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为什么不在乾隆时期入侵中国?

英国:当我不想啊,可是时机还不成熟,实在是没有把握啊。

乾隆时代是清朝最后的辉煌时期,而后来的日不落帝国英国,虽然这个时候已经比较强大却还是无法完全与清朝抗衡,毕竟双方的实力悬殊巨大。

不仅如此,那时候的英国各种麻烦缠身,根本就没有足够的精力对付清朝。

英国对于清朝仍旧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希望打开中国的市场,因此也就有了著名的马嘎尔尼访华事件,而这件事也让英国看到了清朝的虚弱,并且开始着手准备。

乾隆时期,也就是从1735年到1796年这段时间,同一时期的英国处于汉诺威王朝时代,经历了乔治二世、乔治三世两位国王。

与处于“康乾盛世”最后一点光辉的清朝相比,这个时候的英国,已经完成了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并且已经开始了初步的工业革命,经济快速崛起。

另外,当时的英国在海外已经拥有了相当多的地盘,尤其是在非洲与北美洲,对于印度的染指也愈发深入,但是印度并没有完全纳入掌控当中。

完成了光荣革命,并且开始工业革命的英国,对于清朝这块肥肉自然是觊觎,当时的英国迫切需要原料产地与海外商品倾销市场,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的清朝非常诱人。

但是,英国本身也挺麻烦,乾隆同时期的英国,建立联合王国没多久,先后卷入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与七年战争当中,英国在欧洲本土,那打来打去没完没了。

不仅在欧洲本土麻烦事一大堆,英国在北美洲的殖民地也并不消停,十三块殖民地联合起来反了英国,并且发生了著名的美国独立战争,英国弄得是焦头烂额。

虽说英国从三十年代,也就是乾隆帝继位初期就开始工业革命,但刚开始还是轻工业,蒸汽机等投入工业生产还是在八十年代后,那时候的乾隆帝已经年老。

不仅如此,工业革命的财富积累与力量积累是需要时间的,并非一蹴而就,乾隆时代,英国的实力还不足以与清朝对抗,要知道当年打败葡萄牙语荷兰的明朝,是被清朝取代的。

对于清朝,欧洲人一开始都非常忌惮,不知道这到底是个怎么样的国家,只知道清朝非常庞大而且富有,其实力究竟如何谁也不清楚,这种未知,也成为了欧洲人投鼠忌器的关键。

清朝的确非常吸引西方人,但当时的英国,一方面忙着与法国与其他的西方列强争夺地盘巩固在本土的地位,一方面,海外的殖民体系尚且不稳固,需要打理。

此外因为工业革命刚开始没多久,英国在海外开辟新的原料产地与市场,如果没有清朝的话印度也是可以的,只是后来随着英国的实力积累,印度已经不够英国殖民榨取财富了。

整体来说,英国并没有在乾隆时期入侵,一方面是因为对清朝的实力到底如何没有了解,一方面是英国本身当时的麻烦很多,也分不出太多的精力对付一个神秘的对手。

英国为什么不在乾隆时期入侵中国?

还不够火候,虽然当时英国的工业革命使其逐渐成为西方强国,但是以英国当时的实力想要通过远洋运兵到中国,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1793年之前,英国人显然对遥远的东方大清国是向往而又陌生的,他们从葡萄牙人那里知道东方的富足,因此想以贸易的方式打开两国通商之门。但很显然他们只听到了“富足”二字,而没听懂“羸弱”二字。这个老大帝国,如同一个虚胖之人,看似又胖又壮,实则很空虚。

英国乔治三世派遣马戛尔尼带领使团以庆祝大清国皇帝乾隆生日为由出访大清,此次访华,是英国人与大清国的第一次正式接触。师团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梦想中的大清,但是到了港口所看到的一幕,让他们认为自己迷了路。

这个又脏又破空气中弥漫着恶臭的地方真的就是富足的大清?船员丢弃在水中的变质食物和死去的禽类,被当地百姓跳入水中一抢而光,而那些趾高气扬的大清官员用鞭子随意抽打平民的一幕也令这些西方绅士们感到惊讶。那些百姓脸上挂满了不屑一顾,眼神中充满了麻木不仁,这令马戛尔尼感觉到这并不是理想中的大清国。

当使团又经过一段长途跋涉到达京城见到了83岁的乾隆皇帝后,这个高傲自大的皇帝根本目中无人,不但为了下跪一事闹得不愉快,而且乾隆几乎拒绝了英国使团所有的请求。

一场本来可以友好打开两国大门的接触最终不欢而散,马戛尔尼意识到,大清国根本听不懂“文明的语言”,只有枪炮才是他们能听懂的唯一语言。

因此在回国之后,马戛尔尼到处游说,既然用和平的方式达不到目的,那么就用野蛮的方式来教训对方吧。从此后,英国积极备战,加速工业革命的脚步,使得国力强盛,科技先进,直到他们认为自己可以将大清揍趴下的时候,他们才折返回来,将大清国一通个胖揍,让清国皇帝为其打开了贸易大门。

其实,在英国使团回国之后,乾隆已经意识到西方人早晚会入侵大清,但是强大的自负心让其根本看不起对手,他甚至搞不懂除了大清国外,怎么其他地方还有人类?最终就是这样令他看不起的对手狠狠的教训了他的子孙。只不过这个叫乾隆的老家伙根本就看不到了。

英国为什么不在乾隆时期入侵中国?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前面的两个问题,那就是: 英国为什么要入侵中国?英国什么时候才具备了入侵中国的能力?

让我们先看两段历史吧。首先,乾隆皇帝的执政时期,具体来说是从1736年到1795年。然后我们再看,这段时间在英国究竟发生了什么。

从世界史上我们可以发现,这段时间正好是英国进入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前后。1760年代,英国进入了第一次科技革命,那就是机械化革命。随着珍妮纺织机和瓦特蒸汽机的诞生,人类第一次从手工业时代跨入了大机器生产时代。

从1760年代到1860年代的这100年,科技革命从英国诞生并扩展到欧洲各地的100年,也是欧洲各国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并进而引发社会矛盾和阶级革命的100年。

就经济领域而言,由机械化革命而导致的大机器生产极大的推动了人类的生产力。然后几十年,金融业的诞生又使大机器生产如虎添翼。在这基础上大机器生产又获得了进一步的高速发展,最后进入了当时西方经济史的最后一个环节,那就是外贸。

从上述的简单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这100年里每一个环节的升级,都包含着科技革命的因素。在这个发展链条中,外贸显然是最后一个环节; 而这个环节的成熟显然已经到了1840年代了。

为了外贸,当时的英国需要打开东方古国 - 中国的大门。而由于当时的清政府还正处于闭关锁国,自我陶醉的过程中,英国的帝国主义的一面就显现出来了,开始用船坚炮利打开中国的国门。当时,与中国经历相同考验的还有同样闭关锁国的日本 - 1853年,日本被美国的佩里舰队打开了国门。

从历史发展上看,当乾隆执政的顶峰,也就是1760到1780年代,当时正是科技革命在英国产生并发展的年代,英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都还没有展开; 外贸作为这个发展链中的最后一环还没有出现,而英国的国家实力显然也还没有达到入侵中国的程度。

英国为什么不在乾隆时期入侵中国?

1840年的夏天草长莺飞,一切看起来和往年似乎没什么区别,然而就在6月份48艘英国军舰突然封锁了珠江口并向岸上的清军炮台开火。在此之前自视为天朝上国的清王朝对外洋事物几乎一无所知,这场战争对当时北京城内的决策层而言:就像是突然从天而降一样意外。尽管当时的清政府对这场战争颇感意外,不过这却是一场深刻改变了整个中国历史进程乃至整个东亚地缘政治的战争,我们今天将其称之为鸦片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不足两万人的英国远征军从南往北几乎席卷了漫长的中国海岸线,清政府的百万雄狮在这支不足两万人的远征军面前屡战屡败,最终不得不以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结束了这场战争:战后香港岛脱离了祖国的怀抱,中方还需要向英方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中国就此进入了跌宕起伏的交织着屈辱与奋斗的近代史。

事实上这场在当时的清政府眼中突如其来的战争却是英国方面蓄谋已久的:早在1793年就有一个英国人建议自己的政府打开中国的国门,必要时不惜诉诸武力。在1793年之前欧洲人心目中的中国是"极为神奇的国度"——这种印象一方面来自于《马可·波罗游记》,一方面来自中国出口到欧洲的美轮美奂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家庭教师莫特·勒韦耶在祷告时甚至会说“圣人孔子,请为我们祈祷”——已把孔子置于和耶稣同等的地位。德意志数学家莱布尼兹建议西方君主都应该向中国学习,请中国的文人来并派西方的文人去那里,以便发现普遍真理并从中产生奇妙的和谐。法兰西启蒙运动的旗手伏尔泰极其肯定地说:中国君王的身边都是文人,在人民苛求的目光注视下文人的意见甚至是责备他都认真地听取。当时整个欧洲都在做着对中华文明充满艳羡的“中国梦”,那么西方人对中国的评价究竟是在何时发生转折的呢?显然不可能是在1840年,因为事实上在此之前西方已取得了相对于中国的优势地位,所以英国才敢放心大胆发动这场他们蓄谋已久的战争。实际上西方对中国评价的转折发生在1793年——这一年英国向中国派出了马戛尔尼使团。

马戛尔尼使团从踏上中国土地的那一刻开始就发现:所谓乾隆盛世之下的中国和他们印象中那个神秘富足的东方古国完全不是一回事——船员丢弃在水中的变质食物和死去的禽类被当地百姓跳入水中一抢而光,而那些趾高气扬的大清官员用鞭子随意抽打平民。随处可见的是普遍个子矮小、营养不良、衣衫褴褛的男人和女人。马戛尔尼使团这次来华访问是打着为乾隆皇帝贺寿的名义,乾隆下旨令各省将使团护送至北京,于是当地官员四处搜寻可以为使团领航的水手,找到人之后也不管人家愿不愿意直接绑走,然后就强迫找到的水手为英国使团领航,丝毫不提耽误农时生意的赔偿问题。到了晚上英国使团的成员甚至见到领航的中国水手脱了衣服后从衣服上找虱子吃,英国人不禁疑惑起来:这就是传说中那个正处于乾隆盛世的东方大国吗?这个国家的人们为什么会饥饿到如此程度?到了北京之后马戛尔尼向乾隆皇帝展示了英国当时制造的具有浮悬弹簧的马车,然而清朝君臣的关注点根本不在减震的弹簧上,而是集中在车夫的座位上,终于一个老太监向马戛尔尼指出:"您以为皇上能容忍一个人的座位比他的座位高并把背朝着他吗?"马戛尔尼还打算向乾隆皇帝的宠臣福康安展示一下英国的新式火器操练战术,福康安却说:“这西洋火器操练没啥看头”,于是马戛尔尼带来的这批新式火器直接被放入圆明园陈设,在此之后就再也无人问津,直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发现这些火器仍完好无损地放在原处。它们从未被使用过,于是它们被重新运回了伦敦。

马戛尔尼使团回国后带回的关于中国的情况使欧洲人之前对中国的艳羡之前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轻视之感。这时的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尽管还处于工业革命的初期阶段,不过单纯就军事实力而言:其实这时的英国已然超越中国——当时的英军已普遍列装后装线膛枪,射程200码,每分钟4-6发。相比之下清军自1690年康熙御驾亲征葛尔丹后在百年间的承平状态下军备建设日渐糜烂:八旗军早已是不堪再战的纨绔子弟,绿营兵的情况也在不断恶化之中。这时清军的燧发枪射程50码,每分钟1-2发,就这也还是清军最精锐的部队才有,绝大多数部队使用的是鸟铳和冷兵器。马戛尔尼使团已意识到:所谓的天朝上国只是一个外强中干的庞然大物,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才坚定了他们不惜以武力打开中国国门的决心。不过英国并没在乾隆年间就入侵中国,而是一直等到了道光年间的1840年,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

事实上当时的英国要完成这一跨越大半个地球的劳师远征几乎是无法想象的——人类历史上第一艘蒸汽轮船诞生于1802年,即使在蒸汽轮船诞生后到普及开来仍有一段时间。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仍是乘坐传统的木制风帆船前往中国的,但如果要用这样的船运兵攻打世界上人口兵力最多的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究竟有多少胜算英国其实也是没底的。事实上当时英国一度试图以印度为基地策动西藏地区叛离中国,但这一企图被占据地利优势以逸待劳的清军粉碎,也就是说即使这时的英军尽管已初步具备了武器装备上的优势,但要劳师远征庞大的中国仍无必胜的把握。况且这时英国的主要精力并不在中国身上:在马戛尔尼使团造访中国的17年前特拉华、宾夕法尼亚、新泽西、佐治亚、康涅狄格、马萨诸塞湾、马里兰、南卡罗来纳、新罕布什尔、弗吉尼亚、纽约、北卡罗来纳和罗德岛十三个英属北美殖民地以《独立宣言》的形式宣布脱离英国而独立。在马戛尔尼使团造访中国的4年前法国大革命爆发,就在马戛尔尼使团造访中国的当年法国前国王路易十六被处决,法国大革命以及之后的拿破仑战争将英国的主要精力始终牵制在欧洲。

英国为什么不在乾隆时期入侵中国?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进而大英帝国生产能力飞速提升……

而乾隆时期的中国,还是很强大的,比如1800年英国占世界制造业总产量的份额是4.3%,而中国是33.3%,但是,1830年的时候英国的这个数据就增加到了9.5%,而中国是29.8%,不过有个更能说明问题的数据,那就是人均工业化水平,如果以1900年的英国为100的话,那么1750年时的英国是10,1830年就到了25,而中国则从8降到了6。中国虽然经济总规模庞大,但是随着欧洲工业化程度的加深,传统手工业和农业为基础的中国经济实则是衰落了,因为人口多,生产效率低,都在庞大的自我需求中被消耗掉了,所以形成不了资本积累,也就没有对外市场扩张的能力。

用艾什顿的话来讲——“那些只增加其人数而没有经历一场产业革命的人”是加剧了国家的贫困,中国和印度等第三国家人口的增加,很可能一代代地减少了他们总的按人口计算的收入。

在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间,英国纺纱业的机械化,使单位生产力提高了300至400北,所以才有了迫切地开拓国际市场和原料产地的需求,所以列强才会千方百计地想要打开中国市场,进行贸易倾销。

然而,在工业革命资本积累迅速扩张时,无论是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还是后来的拿破仑都牵引着欧洲列强的注意力,所以在乾隆时期并没有对中国开战。

另外,击败了拿破仑之后,欧洲陷入了“梅特涅体系”的短暂和平局面中,列强并不想对于欧洲本身的领土秩序再做修改的要求,他们自然就将目光投向了外部世界,而英国是工业革命最早,最快的,所以他的市场开拓需求最迫切。

英国为什么不在乾隆时期入侵中国?

英国深陷拿破仑战争和美国独立战争。

马嘎尔尼访华时期,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初期。即便如此,以当时英国的军事力量来说,完全可以碾压大清帝国。当时英国步兵已经装配后装线膛枪,即为“弗格森”新式来复枪,射程200码,每分钟4-6发。相比之下,大清帝国的燧发枪,射程50码,每分钟1-2发。就是这样的落后的燧发枪,也还是乾隆的御用之物。清军仅少数部队装配鸟铳。

但是,当时英国深陷美国独立战争,以及法国的拿破仑战争。而且,英国当时还有更重要的殖民战争,征服印度。

最后,马嘎尔尼回国后,乾隆已经深深意识到未来战争的来临。因为在马嘎尔尼访华的同时,乾隆已经知道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印度孟加拉邦的统治权。马嘎尔尼回国后,乾隆颁布诸多加强军事防御的政令,严守海岸线,防止英国人进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