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辽国一味地进攻大宋,就是不去灭掉东边的高丽?
契丹:灭掉高丽干嘛,贫瘠苦寒之地什么都没有,根本得不偿失,听话称臣就好了。
不仅仅是契丹,古代大部分的中原王朝,对于朝鲜半岛都没有什么兴趣,因为这个地方在当时的确是没有多大的价值,半岛上的国家也历来对中原俯首,这种情况下没必要将其彻底拿下。
唐朝联合新罗,正式除掉高句丽与百济之后,曾短暂地将整个半岛收入囊中,不过依旧保留了新罗王国,后来唐朝忙着与吐蕃之间的战争,新罗与唐朝反目,脱离了唐朝的掌控。
高宗时期的唐朝疆域辽阔,对于朝鲜半岛本来就没多大兴趣,新罗反了之后又主动求饶,唐朝索性将新罗作为臣子[澹奕],也没有再刻意为难。
从此之后,半岛上的王权都以中原王朝为正朔,请求册封,称臣纳贡。
即便五代十国期间,中原地区乱成那样,半岛上的高丽王朝也还是与后梁、后唐、后晋等保持着密切的朝贡联系,使用中原的年号,与宋朝也建立了宗藩关系。
对于中原王朝,高丽极其亲近,对隔壁的契丹,高丽尤其反感,高丽太祖王建派遣使臣去中原请求册封,但他拒绝与契丹来往,流放契丹使者,还曾与后晋准备联合攻打契丹。
王建临终的时候留下了“十训要”,其中就对契丹各种看不起,让子孙不要与之往来。
本来契丹的主要对手是南方的宋朝,还有各地的部族,与高丽之间有个定安国隔着,这个国家是渤海国的遗民建立的[澹奕],算是高丽与契丹之间的缓冲,可后来定安国被契丹给灭了。
在此之前,王氏高丽对于契丹灭掉渤海国就胆战心惊,并且表示不满,因为那时候的高丽也想着拓展生存空间向北扩张,契丹的存在不仅是障碍,而且对高丽构成了威胁。
另外,高丽私下里看不起契丹人,还几次三番派遣使者前去中原,请求中原王朝与其联手,彻底除掉契丹,只不过没有收到回应,契丹也知道高丽是个肘腋之患,必须解决。
北宋前期,契丹一直想着兴兵南下,万一这时候高丽在背后搞事情,那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从公元993年开始,契丹发动了多次对于高丽的战争,而高丽被一顿打之后,表面上对契丹采取称臣的态度,可私下还是与宋朝来往,高丽还修建了“千里长城”进行抵御。
但不管怎么样,大辽对于高丽的战争,让高丽也见识到了契丹的强大,所以乖巧了很多,至于契丹为什么没有顺便将高丽也铲除,那也是因为这并非什么容易事,也不划算。
首先,高丽虽然体量远远不如大辽,但也并没有那么弱小,尤其是在山多地少的半岛地区,大辽最有优势的骑兵,也并不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在大辽与高丽的几次战争当中,高丽虽然赢得少,可也并不是完全没有赢过。
大辽通过多次战争,才算是迫使高丽臣服,这种并不算轻松的过程,也看得出高丽没那么好对付[澹奕],想要将其直接拿下,大辽恐怕要付出相当巨大的代价。
那时候的高丽,在经历后三国时代的战乱之后,武力值还是比较可以的,大辽要强攻高丽并且要彻底将其吃掉,必然要元气大伤,这要是女真部落反叛,还有宋朝趁机进攻,就后果堪虞了。
花那么大的代价拿下高丽,对于大辽而言,也并没有什么好处,要知道高丽所在的地方,一直都是很贫瘠的土地,在古代,又不产粮食也没啥其他财富的地方,是比较鸡肋的。
半岛上到处都是山,平原很少,不管是种地还是作为牧场,都不合适。
因此在古代,不管是以农耕为主的中原王朝,还是以游牧为主的族群,都是把半岛上的王权打一顿让他们臣服就算了,并不愿意将这块土地长久占领。
大辽是这样,后来的金朝、元朝、清朝全都是这样,无法获得足够利益的土地,那就不需要花费太大的代价去获取,这是很正常的事情,高丽后来成为大辽的朝贡国,这就足够了。
不仅没什么利益,而且想要长期占据半岛,也是很麻烦的事情,从地图上就看得出来,半岛南北非常狭长[澹奕],中间大量的山区,导致东西沿海平原之间往来很不便。
如果要长期驻守这里,那就要耗费大量的兵力,而且效果还很差,也很难防守得住。
高丽与契丹终究是两族,况且高丽一向看不起契丹,双方势成水火,契丹下手太狠,只会让高丽反攻更加拼命,对于大辽整体的发展,是没有好处的。
相较之下,中原的宋朝虽然比高丽南对付,但是欺负宋朝获得的收益,远非高丽能比的,而且大辽与宋朝争夺的还有正统的地位,是整个天下,这跟高丽就更没有关系了。
为什么辽国一味地进攻大宋,就是不去灭掉东边的高丽?
谁说辽国没打高丽?
公元1010年11月10日,辽军步骑混杂总计四十万大军跨过了鸭绿江,高丽方面负责迎敌的统帅是康肇。面对辽军如此规模的军力他的选择竟然是与之正面交锋,结果是毫无悬念的,高丽军队被辽军打了个落花流水,康肇只得率领残部仓惶退保铜州。
不久,辽军进抵铜州,而高丽此时已经在此地集结了三十万大军严阵以待。康肇的军队以剑车列阵等待着承受辽军铁骑的冲击,面对高丽人的“剑车阵”,辽军连续进攻数次竟然都被康肇给击退了。
几天之后,辽军先锋大将耶律敏诺率领辽军精锐皮室军一举攻破康肇身后的三水砦。辽军铁骑冲入了他的营帐并将其生擒。高丽军队就此大败,此战高丽军队被辽军斩首三万余级,堆积如山的兵器粮草尽为辽军所得。
随后,高丽国王王询使上表向辽国请降。但由于信息传递延误,有一千多辽兵在接受降的路上被伏杀,辽军随后攻入高丽国都开京,并放火屠城,烧毁皇宫,国都一片废墟。
此后几年的几次冲突,辽军均失败。公元1018年的龟州之战辽军大败,天云军和皮室军这两支在整个辽国堪称精锐中的精锐更是在此战中死伤殆尽。由此引起的后果就是辽国辽东等北部地区掌控力削弱,女真部落的崛起就是此时趁机崛起的。
辽国与高丽的战争决定了未来东北亚百年的走向,影响深远,可以说北宋的灭亡也与此有一定的关联。
为什么辽国一味地进攻大宋,就是不去灭掉东边的高丽?
高丽相对于北宋太穷了,费劲打下来,
没啥战利品,除了俘虏点人口。一直到现代的朝鲜韩国建立之前,平民的衣服都不染,号称白衣之国,实际是没钱染。直到现在还拿泡菜当正餐,可想而知古代多穷了。另外,朝鲜半岛地形,大家通过看影视剧就了解到,三八线以北就是现在的朝鲜净山地。辽国的主力部队是骑兵,打高丽在山地发挥不出优势,除了攻山头就是攻坚城,伤亡太大,扫荡完三八线以北就打不动了,为啥,人死一半了,粮草也运不上来。就地抢点吧,那地方,现在的朝鲜国,有了化肥了还经常饿肚子,甭说高丽时期了。辽国大军也只能把高丽王京现在的开城抢一遍,放把火就走。折腾半天,死伤惨重,收益很小,谁傻啊,再不来了。
反之,打北宋,幽云十六州在辽国手里,北宋已经丧失了长城防线,宋军又极度缺骑兵,。河北、山东、河南基本全是大平原,辽国铁骑加把劲就冲到汴梁城下了。
这么一对比,打谁不打谁,小孩儿也能判断出来了!
为什么辽国一味地进攻大宋,就是不去灭掉东边的高丽?
辽国对高丽发动三次战争把高丽打成了藩属国辽国给了高丽六座城,能不想灭嘛,灭是灭不掉,高丽还是有实力的。
为什么辽国一味地进攻大宋,就是不去灭掉东边的高丽?
辽国进攻大宋不假,但也算不上是一味进攻大宋。辽国虽然前期很猛,但后来也腐朽享乐了。好些少数民族在取得巨大进展后都会如此,然后被新兴的势力打败、取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否则不能长久!
为什么辽国一味地进攻大宋,就是不去灭掉东边的高丽?
以前是灭过,可高丽哪地除了有些皮货,其余啥都没有,所以对辽国来讲,灭高丽得不偿失。辽国统治者为啥要打仗?不就是图财吗?南边的大宋不就是现成的“肥猪”吗?不但拥有先进的文明,而且还是世界贸易最大顺差国,国家富得流油,盛产珠宝、金器、丝绸、玳瑁、象牙、犀角、琉璃、麝香、乳香、龙脑、茶、盐、铁制品…这些才是辽国上下的心头爱。
大宋以“富而不强”闻名于世,每一年都向辽国输送巨额岁币,用于购买和平。辽国一味进攻大宋,其实就是没事逮着大宋这个“软柿子可劲捏”,而且收益确实喜人。大宋的岁币一直在被迫增加,由每年10万两白银、24万匹丝绸,到最后银20万两、丝绸30万匹,这些收益高丽哪里拿得出来?就是把高丽灭八遍,辽也收刮不到这么许多收益。
成也岁币、败也岁币!每年由宋输送来的巨额岁币,成为使辽迅速堕落的原因。原来朴实善战的契丹皇族,已经完全成文明人,在皇族里出现绘画名手等现象后,辽变得越来越像宋。
此外,宋有喜欢花百书画的皇帝了,则辽有信奉佛教的皇帝,辽圣宗时代,由国家养活的僧人有36万之多,先不说僧人数量对辽军兵源和战斗力的影响,单从经济负担来看,对于辽就是一个不小的压力,所以辽国经济也因此而凋敝。
更何况,辽河到浑同江的广大地区是女真人的地盘,隔断了辽国通往高丽的道路,这些刚毅野性十足的“生女真”战斗力非常强悍,辽帝国的东方流传一句古话,“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因此,崛起的女真势力,进一步打消了愈来愈“文明”的辽国对东边高丽的惦记之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