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古时战马喂食不能光吃草,得加料。那么问题来了,古时塞外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给战马吃啥?

中原的战马喂养的时候加料,是因为中原的牧草质量差,战马吃了之后无法保持良好的体能与状态,因此才需要添加一些谷物之类的精饲料。

但是北方游牧地区,当地的牧草与中原地区完全不同,足够战马平时的需求,当地的战马通常情况下只需要吃牧草就可以,不是战马必须要加料喂养,而是中原的草料不行。

中原以农耕为主,而北方以游牧为主,古时候的北方游牧地区环境条件不好,草原戈壁上除了草之外,几乎什么都没有,而大草原就是诸多游牧民族赖以生存的根本。

与中原不同,北方草原上的草富含粗纤维与各种营养、植物蛋白等,马牛羊之类吃了之后还是可以维持正常需求的,中原地区的牧草很少,除了喂干草之外必须要加料才可以。

当然,这也就是在平时的时候,如果是战马的话,那么就算是北方的游牧地区,光喂牧草也是不可以的,还是需要在某些时候加料喂养,比方说盐巴与精饲料之类。

那时候又没有玉米,草原上的农耕条件不行,当时给战马喂的精饲料,一般都是麦麸与豆子之类的东西,而这些,都是通过互市贸易从中原等地区获取的,是相当贵重的物品。

甚至于比较极端的时候,也会给战马喂一定的碎肉,不过这样的做法只能在短时间内用,不可以长期这样喂战马,因为毕竟是食草动物,长时间给战马吃肉,会破坏战马的肠道系统。

通常游牧民族平时都会好好照顾战马,让马匹长期保持在好的状态,这样做的话,在需要作战的时候,就不需要在喂养方面花太多的工夫,而中原一般是做不到这方面的水平的。

中原缺乏良好的牧马场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古时候的粮食非常珍贵,而喂养战马需要大量的精饲料,像是小米、麦子与各种其他谷物,因此战马的价值非常高。

古时候中原地区要维持精锐骑兵,也是非常费功夫费钱的,很多朝代根本就养不起战马,在与北方对战的时候经常处于劣势,北方战马平时主要吃草,也就作战前后会加各种谷物而已。

都说古时战马喂食不能光吃草,得加料。那么问题来了,古时塞外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给战马吃啥?

这先得从马的消化结构说起,马不具备牛羊等反刍动物的倒嚼功能,对草的利用率低,远不如牛羊。所以马在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进食。

但作为战马就不行行了,其实任何使用马的时候都得补充粮食。光靠草那是绝对不够的。

在平时,游牧民族在放牧的时候,今天骑这匹马出去放牧,此后五六天内绝对不会再骑这匹马去放牧。而是让这匹马来休养生息。如果骑同一匹马几天,不补充饲料,这匹马就会废了。

如果作战,草原上的战争一般也发生在秋后,这个时候,马秋天吃了草籽,这也相当于粮食,有秋膘一说,这个时候的马最具有战斗力。

在战时,他们不会骑一匹马出发,一般都俩仨匹马,轮流着骑,不至于让一匹马负重太多。而且会用珍藏的粮食补料,实在没辙,也会把肉剁碎掺在草料里喂马。

如果是对农业民族用兵,也一般在秋后,除了上面说的因为这个时候马最具有战斗力。此外秋天的时候,农业民族的农作物从北向南在逐渐成熟,这能为南下的战马提供最好的饲料。所以汉字愁就是秋天的心。粮食熟了,敌人来的概率也在增加。

都说古时战马喂食不能光吃草,得加料。那么问题来了,古时塞外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给战马吃啥?

关于古代战马的喂养问题,我们可以从古代行军作战的粮食问题中找到答案。

在古代打仗的时候,我们看当时的战事记录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那就是当部队发动进攻的时候经常会出现缺粮的情况。

遇到这种状况,或许你会说,部队出战,很多粮食在路上消耗掉了,但实际上并不是这个原因,当部队驻扎在一个地方的时候,平时也是靠运输将粮食送过去的,即便外出作战,往往在距离没有增多少的情况下,缺粮问题依然发生,这种情况下路上的损耗比平时也多不了多少。

那么是不是打仗的时候士兵要吃更多的粮食呢?也不是这个原因,在很多资料中显示,即便在作战的时候,士兵配给的粮食并没有明显的增加,很多时候当军队无法继续发动进攻的时候,就会原地驻守,而原地驻守的时候,粮食问题竟然就解决了。

这个问题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最后竟然在一位玩马的朋友那里得到了答案:原来是马要吃饭。

这话听起来就是废话,马当然要吃饭了,不然马儿怎么跑呢?但问题在于,马儿在平时吃的是草,只有在打仗的时候才会吃粮食。

在古代来说,如果军队驻留在一个地方,那么部队就会把马儿放出去吃草,不过草的热量很低,要让一匹马吃饱的话,通常马儿要吃上半天才行。如果你让马吃了半天的草,那一天当中就剩下不了多少时间让你骑了。

▲在古代,马儿平时都会放养吃草,这样就能减少部队的消耗

但是如果你想整天都使用这匹马,那么对不起你就只能喂它粮食,如果你用纯谷物喂马的话,马儿半个小时就吃饱了,然后剩下的时间就能供你驾驭了。如果在平时,不用马作战的时候,随便让马吃多久的草都没关系,但是遇到作战的时候,你就需要全天候使用这匹马,你也不可能把马放出去吃半天的草,因为敌人会随时杀过来,马都放出去了你还怎么迎敌?

所以为什么古代打仗的时候军队粮食需求量会猛增?这是因为大量的粮食都让马吃了,马的饭量是普通人的六七倍,假设有一支1000人的骑兵部队,如果放在平时,只要1000人的粮食就够了,但是遇到作战,就需要7-8000人的粮食才行,后勤压力就徒然猛增了。

这也就解释了古代战马的喂养问题,其实古代战马在平时吃的基本都是草,而粮食通常都会留给人吃,毕竟人吃不了草,而草到处都有,粮食却不是随处都能搞到的,要保持军队的战斗力最重要的还是要先保证人,在平时的时候马通常都会放到野外去吃草。当然也不排除有些朝代重视骑兵建设,平时就用谷物喂马,为的是让马长得更壮,但这样做就意味着财政消耗会大量增加,只有一些强盛的王朝才能这样做,而且也只限于少量的精锐部队,总的来说平时用谷物喂马在古代不常见,通常情况下马在平时都是吃的草,最多也就加上一些谷物而已,这是中原王朝的养马模式。

那么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是如何喂养马的呢?通常不会用谷物来养马,因为草原游牧民族所处的地区基本在我国400毫米等降水线以北,在年降水量少于400毫米的情况下都不适合农耕,也就基本产不了谷物,只能长草,所以游牧民族平时都是把马放到草原上吃草的。

不过对于草原民族来说,他们通常作战都会选择在秋天,因为秋天是水草长得最好的时候,也是马匹吃得最高的时候,所谓“秋高马肥”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每到秋天的时候,就是游牧民族马匹最为强壮的时候,游牧民族在这个时候也就是战斗力最强的时候了。

所以在古代战争中我们也会发现一个规律,游牧民族通常都会选择在秋天的时候对中原王朝发动军事行动,而中原王朝要征讨游牧民族的时候都会避开秋天。

比如在汉朝卫青、霍去病对匈奴出兵的时候基本都会选择在春天,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在这一年的春天和夏天两次出兵匈奴,都取得了胜利,占据了河西地区。元狩四年(公元前123年)春天,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精骑北击匈奴,攻破单于王庭,封狼居胥而还,这些都是避开秋天出兵的例子。

而在秋天出兵攻打匈奴,通常都是失败。比如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秋天,贰师将军李广利从酒泉出发率三万骑兵在天山与匈奴交战,接下来汉武帝又派李陵率5000步兵出击,牵制了单于8万主力,多次血战不落下风,最终弹尽粮绝全军覆没,李陵投降。虽然李陵牵制住了匈奴主力,但李广利的汉军主力却没能战胜匈奴的偏师,还险些全军覆没,这次出兵以血亏收场,而汉朝选择秋天出兵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

汉朝打匈奴尽量避开了秋天,反过来匈奴打汉朝却是尽量选择在秋天,正好秋高马肥,中原地区谷物也到了收获的时候,匈奴也正好来抢,所以在历史上游牧民族选择秋天南下的记录非常多。如汉武帝元光六年秋匈奴南下进攻渔阳,第二年元朔元年秋天,匈奴两万骑兵南下攻打辽阳、雁门,杀死辽西太守,掳走2000人口,在雁门郡还击败了汉军,杀死汉军将士千余人。在几年时间里,每到秋天匈奴都要南下。

到了隋唐时期,游牧民族突厥也通常会选择秋天南下。比如隋炀帝时期的大业11年(615年),隋炀帝夏天到山西北部汾阳宫避暑,到秋天的时候东突厥就杀了过来,把隋炀帝围困在了雁门,后来隋朝大军解围而来,东突厥才撤围而去。

后来到了唐太宗时期,李世民在公元626年夏天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到8月的时候登基为帝,到了秋天的时候东突厥就想乘机搞事,一直打到了长安城边的渭水河畔,李世民万般无奈之下搬空了长安国库,才换取了东突厥的退兵。

东突厥这么搞了下李世民,李世民当然是气不过了,几年后乘着东突厥内乱,派李靖北伐东突厥,李靖第一次出兵是在贞观四年正月初一,在冬天率3000精骑突袭了东突厥牙帐,将十几万东突厥大军一举击溃。不过这次选择冬天出兵也是反其道行之,后来唐军出动主力与东突厥决战通常也都选择开春时期。唐朝在干掉了东突厥后就去收拾西突厥,名将苏定方出击西突厥选择在了正月二十一,也是春天。

之后到了唐朝中后期吐蕃兴起,每次出来攻打唐朝基本都会选择在秋天,唐朝也不得不疲于应战,在秋天防御吐蕃被称之为“防秋”。

明朝的时候明英宗就不信秋天的邪,选择在秋天出兵,结果明军惨败,明英宗被俘,是为“土木堡之变”。

所以综合历史上的战例,我们会发现对于中原王朝来说,选择避开秋天的季节对游牧民族出兵往往是最好的时机,因为除去秋天,其他时期草原上的水草长得都不够好,马在吃的不够好的情况下,很难进入最佳状态,游牧民族的战斗力就会打上折扣;而对于游牧民族来说,由于秋天的水草长得最好,他们的马吃的最好,马儿也就处在了最佳状态,这个时期就是他们战斗力最强的时候了。由此也能看出,游牧民族的马在平时都是吃的草。

都说古时战马喂食不能光吃草,得加料。那么问题来了,古时塞外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给战马吃啥?

先说答案:在古代无论是中原还是塞外草原,只要是战马都需要额外加料,也就是粮食,甚至有的还会给马儿一天加一个鸡蛋。但是中原的马匹和草原的马匹品种不同,所以用量也就有所不同。

马匹和一般的家养动物不同,因为马匹不会像牛一样反刍,所以马儿很难一顿就吃饱。因为这个特殊性,马匹几乎只要一得空闲,就要对它进行喂食。这是所有的马儿都有的一个共同特点,但是如果是战马的话,因为体能消耗非常大,但是又不能像平常百姓家那么得空,所以为了让战马保持充沛的体力,就会额外加料。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古代时期,历朝历代都是如何喂养战马的,塞外草原上的马又与中原马匹有何区别?

战马的吃食里都有什么

在古时候的冬天,战马的战斗力是最弱的,因为冬天是粮食最短缺的时候,也没有很多新鲜的草来给马吃,大多数只能吃干草,所以冬天的马都比较清瘦,干不了啥重活。

但是如果冬天非要打仗,那么在青草紧缺的情况下,就必须给到马匹更多的粮食去吃。在马匹的粮食里面,通常都会包含小米、大豆、、高粱、豆饼、麦麸,喝的水里面还要加入食盐,可以说马匹吃的东西和人吃的相差不大。

但是在唐朝的时候,有一种粗粮的出现,大大地减少了战马是粮食的数量,那就是苜蓿。苜蓿是一种绿紫色的植物,茎长一长多,人们主要以它的叶子为食,只需要把叶子放入滚水中烫一下,再捞出来放入食盐和油翻炒,即可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与此同时,唐朝还发现马匹也很喜欢吃这个东西,所以就开始大面积的种植,用来供给马匹吃食。苜蓿被马吃下去以后,比一般的青草要管饱,营养也更丰富,种植的成本也不高。正是因为这个东西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战马吃粮食的难题,有了这个以后,粮食的消耗就会有所减少。

所以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是中原地区还是塞外草原,战马都是要加粮食一起喂养的,光靠吃草是不行的,但是在唐朝的时候,由于苜蓿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战马粮食的数量,但是也就是在唐朝,宋朝开始就很难再看见这个东西,这也和宋朝缺马,国力不如唐朝有关,接下来我们就会说到。

历朝历代使用的马匹种类

我国古代的战马品种比较多,但是从汉代时候开始,才算是开始统一规模的培育战马,那我们就从汉代开始说起。

汉朝时期,军队使用的马匹以河曲马为主、浩门马、蒙古马为辅。

河曲马产自我国甘、青、川、三省交界的草原之上,这里孕育出的马多是优良马,也称为河曲马。

河曲马体高126-142之间,管围16.5-20厘米,体重大多在350-450公斤。河曲马骨量充实,体型俊美,性情温驯,比较容易驯服,并且承重能力超群,能够拉动500公斤的大车。但是缺点也很明显,河曲马灵敏度不够,速度也不如蒙古马快。

蒙古马体高在120——135之间,体重约在260——370公斤之间。蒙古马相比较于河曲马,速度更快,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可以接受比较差的粗饲料为吃食,耐力也非常好,对一般疾病的抵抗力也很强,这些都是蒙古马最显著的优点。

但是蒙古马步幅不够伸畅,飞跃能力很差,这也是受了身高的限制,但是承重能力稍稍弱一些,尤其是长距离运输工作,就会表现得体力不足,所以只能用来骑乘,不能用来拉重物。

我国古代主要以这两种马为战马使用,到了唐朝的时候,唐朝非常重视育马,因此专门用河曲马和中亚引进的品种,孕育出了更为出色的“唐马”,战斗能力大大加强。

到了宋朝的时候,马政就荒废了,对战马的养育并不上心,并且因为宋朝多生在江南地区,虽然富有,但是百姓都喜欢种植粮食,喜欢饲养更实用的牛,而不是马,而宋朝的马政又是国营,当官的非常不上心,所以导致宋朝无马可用,就只能使用各方面都一般般的藏马、西南马。

古代塞外的战马

所谓的“塞”,指的就是长城要塞。而塞外指的是内蒙古中部和西部一带。那么显而易见,塞外使用的马主要就是以蒙古马为主。

蒙古马的优点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耐力好,抗造、对吃食要求比河曲马低,也就更加容易饲养。而内蒙古几乎都是成片成片的大草原,所以在养马的硬件条件下,他们是有得天独道的优势的,但是我们也说了战马是要吃粮食的,那么农作物并不丰富的蒙古,又是拿什么喂战马呢?

谈到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要搞清楚,内蒙古的农作物都有哪些?

内蒙古的农作物种类并不多,比起江南一带,简直不能看,但是基于地理条件,他们粮食产量也是非常高的,主要种植小米、大豆、大麦为主。这样一看,是不是就发现,他们主要种植的恰巧都是战马爱吃的。

所以,哪怕是在塞外,这边游牧民族给战马吃的,也是人吃的粮食行军打仗的事情,是不能乱开玩笑的。但是大家发现没有,在我国古代,一到冬天,这些北方的塞外游牧民族就会来侵扰中原,目的也非常明确,抢夺边境百姓家里的粮食,但是百姓家里本身存货也不多,所以他们就采取游击战模式,这里打一下就跑,那里闹一下又走,搞得中原王朝想派兵反击都找不到。

其实原因很简单,他们的目的就是找中原王朝要过冬的布匹和粮食。在古代的时候,这些游牧民族更擅长打猎骑马,但是种植粮食他们并不擅长,所以到了冬天,还是得靠中原“接济”。

写在最后

古代战马光吃草是肯定不行的,那样是不具备行军打仗的能力的,同样的,哪怕塞外的游牧民族自己粮食不多,但是他们也没有亏待战马,一样的也进行加料喂养。值得一提的是,宋朝之所以抵挡不住草原的铁蹄,除了同事燕云十六州以外,他们自己就没有重视过马政,所以面对草原上的铁骑,终究是没有办法。

都说古时战马喂食不能光吃草,得加料。那么问题来了,古时塞外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给战马吃啥?

数千年来,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始终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

这些游牧民族,时常越过长城,给中原政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甚至一度打到了中原王朝的京城。更有甚者,当中原王朝气运不济时,游牧民族更是入主中原,替代中原王朝建立政权。、

游牧民族的战斗力之所以如此之强,一半的功劳来自于他们胯下的马匹。马匹为游牧民族提供了强悍的机动能力、强悍的冲锋能力、强悍的长途奔袭能力、强悍的战场变阵能力、强悍的战场突击能力。

那么,游牧民族的战马吃什么呢?

一、战马平时以草为主食

游牧民族一般是以部落形式存在,大多数时间政权结构是比较松散的,他们按照划分的势力范围,逐水草而居。战马当然是以草为主食的。

但是,优良的牧场上,草的品种与中原地带不同,优质的牧草,含有丰富的粗纤维、糖分,蛋白质,所以在草原上,弹尽粮绝之时,靠吃草也能支撑几天。

这些优良的牧草就是战马平时的口粮!草原上成群的马匹就是靠这些牧草而生长、繁衍,但是,纯粹吃草的战马,体力和状态很难适应剧烈的战场消耗。

为了保持战马的状态,牧民们会在草料中添加盐巴,隔一段时间喂一些青稞、豆料、或者是高粱、荞麦、燕麦等“带种籽”的精饲料。

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这部分战马不掉膘,能够随时拉得出去,保证整个部落的战斗力。

当然,以游牧民族的“家底”,不可能所有的战马都有这样的待遇,只能有部分担任“战备值班”任务的马匹能够有这样的享受。

二、战马战时的饲料

当发生战事时,战马的饲料标准就提高了。简单地说,就是马料中的豆、麦、高梁的比例高了,战马能够摄取到更多的营养,能够保持良好的体力,适应战场的高消耗。

在很多时候,人和马吃的是一样的。只是人不吃草而已。在战场上,即将冲锋和作战时,骑兵还会抽空给马补充豆料、盐水,确保战马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

另外,还有一些更极端的作法,就是在战马的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生肉,力求在最短时间内提升战马的状态,但马的消化系统,并不能长时间食用肉类。

一个成熟的骑兵,会把马看成最好的伙伴,把马照顾的无微不至。只有马匹状态好了,骑兵的生存机率才会更大。

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军事行动,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规律,那就是秋风乍起,胡骑犯边。秋天的时候,草都结籽了,这些植物的果实富含糖类、淀粉,马吃了之后,会变得膘肥体壮、油光水滑。

所以,秋天往往是游牧民族战斗力最强的季节,一到秋季,中原王朝就要整饬边防、严加戒备了!

三、骑兵,冷兵器时代的大杀器

冷兵器时代,一支精锐的骑兵,几乎是无可抵御的存在。

元朝兵锋远至欧洲大陆,靠的就是彪悍的骑兵。他们在作战时,至少是一人双马、甚至三马、四马,一路上换乘而骑,不至于用尽马力。

中原王朝就悲催多了,中原地区的地形气候,适宜农耕,却不适合放牧,总体而言,中原地区的战马是相对短缺的。

尤其是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之后,大片优良的牧场落入契丹人手中,四百多年的时间,中原王朝基本上是被游牧民族碾压的。

打仗最终还是国力的较量。农耕文明的效率、稳定、产出是游牧文明所无法比拟的,只要中原文明遇到了年景,出几个雄才大略又头脑清醒的皇帝,游牧民族可就悲剧了!

结语: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同源同宗,只是由于所处的环境气候原因,走上了不同的发展形态。

但是,这两个文明一直在碰撞、交流、融合,最终,两个文明又合而为一,回归到中华文明的主流中。

战马,作为冷兵器时候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钢铁的坦克、装甲车、飞机替代了战马,摩托化步兵更是全面超越了古代的骑兵。

但是,魂还在。

都说古时战马喂食不能光吃草,得加料。那么问题来了,古时塞外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给战马吃啥?

战马肯定是要加料的,即使是民间干活的普通骡马如果在农忙时节或是需要骡马干活时都要加料,光吃草吃不能满足营养需求的。

四川、云南、贵州一带山区滇藏、川藏间那些马帮的骡马平时放在山上自由的吃草,遇到农忙季节干农活或是要走马帮前,马脚子们把散养在山上的骡马赶回来给骡马钉上马蹄铁。每天早晨出发前一边装驮一边在骡马脑袋上挂一个口袋,里面是一些麦粒玉米粒等精饲料。完成装驮的时间差不多马也吃完了口袋里的饲料。中午马帮休息做饭,马脚子们卸下马坨放马自由吃草。吃好饭休息够了,把骡马喊回来装驮同样喂一次精饲料。

马帮的马只要添加一点精饲料就可以了,战马可不仅仅这样还要添加更多的好东西,喂养战马更复杂成本更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