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弱的韩国为何能灭掉郑国?
韩国再弱也是战国七雄之一,况且郑国也没强哪儿去,郑国在春秋时期虽然说曾经繁盛,但很快就衰落了下去,相对于韩国来说,郑国的实力实在是弱小。
郑国是春秋时代中原地区的主要大国之一,其地位与实力都非同一般。
要知道,郑国的第一代君王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周宣王的弟弟,在诸多的诸侯国中郑国属于最高等级的公爵国,其国君不仅是诸侯王,而且还担任着周王室的司徒。
在当时的文字当中,“郑”由奠、邑两个字组成,意思就是主持祭祀的地方,可见其地位。
如此之高的地位,注定郑国非同寻常的命运,平王东迁的时候,郑国与晋国都有功劳,在此之后郑国的国力达到了巅峰,甚至发生了著名的“周郑交质”事件。
郑庄公时期的郑国,成为了春秋初期中原之霸,但并没有维持多久,后来郑国就一落千丈。
郑庄公有很多的儿子,他去世之后郑国就因为诸公子争位而陷入了内乱,并且延续了很久,经过长期的折腾,郑国实力大不如前,偏偏此时天下的格局发生了大变。
南方的楚国不遵天子之令自立为王,兼并汉水诸姬,北方的晋国在曲沃代翼事件之后逐渐安定,赵魏韩等卿大夫愈发强大起来,东边的齐国也因管仲改革兴旺起来。
郑国的力量越来越弱之后,周围也越来越强,偏偏这个时候,郑国还在衰落。
从郑襄公时期开始,郑国国君大权旁落,朝堂几乎完全掌握在七个卿大夫家族手中,而那时候各国之间互相攻伐,地处中原的郑国经常受到牵连,兵连祸结。
公元前453年,发生了著名的三家分晋事件,北方原本最强大的晋国被瓜分,而三晋之一的韩国占据了南方地区,成为了郑国的新邻居。
可那时候韩国的处境也很艰难,因为韩国是三晋中最弱小的,土地最小人口最少,更尴尬的是韩国被其他的诸侯国紧紧包裹,生存空间非常狭窄。
为了拓展生存空间,韩国将目标对准了不断衰落的郑国。
从公元前423年开始,韩国就开始对郑国进行攻击,郑国那时候也是实在衰落得不行,基本上可以说是屡战屡败,直到韩景侯后期,因为韩魏结盟攻打齐国,才让郑国得以喘息。
先秦时代,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也是非常复杂的,因为任何双方打起来,都可能引起第三方诸侯国的干涉,为了让自己对郑国的进攻顺利进行,韩国筹备了很长时间。
比如在攻打宋国与齐国之后,韩国将诸多的战利品送给了郑国,而每次送东西去的时候,韩国都会留下一定数量的士兵,伪装成百姓潜伏在郑国都城之中。
对于韩国来说,当时最可能妨碍自己灭郑的就是三晋中的另外两家,赵国与魏国。
于是韩国召开了三晋会盟,还邀请了郑康公,没想到在四国会盟的同时,韩国十五万大军突然攻击郑国,最终成功攻破了郑国的都城。
消息传来,赵国、魏国与郑国自然非常吃惊,但赵国与魏国却并没有帮着郑国。
对于魏国来说,自己的土地被韩国一分为二,如果与韩国为敌,那么魏国东西之间的往来就会被阻断元气大伤,就很难再成就中原的霸业。
而对于赵国来说,三晋结盟也是进攻中原的重要基础,不能与韩国撕破脸。
身处异国他乡的郑康公,根本没有反抗的能力,直接被韩国囚禁起来,而韩国也趁热打铁将郑国给吃掉,并且迁都新郑,对郑国诸多贵族进行了安抚,彻底消化了郑国。
韩国能够灭掉郑国,是经过了几代君王的准备才完成的,韩国虽然在三晋中比较弱小,但比起更加衰弱的郑国还是强很多的,从外交、军事等诸多方面,韩国取得了最终的灭郑之战。
最弱的韩国为何能灭掉郑国?
战国之初,韩国参与了三家分智、三家分晋,其实力绝不容小觑。
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后,韩国面临的问题是解决郑国。于是,韩国君臣趁着兵强马壮,将开疆扩土的目标投向郑国,准备一举将郑国收入囊中。
韩康子去世后,韩武子即位之后的第二年,趁郑国新君郑幽公姬己初立出兵郑国,结果郑国战败,郑幽公身死。郑人立即拥立郑幽公的弟弟姬骀即位,史称郑繻公。韩武子去世以后,即位之初的韩景侯立即出兵郑国,夺取了郑国的雍丘,逼着郑国将国都迁到京邑。第二年,郑国得以喘息主动兴兵讨伐韩国,在负黍击败韩军。
之后韩、赵、魏获周天子认可列为诸侯。韩景侯跟随魏文侯讨伐齐国,韩国的注意力才暂时离开郑国,郑国再次得以喘息。在韩国被列为诸侯三年之后,郑国在楚国、宋国的支持下主动挑战韩国,出兵围攻韩国的阳翟。此时,韩国的战略重心东移,试图借助魏国讨伐宋国,除掉郑国的后援,从根本上孤立郑国,所以此时对于郑国的捣乱,韩国采取隐忍不发的态度。
不久之后,郑国发生了内乱,郑繻公杀了郑相子阳。过了两年,子阳的支持者再次聚众作乱杀了郑繻公,拥立郑幽公的弟弟姬乙即位,已经归属郑国的负黍趁乱投韩。
郑国内乱让韩国上下兴奋不已,趁机大举讨伐郑国,夺取郑国阳城。韩哀侯即位以后,认真分析了国际局势,坚定地认为灭亡郑国的时机已经来临。韩国迅速做出安排,制定了短期内灭掉郑国的阶段性目标。韩哀侯即位的第二年,韩国兴兵讨伐郑国,一举夺取郑国都城,郑国灭亡。韩国吞并郑国,向东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了韩国的长久发展,韩国将都城迁到原郑都,“并其国,享其都”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战国之初,韩国、郑国势均力敌,形势的发展也没有刻意倾斜于一方。但是后起之秀韩国携分智、分晋之威审时度势,一举战胜周王朝老牌诸侯国郑国,首开诸侯国间相互攻伐竟至灭国之境地的先河。韩国灭郑国事件,加速了“战国七雄”的形成,更进一步为实现一统创造了条件。
最弱的韩国为何能灭掉郑国?
韩国只是在战国七雄里面相对弱,但是要灭一个郑国还是不算太难。
战国初期,三家刚从晋国独立,赵国和魏国都比较强,韩国虽然相对弱点,但是能够鼎足而三,也不至于太差。更重要的是韩国作为新兴国家,君权相对比较集中,国家能够直接控制的人财物比较多,这样就能调动起广泛力量进行建设和战争。战国初年各诸侯变法改革实际上也就是这个需要。
而郑国是什么情况呢?虽然在春秋初年一度庄公小霸,但是很快也因为分封所累。郑穆公七个儿子的后代被称为“七穆”,互相轮流执政,也有倾轧政敌。在这样的情况下,郑国长期陷入内斗中,而又夹在晋楚两个大国之间,所以郑国在当时很难发展起来。
另外大家注意到,三晋都发源于山西,但是都先后迁徙到中原。说明当时往东发展是战略需要。赵国从晋阳翻过太行山到邯郸,魏国也瞄准了郑宋之间的大梁。两者基本都没发生争斗。留给最弱的韩空间不大,所以就只能消灭郑国了。只是等三晋决裂后,韩国继承了四战之地的形势,才会越来越弱。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最弱的韩国为何能灭掉郑国?
战国七雄其实都不是弱小的国家,不然也不叫战国七雄了,不过这几个国家中,可能很多人都觉得韩国和燕国算是最弱小的,也确实是这样,韩国和燕国在整个战国历史上确实没有什么存在感,燕国也就是五国伐齐的时候,韩国呢,也就是灭郑国。如果韩国不是做了这一件事,可能在整个战国历史上也就不会有他了。也正是因为这件事,韩国才可以跻身七雄之列。
郑国在春秋的时候确实很强大,算得上一个小霸主了,特别是在公元前707年,周恒王联合陈国、蔡国、虢国、卫国五国联军讨伐郑国,联军与郑军在繻葛进行一场大战,很多人都以为郑国要完了,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郑国打赢了,而周恒王都差点被郑国给打死了,这时候郑国是真的很强大,在郑武公和郑庄公的治理下,郑国也开始迅速崛起,当时郑国的经济繁荣,商贾遍天下,但是在郑庄公死后,郑国大乱,各个公子之间争权夺位数十年,而且又和晋国,楚国,宋国等国交战,国力衰落,此后郑国百分之八十的土地都被晋国和楚国瓜分了。到了三家分晋这个时候,郑国只有新郑附近了,总兵力不过十万人,虽然说三家分晋的时候,韩国的地盘最小,军队也最弱,但是和这个时候的郑国相比,地盘上比郑国大四五倍都不止,军事上,比郑国多两三倍不止,郑国怎么和他打。
而且韩灭郑前前后后大了几十年,从公元前423年韩武子开始攻打郑国,到公元前385年,韩国攻克郑国首都新郑才结束。
在这期间其他国家也根本没法顾及到郑国这么一个小国被灭了,这个时候战国初期,三家分晋才刚刚结束,魏国正在进行改革,大力发展,而且也一直在和秦国打仗,争夺河西之地。齐国,楚国都是一样忙着改革,自己图发展呢?
韩国灭郑对于韩国来说是不得不进行的一场战争,当时三家分晋之后,三国之间领土交错,韩国的首都都在魏国的地盘,韩国四面都是强国,东部和北部都被魏国包围、西有秦国、南有楚国,自身的国土面积十分狭小,因而发展空间极其有限。只有灭掉郑国,自己才能有一线生机,之后灭掉郑国以后,韩国也是把首都迁到了郑国的新郑,韩国才能勉强在战国时代生存下去。
最弱的韩国为何能灭掉郑国?
春秋战国,烽烟久久不散。在一次又一次攻伐中,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相继脱颖而出。战国时期,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和秦国七国实力超群,成为这个时代的七位霸主。
然而一山不容二虎,各国之间少了英雄间的心心相惜,而相互攻伐。即使不是一时霸主的国家,也没能逃开战争的袭扰。韩国和郑国就曾长期对峙,最终韩国成为赢家。
首先,让我们先来看看题中所说的韩国是"最弱的"一国是怎么一回事。韩国发端于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三国正式得到周天子册封,韩国作为诸侯国的身份得到确认,韩景侯正式成为诸侯。
然而韩国地处中原,东部和北部被魏国包围,西部与秦国接壤,南部与楚国隔江相望,旁边还有一个名义上的国家中心——洛阳。韩国四周除了国还是国,毫无扩展空间。在战国七雄中,韩国的疆域是最小的。
正是由于土地有限,缺少发展空间。韩国不仅强盛的时间短,还在后来成为其他六国的"欺压"对象。魏国和齐国斗争,韩国就成了其中的炮灰。周显王二十八年(前341)发生的马陵之战,就与韩国被夹在中间而垂死挣扎密切相关。战国末年秦国和齐国较量,实力不济的韩国也无奈成了冲突降级区,艰难求存。
由韩国在战国百年间的遭遇来看,韩国确实是七雄中最弱的一国。也正如题主所说,韩国确实打败了郑国。只不过,这件事其实发生在战国七雄产生之前,在更久远的周烈王元年(前375)。
郑国本算是春秋时期第一个发展起来的大国,深得周天子亲近和信任。当时郑国的自然条件也很不错,农业产量也较高。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天时地利兼具的国家,却因为中央政治斗争激烈、王权更迭频繁、内部斗争激烈,而逐渐从中央开始式微。
郑国虽然走向没落,但其周边国家却在努力追寻出路。南边的楚国越发脱离周天子掌控,不断吞并南方诸部落;北方的晋国易主趋势越发明显;东北的齐国随着改革的推进,出现了齐桓公这样的霸主……其实郑国的处境和后来韩国的处境类似,都是夹在大国中间,缺少发展空间还要时时担心被灭国。
正是这么两个处境不利的"小国",最终对邻国发起了攻势。早期两国其实平分秋色,韩、郑都有胜有负。甚至在郑繻公十六年(前41 414),郑国在负黍大败韩军。郑繻公二十三年(前407),郑国军队还在阳翟围困韩军。然而最终是韩国取得了胜利,这就和韩国的几点优势分不开关系。
首先,韩国在经历了三家分晋后逐渐走向正轨,社会相对稳定。我们前面提到,郑国在春秋后期国君更迭频繁,政治斗争激烈,国内动荡不安。而韩国在周威烈王时期得到周天子承认,逐渐以一个诸侯国的身份发展起来。
政局的稳定意味着一国内部有着良好的发展农业和商业的环境。确实,韩国在韩景侯正式被册封为诸侯到韩哀侯消灭郑国期间,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力逐渐增强。
由于地处中原,和多国接壤,韩国商业活动极其繁盛。北方的马、南方的鱼、东方的盐、西方的皮革……几乎只要人们需要,就能在韩国的市场上找到。换个角度来看,只要韩国军队需要采购物资,他们就能从多种渠道获得补给。这给其军队提供了发展便利。
而另一方面,商贸的发达意味着国家税收的增加。也就是说,韩国中央能给军队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对于古代战争而言,兵马可以不动,而粮草必须先行。韩国逐渐强大的财政实力给了韩国长期和郑国交锋的底气。
此外,韩国的农业在这一时期也发展迅速。韩哀侯时期,韩国普遍采用施肥的方式来改良土壤。这不仅能直接把荒地变成沃土,还大大提高了粮食单产。没有韩国农业作为后盾,韩国不可能消灭和自己疆域差不多的郑国的。
其实,早在韩景侯时期,韩、郑两国就曾多次交手,双方各有胜负。在到韩哀侯灭郑的四十多年间,韩国也总结了不少攻打郑国的经验。郑国将士也不傻,不会轻易放过来进攻的韩国军队。但郑国国内不像韩国,郑国无法全心全意的去应敌,而还要分出精力来解决国内矛盾。
面对生死存亡,一心二用显然是不合适的。韩国和郑国境遇相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国情差距却一点点拉大。他们就像是龟兔赛跑,郑国在春秋一盛之后就"自暴自弃"。而韩国却一点点追上,最终消灭了这个对峙多年的对手。
最弱的韩国为何能灭掉郑国?
韩国虽弱,却也是少年国家;郑国虽强,却是老大国家。这中间最大的不同是,韩国的社会活力更加旺盛,外交政策更趋务实。郑国的社会矛盾更加突出,内乱频发,严重浪费了国力,最终被韩国灭掉。
韩国灭郑,是战国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如果单从国家规模和实力来说,韩国并不具备攻灭郑国的条件,尤其是在列强环伺的中原地区,韩国此举无疑是改变地缘政治的冒险赌博,是郑国一系列的内政外交的失误,加上当时国际环境对韩有利,才让韩国的冒险政策成功。即使如此,韩国灭郑,依然是充满了坎坷,甚至韩国也差一点被郑国反杀。
(郑国位于虎牢以东)
郑国是西周晚期才分封的一个国家,一开始封在了陕西的渭原,靠近宗周,是畿内诸侯,郑桓公是第一位郑伯。当时西周王室衰微,郑桓公为此十分忧心,作为家族族长,一国之君,他需要未雨绸缪。他找到一个博通古今的大学问家,叫做太史伯,咨询国政。
郑桓公说:“王室多故,余惧及焉。与其何所可以逃死?”
太史伯说:“王室将卑,戎狄必昌,不可逼也!”王室力量不足以依靠,戎狄的力量即将兴盛,因此不能够迁往西北。
郑桓公说:“如果东迁到江汉平原呢?那里是蛮夷楚人的地盘,而且有汉阳诸姬可以做为依靠。”
太史伯说:“江汉平原南部的楚人势力方兴正艾,对于战略转移的郑人来说,与这样的强敌对抗,不是明智的。”
郑桓公说:“那么移往南阳盆地呢?汉阳诸姬可以阻挡楚人进入南阳盆地。”
太史伯说:“南阳盆地北部已经有申国了,在申国周围都是蛮族,同样不容易立足。”
郑桓公说:“那么天下之大,难道就没有郑国的立足之地吗?”
太史伯说:“济(济水)、洛(洛水)、河(黄河)、颍(颍水)之间比较安全,那里没有大国,只有虢国、郐国两个小国,容易对付。”
郑桓公说:“虢国是公国,与天子亲近,如今去攻打,道义上说不过去吧。”
太史伯守:“虢国、郐国两国见利忘义,只要稍加贿赂就可以取得立足之地。这样的国君必然会做出违背礼法的事,到时再行征服,就可以完全占据土地了。”
郑桓公听从了太史伯的建议,取得了河南中部地区的十邑之地作为立足点。几十年后,犬戎攻破镐京,虢国、郐国没有勤王,被郑国抓住把柄,攻灭了这两个国家,正式在河南中部立国。
(春秋初年,郑国是三小霸之首)
郑国在春秋初年发展至鼎盛,被称为春秋三小霸之首。可是盛极而衰,郑国延续了周王朝的分封制,使得国内卿族力量越来越强大,逐渐架空了国君的权力。郑穆公的子嗣被称作“七穆”,基本把持了郑国的官僚系统。因此郑国国政日益混乱,国势大衰。
郑国之所以衰败,是因为郑国选择错了立国地方。郑国所处的中原一带,处于四战之地,而且周边都是强国,根本没有拓展空间。北边是晋国、南边是楚国,东边是宋国和齐国,西边是成周和秦国。郑国不管在哪个方向,都不能获得拓展空间。可是,郑国的分封制度,要求郑国必须要有足够的外部利益输送才能保持国家的向上的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郑国逐渐陷入了内耗,即使偶尔出现了几个试图团结民众的领袖,也不能改变郑国日益衰败的趋势。
与郑国大封公室相反,晋国在春秋初年经过了小宗取代大宗的“曲沃代晋”事件后,历代晋国君主都对公族表示了不信任,公子成年都得迁往别国。这使得晋国没有强大的公族作为国君的依托,国君不得不依靠卿大夫贵族来管理国政。在家族政治占据主流的先秦时代,这样的政治局面最终形成了晋国6大夫执政的格局。
韩氏是三晋中最为弱小的,但是能够在竞争激烈的晋国朝局中笑到最后,说明韩氏的实力也不弱。韩献子帮助“赵氏孤儿”,使得韩、赵两国世代交好。最后,赵国以骑兵取胜,魏国以武卒霸蛮天下,韩国则以箭阵闻名。
(韩献子时韩氏发迹)
三家分晋前,韩相段规曾对韩康子说:“分地时一定要成皋。”
韩康子说:“成皋是贫瘠不长庄稼的地方,要它有什么用?”
段规说:“一里那么大的地盘却可以牵动方圆千里的政权,是因为地形有利的缘故。一万人可以打败三军,是因为乘敌人不备的缘故。大王如果能采纳我的意见,韩国一定可以消灭郑国。”
韩康子说:“好。”
成皋,是现在的荥阳一带,有一个比较有名的地方,叫做虎牢,是兵家必争之地。
因此,韩国在立国时,就已经确立了未来的开拓方向。韩国对自身所处的环境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它所面临的局面与郑国是相同的,都处于四战之地,缺少扩展空间。韩国周围的秦国、魏国、楚国都是惹不起的存在,就算是相对弱小的郑国,也是二流强国,有兵车千乘,不好打。分家后,三晋之间约定,赵国向北,魏国向西,韩国向南,扩张土地。韩国就此渡过黄河,占了一些成周的土地,与郑国直接接壤,国境线犬牙交错。因此,韩郑之间,必然会爆发战争。韩国的领土在河南中西部地区,与魏国东部领土隔着郑国。
此时的河南地区,从西到东逐次是韩国、郑国、魏国、卫国、宋国,河南南部是楚国,北部是赵国。
从公元前423年韩国伐郑,到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韩国历经韩武子、韩景候、韩列候、韩文候、韩哀侯,历经半个世纪,前后四代人努力,终于将郑国灭掉。
公元前403年韩景候被赐为侯爵,韩国就将都城从宜阳迁到阳翟,与郑国都城新郑只有200里,目的就是在韩、郑边境可以光明正大的集结重兵。郑国对此也并不是没有准备,他们征发了全部的战争潜力,兵力可达10万,不敢懈怠。韩国攻郑,结果没打下来,反而国内生乱,被郑国反攻,围住了都城阳翟。这在战国兼并战争史上,可算是独一份了。
此后的韩国采取了追随魏国的策略,败齐、擒宋、救鲁,在中原一带,可谓风头一时无俩。公元前376年,韩国与赵国、魏国瓜分了晋公最后一点土地,晋国最终灭亡。三晋为了结盟,在韩国的小城屯留聚会,也邀请了郑康公。郑康公想借聚会之机,与各个强国修好关系,因此带兵2万前往会盟。
韩国却在背地里调动兵力,一举攻入郑国都城,为半个世纪的战争画上了休止符。郑康公正在开会,突闻后方生变,立刻向魏国、赵国求救。魏国、赵国刚刚立国,对韩国极尽拉拢,对于韩国的行为采取了默认的态度。郑国的南部邻国楚国则是因为数年前吴起变法失败,国内贵族70多家都被杀,国君与贵族之间的嫌隙已生,也无力北向争雄。齐国则在2年前被韩国击败,且摄于三晋之威,不敢有所援助。于是,郑国求告无门,宣告灭国。韩国夺取了战国最发达的工业中心,并与自己的工农产业相结合,实力迅速上升了一个层次。
(韩国灭郑后达到鼎盛)
郑国被韩国灭了以后,郑氏子孙播迁于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间,以原国名为姓,便是郑姓之始。一年后,公元前375年,韩国将都城从阳翟迁到新郑,对郑国的贵族大加笼络,快速稳定了人心。
公元前369年,魏武侯去世,魏国公子争立。公子罃(就是魏惠王)正式即位的第一年,公仲缓奋力一搏,意图与长兄争夺王位,勾结韩赵两国进攻魏国。于是赵成侯和韩懿侯亲率两国军队大举攻魏。
联军西进攻打魏国国都安邑,公子罃坐镇都城,连忙派出魏军在浊泽迎战。两军摆开阵势大战。联军势盛,大败魏军,进而包围安邑。魏国面临灭国之危。这时候,韩国一句话就能决定魏国命运,虽然韩国最终撤走,可是天下却留下劲韩的称号,因为只有韩国步兵在正面抗住了天下第一精锐步兵——魏武卒。此后的韩国,曾多次伐秦。
败齐、擒宋、灭郑、攻魏、伐秦,在战国中期,韩国战绩彪炳,正式进入了战国七雄的序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