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伯利亚平原肥沃吗?能养活多少人?
不是土地肥沃就能够发展农业,作为亚洲最大、全球第三大平原的西西伯利亚平原,虽然面积广阔土地肥沃,但是当地人烟稀少,几乎也没什么像样的农业发展。
农业种植发展的三大要素:土地、光热、水源。
西西伯利亚土地肥沃而且面积很大,河流湖泊众多水源也非常充足,但尴尬的是这个地方维度实在太高了,常年都非常寒冷,根本不适合发展农业尤其是种植业。
在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地区基本上没什么农业分布,当地也很少出产粮食,其农业主要以林业渔业还有驯鹿游牧之类为主,能够种植的,通常也就耐寒但是难吃的黑麦。
位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属于西伯利亚的一部分,整个西伯利亚大致上分成三个大部分,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与东西伯利亚山地。
西西伯利亚平原的西边就是亚欧大陆分界线之一乌拉尔山脉,再西边就是东欧平原,那里是欧洲最大的平原,也是俄罗斯的经济、文化与人口等最密集的国家中心。
西西伯利亚平原面积巨大,超过270万平方公里,规模位居全球第三亚洲之首。
这样的面积规模,几乎与整个印度的面积大致相当,而且基本上全都是平原。
西西伯利亚平原资源非常丰富,著名的秋明油田与库兹涅茨克煤田都位于这里,当地的森林资源几乎与整个欧洲的森林相当,拥有全球非热带森林资源的10%。
偌大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平均海拔只有150米上下,超过四分之一地区的海拔不到五十米,东部边缘地区的平均海拔最高,也才两百多米。
像是叶尼塞河、鄂毕河、额尔齐斯河等大型河流也都经过这个地方,全境长度在100千米以上的河流至少有两千条,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至少有10万个。
尽管平原广布水源丰富,但西西伯利亚平原大多数地方都不适合农业发展。
好在当地的矿产与能源资源丰富,并且还有森林,所以资源开发成了当地的经济支柱。
最大的问题,也就是俄罗斯农业的最大问题,那就是气候实在寒冷,整个西西伯利亚平原夏天的平均气温也不过20摄氏度,不仅非常短暂,而且能达到这个温度的地方还很少。
西西伯利亚平原,也只有南部边缘地区的温度还算是比较高的,中北部大部分地区,常年温度都很低,即便是到了夏天也都冷飕飕的,到了三四月份还是大雪纷飞。
一般来说,在西西伯利亚,夏天往往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越北越短。
没有足够的光照与热量,农作物当然也就无法有效生长,这是完全没有办法的事情。
不仅仅是光热不足,当地丰富的水资源也是个巨大的问题,西西伯利亚不仅河流湖泊很多,而且沼泽地更多,并且到处都是冻土地带。
寒冷季节大多数地区都封冻一片,好不容易等到暖和的时候,冰雪消融到处都是沼泽地与融化的厚重土壤,根本无法进行耕种,而且因为地势低平,水也排不出去。
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区,有大面积的冻土地带,最厚的地方超过1300米,甚至比青藏高原上的冻土层还要厚很多,这是暂时无法改变的事情。
由于自然条件实在是不好处理,所以偌大的西西伯利亚平原与隔壁的东欧平原,完全就是两种景象,东欧平原中南部到处都是耕地粮仓,人口密集,而西西伯利亚完全相反。
自然,在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南方地区,因为地势比较高、光热尚且充足,所以聚集着绝大多数的人口与城市,当地也有不少的耕地,出产相当数量的谷物。
整个西西伯利亚的人口也不到两千万,而且几乎都集中在西南部地区。
西西伯利亚的经济以资源开采为主而并非农业,当地也实在无法供养太多的人口,至少目前的水平来说不太行,不过俄罗斯地方大人口少,也不必硬要花工夫开发西西伯利亚。
西西伯利亚平原肥沃吗?能养活多少人?
首先,可以肯定地回答, 西西伯利亚平原很肥沃,拥有大片待开发的肥沃黑钙土、褐钙土土地,其次还有草甸土、沼泽土等肥沃土地,单纯就土壤环境来看,西西伯利亚大平原的肥力丝毫不亚于我国东北平原,且西西伯利亚大平原的面积比我国东北平原要大很多,但西西伯利亚平原能养活的人,比例却不及东北平原,原因指向西伯利亚的气候。
西西伯利亚平原总面积260万平方公里,如果按照我国平原人口分布比例来看,该平原至少可以承载4亿人口,但实际情况这一地区人口不足4000万。因为西西伯利亚平原气候太过寒冷,能够耕种的土地只有南部那一小部分,中部及北部基本是冻土层,或者森林冻土层,农作物根本无法生长。这样讲概念可能比较笼统,那还是以我国东北平原为例,像黑龙江、吉林等地区水稻种植是一年一季,原因就是东北冬季时间漫长,农作物无法越冬,而且西西伯利亚平原纬度比东北还要靠北,冬季比东北还要漫长,我们日常观看天气预报,说冷空气南下,实际上就是来自西伯利亚,所以很多常见农作物在西西伯利亚平原根本无法正常生长,故单纯靠西西伯利亚平原自身,无法养活太多人口。
其实从俄罗斯的崛起发展也能看出端倪,西西伯利亚平原是亚洲第一大平原、世界第三大平原,但俄罗斯从诞生到发展,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染指西西伯利亚平原,而一直在环莫斯科区域发展,原因正是因为西西伯利亚平原气候太过寒冷,俄罗斯在该地区无利可图。西西伯利亚平原从古至今一直都是南部温暖地区适合耕种,其他地区如果不是发现了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断然不可能如今天这般被人熟知。
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一起探讨。
西西伯利亚平原肥沃吗?能养活多少人?
上来就直接回答你的问题。
西西伯利亚平原非常肥沃,但是养活不了多少人。
有人说你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在那里工作过,我在俄罗斯外派工作过十多年,对广大的西伯利亚地区非常了解。
对于西伯利亚我们很多人都是在地图上了解的,面积广大,基本上横跨亚洲大陆的北部,也绝大部分在俄罗斯境内,西起乌拉尔山,东到太平洋,北起北冰洋,南至蒙古高原。
西伯利亚大致分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和东西伯利亚山地三个主要部分。
今天我们说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大约260万平方公里,大家可以想像一下,我们国家的国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就是说西西伯利亚平原比我们国家四分之一领土面积还要大一些,这块平原南北宽2000公里左右,东西厂1500公里左右。
西西伯利亚平原土地非常肥沃,因为这块平原自从形成之后,基本上没有人类在此活动,绝大部分还处在未开发的自然状态,据说土地和我们东北的黑土地的肥沃程度有的一拼。
现在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并没有养活多少人,主要原因就是气候和温度并不适合人类的生存,现在除了南部一小部分因为气候适宜进行农业开发之外,其他绝大部分都是永久冻土层,根本不适合农业开发。
最近一些年,因为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西伯利亚平原适宜农业耕种的地带向北缓慢移动,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俄罗斯由原来粮食不能自给,现在成为小麦的主要出口国。
在西伯利亚平原上发现很多能源和矿产,围绕着能源和矿产的开采形成了很多城市,在这些城市生活着很多人,但是一旦能源和矿产采掘枯竭之后,城市就会萎缩,乃至消失。
我再跟大家说另外一个问题,我在俄罗斯的时候,因为做木材生意,去过西西伯利亚平原很多地方,并不是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比如我国的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一样,不是那回事!!
西西伯利亚平原靠近北冰洋那边,是大片的冰苔地,不但不适合耕种,更不适合人类居住,基本上是绵延几百公里的无人区,大片的地域人类从来没有涉足过。
再往南一些,是大片的原始森林、沼泽湿地和林草混合土地,开发起来难度极大,目前并不适合农耕和人类居住。
在广大的西伯利亚地区,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生活的人口也就2000多万人,而且还是主要生活在沿着铁路线的城市里面,还比不上我国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一个城市人口多呢,除了俄罗斯本身人口分布不平衡之外,主要的原因还是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太多了。
西西伯利亚平原肥沃吗?能养活多少人?
先对题目进行解释,西西伯利亚平原土地是否肥沃,能养活多少人?如果从种植业发展来说,养活不了几个人,但从大农业生产和矿藏开发利用来看几乎能养活俄罗斯整个国家的人。
富饶的西西伯利亚平原,是俄罗斯人们心目中一块神圣的土地。
上图,西西伯利亚平原位于乌拉尔山和叶尼塞河之间,面积260万平方千米,是亚洲第一大平原,世界第三大平原。由于纬度位置较高,北极圈线穿过平原北部,终年气温较低,积温不够,农作物生长期不足,种植业几乎不能发展。但这里降水条件还不错,可以满足林业的发展,有大片待开发的肥沃的黑钙土、褐钙土土地,森林覆盖了西伯利亚地区的辽阔地域,其木材蓄积量占原苏联的75%以上。
北部相邻北冰洋,夏季冰川开始融化,可以发展沿海捕捞业。
单指种植业来看,我国东北三江平原(北大荒)能够满足高粱、玉米、大豆生长的热量需求,但条件非常苛刻,当秋季寒潮来得早,春来迟,农作物就不能保证完全成熟,粮食会大面积减产,因此东北黑龙江地区成了农作物生长的最北界线。这里的纬度达到了北纬50度左右,而西西伯利亚平原纬度更高,大致在北纬60附近,所以种植业几乎绝迹,这里成为人烟罕至的地方,种植业根本养活不了几个人。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的需要促进了煤炭、石油、铁矿等各种资源开发,矿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西西伯亚平原由于是一块非常古老的地台,地球上最早的具有克拉通构造的陆块,陆地形成时间早,大约在二、三十多亿年就已经形成,几经漂移,才来到了今天的位置。
中生代和新生代造山运动碰撞挤压,西西伯利亚陆地非常坚硬,没有象我们新疆那样褶皱成山,依然保持着平原地形,几十亿年的稳定沉积,为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的形成创造了非常好的成矿条件,形成了世界储量非常大的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田、托木斯克铁矿等。这些矿藏储量都是世界上赫赫有名的,能排在世界前几位。
上图,可以看到西西伯亚北冰洋沿岸和贝加尔湖石油天然气往外输送的油气管道,覆盖了整个欧州,甚至铺设到了东亚,每年油气收入成了国民经济的支柱,占有很高的比重,养活了俄罗斯近1.46亿的人口。
上图是输往我国的油气管道,我们国家每年从俄罗斯进口大量的石油的天然气,给俄罗斯创造了不少了外汇收入,仅此一项就养活了很多人口,还有煤炭和铁矿石呢,这些也大部分产自于西西伯利亚。
俄罗斯是世界石油第二大出口国,这些年来,国内经济发展缓慢,制造业下滑,经济收入完全依赖资源出口,我们常常听到石油价格的起伏变化,往往影响着俄罗斯国家的经济发展,当石油价格处于低位时,国内就业形势严峻,大量人口失业,国内矛盾突出,这些资源成了俄罗斯出口创外汇的唯一。
人们常说澳大利亚是“坐在矿产上的国家”,俄罗斯又何尝不是呢,西西伯利亚以其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森林资源养活了众多的人口,也是俄罗斯心目中的一块宝地。
原苏联也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这么大面积处于高纬度地区,农业生产受其限制,养活的人数非常有限,可是有了这些资源,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提高,人口容量可以有了很大的扩充,养活了更多的人口,这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结果。
西西伯利亚平原肥沃吗?能养活多少人?
西伯利亚大平原土地很肥沃,但是那里每年开春后有好几个月的时间应该称作是西伯利亚大沼泽区,根本无法发展农牧业。
西伯利亚大平原南高北低,南北纬度跨度约2500公里,你试想一下,三月时苏杭地区春花烂漫,2000公里开外的东北有可能还在下雪的,更何况是更北的西伯利亚,上下游各地区的气温对比同样明显。
平原上的叶尼塞河,鄂毕河等大河都是随着地势由南往北流向北冰洋的,春天的时候南部上游区域冰雪开始大规模融化时,北部下游区域还是冰天雪地,滴水成冰的地方,导致上游冰雪融水下泄不畅,河水外溢导致洪水在大平原上肆意横流,这样,整个西伯利亚大平原就变成了一个超大沼泽区,所以,俄罗斯人想开发西伯利亚平原,除非能解决每年一度的春天的洪水。
作为对比,俄罗斯欧洲部分的顿河,伏尔加河,第伯聂河等北往南流的河流,流域内中下游区域都是著名的粮仓,那就是因为春天下游河口地区的积雪先融化,冰雪融水下泄通畅,有利于春耕!
西西伯利亚平原肥沃吗?能养活多少人?
小本认为,西西伯利亚平原土地肥沃但不宜种庄稼;地大物博,能养活不少人,但苦寒之地不适合人类生存!
西西伯利亚平原位于俄罗斯境内,东界叶尼塞河,西抵乌拉尔山脉,南接哈萨克丘陵和萨彦岭,北濒喀拉海;东西宽1000~1900公里,南北长2500公里,面积约270万平方公里;南部海拔200~300米,中北部海拔50~150米;鄂毕河(额尔齐斯河)贯穿全境;属亚寒带、寒带大陆性气候,大部分地区为亚寒带针叶林所覆盖;中部和北部人口密度非常低,南部由于资源开发形成工矿区,南部的巴拉宾、伊希姆和库隆达大草原大部已开垦,成为俄罗斯重要的乳用畜牧业和谷物产区之一。
一方面,西西伯利亚平原土地肥沃但不宜种庄稼,原因如下:
其一,西西伯利亚平原多为冻土地带,开发不容易。
其二,西西伯利亚平原多为冻土地带,地下资源丰富,但也可能有远古病毒。
其三,西西伯利亚平原纬度高,冰冻早,开春晚。
其四,西西伯利亚草原受西伯利亚寒流严重影响。西伯利亚寒流是西伯利亚高压的俗称,亦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是半永久性冷高压,是典型的大陆气候,不仅影响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还影响周边地区。
其四,西西伯利亚平原受冰凌洪水(亦称凌汛洪水)严重影响,开春后形成一个超级沼泽区。冰凌洪水又称凌汛,是由于气温下降时河水结冰封冻和气温回升后解冻开河时冰凌阻塞河槽而形成的洪水,是热力、动力、河道地形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西伯利亚平原是高纬度地区,南北跨度大,鄂毕河、叶尼塞河又是南北流向,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而低纬度的上游封冻晚解冻早。。。其实,我国境内的黄河与黑龙江局部河段,也多有凌汛发生。
其五,俄罗斯人口太少,好地方多的是,没多少人愿意去开发条件相对恶劣的西西伯利亚农业的。
其六,西西伯利亚虽然濒临北冰洋,夏季冰川融化后可以开展沿海捕捞业,但毕竟季节短,从业人口相对较少。
另一方面,西西伯利亚地大物博,矿产资源丰富,能养活不少人!
世界上人口少资源多的国家,就是号称“躺在矿产上的国家”,澳大利亚和俄罗斯是两个绝对典型(加拿大、巴西都要差一截)。
西西伯利亚除了森林资源(森林总面积达6000万公倾)外,石油、天然气、煤矿、铁矿等资源也很丰富,形成了以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田、托木斯克铁矿为中心的工矿业基地,这些都是世界级的大基地,也是目前俄罗斯出口创汇的“唯一”,理论上,可以养活不少人。
今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西西伯利亚可能迎来一场契机,人口会极大增长。
其一,除了南部的巴拉宾、伊希姆和库隆达大草原,中部的冻土地带也可能迎来开发浪潮。
其二,北冰洋航线会加速提上议程,西西伯利亚的沿海可能提供相应服务而得到发展。
其三,西西伯利亚濒临北冰洋,污染较少,夏季冰川融化后可以开展沿海捕捞业,甚至是内陆渔业,也会得到发展。
其四,西西伯利亚是俄罗斯的“净土”,目前俄罗斯向西回归欧洲之路不顺,正在寻求与东方大国的合作,开发西西伯利亚的力度会上升。
小本认为,“苦寒之地”的西西伯利亚,资源丰富,能养活不少人,也会吸引来不少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