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史上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在东北全面开发之前的很长时间内,有“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的俗语,前一句说的是苏州与湖州为中心的长三角平原,后者说的是以江汉平原、洞庭湖为主的两湖地区。

唐宋时期,苏湖熟天下足,到了明清时期,则是湖广熟天下足。

现在的两湖地区,在明清时期,是全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与输出地区,地位无与伦比。

所谓湖广地区,指的是如今的两湖地区,也就是湖南与湖北,在古时候,洞庭湖南北长期都属于同一片管辖区域,在元朝设置湖广行省之后,定名为湖广。

湖广地区,原本的人口、经济等都集中在江汉平原一带,湖南相对薄弱。

在古时候很长时间里,洞庭湖与汉江注入长江的那一片地区,都属于云梦大泽的范围。

这些地方水网密布,土地黏重难以开垦,先秦时代的楚国,其中心都在如今湖北偏西的地方,而湖南地区的自然环境更加复杂,主要开发的地区,局限于沅江中下游与洞庭湖沿岸地区。

在很长的时间内,洞庭湖以南的地方,并没有单独建省的条件,而在明朝时期出现了转机。

明朝中期,贵州出现了杨应龙之乱,朝廷让湖广负责对当地的用兵,但那时候湖广地区的中枢武昌距离贵州实在太远,所谓兵贵神速,远距离指挥实在很不利。

于是这种情况下,明朝设置了“偏沅巡抚”,掌管湖广南部地区,对贵州用兵。

此外明朝时期,曾经烟波浩渺的云梦泽因为气候变化等原因,消散成了很多小型湖泊,加上湘江流域的开发程度也越来越高,最终湖广逐渐走向分家,在清朝被一分为二。

在唐宋之前,我国的经济、文化等中心集中在北方,那时候的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很低,人口不多粮食产量也不多,而宋朝时期,经济重心全面南移。

在南方为数不多的平原地区,长三角一带成为了重中之重。

太湖周围的一大片平原,水网密布气候温暖,出产了当时全国大部分的粮食与财富。

宋朝从南洋引入了占城稻,粮食产量大幅度上升,而两浙与江西地区,成为了全国最大的粮食产地,因此逐渐有了苏湖熟天下的说法,而这种说法在明清时期再次改变。

因为经济的发展,两宋与元明清时期,长三角一带人口膨胀,农田逐渐碎片化,产量相对减少。

人口越来越多,而土地相对越发不足,与此相反,湖广地区的农业产出则急速上升,原本妨碍发展的云梦泽消失,两湖地区的农业优势迅速显现出来。

此外,经历宋末元初与元末明初的大规模移民,两湖地区的劳动力人口也越来越多。

因为战争,湖广地区的人口在元朝跟明初出现锐减,而后有了“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大规模移民运动,来自于江西与浙江的移民,让两湖平原的农业繁荣起来。

明清时期,曾经足以养育天下的长三角、江南地区,粮食自己吃都不够了。

当时的江南地区,不仅人口膨胀,而且因为经济的发展,当地大量的良田不再种植粮食,而是种植桑树养蚕,或者种植其他的经济作物,以至于江南的粮食需要从外地输入。

明朝对于江南的描写是“地阻人稠,半仰食江、庐、楚、安之粟”。

比起江南地区,两湖地区在明清时期出现了大规模的围垦运动,大量的湖泊水域消失,耕地面积迅速增加,康熙三十八年皇帝上谕:江浙百姓,全赖湖广米粟。

清朝的时候,湖广地区已成为国内最重要的粮食产地,才有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那时候江南地区最大的粮食中枢苏州,市场上来自湖广地区的稻米到处都是,“湖广米日至者不可胜数”,江南地区的核心苏州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可想而知。

当然,湖广能够成为明清时期的天下粮仓也是有代价的,那就是大面积的湖泊消失。

湖广地区的农业开发,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围垦湖区的基础上的,这也导致明清时期湖广地区的水患更加频繁,破坏性更大,这就是“湖广熟天下足”的由来。

为什么历史上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以史为鉴,我是中国古代史专篇。

“湖广熟,天下足”这个说法出现在明朝中后期,主要是因为在那个时候,湖南、湖北长江中下游平原已经成为全国商品粮的基地,所以其每年产量基本可以满足当全国商品粮的供应了。

湖广介绍

湖广在我国古代是作为地名的,明清以后就是指两湖,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湖南、湖北,其实在元代的时候,湖广是叫湖广省,所辖地区为湖南湖北,广西,海南,贵州大部分以及四川一部分及广州雷州半岛,但是在明清时期就只有湖南湖北,不过却一直延用了这一称呼。湖南湖北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正处于中国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过渡带,已洞庭湖为界,地貌类型多样性,山地,丘陵,平原和岗地兼备。湖北省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湖广地区历史发展

宋元时期,湖广地区粮食产量开始又大的发展,但是粮食产量的的产销中心仍然是在江浙一带,当时民间则是流传的“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明朝的时候,政府采取了招抚流亡,放还奴隶,劝客农桑,两湖地区人口开始大量增加,有人耕地,而此时的原来江浙地区开始种植棉花,生产丝绸,那么江浙地区的粮食产量开始下降,只能从外地运,而多以两湖地区为粮食产地。到了清代,人口更是大量增长,特别是长沙,成为全国著名的米市,大量销往外省,因此这个时候就形成了“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

为什么历史上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湖广省,是在元朝建立的.区域有现在的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西等地.

到了明朝时候只指湖南湖北,在明朝中后期,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显然是今天的湖南湖北为中心的平原,成了全中国的粮食油料基地.

湖南湖北两省生产大米,两湖粮食丰收,则天下足也.就出现了民间谚语:"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为什么历史上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湖广熟天下足是明中期以后的事,而之前的原有说法是苏湖熟天下足,指的是苏州府湖州府等江南地区。江南一带随着工商业的兴盛,土地由原来粮食种植为主转向为桑棉以支撑丝绸和棉布的生产。而越南的占城稻自宋代引进后在江南普及种植,明中期后在湖广开始也大力普及,在明代地方官员的支持下占城稻等双季稻新作物替代了原先本土的单季稻,使得稻米的生产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从而湖广熟天下足替代了原来的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为什么历史上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明代之后,湖广省(湖北湖南)开发得比较成功,粮食产量高,而且人口比江南少,可输出粮食多,所以就有这个说法。

为什么历史上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1.自明代之后,湖广地区,也就是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相当的强大。也是由于天气比北方要好,适合种植农作物。不只是粮食,而且还有棉花等一系列的非食用产品的农作物。也就是说,如果当时的湖广南方地区,如果事发生灾害,那么代表着这这个国家都受到了影响,农业受到了影响。

2.南方省市由于受到外力困扰比较少,北方有蒙古铁骑,还有各种少数民族的威胁,因此北方不是适合作为粮仓。

3.而且湖广地区的交通比较便利,曾经有一种说法叫做川蜀之地是中国的粮仓,的确,川蜀之地非常的富饶,土地肥沃,但是由于交通不便。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所以说只能是在湖广南方地区发展农业。

综上所述,所以说还有题主所说的说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