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6年丙子胡乱对朝鲜王朝有什么影响?

明崇祯九年,后金大汗皇太极自称皇帝,将国号改成了“清”,既然是做皇帝,自嗨当然还是不够的,肯定需要周围的人都承认来庆贺,于是皇太极将目光盯向了李氏朝鲜。

虽然朝鲜王朝是明朝的臣子,可毕竟就在清朝的眼皮子底下,离得实在太近。

皇太极派人去让朝鲜国王遣使者来参加自己的庆典,但是作为明朝最忠心藩臣的朝鲜断然拒绝了这个无理要求,这一下惹怒了皇太极,于是皇太极亲自率军攻入了半岛。

原本在东北亚地区,以明朝为中心建立了宗藩体系,而在明朝众多的藩属中,朝鲜王朝位列其首位,其国王虽然等同郡王,但却享有亲王冠冕,受到明朝格外优待。

万历年间日本入侵半岛,明朝为了驰援朝鲜王朝元气大伤,这让向来亲近明朝的朝鲜王朝更是深感明朝的再造之恩,在任何问题上,都果断站在了明朝一边。

而随着东北的女真兴起,还有明朝的衰落,朝鲜陷入了两难境地,不过朝鲜王朝绝大多数的贵族都亲近明朝,将女真视作夷狄,甚至于想着亲近后金的光海君也因此被废黜。

明朝对付后金的时候,朝鲜也非常卖力,朝鲜半岛、皮岛、辽东半岛与山海关防线,构成了明朝对于后金的围堵,但是朝鲜后来却感觉明朝在辽东的经营,影响了自己的利益。

此外,朝鲜王朝发生了著名的仁祖反正事件,想着亲近后金的光海君被废,朝鲜仁祖则对明朝一边倒,面对咄咄逼人的后金,朝鲜就是帮着明朝与其作对,由此引发丁卯之役。

努尔哈赤的侄儿阿敏率军攻入朝鲜,迫使其与后金结为兄弟之邦,并且开放边界贸易,每年向后金输送岁币,这让朝鲜更加痛恨后金,明里暗里阳奉阴违,帮着明朝对付后金。

皇太极继承汗位以后,励精图治,后金的力量不断强盛,最终走向了称帝之路,而皇太极将漠南蒙古等地收入囊中,也想着效仿中原王朝,建立自己的宗藩体系。

效仿中原,当然就是要找一群自己的小弟,于是皇太极想到了朝鲜,另外皇太极也知道朝鲜不老实,这次也算是试探敲打,于是派人去通知朝鲜,来参加自己的登基大典。

没有任何意外,果然出了意外,后金的使者受到了朝鲜的呵斥,朝鲜拒绝了皇太极的要求,并且发生了一系列的外交事件,这给了皇太极借口,直接出兵征伐朝鲜。

尽管清朝派军三万多人,但都是战斗力非常强的骑兵,还配备火器,而李朝十多万大军,战斗力完全不能与之相比,丙子之役很快就以清朝的压倒性胜利结束。

在汉江之畔,朝鲜仁祖身穿蓝衣对皇太极行三跪九叩大礼,从此朝鲜王朝从明朝的藩属变成了清朝的藩属,原来好歹还是兄弟之国,这下子变成了父子之国。

当然面对这样的关系,朝鲜王朝上下都觉得是奇耻大辱,背地里非常看不起清朝,将其称作是夷狄胡虏,将清朝的皇帝称作是胡皇,朝鲜王朝实际上仍旧使用明朝的年号。

丙子之役结束后,明朝对于清朝的防御走向了崩溃,在辽东地区,优势彻底倒向了清朝一边明朝愈发走向守势,反而清朝逐渐构建其对明朝京畿的全方位包围圈。

这场战争让朝鲜损失惨重,有数十万人被掳走,经济发展被破坏,而且为缴纳赎金与支付岁币等等,朝鲜的经济负担猛然增加,清朝则获得了相当大的收益。

因为背弃君父,弄得朝鲜王朝上下都深感耻辱,极大刺激了朝鲜王朝小中华的想法,整个清朝时期,朝鲜王朝都明面上臣服,实际上各种看不起清朝,直到甲午海战时代。

原本在明朝的时候,朝鲜王朝对于明朝都非常尊敬,使用明朝的年号,其国王使用明朝所下赐的谥号等等,但清朝则不一样,这些规矩只有在明面上如此,实际上都不用。

崇祯这个年号,朝鲜王朝一直用到了走向终结,出于对清朝的恨,丙子之役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朝鲜王朝都想着帮助明朝一起对付清朝,产生了北伐之论。

不过话说回来,因为这样的想法,也弄得李朝内部的两班贵族激烈交锋,因为意见不同产生了很多的不同派系,由此开始了长期的党争,内斗不止朝堂倾轧,弄得李朝更加衰落。

1636年丙子胡乱对朝鲜王朝有什么影响?

丙子胡乱对朝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朝鲜去除明朝的年号,奉满清为正朔,成为满清的附属国。定时纳贡,并以王子二人为质,诛杀主战的洪翼汉、尹集、吴达济“三义士”。
  2. 朝鲜以“小中华”自居,投降于鞑虏,自王及民无不陷入巨大的道德自责感。
  3. 丙子胡乱对朝鲜政治文化的影响很大,士民对投降鞑虏的朝鲜上层失望和不满,表现和反映这方面情绪的文学作品很多。
  4. 从文化上鄙视满清,事实上又不得不屈服满清,这种矛盾的心理长期伴随朝鲜,对于朝鲜民族性格造成巨大影响。
  5. 给满清定期的供奉,加重了朝鲜的经济负担。

1636年丙子胡乱对朝鲜王朝有什么影响?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以朝鲜“傲慢无礼、拒不朝贺”为由,亲率十二万大军征讨朝鲜,朝鲜史称“丙子胡乱”。

最终,历经长达四十七天在南汉山城的艰苦困守,朝鲜仁祖国王李倧选择投降。

投降后的李倧褪去了王服,穿上青衣,从侧门徒步出城,以罪臣的身份向皇太极行三跪九拜之礼,并且与皇太极签订《三田渡盟约》(《南汉山城条约》或《丁丑条约》)。

而这也就此标志着朝鲜彻底臣服于清朝,正式成为了清朝的藩属国。

李氏朝鲜,可谓是大明王朝最为忠诚与坚定的支持者。

众所周知,历史上的李氏朝鲜对于大明王朝有着“万世不渝”的忠诚。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一直亲近于明朝的大将李成桂推翻了此前的亲蒙的王氏高丽政权,正式建立了朝鲜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李氏朝鲜。

而在李成桂加冕为朝鲜国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向大明王朝称臣纳贡,成为其藩属国。

并且当时李成桂就国号问题,还专门上疏请求朱元璋定夺。最终朱元璋,选择了将“朝鲜”定为其国号,意为

“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美,且其来远,可以本其名而祖之。体天牧民,永昌后嗣。”

于是,在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李成桂正式定国号为“朝鲜”,而为了显示对于明朝的尊崇,李氏朝鲜还有一个官方的全称,即 “有明朝鲜国”。

而除此之外,最让李氏朝鲜对明朝感恩戴德的事情,便是“万历三大征”之中的“征朝鲜战争”。

万历二十年(1592),统御日本的丰臣秀吉率领大军入侵朝鲜,短短五个月时间,即攻占朝鲜两京八道,朝鲜历史上称之为“壬辰倭乱”。

此时的朝鲜宣祖国王李昖向明朝求救,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派大将李如松与麻贵,先后两次率兵入朝,历时七年时间,终于将入侵朝鲜的日本军队赶了出去,帮助朝鲜复国。

也正是因为如此,李昖亲笔手书摩崖石刻“再造藩邦”,以昭显对于大明王朝的恩德将铭记于心,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明朝之于朝鲜“父母之邦”的崇高地位。

"设使以外国言之,中国父母也。我国与日本同是外国也,如子也。以言其父母之于子,则我国孝子也,日本贼子也。父母之于子,虽止于慈,岂有爱其贼子同于孝子之理乎?"

于是,在此之后,尽管朝鲜国内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但依旧倾尽全力在辽东战场上给予明朝支持,包括直接派元帅姜弘利统兵参加“萨尔浒之战”,积极组织军队陈兵鸭绿江袭扰后金,接受从后金逃往的难民,以及向明朝军队提供粮草军需补给,甚至还将境内的铁山和义州等地“借给”毛文龙建立“后方根据地”。

也正是因为如此,朝鲜就此成为了后金的“眼中钉、肉中刺”,特别是在“仁祖反正”,仁祖王李倧登上王位开始,一改此前光海君李珲“不叛明、不怒金”的“首鼠两端”策略,转向全力支持明朝,而这也直接导致了“丁卯胡乱”的发生。

后金天聪元年(1727年)皇太极任命“四大贝勒”之二贝勒阿敏为主帅,济尔哈朗、阿济格、杜度、岳托、硕托等人协同,率八旗主力出征朝鲜。

朝鲜军队在战斗力极强的八旗铁骑面前可以说是一触即溃,阿敏迅速横扫大半个朝鲜,直接攻占了平壤,李倧只得逃往江华岛暂避,并在此期间与后金达成了“江都之盟”,约定两国以“兄弟”相称。

然而,此时的李倧本就是口服心不服,再加上阿敏在离开朝鲜之前纵兵抢掠,造成朝鲜是满目疮痍、一片狼藉,这也使得李倧依旧非常坚定的站在了明朝一边,并且也就此拿出了“誓死不从”的勇气与决心。

“贵国既欲议和息兵,甚为美意。故孤亦喜而许之。但念敝邦之于明朝,君臣分义甚重,若贵国要我负明,则宁以国毙,断不敢从。”

可以说,此次皇太极出兵只是达成了他的军事目的,可断绝朝鲜与明朝联络的政治目的与希望得到朝鲜粮食等战略资源支持的经济目的均未达成,这也为后来“丙子胡乱”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丙子胡乱”,使得朝鲜彻底成为了清朝的藩属国。

正如前文中所说的,“丁卯胡乱”之中,皇太极并没有达成其预期的效果,也没有完成其既定的战略目标,朝鲜也在此之后依旧对于明朝以及在辽东战场的明军给予了重要支持。

而更让皇太极恼怒的是,朝鲜上至国王,下至来往使者,均对于刚刚登基的皇太极本人,以及新建立的大清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敬,这也直接导致了皇太极在其登基当年就决心征服朝鲜,就此一劳永逸的解决朝鲜问题,而“丙子胡乱”也就此爆发。

面对清军的强大攻势,朝鲜军队这面的表现依旧非常的“稳定”,呈现出了一贯的溃败状态。清军则势如破竹,将仁祖王李倧以及朝鲜朝臣全部围困在了南汉山城,并且皇太极也下了最后通牒,以迫使其投降。

就这样,李倧困守南汉山城四十七天,最终选择了投降,并且与皇太极就此缔结了《三田渡盟约》。

一、当去明国之年号,绝明国之交往,献纳明国所与之诰命册印,躬来进谒。 二、尔以长子并再令一子为质,诸大臣有子者以子,无子者以弟人质。尔有不讳,别朕立尔质子嗣位。三、从此一应文行文移,奉大清国之正朔。四、其万寿节及中宫千秋、皇子千秋、冬至、元旦及庆吊等事,俱行贡献之礼。并遣大臣及内宫奉表。其所进往来之表及朕降诏敕,或有事遣使传谕,尔与使臣相见之礼及尔陪臣谒见,并迎送馈使之礼,勿违明国旧例。五、朕若征明国,降诏遣使,调尔步骑舟师或数万,或刻期会处,数目限期,不得有误。六、军中俘获,过鸭江后,若有逃回者,执送本主,若欲赎还,听从两主之便。七、尔与内外诸臣缔结婚媾,以固和好。八、新旧城垣,不许擅筑。九、尔国所有瓦尔喀,俱当刷送。十、日本贸易,听尔如旧,当导其使者来朝,朕亦将遣使与彼往来也。其东边瓦尔喀,有私自逃居于彼者,不得复与贸易往来。尔若见瓦尔喀人,便当执送。十一、每年进贡一次,其方物数目:黄金百两,白银千两,水牛角二百对,豹皮百张,鹿皮百张,茶干包,水獭皮四百张,青黍皮三百张,胡椒十斗,腰刀二十六口,顺刀二十口,苏木二百斤,大纸千卷,小纸千五百卷,五爪龙席四领,各样花席四十领,白苎布二百匹,各色绵绸二千匹,各色细麻布四百匹,各色细布万匹,布干四百匹,米万包。

纵观整个《三田渡盟约》的内容,不难看出,皇太极“议和条件”之苛刻,而朝鲜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几乎所有领域内,皆遭受到了极为严厉而又残酷的“惩罚”与限制。

首先是在政治上,朝鲜彻底“背离”了明朝,成为了清朝的藩属国。

“自正月三十日前,则为明国之臣子;正月三十日以后,则为大清之臣子。”

至此朝鲜开始奉“大清国之正朔”,向大清称臣。同时,李倧将自己的两个儿子送往盛京作为人质,所有的礼仪要求也要遵循清朝这面的安排。

其次是在军事上,朝鲜已然失去了自主权。

根据条约的规定,朝鲜“新旧城垣,不许擅筑”,意味着朝鲜不能对大清起抵抗之心,甚至不具备任何防御性的条件,更为关键的是,此后的战局中,朝鲜还要对清朝提供支持,转而要攻向其曾经的宗主国大明王朝。

而在“丙子胡乱”结束的同时,皇太极就派兵攻克了皮岛,这其中,朝鲜军队就支援了部分战船与器械,算是正式开始配合清军行动了。

再次是经济上,朝鲜背负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从条约的内容上看,朝鲜的进贡压力可谓是非常的巨大,这无疑给朝鲜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这本就让朝鲜国内尚未完全恢复的经济体系变得更加的脆弱。

不仅如此,就在“丙子胡乱”结束后,清朝这面又强迫朝鲜开放“互市”贸易,使得朝鲜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清朝的“附庸”。

“凡凤凰城诸处官员人等往义州市易者,每年定限两次,春季二月、秋季八月;宁古塔人往会宁市易者,每年一次;库尔喀人往庆源市易者,每两年一次;由部差朝鲜通事官二人,宁古塔官骁骑校、笔帖式各一人,前往监视,定限二十日即回。”

最后,便是朝鲜遭受了巨大的人口损失。

除了战争期间死伤的朝鲜军队与百姓,“丙子胡乱”中,前后共有五十万朝鲜民众被清军掳走,其中有不少还是朝鲜的贵族与精英阶层。他们被清军带过鸭绿江后,随即便被八旗以及蒙古贵族瓜分,命运十分凄惨。

而由于人口的大量流失,造成了朝鲜国内劳动人口锐减,社会生产难以维继,在这之后,朝鲜用大量的金钱将这些被掳走的人口赎回,也进一步加重了朝鲜的社会经济压力。

也正是因为“丙子胡乱”以及之后签订的《三田渡盟约》对于整个朝鲜王国带来的巨大伤害,再加上朝鲜对于大明王朝一贯的感恩与认同,使得朝鲜即便是无奈之下成为了清朝藩属国,但却依旧保持着对于大明王朝的忠诚。

在臣服与清朝后,朝鲜依旧保留了明朝时期的装束和服侍,以表达对于明朝的敬意和思念之情。与此同时,尽管在清朝的要求下,朝鲜要废除明朝的年号,但是朝鲜只在对清朝的公文中使用清朝年号,内部依然使用明朝崇祯的年号,并且一直持续用到了李氏朝鲜灭亡的时候。

与此同时,朝鲜再被清朝征服后,一直寄希望于明朝能够卷土重来,甚至在南明抵抗清朝以及后来的“三藩之乱”中,朝鲜也都在积极筹划,希望为“反清复明”,迎请“大明正朔”发挥积极的作用。

然而,“丁卯胡乱”与“丙子胡乱”所给予朝鲜的打击是致命的,再加上大清王朝日益稳固的统治根基,并非是弱小的李氏朝鲜所能撼动的。

就这样逐渐的,李氏朝鲜接受了这样的现实,但是他们依然用自己的方式来感恩、怀念明朝,保有这对于明朝的那份“忠诚”,直至二十世纪初李氏朝鲜正式灭亡,这份忠诚才就此终结。。

“丁卯胡乱”不仅让皇太极彻底征服了朝鲜,稳定了后方,使其可以专心于明朝作战,以逐鹿中原,同时,经过在朝鲜的大肆劫掠以及在这之后朝鲜提供的岁贡,极大缓解了清朝国内的经济压力,并就此获得了充足的战略补充,进而使其实力进一步增强。

由此可见,“丁卯胡乱”不仅改变了大明、大清与朝鲜这三者之间的政治关系以及整个辽东战场的战略格局走向,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明亡清兴”的朝代更迭速度,其影响力可谓是非常的深远的。

1636年丙子胡乱对朝鲜王朝有什么影响?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丙子之役,又称 丙子之变,指的是1636年至1637年之间,清军为了攻打明朝解除后顾之忧而发兵朝鲜的一场战争。这是后金第二次入侵朝鲜,在韩国史书中又被称为丙子虏乱或丙子胡乱(병자호란)。丙子胡乱又与之前发生的丁卯胡乱统称为丙丁虏乱(병정노란)。

1636年12月2日,皇太极亲自统帅十万大军亲征朝鲜。清军渡江后,扬野战之长,舍坚城而不攻,长驱而南,仅仅十二天便抵达朝鲜京城下。

此后朝鲜成为清朝的藩属国,接受清朝的册封, 朝鲜断绝与原宗主国明朝的关系,朝鲜使用的年号由明朝年号改为清朝年号。朝鲜仁祖以其长子李溰、次子李淏赴清朝作人质,朝鲜向清朝朝贡。

丙子之役不仅解除了清的后顾之忧,粉碎了明的东江防线。从此朝鲜不再支持明朝,却派兵、运粮参加对明战争,因此清的军事实力大增。 总之,皇太极通过“丙子之役”,既控制了朝鲜,又削弱了明朝。

具有高度发达的儒家文明、以“小中华”自居的朝鲜,沦为落后 朝鲜地图的山林狩猎民族建立起来的清朝的藩属国,在当时的朝鲜是令君臣、黎民都痛心疾首的事情,丙子虏乱对朝鲜社会、文化的冲击非常大。国王和文武两班大臣的权威一落千丈。清朝的征索也加重了朝鲜的负担。经济掠夺、政治欺压、文化差异,使得终朝鲜之世,思明反清的情绪一直都是社会思潮的主流。

在华夷秩序的天道伦理之自然性中,“华夏”即意味着对高尚的文化与族群正义性,对中华的彻骨认同即是对文化与族群尊严的彻骨认同。因此,朝鲜也向来乐于自已“小中华”的美称。“吾东方自箕子以来,教化大行,男有烈士之风,女有贞正之俗,史称小中华 ”。“山川险隘,人民多贫。只以稍遵礼俗,自古中国亦许之小中华” 。

对于丙子虏乱,从一百多年后朝鲜人朴趾源的记载中,仍对当时明朝的态度心怀感激:“崇祯丙子清兵之来也,烈皇帝闻我东被兵,急命总兵陈洪范调各镇舟师赴援。洪范奏官兵出海,而山东巡抚颜继祖奏属国失守,江华已破。帝以继祖不能协图匡救,下诏切责之。当是时,天子内不能救福、楚、襄、唐之急,而外切属国之忧,其救焚拯溺之意,有加于骨肉之邦”

清朝搬师途中顺势攻陷皮岛,拔除了明朝在辽东沿海的最后一颗钉子。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1636年丙子胡乱对朝鲜王朝有什么影响?

1619年,明朝在萨尔浒之战中被女真人打得大败,明朝在东北亚地区的影响力也随之大为降低。此战之后,明金两国在辽东的攻守形势对调,后金开始加强对明朝的进攻。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后金军开始着手征服朝鲜。

此时的朝鲜是明朝最为忠实的藩属国,在明朝的帮助下,朝鲜才没有在丰臣秀吉的侵略战争中亡国。朝鲜人为了能够报答明朝的再造之恩,对明朝是无限的忠诚。在萨尔浒之战中,朝鲜也派出了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协助明军,最终被代善的女真铁骑歼灭。在女真尚未崛起之前,朝鲜和女真部落就因为边境的贸易问题也时常发生摩擦冲突。在女真人决定打掉朝鲜这个位于自己后方的暗桩,后金前后发动了两次对朝鲜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是1627年的丁卯胡乱以及1636年的丙子胡乱

丁卯胡乱

1627年丁卯(明天启七年,朝鲜仁祖五年,后金天聪元年)正月初八,后金皇太极派遣阿敏、济尔哈朗、岳托等人率军渡过鸭绿江东征。后金军入朝之后不以攻占朝鲜的城池为目的,而是纵兵四处游击作战。朝军的骑兵不是女真骑兵的对手,先后攻占了定州、安州、平壤等重要城镇。朝鲜仁祖国王逃亡江华岛。

后金的东征并不是为了吞并朝鲜,就是为了将朝鲜打服打怕。所以当朝鲜王庭提出和议之后,后金军立刻停止了攻势。双方在经过了一个多月的谈判之后,基本上答应了后金提出的入质纳贡、去明朝年号、结盟宣、约为兄弟之国等要求。但是朝鲜和后金在“要求朝鲜永远断绝与明朝的来往”这一条上无法达成共识。后金军为了能够回师攻明,在这个问题上做出了让步,增加了在中江、会宁开市、索还后金逃人、追增贡物等条件之后,撤出朝鲜。

虽然在此次入侵后,朝鲜与后金约为兄弟之国,但是两国之间的关系并不和睦。朝鲜在明金两国之间左右逢源,并没有像皇太极预期的那样成为后金的属国。朝鲜不想兑现之前约定的朝贡、开市等条件,并且直接否定了后金提出的协助攻打明朝的要求,并加筑京畿、黄海、平安三道白马等十二城,以加强对后金的防备。

1635年,蒙古察哈尔林丹汗之子额哲向后金投降,并且献上了传国玉玺。皇太极自觉称帝时机已到,因此决定正式称帝。为了宣传自己的正统地位,在称帝时需要属国臣下进行劝进,这样才符合中国称帝的流程。作为后金的兄弟之国,皇太极希望朝鲜能够就当好这次的群众演员。但这件事却彻底激怒了朝鲜君臣,"使彼虏得知我国之所秉守,不可以干纪乱常之事有所犯焉。则虽以国毙,可以有辞于天下后世也"。朝鲜仁祖国王拒绝接见后金使臣,在1636年四月的沈阳称帝大典上,朝鲜使臣罗德宪、李廓拒不下拜。

皇太极意识到此前的丁卯侵朝并没有使朝鲜彻底臣服于清朝,因此决定在同年12月发大军再次侵朝。

丙子胡乱

1636年12月,皇太极亲自率领清军十二万入侵朝鲜。面对清军的攻势,朝鲜军再次重演了10年前的败像,朝军在朝鲜的王城汉阳被清军击败,"上下惶惶,罔知所为,都城士大夫,扶老携幼,哭声载路" 。朝鲜后妃王室逃亡江华岛,而仁祖国王再退往南汉山城继续抵抗。2017年,韩国依据仁祖在南汉山城的47天的抵抗故事拍摄了同名历史题材电影《南汉山城》。

仁祖国王在和战之间左右摇摆,一边等待着勤王军队的到来,一边派出主和派大臣崔鸣吉等人赴清营谈判。在此后的战斗中,清军主力渡镇江,占领郭山城,定州、安州不战而降。随后清军乘临津江结冰之际渡江攻占汉阳,会合各部包围南汉山城,并且击败了朝鲜各路勤王援兵。为了能够迫使朝鲜尽快开城投降,皇太极命令清军用大炮轰击山城,同时遣多尔衮袭破江华岛,俘虏朝鲜王妃、王子、宗室、群臣家属等76人。

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形势下,仁祖被迫开城头衔。朝鲜此后与清朝签订和议,断绝了与明朝的宗藩关系,以其长子李溰、次子李淏赴清朝作人质。朝鲜开始向清朝朝贡,每年黄金百两、白银千两、水牛角二百对、貂皮百张、鹿皮百张、茶千包、水獭皮四百张、青黍皮三百张、胡椒十斗、腰刀二十六口、顺刀二十口、苏木二百斤、大纸千卷、小纸千五百卷、五爪龙席四领、花席四十领、白苎布二百疋、绵绸二千疋、细麻布四百疋、细布万疋、布四千疋、米万包。朝鲜不再拒绝清朝提出的协助攻明的要求,并将朝鲜朝廷中的亲明官员交于清朝。

丙子胡乱对于当时东北亚局势造成的影响

首先,清朝解决了自己南下攻明的后顾之忧。

在萨尔浒战役之后,清军在南侵的同时必须提防自己的身后,必须防着两个点的攻击,一个是皮岛的毛文龙部,另外就是朝鲜。当袁崇焕杀死毛文龙后,使登莱巡抚袁可立经营数年的登莱防线土崩瓦解。但是明军还是可以借道朝鲜,给清朝的背后狠狠的插一刀。当朝鲜倒向清朝之后,明朝对于清朝的反击就只剩下山海关,清军的防守压力减轻,能够抽调更多的部队继续冲击明军的松山-锦州防线。

再次,明朝的国家威望进一步降低。

当年丰臣秀吉侵朝,明军入朝作战,除了为了自己的边境安全之外,还有维护自己的宗藩关系的考虑。在丙子胡乱的过程中,朝鲜对明朝一直怀着等待拯救的信念,甚至打算国家灭亡也不对满洲人投降。而此时的明朝对于清朝尚且自保,根本无能力解救自己的藩属国。在大中华文化圈中,宗藩关系延续了上千年,一个国家宗藩关系的破灭也就意味着东亚的霸主地位将再一次易主。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也是利用强迫朝鲜脱离清朝的藩属关系来实现自己称霸亚洲的目标。

最后,进一步加强了女真人入主中原,取代明朝的决心。

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铠甲誓师伐明,在开始时的野心也许并没有那么大,只是想在关外割据,拜托明朝的统治。在努尔哈赤的征战中,大多时候不是在攻城略地,而是在掠夺。皇太极继位之后,开始考虑在征服的土地上建立一个真正的国家,为此皇太极不断地加强集权,改革女真人的军事政治制度。当皇太极征服蒙古得到传国玉玺之后,在中国授命于天思想的影响下,皇太极的野心进一步膨胀。在朝鲜屈服之后,女真人发现自己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大帝国,也可以威服海内,从此灭亡明朝的计划被加速执行了。

此乃本人的一丝愚见,如有不妥之处,望各位大牛多多斧正!

1636年丙子胡乱对朝鲜王朝有什么影响?

1636年说的是明崇祯九年,大清入侵朝鲜的战争,皇太极正式由汗改称皇帝改国号大清,族名满洲,韩国史书又称为“丙子胡乱”

  爱新觉罗,皇太极建立大清后,将建国之事通报朝鲜,希望朝鲜参与劝进,朝鲜得知此事以后众说纷纭,日积月累的情绪日益高涨,纷纷对皇太极的行为进行指责。众所周知,当时的朝鲜还是以明朝为正统,对于崛起的大清,很不以为然。朝鲜王室如此霸道,自然引起皇太极的不满,一场战争在所难免,

1636年12月2日,皇太极亲率由满族,蒙古和汉军等军队组成的十万大军进攻朝鲜,这是后金第二次进攻朝鲜,面对后金的强大军队,朝鲜王室军队不堪一击,皇太极仅用12天就来到了京城城下,这次时间之后,朝鲜成为清朝的藩属国,当时的皇太极在汉城东南面的汉江三田渡举行了朝鲜受降仪式,仪式结束之后,清军撤离朝鲜。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就在当年六月,皇太极要求朝鲜王室为其竖立一块歌颂皇太极平定朝鲜功勋的石碑,即“大清皇帝功德碑”1639年,“大清皇帝功德碑“树立在汉城汉江南岸,这是由两块石碑组成的碑刻,碑文由满文,蒙古文和汉文书写,其内容大致相同,多为歌颂皇太极的丰功伟绩。自从石碑树立之后,其中一块不久就遭到了破坏,目前已经荡然无存,而如前幸存的这块,也历经磨难,1895年它被扔进了汉江,在江底沉睡了了近20年后,再次出现,之所以这两块石碑如此不待见,是因为韩国人历来将其视为”耻辱碑“的存在。

  要说到对朝鲜王朝的影响,清朝入侵朝鲜,给朝鲜人民造成巨大灾难,使朝鲜成为清朝的属国,加重了朝鲜经济的负担,加速了朝鲜王朝的衰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