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员上朝为什么没有笏板?

在不少的古装剧作品中,大臣们上朝的时候手里都拿着一块板子,这块板子就是笏板,也叫做朝笏,是上朝的时候不可或缺的一件东西。

不过,从先秦到明朝都存在的笏板,到了清代就直接消失了。

清朝的大臣并不会带着笏板上朝,这也是清代大臣们在表面上看与之前朝代一个巨大不同,那么为什么之前沿用数千年的笏板,会在清朝直接消失。

做备忘录的朝笏

所谓“笏”,在古代相当于一个多功能的记事本,在纸张还没有发明出以前,大臣们上朝上疏说一些事情的时候,都是要记下来的。

东汉《释名》中记载:笏,忽也,备忽忘也。

说白了,大臣们就是怕上朝议事的时候,自己突然忘记要说些什么,耽误事,所以就将要禀告的事情全都给记下来,而当时充当备忘录的记事本,就是这块笏板。

《礼记》: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

就是因为那时候没有纸,所以只能用笏作为书写记事的备忘录,一般来说笏板最初就是用木头或者竹子削成薄片制成,因此“笏”就是个竹字头。

身份品阶的象征

随着时间推移,东汉时期造纸术逐渐成型发达起来,相较于笏板,用纸书写自然更方便。

但是笏板却也没有正式退出,因为这玩意儿从先秦就开始用,使用了上千年,大家也都习惯了用笏板,因此逐渐变成了装饰物,尤其用来区别身份。

作为礼仪之邦,古代就习惯于用衣冠的不同来区别人物的身份不同。

朝笏作为大臣们随身携带的东西,因为执笏者的身份不同,笏板的材质也不一样。

品阶比较高的大臣,其朝笏往往都是用象牙、玉石之类制成,而品阶比较低的大臣,自然就是用各种木头或者竹片制成,朝笏成了一种礼仪物品。

唐宋之后的朝笏

从唐朝开始,对于不同品阶的人所使用的笏板,都有明确的规定,这几乎成为了当时朝服的一个组成结构,笏板也不是能随便使用的。

也因为笏板要随身携带,当时也出现不少人,将笏板直接插在腰带之中。

笏板除了之前当做备忘录,以及之后的礼仪之用,还有个用途,那就是在上朝的时候让大臣们将自己的正前方遮住,不能够直视正前方的君王。

到了两宋与明朝,上朝的时候带着笏板成为一种礼仪,是不能不带的,如果忘记带的话那就是殿前失仪是要受罚的,也因此出现了互相借用笏板的现象。

清朝笏板消失

清朝是满洲所建立的王朝,虽然入关后基本延续明朝的诸多旧制,但清朝仍旧大规模清除前朝的文化影响,比方说剃发易服最为典型。

笏板作为前朝服饰的重要配饰,前朝的衣物都没了,笏板自然不能再留着。

满洲人习惯于牵马骑射,清初的大臣们也大多是从武出身,而清朝大臣的服装并没有腰带,手上拿着笏板有很多不便之处,所以将笏板给取消了。

清朝开始,用了上千年的笏板就直接消失了,这也是因为笏板作为之前朝代文化的一种符号为当时所不容,而且现实中也不太方便,因此消亡。

清朝官员上朝为什么没有笏板?

现在又有了,当然不是笏板,而是记事本。领导开会时,下属总是专心的记,用的是纸本。

清朝官员上朝为什么没有笏板?

笏板是早期记事本,是下级反映问题和上级交流使用的工具。清朝官员是奴才,主仆之间是指示和服从,不需要自己有观点,用不上笏板

清朝官员上朝为什么没有笏板?

根本就不上朝要什么五班,六部在自己衙门上班,有事上奏折。军机处据各处奏折议事。清朝君权空前强大,名义上没有宰相,皇帝自己就是宰相,每天半夜起来批奏折,有必要则召见某官员面谈,大事小事都是奏折,哪有时间每天上朝。上朝只是重大节日搞的仪式而已,又不议事要什么五班。

清朝官员上朝为什么没有笏板?

因为笏本携带不方便,而且记载的文字较少,所以清朝以奏本替代,上朝前将要奏报的事情详细的写在奏本上供皇帝查看,提高了工作效率!

清朝官员上朝为什么没有笏板?

笏,又称手板、玉板、朝笏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礼记》中记载“笏长2尺6寸,中宽3寸”,由于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于今天的2尺6寸。

唐代武德四年以后,五品官以上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明代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不执笏;从清朝开始,笏板就废弃不用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