破,双方结下了生死之仇。
30年后,燕昭王学习了勾践的卧薪尝胆之苦,终于派出了上将乐毅倾全国之力,联合其他四国,进攻齐国。可以说,五国攻齐,燕人最积极。
第二大错误:齐楚联盟破裂
齐国是东方的大国,楚国是南方的大国,两者利益瓜葛不大。公元前314年,两国结成攻守盟约,成为当时最强大的组织。秦国想要进军山东,这一大组织就成了心腹之患。秦国派出了著名的外交家张仪,以六百里的土地换楚国背弃齐国,楚怀王傻乎乎的信了,导致了两国的盟约破裂。事后,楚国发现被秦国骗了,跑到齐国去齐宣王恢复盟约,重归于好。齐宣王可能气在头上,心里受伤,就没有同意。楚国也是要面子的,既然不能成战略伙伴,大家都打你,我也来参与。
第三大错误:坐视秦国的强大
齐宣王是一个很在乎名声和地位的人,当时山东五国在苏秦的推动下,建立了合纵联盟。就因为没有推选他为盟主,气得不干了。导致了公元前318年五国攻秦大败,走上了割地赔款之路。此时,秦国尚未成长起来,正是扼杀于摇篮的好时候。宣王短视,而秦国不一样,它不讲道义,趁你病要你命。这是他参与五国攻齐的主要原因,消耗当时最大对手的国力是一大战略计划。结果,齐国经历了这场劫难,并没有浴火重生,而是迅速地走了下坡路。
到了齐闵王时代,齐国是彻底招人恨了。因为齐闵王这个不安分的主,再加上善权谋的孟尝君,还有能征善战的名将匡章,可谓是春风得意,随意攻伐各国,最后全部都成为了敌人,他可能是战国最拉风的人物。我们不妨看一下他招惹诸国的大事迹:
楚:齐国联合韩、魏大败楚军,楚国成为齐国的小弟
韩:公元前304年,韩国太子死了,齐国联合魏国干涉韩国内政,另立君主。
公元前294年,齐赵联军攻韩,齐韩军事联盟告破。
秦:公元前298—296年,齐国孟尝君联合五国攻秦,攻破函谷关,秦国被迫求和,归还韩魏城池。
宋:公元前295年,齐国攻宋,收到诸国阻挠告终。
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彻底成为了举世公敌。
赵:公元前286年,齐、赵为了争夺宋国控制权,赵国战败,两国彻底撕破脸。
魏:新仇旧恨一起算。新仇是分赃宋国不均,旧恨是齐国把魏国称霸打落神坛。
三大关键人物的推波助澜,步步惊心除了齐国自身原因,还有三个主要关键人物,一起促成了这场大战。他们分别是燕国上将军乐毅、燕国间谍说客苏秦、魏国相孟尝君。
乐毅是当时著名的军事家,同一时代没有可以匹敌的人物。他凭借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当上了五国联军的统帅,连下齐国七十余城,可谓是实际行动的执行者。
苏秦是战国时代著名的说客,他对于齐国来说,就是燕国的间谍。他主要干的事就是瓦解齐国的盟友。比如挑拨齐国与赵国、齐国与韩国,造成了齐国的孤立。在济西之战前夕,齐闵王终于发现了苏秦的间谍身份,将其车裂而死。
孟尝君是战国时代四大公子之一,在他的时代,没有一个贵族可以与之抗衡。在玩权谋上,没人能比得上他。可惜的是,在发生了田甲劫王事件,孟尝君被迫出走魏国,从此与齐国决裂,公然组织了这次五国伐齐事件。
五国攻齐的过程其实,齐国军队并不弱,也有触子、达子等名将,依旧有和联军抗衡的资本。可惜,齐闵王刚愎自用,不懂军事,又赏罚不明,军纪混乱,最终导致齐军大败。后来,又误信楚将淖齿,结果被杀。幸好,天不完齐,有了一位力挽狂澜的人物—田单,以火牛阵破了燕军,收复了齐国。这也是因为两大原因,一是燕国明主燕昭王去世,二是上将军乐毅被迫出走赵国,联军涣散。
公元前285年,秦魏韩三国占领齐国宋地,赵国占领齐国灵丘,拉开了五国攻齐的序幕。
公元 前284年,五国正式全面进攻齐国,济西之战,齐军二十万大军一败涂地,联军仅半年就攻克70余城。
公元前283年,齐国大臣杀死楚国驻齐的主将淖齿,立齐襄王,齐国开始进入防御阶段。
公元前279年,齐国赢得了即墨保卫战,由防御转为进攻,随后在齐国各地国民响应下,光复了齐国。
公元前274年、271年,赵国两次进攻齐国,第二次主帅是著名的蔺相如。
公元前270年,秦国进攻齐国。
公元前221年,秦灭齐,齐国彻底灭亡。
五国攻齐后的齐国命运五国攻齐可以说是战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齐国从此丢掉了称霸中原的雄心壮志,此后长达半个多世纪,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这半个世纪,秦国不断蚕食三晋、楚燕,而齐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于赵国等国求救丝毫不理睬,甚至秦灭六国,也不出兵相助。这个东方日不落帝国从对外扩张的霸主、积极参与国际大事的救火队队长,到冷酷无比,隔岸观火的旁观者。你们伤我,我自己找个山洞舔舐伤口,从此风轻云淡。
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国名将王贲兵临淄城下,齐襄王的儿子田建投降,随后被饿死。秦末,齐王建的弟弟田假被齐人拥立为齐王,后来被项羽去所杀。齐王建的孙子田安被项羽封为济北王,后来被田荣所杀。但是,田安这一支后代改姓王氏,经过家族五代的经营,出了王莽,取代汉朝,建立新朝,齐国田氏家族终于当上了真正意义天下霸主。
战国时期五国伐齐,齐国被打的只剩2座城,为何齐国如此无能?
战国时期,正处于巅峰状态的齐国,居然瞬间被打得几乎灭国,令人瞠目结舌。
非常之事,待非常之人。
燕国君臣在这个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堪称古代谋略的经典之作!
复仇!复仇!齐国曾趁燕国内乱,几乎灭燕。在燕国烧杀掳掠,侮辱燕家祖先!
燕昭王咬牙切齿,立志复仇,他和他的同事们,忍辱负重,开始了一段令后人拍手称快的复仇之旅。
想复仇,当然要做好自己!因此,燕昭王励精图治、恢复国力。燕国招募了邹衍、乐毅、辛剧等人纷纷来投,人才鼎盛。他们击败东胡,在东北方向拓地千里,坐拥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等地。随后,他们又在乐毅的辅佐下,进行军事改革。不久,国家殷富,士卒乐战。
但是,由于总体国力的差距,要复仇齐国这样的大佬,仅仅“做好自己”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需要:外交的力量!
机遇!可是,想和齐国玩外交战,真的机会不大。因为,齐国的孟尝君,也是一位外交大师,他曾领导合纵攻秦,在诸侯中威望很高!
不过,臣子在诸侯中威望高,齐湣王是不开心的,于是,两人闹僵了。孟尝君试图“劫王”失败,退出了齐国的政治舞台。
当然,孟尝君这样的人物是不怕找不到工作的,他立刻就跑到了魏国为相。成了燕国人民的好朋友,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齐国!
忽悠齐国去干傻事!想让大家都和你一起去讨伐一个人,最好的办法,是让他做一件让大家都无法接受的事情!
这件事,就是灭宋!
宋国虽然当时已经是个中等诸侯,但因为地理重要、经济发达,是天下大国们争相想要的,当然,如果自己拿不到,也不能让别人去要!
怂恿齐国去独吞宋国!成了燕国此后外交阴谋家们的主要任务!
1、拆散秦齐联盟;
对当时复仇最为不利的,是当时的外交风向。
当时,曾经的超级大国魏、楚,都已元起大伤,只有秦国和齐国一西一东,势均力敌。
前288年,两国相约一起称帝。“东帝”、“西帝”,秦齐联合一起!
“秦齐不合,则天下无忧”。这是当时其他诸侯的普遍看法。可是,要想拆散他们,还得有能人!
燕国老苏(有的说是苏秦,有的说是苏代,反正是老苏),看出了秦齐联合的破绽。齐国一直对宋国念念不忘,而秦国反对齐国灭宋,让齐闵王很不爽!
老苏指出之:宋国太重要了,所以,不但秦国反对,天下诸侯都会反对!
所以,最好的办法,让秦国和诸侯们搞起来,这样他们就没力气来管我们灭宋这档子事了!
所以,齐国牵头,发动大家一起去打秦国吧!发动起来后,我们再去把宋国灭了!
好主意!齐国和秦国翻脸!
2、拉拢秦国
五国合纵形成后,燕国怕齐王太冷静了,还不去灭宋,于是主动提出出兵两万,前去支持齐国灭燕!
随后齐国两次出兵讨伐宋!
可是,一则由于宋国此时太子上位,和得人心,一方面因为秦国和其他诸侯的强烈反应。齐国在久攻不下后,都撤军。
就在齐伐宋时,秦国收到一份史诗级大礼包:一起干齐国!
原因是这样的:齐国讨伐宋国后。老苏开始挑拨各国和齐国的关系。
秦国当然反对齐攻宋,因此,想要干涉,被齐国排除的苏代制止!显然,这次老苏的“制止”,是和秦国说明了合纵攻秦的真相,把秦国也一起拉下水了!
苏代先在齐国吹风,说赵、魏可能要倒向秦国了,我们得快行动,先联合秦国!
随后,秦国跑出来,说,我们不干涉你灭宋了!你让我们去打魏国好不好?
搞定!齐王终于以为自己可以安心灭宋了!
万劫不复,开始了!
3、燕国的隐忍,使得齐国放松警惕
在这个过程中,燕国的隐忍,使得齐国犯下了一系列致命错误,影响了后来的战争进程!
在燕国派兵两万帮助齐国讨伐宋国时,齐王居然在和宋国媾和后,无礼杀掉了燕军主将!
燕王居然不敢吭声,只是派人来低声下气道歉,我们用人不当,惹您生气了!对不起!
此事后,齐国开始看轻燕国,在齐燕边境的防御松懈!(《吕氏春秋》,认为这是齐国后来一系列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
随后,为了加强攻宋力量,又不断从赵齐、燕齐边境抽掉兵力,边境防御力量更薄弱了!
直到秦国开始联络大家一起伐齐时,燕昭王也是“扭扭捏捏”,一声不吭,其隐忍,可谓做到了极致!
4、五国伐齐联盟组成
齐国灭宋后,声势极大,甚至有威胁周天子的嚣张气焰!
此时,秦国跑了出来,联络各国,齐国太嚣张了,我们一起去搞他好不好?
这个号召符合大家利益,但要组织起来,也不大容易,毕竟,刚还在一起伐秦,突然要所有的兄弟掉头跟着伐齐,是名副其实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不急,有燕国呢。燕国没有表态。
不过,在燕国的卧底,在齐国做相的老苏却没闲着,他一方面继续强调燕齐睦邻友好,一面在做着收尾工作:拆散赵、齐。此时,赵国正式赵武灵王变法时期,国力强大,而支持齐国的李兑在做相,一旦赵齐联合,依然不好打!
在完成离间赵齐关系后,五国伐齐的形势已经形成!
济西大战前,苏代打掉了齐国的信心
齐毕竟是超级大国,不好打!
为了买份保险,苏代做了一个优秀间谍的最高境界——当个卧底元帅!
当时,秦国率先发起了对河东的进攻,随后,燕国也开始出兵。为了对抗燕国,苏代自荐,自己做了主帅。
结果苏代连续两次带兵故意打大败仗,损失数万齐军!
不要小看这些小败!当时,齐国攻宋三次,又败于秦、两败于燕,常备军的精锐消耗很大!对军心士气的打击也很大!
济西决战,一战摧齐济西之战的记载,十分简单,简单得令人目瞪口呆。
齐闵王派人和齐军主将触子说:如果你们不努力作战,我就杀了你们全家,掘了你们祖坟!
触子十分气愤!与敌人作战时,就鸣金收兵,自己单独逃跑,引发了全军崩溃!
随后,达子率军继续抵抗!达子希望齐王发些奖金,振奋下人心!结果,齐王毛都不给,还大骂了一段!达子军的士气又低落了!
随后,达子军也在战斗中一触即溃!
齐军主力被歼!
从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看出两点。
1、齐国的士气有问题!
齐王在开战前看出士气有问题,才威胁触子;达子看出有问题,才要求发钱激励一下!
这说明,齐王在政治上陷入了失败!军事上的失败还可以挽救,政治上的失败,就无能为力了!
由于齐王与德高望重的孟尝君的撕逼,很可能已经引发了许多国内贵族的不满。而由于前后三次伐宋后,又立刻与各国开战,穷兵黩武,也不得百姓人心!
而前期河东战场与秦军的交战,以及前期两次与燕军的交战,也折损了精锐和士气,因此,面对强敌,失败主义的情绪已经蔓延开来!
在这种情况下,齐王不但不安抚,反而以强横无礼的方式来对待军队主要将领,是灾难性的!那些举动的字里行间,透露着对将领的不尊重和防备。大王不尊重将领,士兵们又怎么会敬畏将军呢?
2、齐军组织仓促
在《吕氏春秋》中认为,齐国在燕、赵边境的防御松懈,是齐国后来失败的主要原因。
从此战的组织来看,很有道理!由于齐军在燕、赵的防御松懈,使得联军很快逼近齐国的核心区域,齐军只能仓促组织在济水进行防御!
士气不高,外加组织又不充分,再遇到齐湣王这种不懂的安抚的君王,齐军“轻而易举”输掉这场决定性战役,不足为奇!
一路平推,大举破齐济西之战后,齐国已经基本进入了崩溃状态。
为何呢?
1、无险可守。合纵势力也曾多次伐秦,但秦军打不过,退守函谷,就基本可以安全了。但山东半岛就不同了。他的地形有点像在一个碗里放一个馒头。山区都集中在中部(貌似还都在鲁国),四周全是平原。不是没有山,只是,这些山起不到战略防御的作用!
所以,乐毅一股作气把齐国推了一遍,随后田单反攻时,又一鼓作气把齐国推了回来,短短的几年,刷两道墙,这也可谓是一道奇观。
2、乐毅冷静地处理诸侯关系
联盟作战,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心不一。
人心不一,也多是利益分配的问题。尤其是在分赃阶段,出了问题,大家反目成仇,大打出手,是常见的。
因此,在进入“分成果”阶段时,盟军主将就不能只是战阵之能了,就必须具备协调利益的外交才干了!
首先,乐毅遣返了秦、韩两军。这两个国家与齐地相聚较远,分不到土地。不如以重金酬谢,好聚好散,留下作战,不但对打击齐国意义不大,而且容易引发冲突。
随后,分诸侯军。赵国攻中山故土,魏国攻宋故土,齐攻齐国本土。联军各部都分头去取自己的利益!
因此,齐国这块这么大的肥肉,居然眼看着要被燕国独吃,却没有任何诸侯出来干涉。这可以说,是春秋战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乐毅和他的燕国同事,不愧超级外交家!
3、先集中造势,再分军势如破竹;
在济西大战后,剧辛曾认为:燕国吃不下那么大的齐国,我们应该趁机占他边境一些地盘就好了,不要追击了!
可是,乐毅却认为:齐国现在政治混乱,人心不附,如果我们加强打击,敌人一定会出内乱!如果让敌人缓过神来,加以安抚,齐国那么大,我们连边境都保不住!
于是,先集中兵力,攻取临淄,然后,分军五路,分头追击!在六个月时间内,几乎攻取了齐国全境(除了即墨和莒)!
而齐国与果然如乐毅所预料的,发生了内乱,齐湣王被假装来援的楚国杀害,齐国内部乱得一团糟!
4、乐毅的攻心术。
以小吞大,光靠打是肯定不够的。利用政治攻势配合是关键。
而齐湣王“百姓不附、宗族不亲、大臣离心”的政治遗产,又给了他们乐毅极大的空间!
乐毅采取了5个举措,争取齐国贵族:
(1)、禁止劫掠;(2)、恢复齐国管仲士气的旧政;(3)、祭奠齐桓公、管仲等齐国先贤;(4)、拿出二十多个燕国的邑给齐国贵族;(5)、封了一百多个齐国贵族为燕国爵位。
在军事打击和政治攻势的配合下,在妥当的外交安排下,看似弱小的燕国获取了灭掉强齐的历史性机遇!
至于后来一直久攻不下即墨和莒,其实很正常。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当时的燕国灭齐没有遭到外界的反对,而燕国也逐渐获得了齐国民众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孤城不守,齐国两城攻破是早晚的事情。
可惜的是,乐毅能争取敌国人心、照顾好友国利益,却没有办法搞定自己的君王。在燕昭王死后,燕国换将,终于一败涂地!
总的来说,齐国富庶,以此为资,可以争雄天下。但齐国无险,以此为凭,不足以防御强敌。因此,齐地诸侯,尤其需要重视外交,确保自己的安全形势。
燕国君臣正是利用了这个特点,巧妙利用齐王争雄天下之心,使之开罪天下诸侯,强弱易势!在开战前,就已立于不败之地,是先胜而后求战的经典操作!
随后,乐毅伐齐时,他照顾好诸侯利益,果断进军,其把握时机,果断发起战略追击,势如破竹之势,为后世兵家多次引用(如晋灭吴之战、隋灭陈之战)!
燕国君臣在此战中的操作,绝对是古代谋略的经典之作!
战国时期五国伐齐,齐国被打的只剩2座城,为何齐国如此无能?
齐国无能是假,齐湣王作死是真!
烽火连绵的战国时代,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貌似是山东诸国合纵攻秦。其实不然,东帝齐国也曾被列国群起攻之——个中缘由,还要从燕国的“子之之乱”说起:
燕国历来贫弱,为改善生存环境,燕易王姬哙年老昏聩,信奉“禅让”之制,并于公元前314年废掉了太子姬平,将王位禅让给了当时的燕国相国子之,自己也向子之称臣。
这一禅让不要紧,燕国乱起来了。太子姬平与子之不共戴天,双方互相攻打,造成数万人死亡,燕国百姓苦于内乱,处境也愈发凶险——齐国坐不住了,当时齐国在位的是齐宣王田辟疆。齐宣王采纳孟子的建议,以孟子的学生匡章为将,领十万重兵攻向燕国。燕国百姓因为对燕国朝野失望至极,故而开城迎接齐国军队,齐军没费多少力气,就占领了燕国都城蓟,杀死了燕易王姬哙和子之。齐军在燕国境内大肆烧杀抢掠,遭到燕国百姓的强烈反击,只好撤军回国。
公元前312年,赵武灵王赵雍派兵拥立燕国公子姬职回国继位,史称燕昭王。
燕昭王在位期间,任用乐毅、剧辛等贤良大臣,发展国力,厉兵秣马,时刻不忘攻齐复仇。
公元前301年,齐宣王去世,其子田地继位,史称“齐湣王”。齐湣王在位初期,齐国国力空前强盛,曾连败楚、魏、赵三国。此后,齐湣王又采纳苏秦计策,联合魏、韩、楚、赵等国攻打秦国,实力强大的齐国受到各国依附,使秦国非常不安。同时,齐湣王的穷兵黩武,也使齐国百姓怨声载道。
公元前286年,齐湣王趁宋国国内动乱,派兵攻占了富庶的宋国,企图独吞,引起各国的不满。
此时,之前饱受齐国欺凌的燕国经燕昭王励精图治,国力大增,燕昭王乃与乐毅商议伐齐之事。乐毅认为齐国底蕴深厚,不是燕国一个国家能对付得了的,所以劝谏燕昭王联合诸国共同伐齐,得到燕昭王赞同。
一番活动之后,各国纷纷出兵,燕昭王以乐毅为主帅,动员全国可战之兵攻向齐国。
燕、秦、赵、魏、韩五国大军压境,齐湣王派大将触子统齐国大军御敌。联军势大,不可力敌,触子于济水与联军对峙,双方僵持不下。骄矜的齐湣王以灭触子九族相要挟,督促触子迅速出战,触子心灰意冷,无心御敌,齐军被联军杀得惨败,触子销声匿迹。
初战不利,齐湣王又以达子为主将,继续抗击五国联军。达子才能平庸,远非乐毅对手,齐军再次遭遇惨败,主将达子也战死沙场。联军势如破竹,一举攻占齐国七十余城,齐湣王吓得逃出了齐国,后死于楚国楚国大将淖齿之手。
伐齐之战,燕国得以一雪前耻——这是燕昭王毕生宏愿。公元前279年,雄才大略的燕昭王去世,其子燕惠王继位。燕惠王与乐毅素来不和,又听信谗言,在继位不久之后,就撤掉了乐毅的主帅之位,由骑劫接任,乐毅投奔赵国。
齐国终于在危急存亡之际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春!齐国宗室之后田单以即墨为据点,出火牛军大败燕国军队,骑劫战死,五国伐齐落下帷幕!
五国伐齐,源于齐湣王无道,如日中天的齐国,自此元气大衰,再无力与秦国并肩称霸!
战国时期五国伐齐,齐国被打的只剩2座城,为何齐国如此无能?
非是齐国无能,战国时期的大国一共就七个,其中五个都抱团攻打齐国,这样的攻势不说齐国,就是不可一世的大秦也扛不住,只得退守函谷关啊。
齐国是诸侯中的老牌大国了,自武王伐纣后,齐国太公姜尚就立志把齐国治理好,经过历代齐侯的励精图治,齐国立足海边,利用好渔业和盐业这两大支柱性产业,逐渐一统山东境内的诸侯,成为春秋时期最早称霸的国家。到了战国时期,齐国更是与秦国并称东西二帝,可见其实力之强大
可惜人有钱就会犯错,齐国势力强大了,就有点飘了,居然吞并了各个大国都想要而不敢要的天下首富宋国,这一下,齐国彻底成了诸侯的众矢之地齐国本就是东方大国,在三晋和秦国争斗过程中算得上渔翁的角色。齐国灭宋之后,燕国一直主张伐齐,此时燕国挑头,秦国合作,三晋支持,只有南方的楚国还处于中立状态。自此五国伐齐一拍即合,由燕国乐毅作为统帅开始灭齐大战。能够说列国都从伐齐中获得了土地、城池、人口这些实践利益,而秦国则经过协同伐齐,将一个足以与自己抗衡的大国完全打趴下,获得利益其实更大。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战国时期五国伐齐,齐国被打的只剩2座城,为何齐国如此无能?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纵横捭阖。在经历了齐威王时期的邹忌改革之后,齐国一跃成为雄踞东方的大国,并在马陵之战中彻底击溃战国前期霸主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中的顶级强国,与秦、楚两大国并列天下。
公元前301年,秦将庶长奂、齐将匡章、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率领四国部队进攻楚国。最后齐将匡章选派精兵乘夜突袭楚军,在沘水旁的垂沙获得大胜。垂沙之战后,楚国遭受挫败,战国形势逐步转变为秦、齐东西两强并立的局面。然而经历了威宣两朝之后,正处于巅峰时期的齐国却在齐湣王时期遭遇重创,在燕将乐毅的统领下被五国联军打的仅剩莒和即墨两座城池,几近灭国。那么为何魏、楚,乃至长平之战后的赵国遭到重创之后,还能留存一定的实力与列国周旋,而齐国为何却输得如此之惨呢?
齐王刚愎自用,君臣失和五国伐齐,其中牵头的是一直被齐湣王所轻视的燕国。原来早前燕国内乱,齐王曾派兵前去镇压,却意图鸠占鹊巢、伺机兼并燕国。齐军在燕国烧杀掳掠、侮辱燕人祖先的行径彻底激怒了燕国人。为了复仇,燕国励精图治、上下一心,恢复了国力。在燕昭王招贤政策的吸引下,邹衍、乐毅、辛剧等人纷纷来投,人才鼎盛。而此时的齐国却在齐湣王的统治下,朝局混乱、人才匮乏、国力日渐衰退。
齐湣王刚愎自用,对朝中大臣和宗室王族并不信任。当时齐国的相国叫田文,是齐国宗室中人,以养士出名,被尊为孟尝君。然而田文在列国之中最为出名的还是他非凡的外交才能。他曾率齐、魏、韩三国联军大败秦军,并攻破函谷关,是“合纵”方略横空出世以来,最为成功的一次行动。不仅如此,孟尝君在齐国国内的名声亦十分高涨,以至于天下知齐有孟尝君,而不知有齐王。齐湣王感到了田文对自身权势的威胁,因而借田甲挟持案,嫁祸田文。为了避祸,孟尝君前往与之较好的魏国为相,并成为了燕国的朋友。如此以来,齐湣王无形之中也就削弱了齐国的外交能力。
秦齐联盟破裂,外交失策失去了孟尝君的齐国,并未在齐湣王的率领下取得任何长足进步,反而屡出昏招。当时天下格局形成秦、齐两强并立的态势,两国之间势均力敌。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与齐湣王约定一起称帝,即秦王登基为“西帝”、齐王登基为“东帝”,就这样秦齐两强联合在了一起。
“秦齐不合,则天下无忧”,在当时其他诸侯的眼里,一个强大的秦齐联盟,就像一片巨大的阴影笼罩在大家的心头。拆散秦齐联盟,是当时其他诸侯普遍的看法和首先战略目标。当时齐国始终想要吞并邻近弱小却十分富庶的宋国,却招致各方的反对,其中就包括了秦国。宋国富饶,宋都陶邑更是当时天下的商贸中心。因此大家十分惧怕齐国吞并宋国之后,势力膨胀。为此燕昭王派出苏秦(一说苏秦之弟苏代)游说齐湣王,建议齐王褪去帝位,以此为诱饵发动诸侯们一同伐秦。这样当列国与秦对垒起来之后,齐国再趁机灭宋,便可一举功成。齐湣王轻信了苏秦的话,彻底与秦国翻脸了。
燕国忍辱负重,策略得当此时的燕昭王,就仿佛重演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旧事一般。当年吴国伐越之后,越王勾践在吴王夫差面前卑躬屈膝、忍辱负重,终于得以获释回国。此后吴国北上争霸中原,越王勾践派遣一部分越军随行助战,消除夫差心中疑虑。最终,勾践率三千越甲北伐灭吴,一战功成。
燕昭王在五国合纵之势形成之后,为消除齐湣王心中疑虑,主动提出出兵两万,前去支援齐国灭宋。齐军讨伐宋国并不顺利,期间曾与宋媾和。然而就在齐王与宋国媾和之后,发生了一件让人震惊的事情,齐国居然诛杀了前来助阵的燕军主将。然而燕昭王得知之后,不仅没有予以谴责,反而遣人入齐赔礼道歉,卑微之极。此后齐湣王逐渐看轻燕国,松懈了在齐燕边境的防守,开始不断从齐燕、齐赵边境抽调兵力,加强对宋国的进攻力量。如此以来,齐国在北方边境上的防御力量,就显得十分薄弱了。最终齐国彻底激怒了秦国和其余列国,在排挤掉赵国亲齐反秦的李兑,完成对赵齐关系的离间之后,燕国正式跳反了。
齐军士气不稳,内部丧乱当时齐军久攻宋国,终于有所战果之时,五国反齐联盟却已经形成。当时秦国率先发难,向河东地区发起进攻。随后燕国自北境出兵伐齐,拉开了复仇的序曲。此时的齐军在燕国间谍的刻意破坏下,故意打败仗,损失了数万齐军精锐。齐国三次攻宋、后败于秦、又两败于燕,虽然都是小败,但对齐国精锐的消耗、对军心士气的打击却是十分巨大的。
济西之战前,气急败坏的齐湣王面对骤然糜烂的局势不仅束手无策,反而派人威胁到齐军主将触子,扬言如若齐军作战失利则诛杀他们全家,并且要掘他们的祖坟。遭受此等羞辱之后触子十分愤怒,于是在与敌军作战时就鸣金收兵独自逃跑,引发全军崩溃,以此报复了齐湣王。随后齐军主力由达子率领,想要振奋齐军士气的达子请求齐王犒赏三军。然而齐湣王不仅一毛不拔,反而辱骂了达子一番。如此以来齐军士气愈发低落,在战场上一触即溃!济西之战后,齐军主力部队遭到全歼,再难阻挡敌军前进的步伐。
乐毅安排合理,步步为营其实在五国伐齐之战中,齐军仓促的防守和低落的士气固然是联军进展顺利的重要因素,但是五国联军超高的协同作战同样重要。齐国不同于秦国,齐地大多地处平原和丘陵,无险可守,没有秦国函谷关那样的天然关卡。因此一旦齐军主力崩溃之后,战术上再无太大困难。只是联盟作战,人心不一,往往会因为利益划分不均而出现纰漏,最终导致敌人翻盘。作为联军诸主将的乐毅,冷静地处理了诸侯之间的关系。他首先遣返了秦、韩两军,给予两国重金酬谢。这一方面是因为两国距离齐国甚远,难以获得土地;另一方面是由于秦国强势,不能给予过多战利品以滋长其势力,而韩国则在楚国的胁迫下退出了盟约。随后乐毅有安排联军各部分别攻打分配给自己的利益,其中赵军攻中山故土、魏国攻宋故土、燕国进攻齐国本土。如此以来,各尽其职,互不干扰的同时又能相互策应,不能不说乐毅协调各方利益的能力是多么超群。
乐毅不仅合理分配了五国联军的利益,同时由于燕国实力较弱,难以吞下整个齐国。所以,乐毅开始争取齐国贵族的支持,意图步步为营的蚕食消化齐国实力。齐湣王时期,由于过于刚愎自用,出现了“百姓不附、宗族不亲、大臣离心”的情形。因此当乐毅开始祭奠齐桓公、管仲等齐国先贤,并给予众多齐国贵族以食邑、册封一百多个齐国贵族爵位等。另外由于乐毅严禁燕军抢掠百姓,渐渐的他得到了齐国百姓和贵族的支持,吞并齐国已然见望。奈何乐毅步步为营之策,在燕昭王故去之后,被新王猜忌而换将,最终一败涂地。
综上所述,齐国之所以在五国伐齐之战中险遭灭国,地位一落千丈,既有齐湣王刚愎自用,致使君臣失和、军心不稳等内部因素,也有燕国上下忍辱负重、布局精妙合理等外部因素。齐国在昏聩无能的齐湣王时期,从能够与秦匹敌的东方大国,一下子跌落到苟延残喘的弱小国家。到了秦灭六国之时,齐国竟成为唯一不战而降的诸侯国,不能不让人噫吁长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