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为什么封建王朝实行和亲制度,来换取国家安定?

在《甄嬛传》当中,皇帝将自己的妹妹朝瑰公主远嫁到准噶尔和亲,沈眉庄说“年羹尧不是英勇善战么,怎么不派他去”。

甄嬛坦言:“遣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处用将军。能用个女人解决的事,何必大动干戈。”

很多现在的人,成天只知道胡咧咧,说和亲就是一种屈辱,不行就打啊,把打仗说得跟吹牛一样简单容易,而在古代,大多数的和亲,都是权衡之后做出的最佳决定。

尤其是汉朝的和亲,就是因为打不了,不能打,和亲是汉朝能够付出的最小代价,和亲顶多的面子上挂不住,但是对于大部分的百姓来说,这是好事。

和亲起源于先秦时代,那时候诸侯国之间会选择和亲,所谓的和亲除了姻缘,自然也带着许多的相关利益,比方说联盟、投降等等。

进入战国时代,各国之间的联盟,以和亲的方式进行更加普遍。

那时候的和亲,也没啥人说什么,因为和亲未必就是示弱,主要都是用来联盟,可到了汉朝的时候,和亲就逐渐被贴上了折辱、被迫之类的标签。

经过战国、秦朝、楚汉相争数百年的征战,汉初民生凋敝,汉朝为了恢复生产,施行无为而治的方式,而这时候的匈奴虎视眈眈,汉朝又没能力与之一战。

白登之围汉朝尴尬之后,汉朝也认清了形势,打是打不过的,最后可能玉石俱焚,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和亲的方式稳住匈奴,以换取汉朝休养生息的机会,以待来日。

经过刘邦、吕后、文帝景帝,几十年里汉朝送出了大量宗室女子与金银财宝、牛羊美酒,换取了相对的和平,汉朝百姓也得以喘息,人丁繁衍起来。

被后世某些人视作屈辱的和亲,成为了汉武帝对匈奴发动反击的基础。

刘邦驾崩后,匈奴曾来信折辱,而吕后并没有气得发兵,因为她也知道绝对不能贸然出手,反而向匈奴示好,这也是当时的大环境所决定的。

试想一下,如果汉朝前期不和亲,而是与匈奴硬拼,即便汉朝能胜,百姓也没好日子过,甚至可能再次引发大规模的起义,汉朝走上秦朝的老路。

可以说,和亲在当时是发挥了非常积极的建设作用的,以和亲这种最小的代价牺牲,换来了整个王朝的安稳与发展机会,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古时候的和亲除了被迫之外,也有那种主动和亲,加强与部族联系的,比方说汉朝后期的昭君出塞与细君公主出嫁,还有唐朝时期的某些和亲。

那时候的中原王朝已经非常强悍,断然不会在这些部族的威胁之下选择和亲。

比方说,昭君出嫁塞外,是因为当时的南匈奴臣服于汉朝,昭君是其求娶的,以表示双方的友好算是中原的一种恩赏,而后来著名的文成公主出嫁也是一样的道理。

中原王朝将自身视作天朝,而周围的部族自然就是小弟,和亲也算是一种安抚,与出嫁的和亲公主一起送去的,还有很多的金银财宝等等。

而到了清朝时期,与蒙古之间的和亲更加成为了一种常态,清朝与蒙古之间互相联姻长达三百年的岁月,有效抚平了漠北之患,将蒙古牢牢拿捏在手中,维护了清王朝的江山。

整体来说,古代的和亲是要具体看情况的,和亲这种方式,就是送嫁个女子,然后附带上很多的财物之类,就是用好处来换取江山的安宁。

就好像现在的一句话:能够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算是问题。

举个例子来说,汉朝与匈奴要打起来,要付出几十万将士与百姓的性命,还未必能赢,可要是选择和亲,不外乎就是牺牲几个人还有钱而已。

而唐朝等中原强盛时代的和亲,那就更加充满主动权,和亲是一种恩赐安抚,清朝满蒙联姻是一种结盟的表面方式,对于双方来说都不算有牺牲。

不要用现代人的眼光随意判断古代的和亲,在当时的情况之下,很多时候和亲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算是一种舍帅保车的方法,是值得肯定的。

在古代,为什么封建王朝实行和亲制度,来换取国家安定?

古代和亲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我打不赢了,我投降了,再也不主动打你了,如果不相信的我的话,我做你女婿还不行吗?或者我打赢你了,只要你别惹我,我就不会主动打你的,如果不相信的话我把女儿嫁过去,如果我再主动打你,你可以撕票。再或者我打不赢他了,你帮帮我吧,等我收了他我就听你的,如果不相信我,我做你女婿还不行吗?

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地理位置相当于今天的拉萨,那时的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一直心心念念想和唐汉朝和亲,无非是想让唐太宗不要再主动出兵,并且想借唐朝势力牵制其他少数民族,相当于借强者势力罩着他来压制他周围的弱者。

所以不惜下黄金5000两及大量的珍宝来娶大唐的公主。于是唐太宗将宗室女封为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的路线是从长安出发,经西宁,翻日月山长途跋涉到拉萨。松赞干布为其加冕,封为王后,气势磅礴的布达拉宫,也就是当年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所见建,这样的和亲促成了,唐蕃交好,自和亲后200年间,凡新赞普及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而另一个广为流传的则是昭君出塞,地理位置相当于今天的内蒙古,呼韩邪单于被其哥哥打败。便三番五次进长安朝觐,对汉朝俯首称臣,自请为婿,同样是想借大汉实力来消灭其他匈奴势力,值得一提的是,王昭君并非汉室宗亲,也并非公主,仅仅是一个宫女,呼韩邪单于得之既高兴又激动,可见当时的少数民族真的是挺好忽悠的。

而更大的笑话是王昭君主动请缨,告别时汉元帝才开始正眼看王昭君,看他又美丽又端庄可爱,自己很想留下自己享用,可是为时已晚,便开始追究,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宫女没有被安排到自己的身边来。查完后才得知王昭君本人与画像相差太大,古代选宫女进宫都不是皇帝直接挑选,而是靠画工画像,皇帝只能看见画像,而有的宫女为了上位就贿赂画工,而王昭君却没有,以至于被淹没被埋藏,可见古代皇宫里的潜规则真的是。从源头上已经锁定了大多数女人的命运。

总之古代和亲是把女人作为维系和平的牺牲品,而比较于后宫佳丽三千当中的其他女人,不管是自动主动请缨和亲还是被选中和亲的女人,仿佛都比无数女人活得更有价值。

在古代,为什么封建王朝实行和亲制度,来换取国家安定?

“和亲”,按照现代学术界的通常看法,当是“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以及少数

民族首领之间具有一定政治目的的联姻”;该措施“对缓和矛盾,巩固中原王朝的统治起了一

定的作用,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间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1 虽然学者们对于古代中国

的“和亲”问题已有过很多讨论,各人的观点不尽相同,有的地方甚至分歧较大,但是于上

引两点说法,却似乎并无什么异议,即:和亲是具有政治目的之政策与措施;它有利于缓和

民族矛盾,有利于巩固中原王朝的统治。2

就此而言,则现代人对“和亲”的总体看法与北宋学者概括前朝和亲史实而作出的结论

大致相仿:“汉高始纳奉春之计,建和亲之议,岁用絮缯酒食奉之,非惟解兵息民,亦欲渐而

臣之,为羁縻长久之策耳。高后、文帝,至于宣、元,皆用是道,故得呼韩朝于北阙之下。

及魏道武读汉史,至‘欲以鲁元妻匈奴’,为之掩卷太息,于是以诸女皆釐降于宾附之国。此

乃深识从权济时之略焉。《易》曰:‘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其是之谓乎!”3 总而言之,

“和亲”乃是以财帛和王室之间的婚姻关系安抚域外不懂礼义的“夷狄”之流,其效果甚佳,

可令异族称臣,边界安宁。

和亲之策果然具有这种神效吗?依我之见,实际情况远非如此简单,以至可以一言以蔽

之。盖因历代和亲,形式多种多样;政治大势和各方之间的实力对比均因时而异;外交政策

的实施,还难免受到君主自身素质的影响。如此众多的可变因素,导致和亲之动机和效果的

多样性与复杂性,因此和亲之利与弊也就随着时代和地点的不同而或大或小,有时还相去甚

远。这一实际状况,恐怕正是二千多年来政治家和史家对于和亲问题争论不休的重要原因之

一,如果总是以个别和亲事件为范例,或者一味拘泥于已往陈式,就难免偏执之见,激烈争

论亦势在必然了。

本文则试图探讨不同类型的“和亲”举动之实质,具体分析它们的利、弊,以尽可能给

予恰当的评价。由于汉唐时代的和亲具有十分典型的代表意义……。

在古代,为什么封建王朝实行和亲制度,来换取国家安定?

和亲这种做法在古代封建王朝特别常见,不光中国,什么在欧洲都很常见;

和亲也是有巨大的战略政治意义的。

其中在东西方还不太一样,在欧洲,和亲是欧洲各国王室之间重大活动,因为欧洲的宗族观点比较重。

例如俄罗斯,多次主动迎娶西欧王室,因为在欧洲,古希腊/罗马,才是某种“正统”意义。

例如,俄罗斯大名鼎鼎的叶皇,其实是德国东普鲁士的一个小公爵,叶皇一步步爬上俄罗斯帝位,还是非常有水平的。

在一战前戏,欧洲各国皇室,其实都是有血缘关系的,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号称欧洲祖母的,维多利亚女王;

维多利亚女王和来自巴伐利亚的丈夫结婚后,生了九个子女,都相继加入欧洲其他皇室,随后又有了三十多位孙女,也都相继在皇室家族中。

因为当年欧洲对血统的重视非常高,而来自维多利亚的著名遗传疾病——血友病,就这样在欧洲王室之间流传,号称“王室病”

在普鲁士,西班牙,俄罗斯,的王室中,血友病制造了一系列早亡现象,所以引发欧洲政治不少动荡。

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某种意义上的“家族内部战争”;欧洲的历史,有点像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和亲是诸侯搞关系的重要手段。

但是在东方情况就是另外一种状态

古代中国封建王朝是天下一统,因此周边多为藩属国,为了巩固政治关系,因此和亲就比较常见,一般都是中原王朝嫁出公主。

汉代之后,从汉高祖开始,不停的和北方匈奴和亲,而大汉则不断的积蓄力量,汉王朝经过四代君主,八十年的努力才扫平匈奴。

中原王朝能平定四方其实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和亲本身就有积极的政治意义,尤其中原还属于文化上游,到东汉,王朝也是不断地在和亲。

尤其在双方势力差不多的情况下,和亲就是政治活动;

古代两国之间又没有什么大使馆,因此每次和亲围绕公主身边,就有大批的随从,这里面就有使臣,在对方国家里进行必要的政治活动,掌握对方朝局动向,这都是十分有必要的。

嫁过去的公主的地位,完全取决于自己母国的实力。

但是比较特别是明朝:

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大明王朝的朱元璋,是比较牛逼的,把周边都揍趴下了,很长时间周边都没有强大的势力,也就没了和亲的必要。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大清把这个和亲游戏玩到极致。

清王朝就是发源于草原,入主中原之后,清王朝立马意识到草原部落的威胁,因此清王朝加大了和亲的力度,草原各部落之间都有和亲,并且施加远近亲疏的政治手腕。

这些政策十分有效,搅动的草原不怎么团结,有纠纷也是清王朝来调停,这种手段有点像“离岸平衡手”

和亲,直到现代政治后才结束,在人类历史上,政治实体的和亲是最重要的外交政治活动;

另外,要理解另外一句话: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或者,战争就是政治本身;

在古代,为什么封建王朝实行和亲制度,来换取国家安定?

不论是王朝的强盛还是衰败与外族的联姻都是用来保证自己政权稳定的方法,因为王朝强盛但是不代表他周边没有强大的势力,对于皇帝而已如何解决好周边关系依旧是重中之重,汉高祖刘邦之所以将宗室女嫁给匈奴不是因为他突然间善心大发,而是因为他在领兵征讨匈奴的过程中失败了,为了表示缓解双方的矛盾不得已而做出的决定定,吕后当权的时候,匈奴单于写信给她,希望自己可以取她做妻子,面对这样的侮辱,吕后之所以隐忍下来同样也是因为势力不如人而已,隋炀帝时突厥部落臣服上书请求娶一个公主,隋炀帝答应下来的原因便是为了促使突厥部落更好的效忠自己而已,文成公主出嫁同样是出于这样的需求,大家所求的只是用和平的方式来换取发展时间和空间而已,至于用和亲来安定国家,皇帝从来便没有当过真。

在古代,为什么封建王朝实行和亲制度,来换取国家安定?

当时所谓“和亲”是指两个对立民族停止战争,捐弃仇怨,转而建立和平、友好、亲睦的关系,这不是自然形成的形态,而是经由两个民族的政治、军事当局协商并用正式条约(口头或文字)规定了的一种民族关系形态。

和亲是指两个不同民族或同一种族的两个不同政权的首领之间出于“为我所用”的目的所进行的联姻,尽管双方和亲的最初动机不全一致,但总的来看,都是为了避战言和,保持长久的和好

很重要的几点原因在于,我虽然打不过你,但是你也灭亡不了我,所以采用了和亲,因为和亲,不仅仅是吧公主嫁过去,而且出嫁过去会带走大量的人才,资源,例如,历史上非常出名的,文成公主和亲,昭君出塞等等,

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的有大量的书籍、手工艺品、耕种用具、蔬菜种子等,陪同她入藏的还有25名侍女和众多的工匠厨役。文成公主教吐蕃人平整土地、开挖畦沟等耕种方法和防止水土流失、种植蔬菜等技术。后来她又要求唐朝送来酿酒、造纸、冶金、纺织等方面的工匠,帮助吐蕃人掌握生产技术,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吐蕃参考唐朝历法,创制了吐蕃历法。为进一步学习汉文化礼仪,吐蕃派遣贵族子弟到唐朝学习,并请唐文人为吐蕃掌管表疏。从此唐和吐蕃结成友好关系,赞普称唐皇帝为舅,自称外甥。自此以后,吐蕃赞普死后须向唐朝告哀,新立赞普也须经唐朝册封才合法。

这样双方的目的都达成了,和乐而不为?做为统治者来说,利益才是放在首位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