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缺乏战略纵深,土地资源匮乏,为什么不学美国那样买地?

新加坡发展迅速、富甲天下,早就出现土地资源匮乏的问题,为了填海造陆其境内的几座大山都被削平了,而且由于缺少战略纵深,空军都要在美国接受训练,为什么不学习后者购买领土呢?

新加坡:学美国买地扩大战略纵深?真是个大聪明,没二十年脑血栓都想不出这个法子。

就好像是鲁豫问贫困山区的孩子“为什么不吃肉,是因为怕肉容易坏吗”,新加坡表示大为震惊。

作为亚洲陆地面积仅大于马尔代夫的第二小国,新加坡被称作是“花园城市”,是个典型的城市型国家,因为实在太小了,新加坡也基本上没有农业,很多活动都无法开展。

这些倒不是最大的问题,关键是新加坡因为面积太小,压根儿就没有战略纵深,如果发生了突发情况,那么新加坡这样的弹丸之地很快就会陷落,这是很危险的。

战略纵深到底是什么

所谓的战略纵深,是军事上的一种概念,在战役学当中的名次,大致上的意思就是可作为战略性活动的地域空间。

战略纵深地区,往往部署着大量战争预备力量,有重要的军事基地,人力与物力资源等方面都可以作为前方作战的依托,具有保障全局的重大意义。

虽然战略纵深如此重要,但世界上拥有战略纵深的国家,仅限于那些面积巨大的国家。

除此之外,当然也要考虑人口、地形与气候等诸多因素,但面积大小是战略纵深的基础。

像是美国这样的国家不仅面积巨大,而且本土两边都是大洋,在海外还有大量的军事基地作为防御进攻的前沿,所以美国的战略纵深也算是全球最大的一个。

不管怎么样,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面积越大自然获得的战略纵深也就越大,要是那种面积狭小的国家,再怎么折腾,能够获得的战略纵深也是非常有限的,甚至于压根儿没战略纵深。

美国的战略纵深如何而来

美国刚从英国手底下独立的时候,仅仅拥有如今东海岸十三州的地盘,而后随着美国的不断发展与实力增强,美国越过西部阿巴拉契亚山脉,不断占据土地。

通过军事占领、购买、强买等大量的手段,美国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从英国、法国、西班牙与沙俄等国手中得到了大量土地。

美国还有很多土地来自于墨西哥,虽然付钱了,但却是以把墨西哥狠揍一顿作为前提。

不仅本土,美国在海外还吃掉了夏威夷,拿下了关岛、塞班岛、中途岛等大量土地,如此一来才构成了如今的美利坚,南北无强敌,两边是大洋,要进攻美国极其困难。

美国的巨大战略纵深不仅在于其土地面积巨大,还在于其本土两边是大洋,而且美国在海外有大量军事基地前沿作为防御,这样的模式是其他国家很难进行模仿的。

有钱也没处买地,买少了还没用,何况也没钱

美国的土地扩张模式其实是时代产物,是各种机缘巧合造就的,如今这个时代很难进行,尤其像是新加坡这样的小国,能自保都很困难,何况学美国买地。

当年美国也是好运,沙俄主动卖掉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法国主动卖掉路易斯安纳,墨西哥被美国打了一顿,被迫“卖”掉了大半领地,可那都是非常巧合的事情。

新加坡真要买地扩大纵深,只能从旁边的马来西亚与印尼买,但根本不可能。

马来西亚面积是新加坡的460倍,印度尼西亚则是新加坡的2600多倍。

虽然旁边土地很多,可根本就买不到,要知道新加坡跟马来西亚当年为了一块面积0.0025平方公里的白礁岛都斗得不可开交,南边的印尼更加不好相与,买地,想都别想。

新加坡是个以华人为主的国家,虽然东南亚地区华人分布广泛,但对于新加坡,马来西亚与印尼还是忌惮颇深,当年马来西亚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一脚把新加坡踢出了联邦。

不管是马来西亚的马来人还是印尼的主要族群,都属于马来人。

华人勤劳、聪明,经济实力强大,所以在东南亚不少地区,都引起当地本土族群的忌惮,尤其像是印尼与马来西亚这样的,断然不会坐视新加坡这样的华人国家壮大。

新加坡曾经为了取信周边换取生机,也放弃了用汉语作为正式文字语言。

出于这样的环境,新加坡想要从周围购买土地简直是做梦,而且新加坡买走土地,那么此消彼长也就意味着出售土地的国家,自身战略纵深会缩小,这种损害自身利益的事情更没人做。

即便是退一万步,真的有国家愿意出售土地给新加坡,可购买土地的代价,可不是新加坡能承受得住的,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很难。

美国购买阿拉斯加、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路易斯安纳等土地的时候,并没有花很多钱,但此一时彼一时,现在这个时代,土地是极其珍贵的资源,就算可以出售,价值也很惊人。

作为永久性的领土,即便是按照每平方公里一亿美元,那么再买一个新加坡,也要七百多亿美元的数额,新加坡隔壁的印尼寥内群岛面积3800多平方公里,数额可想而知。

新加坡每年的总产值也才三千多亿美元,根本经不住。

土地尤其是作为领土的土地是极其宝贵的,断然不会有哪个国家出卖,何况若是用作战略纵深的话需要大量土地,否则几万几十万平方公里也没啥用,但就算能买也买不起。

新加坡的生存之道

世界上有不少新加坡这样的国家,其面积很小,虽然经济发达但实力薄弱,一旦发生什么大的变故很难自保,为了生存,这些小国也有了自己的生存方式,比如新加坡:

一,军事上的“毒虾战略”,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但虾再小只要有剧毒,那么就会让天敌产生忌惮,一旦吞下也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新加坡的军力规模虽然不大,但实力却不弱。

二,外交上的“海葵战略”,如果海中的小丑鱼,自身弱小,但可以躲进海葵中躲避天敌,新加坡与周围国家以及美国等交好,甚至将本土基地租借给美国,以求庇护。

三,处世上的“左右逢源”,新加坡华人为主,但保留华人传统的同时也高度西化,在很多国际问题上新加坡都处于骑墙头的位置,长袖善舞看着没原则,但这就是新加坡的原则。

区区之地的新加坡,能够发展成如今的样子着实也是个奇迹,虽然扼守着马六甲海峡这样的国际黄金航道,可新加坡曾经也极度贫困,要资源没资源,要空间没空间。

可如今的新加坡,已成为了发达国家,还被誉为世界城市发展的典范。

面积小、资源匮乏,两边的邻居虎视眈眈,这些都是新加坡生存发展的巨大难题,也就是因为这些无法忽视的问题,使得新加坡有自己的独特生存法则。

这是所有小国家的特点,是为了求生所产生的方式,也并非新加坡独有。

战略纵深这个问题,是新加坡不能解决的,购买土地扩大纵深是白日做梦,这个时代压根儿没地方买土地,就算买也没钱,要产生战略纵深需要的土地,可不是一星半点,没谁买得起。

新加坡缺乏战略纵深,土地资源匮乏,为什么不学美国那样买地?

新加坡1965年独立,在短短的几年里,新加坡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是有它的道理的。新加坡独立之初只有581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之一。第二字就是挤,小小的新加坡拥有550万人口,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近万人,是世界上最挤的国家之一。但是在现在寸土寸金的时代,有几个国家愿意把自己土地买出去,就算买也是有许多条条款款。土地是国之根本,不然历史上就没有那么多战争来开疆拓土,这是钱买不到的。不过新加坡有两个战略。

一、利用泥沙的沉积来造陆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最南端,扼守马六甲海峡东口,受洋流的影响,每年都有大量泥沙沉积到新加坡以及周边岛屿附近。有时为了保持马六甲海峡的畅通,新加坡还要进行泥沙挖掘作业。这些泥沙的沉积,虽然对航道造成了影响,但对新加坡来说却是一件好事。受泥沙沉积影响,新加坡独立五十年间,陆地面积增长了数十平方公里,在这些沙土上种上植物,也是别具一格。

二、填海造陆

这种方式好多国家都在用,比如日本。相对于用沙来变成土,人为填海的方式,可以让新加坡的领土面积快速的增长。为了能迅速的扩大领土面积,新加坡政府独立后,自己家门口的海沙用的差不多了,怎么办呢?当然是从别个国家进口,从马来西亚和柬埔寨进口大量的水和海沙,水是新加坡必须的生活资源,那海沙呢?那就用来填海造陆。据统计从新加坡政府独立开始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新加坡的领土增长了40平方公里。1980以后,随着新加坡经济的发展,填海造陆的规模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至21世纪初,新加坡领土又实现了近百平方公里的增长。如今新加坡填海造陆面积,已达总面积的23%,是世界上填海造陆比例最大的国家。在造陆的过程中人口密度也在增加。人口密度后来达到每平方公里7540人。

从最初的581平方公里到后来的721.5平方公里,有140多平方公里是人为增加的土地,可见新加坡在领土增加上还花费了很大的人力财力物力。

新加坡缺乏战略纵深,土地资源匮乏,为什么不学美国那样买地?

新加坡是亚洲第小四龙。地盘非常小。国富民强。经济发达。美国新加坡盟友

经常随着美国诋毁东南亚穷国。

新加坡缺乏战略纵深,土地资源匮乏,为什么不学美国那样买地?

新加坡没有机会买土地只能填海造地,1965年刚独立时,新加坡的国土面积只有578平方公里,今日的滨海金融区、滨海湾、东海岸公园、樟宜机场、裕廊化工岛、大士南工业区..... 统统是填海造地的成果。现在新加坡的国土面积是719.1平方公里,未来还要增加到766平方公里。这一两百平方公里的土地,都是一点一点填海造出来的。

美国人购买土地也是当年走运才有机会购买,从1853年到1856年,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受到英法联军沉重打击,国库几乎被军费洗劫一空后面就出现沙皇卖阿拉斯加以解决经济危机。

美国还从法国那购买了路易斯安那州,当时的路易斯安那州也是法国刚刚从西班牙手里拿来,拿破仑那时正在欧洲跟几大国开打无力守靠近英国当时还属于英国殖民地的加拿大的路易斯安那所以贱卖给美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