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朱元璋造反能够成功,而李自成不能?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朱元璋能够成功,是因为贯彻了"高筑墙丶广积粮丶缓称王"的稳扎稳打的政策。
而李自成却是只顾大军一路飞行,打下明都,却不懂得经营地方的重要性。被清兵入关后兵败如山倒。
朱元璋和所有成者为王的成功者,无一不是脚踏着实地而围城。大后方是坚强的后盾。
而李自成等失败者,就是一大流寇而已。只顾一路围城之势,却忽视实地的建设。倘如有个坚强的大后方,是可以败了重来过,卷图而来,东山再起。而李自成大军一败,溃不成军。
为什么朱元璋造反能够成功,而李自成不能?
说到朱元璋和李自成同是造反,为什么朱元璋能成功,而李自成却没有成功,区别和原因在那里呢?
1。区别。我们来看朱元璋和李自成的出身,朱元璋和李自成都是农民子弟,朱元璋放过牛、讨过饭、做过和尚。后来参加了郭子兴的义军,逐步坐上了九五之尊。
李自成自幼家贫如洗,从小被舍入寺庙当了小和尚,名曰黄来僧,并给本邑艾姓地主牧羊度日。后因债务纠纷杀死债主,又因妻子出轨杀人潜逃,投奔高迎祥部下任了闯将,高迎祥战死后,他继承了闯王的王位。
由此来看,两位农民起义领袖青少年时期,有许多地方都很相似。
那么朱元璋成功原因是什么?李自成没有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原因。朱元璋成功的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朱元璋最大的优点就是不忘根本:他坐了皇帝后,一直没有忘记痛苦的过去,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农民子弟,穷苦的人生经历,使他懂得了老百姓艰辛与不易,他爱民如子,痛恨贪官污吏,始终牢记李商隐的那句诗:“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二,广纳贤才体恤民生:朱元璋当时只是起义军中的一个小派别,他的势力远远不及在长江上游的陈友谅,下游的张士诚,东南的方国珍,南边的陈友定,北边的韩林儿,还有一个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元朝。
可以说强手如林,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解决的问题。朱元璋审时度势,采取了先稳定后方,积蓄力量以图东山再起的策略。
虽然朱元璋没有什么文化,但他深知文人儒士的力量,是任何严酷刑罚都代替不了的。特别是在混乱的时代,那些文人儒士报国无门,没有展现才华的舞台,清苦的生活让他们很是无奈。
朱元璋正是利用这些文人儒士,急于求取功名的心里,让他们来担任地方官员,这些人当然要感激朱元璋的知遇之恩,他们尽心尽力的为朱元璋服务。
有了这些文人儒士的加入,地方上的治理工作相当安稳,大的局势得到了控制,下一步就是安抚民心。
朱元璋的队伍起初征战沙场时,粮草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他们当时打到那里,就地征收“寨粮”说白了就是征收整个村庄百姓的粮食。
这样一来老百姓怎么生活呢。朱元璋也看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因为他本身也是老百姓,深深知道粮食是老百姓命根子,这样做无疑是雪上加霜。
朱元璋采取了曹操屯垦戍边的策略,命令一部分军队人员,专门从事开垦荒地工作。来满足军队的粮草补给,从而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
三,军纪严明不乱杀无辜:在乱世之中要想站稳脚跟,军队没有严明的纪律约束,如同一群乌合之众,是成就不了大事业的,朱元璋大刀阔斧的改革军队,整顿将士们的军容军纪,这样一来在义军中,只有朱元璋的军队军纪严明,深受老百姓的拥护。
对于那些小股的义军,朱元璋能不打就不打,尽量收编到自己的队伍之中。至于攻城拔寨俘获的老百姓,朱元璋明令禁止屠城或草菅人命,如有违抗者军法从事。
怀柔的政策,迎来的是一片欢呼,仁德之心必然会换来拥护之意,船能载舟亦能覆舟,民心所向是不变的真理。
四,高瞻远瞩目光远大: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升的九字真言是朱元璋成功秘诀之一,是朱元璋没有成事时的良谋。
当朱元璋登上大宝时,他看到的是整个大明王朝的未来,要想治理好一个新国家,道路是艰难曲折的。以前的九字真言,面对现实没有了多大意义。
必须要重整朝纲严明法纪,形成一整套的执政班底,确保中央集权利益的最大化。
兴修水利发展农耕,鼓励手工业重视商业发展,如果老百姓富裕了,国家也就兴旺发达了。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朱元璋毕生的志愿,是他坚贞不渝的追求,
将雄才大略用在朱元璋身上,一点都不为过,他击败了元人平定了乱世枭雄,开创了大明近三百年的基业,不能不说他是一代明君,至于那些抹黑朱元璋的野史外传,我们只能是一笑而过了!
3。李自成的原因。李自成首先承认他是一位英雄,也是一位农民领袖。他失败的原因归纳起来有如下三点:
一,自身原因盲目乐观: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后,让胜利冲昏了头脑,他忽略了外有满清,内有吴三桂和张献忠,正在虎视眈眈万里江山,以为天下就是他李自成自己的了。
便开始贪图享受生活,分封后宫佳丽,歌舞升平了起来。对那些明朝遗老遗少的钱财,垂涎三尺命令刘宗敏,采取强制手段,掠夺明朝遗留下来的一切财产。
这样一来,给军兵们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他们大肆抢夺百姓财物的同时,演变成了打砸抢,老百姓苦不堪言,恨透了李自成的大顺军队。
二,刘宗敏与李自成之间的过错,刘宗敏是李自成得力的大将,当他看到李自成的所作所为后,也考虑起自己如何享受安逸来了,对于女色刘宗敏爱之有嘉。
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是他梦寐以求的美人儿,他不顾大局为重,强行把陈圆圆拉进了他的官邸,做了露水鸳鸯,大顺的那些军兵如何烧杀抢掠他一盖不闻不问。
出城迎战吴三桂时,他拒绝了李自成的要求,也包括他和陈圆圆之间的事情。这一举动激怒了本来想归顺的吴三桂,他引来了关外的清军,李自成被迫撤出京城。
三,李自成草莽英雄,他没有长远的规划,也看不到如何处理江山社稷的问题,才使他昙花一现。
缺乏政治头脑,将相之间互不信任,一切还停留在小农意识里,什么是远大的抱负,什么是安邦定国,什么是和谐安定,他没有理清楚来龙去脉,就急忙登基称帝,只能用草率从事来评论他。
李自成失败的原因,放松了自律自省,没有一套可行的行政管理方案,军队的纪律严重涣散,贪污腐败比比皆是,这就他失败的主要原因。
小结:朱元璋和李自成,最初彼此不相上下。可是到了建国立业时,二人的差距明显加大,李自成和朱元璋的治国理念不同,其结果必然天壤之别。朱元璋的成功,背后有许多智慧与辛酸。李自成的失败是由多种原因促成的,但主要问题还是他本人。
我是禅悟净慧,欢迎阅读我的其它文章!!谢谢
为什么朱元璋造反能够成功,而李自成不能?
朱元璋,李自成在他们各自的时代都是造反派,看似相同实质不同,朱元璋是汉人反元人反侵略反压迫是为民族大义而战,而李自成造反是汉人反汉人,打的旗号是反压迫,口号是拥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但毕竟是窝里反,结果成了为满清作嫁衣裳。再就是,朱元璋是和尚,李自成是走卒,一个得到神保佑一个只得到人保佑,也有点关系吧。
为什么朱元璋造反能够成功,而李自成不能?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把人分成高地贵賤四种人,汉族被视为奴隶一样剥削欺压。元朝高压制度下,老百姓忍气吞声,敢怒不敢言。朱元璋领导农民起义,得到广大人民空前的赞同,全力支持,无不拍手称快,各地纷纷响影。李自成推翻大明王朝,大明是汉族江山,农民起义的积极性没有那么高,江南广大地区,明王朝还是受广大人民欢迎的。
朱元璋有整体观念,大格局思维,身边有死心踏地,忠人耿耿的人才队伍,武将常遇春,李文忠等,文臣刘伯温,李善长等等。他虚心听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积极建议。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在鄱阳湖全歼陈友谅所部,后有大败张士诚,江南大后方稳定后,直取京师,水到渠成。势如破竹。元帝伧惶北逃。而李自成在没在坚实的根据地的情况下,孤军深入,直取京师,腹背受敌,处处被动。山海关外,后金虎视眈眈,不设重兵把守,清军入关,李自成没有有效反击,落荒而逃,如鸟兽散,一群污合之众,广为流传的顺口溜,开门迎闯王,闯王进来不纳粮。李自成拿一手好牌,彻底打臭的高手。
朱元璋治军严整,纪律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深得人心。反观李自成所部,就是梁山好汉再聚会,纪律性差,我行我素,特别是进入北京,更是有持无恐,放任自流。大肆掠夺京城官员,富户宅院,严刑拷打,天怒人怨,吴三桂的父亲死亡,爱妾陈圆圆被欺,直接导致大顺政权的覆灭。(原创)
为什么朱元璋造反能够成功,而李自成不能?
朱元璋和李自成都是农民起义者,朱元璋最终造反成功,李自成却失败了,那么,两人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
(朱元璋)
一、宣传口号不同。朱元璋起义的宣传口号是“驱除鞑虏”,也就是带领所有的汉人,驱赶占领中国的蒙古统治者。
朱元璋发动的起义主要在南方,南方主要居住的都是汉人。南方的汉人在元朝时期的政治地位是非常低的,他们属于最低的等级,而且一生都不能够当官。再加上在古代,蒙古统治者属于异族,他们占领中国,使得南方汉人觉得他们遭受的是异族的奴役。因此,南方汉人对蒙古统治者充满了怨恨。朱元璋提出的“驱除鞑虏”的这个口号,高度契合了南方汉人的心思,所以他们积极支持朱元璋的行动。这使得朱元璋的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李自成提出的是“均田免赋”的口号。李自成的这个口号,是希望天下的老百姓都能够获得土地,而且不向国家上交税收。
李自成的这个口号是为那些受苦受难的普通农民大众喊出来的,它代表的是这一部分人的心声,是他们的强烈呼求,因此获得了绝大多数普通劳动者的支持。
但是地主阶级和官僚阶级,却并不支持这一点。因为天下的土地,主要由豪强地主占有。他们当然不愿意开仓赈粮,不愿意自己的土地被贫苦大众分去,所以他们反对这个口号,把李自成当成是土匪盗贼。官僚阶级自然也是反对这个口号的,如果全国各地都不交税,那么这些官僚阶级将没钱发工资,他们也无法养活一家老小。
从这里可以看出,朱元璋所获得的支持,显然比李自成所获得的支持更多,朱元璋的群众基础显然比李自成的群众基础更。所以,朱元璋更容易获得成功。
(李自成画像)
二、战争策略不同。朱元璋夺取天下的的策略,首先是平定南方,接着再收复北方。
朱元璋在平定南方的过程中,稳扎稳打,消灭了其他各路诸侯,尤其是消灭了强大的陈友谅政权,实现了整个南方的大统一后,再向北方发动进攻。
因为朱元璋首先平定了南方,这使得它具有了面积宽广二稳固的根据地。就算最终他没能把北方打下来,他依靠南方这个强大的根据地,依然足以和北方力量抗衡。
李自成的战争策略不一样,李自成一生都没有建立自己稳固的根据,一直采用的都是流寇作战的方式。走到一个地方,打到一个地方。这使得他们被打得一度只剩下18骑。后来,李自成又到河南去发展。当他们在河南发展起来以后,就一路往北京进攻,很快就拿下了北京。
当李自成拿下北京的时候,表面上他已经推翻了明朝,毕竟崇祯死了。但事实上,他也就是控制了北京而已,其他很大一片土地,都不在他的手里。包括那时候还有许多明朝军队,还有张献忠的起义军。可以说,他的控制范围是很小的。
由于李自成并没有宽广的稳固的根据地,因此,李自成的基础非常不牢固。这使得后来他和清军作战,在一片石被打败,退出北京城以后,就再也找不到安身立命的场所。此后被清军和地主武装一路穷追猛打,最后力量越来越小,以至于完全失败。
(朱元璋和他的将领)
三、文臣武将不同。李自成的文臣武将和朱元璋的文臣武将,能力上有很大的区别。
李自成军队里面的文臣武将,主要来自于农民阶级。前面我们也讲了,李自成所获得的支持,主要来自于穷苦的老百姓。这些人并没有多少知识文化,他们自然不懂得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打仗也最多是群殴的方式,并没有什么,谋略。
尤其是李自成进了北京城以后,可以明显地看出,李自成的那些文臣们,能力真的非常一般。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安抚城中的军民,不知道当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稳住吴三桂,不让吴三桂投降清军。在京城的42天,几乎没有像样的施政方案。
而朱元璋手下的文臣武将则都非常厉害,不但有徐达、常遇春这样的武将,同时有李善长、刘伯温这样的文臣,这些人大都懂得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两个集团的文臣武将能力不一样,作为领导走的朱元璋和李自成,能力更加不一样。朱元璋目光远大,杀伐果断,李自成性格柔弱,赏罚不均。
两个团队能力完全不同,他们的结局显然也就注定了。
(参考资料:《明史》等)
为什么朱元璋造反能够成功,而李自成不能?
说其他的都没有用!主要个人能力差太多了!
朱元璋有战略规划,知道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来。而且会驭人,手下的人才济济,武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等,文有刘伯温、李善长等等。
正因为大局观很强,会用人,所以朱元璋最终才可以成功。
而李自成说白了就是站在风口上的猪。
反明那么多年,一片稳固的根基之地都没有打下,所以清军入关以后是一泻千里,再也没有掀起什么浪花。
而且没有大局观,像他入主北京以后,连大同都是嫡系将领驻守。而山海关这个关键地方,他竟然没有重视,只是初步招降吴三桂以后,派降将唐通的八千人马去接防。搞得好像关外清朝跟明朝的战争与他无关一样,浑然不知自己既然入主北京了,那么就要面对清朝这个大敌,一点思想觉悟都没有。
而且李自成手下就没有独当一面的人物,诸如李岩这种人才,根据顾诚先生的考证是并没有的。就算有这种人才,但得不到重用,发挥不了作用,也都被埋没了。
所以说李自成的个人能力太差,他之所以可以消灭明朝的,不在于他的个人能力。而是正好站在风口上飞起来罢了,等到风停了,他自然被摔的是粉身碎骨。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