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处于山海关外,但为什么感觉东北话更接近普通话?

让你多读书,你偏去养猪,东北的确是在关外,但如今的东北人大多都是从关内迁过去的。

东北话作为全国最有辨识度的地域方言之一,感染力很强,能够轻易带偏其他地方的口音,大学宿舍里只要有一个东北人,那毕业的时候,一整个宿舍估计都满嘴大碴子味。

东北话叫做东北官话,其他地方的方言,大多数都是经历漫长岁月变迁才形成的,相对来说东北话成形的时间比较迟,也就近代现代一两百年的岁月。

东北地区,也就是如今的黑吉辽三省与内蒙古东部地区,这一大片在古代人烟非常稀少。

从先秦到明朝,东北大部分地方都生活着北方的游牧族群,像是扶余人、肃慎人、女真人、契丹人、靺鞨人等等,从中原来的汉人,主要集中在辽东一带。

明朝晚期,东北的女真崛起,明朝没了之后清朝入关,而东北地区作为“龙兴之地”被封禁,在东北地区除了驻军还有少数留守的百姓,以及被流放的人之外,基本没有其他。

本来东北的人口就很少,清朝将其封禁之后东北的人口变得更加稀少,前后长达两百多年的封禁状态让东北地区变得非常原始。

而这种情况下,东北地区当时主要的语言,也是以满人等族群所说的语言为主。

汉语在当时的东北,并没有那么常见,虽然也有说汉语的,但数量很少,这些人大部分都是曾经生活在辽东一带的明朝百姓与驻军,他们说的汉语方言千奇百怪,并不一致。

晚清时期,随着西方列强入侵,关内大量农民失去了生活来源,为了谋生,开始有人通过各种方式冒险前往人少地多的关外地区,逐渐形成了著名的移民运动,也就是“闯关东”。

后来清朝也意识到了移民实边的重要性,干脆彻底解除了对东北的封禁,一时之间,大量来自于关内的民众涌入东北地区,形成了浪潮。

而在闯关东的人口之中,以直隶、山东这两个地方的人最多,此外还有山西与河南人。

直隶,也就是现在的河北,凭借着地理位置的优势,那时候闯关东的人口里,直隶民众的比例非常高,不仅是直隶,也有大量北京地方的居民。

溥仪退位之后,大量清朝旧人纷纷前往东北,尤其是在伪满时期,而这些世代生活在北京的人也将大量北京的文化带到了东北地区,产生了文化融合。

现在的汉语标准普通话,是以北方官话作为基础制定的,主要采集地并非北京,而是在河北承德的滦平地区,这里的方言相较于普通话,更容易学习。

毕竟北京话当中,经常带有儿化音、尾音之类,不是那么容易学习与推广。

当年前往东北的移民来自五湖四海,其中以河北、北京与山东的最多,这些地方的说话音调原本就接近普通话,各地的移民汇聚东北,一番交融之后,形成了现在的东北话。

当然,东北话是个统称,东北内部黑吉辽三地的说话腔调还是有点区别的,尤其辽宁地方的东北话带有更多的山东话腔调,与吉林、黑龙江的东北话差异比较明显。

其实不光是东北话,北方地区的官话,基本上都与普通话没有太大的差异,至少都能听得懂,而这也导致很多北方地区的人,都觉得自己的普通话非常标准。

汉语主要的方言区有八个,其中七个在南方,只有一个晋方言在北方,其余都是官话地区。

除了西南、江淮、中原官话,东北、北方官话跟普通话很接近,毕竟以东北官话为母语的人,就是曾经说北方官话的人迁徙到东北然后形成的,而普通话是以北方官话为基础的。

虽然东北处于山海关外,但是生活在东北黑土地上的人,大部分都来自于关内,整个北方包括东北话在内,官话地区的口音都没有特别大的差别,接近普通话很正常。

东北处于山海关外,但为什么感觉东北话更接近普通话?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东北处于山海关外,历史上是关外民族!可东北话为啥接近普通话?

东北地区从历史上看就是属于我们中国的,处于华夏文化圈内。一直受着中央政府的有效统治。

哪里是东北呢?广义上讲,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三省以及内蒙古东部的广大地区,甚至河北省的部分地区。在关里人看来,东北就是一关一山,那关叫山海关,那山叫关东山(它在山海关以东,所以叫关东山,另个名字现在更出名:长白山),其实东北何止这些呢?呼伦贝尔大草原、东北大平原、大小兴安岭又有长白山,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总之统称就是白山黑水,在这个广大的区域里的人们主要讲着“东北味"的普通话。正如有西北味、西南味、华东味、华北味、华南味、华中味等等的普通话一样。学会普通话,走遍中国都不怕。

其实东北话也不是铁板一块,分着几种主要形式,我先按我的思路分解一下:

从地域上划分: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这里包括内蒙古东部地区东四盟)。

特点就是从南向北,口音越靠北越厚重粗犷。辽宁的口音相对薄、柔、慢;而黑龙江省的口音最厚、刚、快,它主要包括黑龙江省以及吉林靠近黑龙江省的部分地区,另外内蒙古的东部地区;吉林省的口音就介于辽宁和黑龙江两省口音之间。

从历史上看:

东北话来自于官话,当然了这个官话自然是汉语的官话,从唐开始到满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政府的汉文官话,一直影响下形成的。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朝代就是明清两代,尤其是清朝。这其中夹杂了大量的外来语和本地各少数民族的本地语,外来语比如朝鲜、日本、俄罗斯,本地语主要是来自满族和蒙古族。而汉语官话主要来自以北京为中心的辐射圈。比如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热河等等省份,也就是华北平原的范围内各种北方官话。明朝最初定都南京,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因此实际上北方官话必然受到南方官话大量影响。因此东北话实际上就一直受着传统官话影响,它实际上从唐开始慢慢就存在。若说更早的时期,汉化融合要推崇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汉名元宏。再久远的就要追溯到匈奴时期的民族融合和吸引了。鲜卑、契丹、女真、蒙元、满族总体上都来自于东胡,也就是广义上的大东北地区,比如鲜卑来自于大兴安岭地区,而蒙古族来自于色楞河、肯特山地区,在黑龙江的上游区域地区。契丹来自辽河上游,女真和满族来自于长白山和小兴安岭地区,好了,不能再说详细了,否则就扯远了,也不是重点了。

这些朝代,东北地区都在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内,因此也就极大的受到中央文化圈的影响,比如清努尔哈赤,实际上是明朝地方上的一个部落酋长,领明朝的官衔和俸禄,是明的臣子,因此他从辽宁汉族官员那里学习的汉语就一定接近明朝北京城的官话。而当满清入住中原了,必然会给北京的汉语官话带去东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词汇和方言。大家不妨去听一听满清最后一位皇帝的讲话,那口音就介乎现在北京话和东北松花江大拐弯处,比如哈尔滨等地的口音。

从近代承袭上看:

辽东半岛和鸭绿江以及长白上部分地区的东北话更接近胶东口音,也就是山东味的普通话;辽西等地的东北话更接近唐山口音,也就是河北味普通话,靠近内蒙的地区就有内蒙的影响,靠近俄罗斯地区的就会受到一些远东俄罗斯的影响,靠近朝鲜地区的就会受到一点朝鲜影响,这些所有因素都会向中心传导和繁衍,东北中心地带就融合了众多语言,所以形成了独特、独立的语言风格:地道东北话。

新中国成立,四野从东北一直解放到海南岛,部队的主要成分就是东北人、山东人、河北人。而祖国首都最终确定在北京,距离东北近,而且大量东北人涌入北京等华北地区,互相的交流和互动多,因此东北话就跟普通话接近。

另外东北地区虽然是边疆地区,但是是文化大省区,普通话的普及工作做得非常好,因此东北话与普通话更接近,尤其是哈尔滨、长春、沈阳这几个连线的轴心城市地区更是接近普通话。

打开话匣子就停不住,车同轨、书同文,方便交流和互动,作为我们大中华繁荣昌盛不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这是必由之路,而这里面就有我们每个华夏人的音容笑貌,这音里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心声。学会普通话,走遍中国都不怕。

一家之言,多有偏颇,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多交流和分享。

东北处于山海关外,但为什么感觉东北话更接近普通话?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特别是在目前,很有现实意义。

东北,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处于地广人稀的状态。原住民,除辽宁南部,有些汉族部队驻屯营、哨,和少量的居民点。沈阳以北、吉、黑境内,只有很少的居民,都是满、蒙、朝鲜、鄂伦春、达斡尔、俄罗斯、赫哲…等少数民族。根本就没有统一的语言。谈不上什么“东北话”!

满清入主,为了保护自己的祖宗“龙兴之地”曾经严禁汉族人进入东北内地。为此,调集重兵,从四平的山门镇,直至舒兰的亮甲山修了一条《柳条边》。并驻军镇守,禁止人民随意进入“边里”,使东北更加闭塞。

直至康乾以后,清廷日渐衰微。“边禁”废驰,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大量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闯”入东北。方始建立起零星的居民点。东北大地上才开始流行,各种腔调的汉语方言。东北的地名,除了辽南一些古城,凡历史在200年以上的,几乎都是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如吉林、哈尔滨、齐齐哈尔、前郭尔罗斯、伊通…等。

关内多省的居民,逃荒来到东北,南腔北调的语言发生了碰撞。在交流中为了让对方能听懂,自然而然的有了趋同的意识。彼此之间压缩了自己特异的音调、摒弃了独特的土语。形成了一种音调虽有差异,但彼此都能听懂的共同语言。这就是《东北话》的前身。这种语言,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还可见孑遗:很多人说话还带着音调,当时还可以从讲话的特点,明显的区分谁个是河北人,谁个是山西人…。

《东北话》真正的形成,和统一,缘于“九一八事变”以后的伪满洲国。当时的满洲国“执政”爱新觉罗·溥仪,从小在北京长大的,讲话是一口纯正的“京片子”。他又带来了一大批,操着纯正北京话的清廷遗老。在钦定“国语”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他们习惯的北京话。作为当时的官话推广开来。当时的市井流行语言虽然南腔北调,但是和北京话是完全可以顺畅交流,没有障碍。因此在政令的约束下,全部开始向官话靠拢。形成了官话语言的“正统”意识。经历了几十年的“淘洗”才成就了,以北京话语音为主、夹杂着山东、河北…方言,和一些少数民族语言词汇的《东北话》。东北统一语言的真正形成。具体时间,应该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初期。

所有的语言,都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东北方言亦然如此,虽然当时的东北话,已经与国家推行这普通话非常接近,交流顺畅。但是,当时东北的流行语言中,夹杂着大量的方言、土语。与今天人们听到的东北话差别巨大!东北人的国家观念很强,在使用语言的时候都能自觉的摒弃方言土语。主动、自愿的接受、学习、使用国家的统一语言。这才形成了今天的《东北话》。

总结:一、东北话是纯正的汉语。是冀、鲁、豫、晋等中原方言杂揉而成,其历史不足200年。

二、曾经有人,在网络上把《东北话》说成是“满语”,这是非常荒唐、无知的,没有任何根据。是某些人出于险恶政治需求的胡说。

三、《东北话》也在不断的发展,与七十年前,已经面目迥异。《东北话》诞生以来就不断的向普通话靠拢。以后可能会完全融合于普通话之中,再无痕迹。

东北处于山海关外,但为什么感觉东北话更接近普通话?

其实真正的普通话不是北京地方话,北京地方方言并不能代表普通话,真正的普通话发源地应该是:黑龙江的哈尔滨话,我说的说法对否,应该八九不离十吧。

东北处于山海关外,但为什么感觉东北话更接近普通话?

因为东北人的种早就变了,由于大量关内移民,现在大部分东北人都是汉人,而且根据基因检测结果也确实如此,咱东北人的父系基因汉族O2占比比南方(长江以南)那些成天吹嘘自己的纯种汉人纯多了

东北处于山海关外,但为什么感觉东北话更接近普通话?

你说的对,是接近普通话。个人认为没成为普通话的根本原因,在于平翘舌不分。

比如我吧,91年大专毕业,按理说文化程度还可以吧,但是,我就平翘舌不分。到商场买某品牌乳液,一看298元,心想上某宝看看能便宜点不,就用新买的华为手机上网搜乳液二字,结果怎么都没搜到,气得我差点把手机摔了,也不管贵不贵了,直接买一瓶走人。过后,还摇处和人说,华为手机什么破输入法呀,字都不全。人家狐疑地问我,啥字没有呀?我说乳液的乳呗。人家说你咋拼的?我说,lu。人家说,还鲁呢?那是ru乳。

我发现,就在我们辽宁这旮瘩,平翘舌不分的还大有人在。那天,我从人民大厦游完泳出来,就见停车场门口支着几个摊位,一个喇叭反复播报着:酱牛又、酱zu 爪、炸黄花鱼,素丸zhi、又丸zhi、zu皮冻。你知道不?平翘舌不分,自己说还不觉得啥 ,听别人嘴里说出来,那是特别搞笑。我和老公相视一笑,一口同声,走,买酱牛又去[捂脸]。

同事们羡慕我五笔打得快,其实,他们是不知道呀,要是能把平翘舌叫准了,用拼音打个字不用写一退二的,谁还费劲吧里地背什么劳什子“土十二干时寸雨……”呢[捂脸]

这个回答有点跑题了哈。见谅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