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很多复姓,为什么现在很少了?
以前上初中的时候,老师问我们知不知道与《公羊传》齐名的书是什么,没人知道,老师打趣儿说“你们是不是想说《母羊传》?”底下哄堂大笑。
后来我才知道,《公羊传》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作者姓公羊,而“公羊”居然是个复姓。
现在复姓是比较少见的,所以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都觉得复姓非常酷炫,而实际上在明朝以前,复姓非常多,当时姓复姓并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皇族都有姓复姓的。
不管是单姓还是复姓,早期的姓氏起源都是差不多的,先秦时代的人们,若非是贵族,很少能够拥有姓氏,那时候的人们主要称氏,在氏之内才称姓。
比方说楚国的熊姓、屈姓、昭姓等等,其实都属于芈氏,屈原算是楚国王族的分支。
那时候的姓氏,大多来自于职业、封地之类,复姓自然也是这样,比如是司马、司徒这样的姓氏是最明显的,他们的先祖都是当时在朝廷里有官职的人,所以后裔以此为姓氏。
魏晋时代,因为大量少数民族的融入,使得复姓文化开始变得相当兴盛,汉人的复姓大多都来自于男子的“氏”,根据典籍统计,古代的汉族复姓至少有1500多个。
南北朝时代,大量少数民族的姓氏融入中原,比方说拓跋、贺兰、赫连之类。
到了隋唐时期,常见的复姓就超过两百个,起源于鲜卑的复姓非常多,至少在150个以上,像是宇文、哥舒、独孤之类的姓氏,在当时都是司空见惯的姓氏。
不仅是两个字的复姓,其实我国还有三个字、四个字甚至九个字的姓氏,不过大多少见,古代的复姓来源,主要有这么几种情况。
封地:像是东方、濮阳、东郭、南宫、令狐、羊舌、梁丘、上官;
官职:司马、司徒、宗政、司空、司寇、乐正、太史、即墨;
人名:端木、颛孙;
部落:尉迟、独孤、贺兰;
此外,复姓还有是赐姓、排序姓、职业姓等等, 来源也都千奇百怪。
史上的复姓大量消失,主要有两个大原因。
第一,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
南北朝时代,复姓非常众多,但是孝文帝改革之后,将大量的鲜卑姓氏进行了汉化,比方说北魏皇族姓氏拓跋就变成了元姓,使得复姓数量剧减。
虽然在隋唐时代仍旧有很多的复姓,可实际上与先秦、两汉相比,已少了很多很多。
而且唐朝时期,大量的鲜卑、突厥等族群慢慢融入了中原,最终彻底消失,也因此导致了很多的复姓就此消失。
第二,明朝的禁革胡姓
元朝时期,因为蒙古进入中原,受到这样的影响,中原地区很多的汉名也都变得奇怪,充满了蒙古的色彩,在朱元璋的部将当中,也有“王哈拉章不花”这么奇怪的名字。
明朝建立之后,为了进行移风易俗,朱元璋直接一刀切,颁布了姓氏方面的禁令。
除了诸多源于少数族群的姓氏被禁止,就连公孙、司徒、司马这样的姓氏也因为当时的姓氏改革而遭到牵连,最终复姓大量减少,后来顾炎武称之为“氏族之紊,莫过于此”。
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残存下来的复姓已经不是很多,原本上千个历史上曾出现的复姓,到现在也就剩下了不到一百个,慕容、欧阳、上官这些算是最常见的复姓。
但是,绝大多数的人,还是觉得复姓比较酷,因此又诞生了新的复姓。
也就是给孩子取名的时候,将父母的姓氏合在一起组成新的复姓,这在当下也是挺流行。
每个姓氏的背后都有着十分久远深刻的文化起源,并不能随便改动,以前的复姓消失的确是非常惋惜的事情,但是也没必要弄出新的复姓,这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古代很多复姓,为什么现在很少了?
上古都为复姓?提问有点武断!相比而言、只能说上古的复姓与现代偏多(应去除上字)。
为什么复姓现又少见了呢?
(一).为在日常生活中为了使用方便,简化了,如东郭、南郭.简郭姓,公孙.简孙姓等。
(二).由于某种原因改为她姓,如司马家族某一枝为避灭顶之灾,老大改.同姓,将司字前面加一笔,老二改冯姓,将马字前面加两笔,又如清未帝爱新族.新中国成立后改.赵姓和李姓等。这就是现今复姓少见的根本原因。。
🙏🙏🙏谢谢邀答!
古代很多复姓,为什么现在很少了?
复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字组成的姓氏。如姓司马、公孙、诸葛、欧阳等。
大多数的复姓是汉朝以后,由少数民族的姓名演变而来。复姓在古代很多,近代则越来越少。复姓向单姓并拢,应该是姓氏演变的一个重要特征。
事实上,古代确实有很多复姓,那么,为什么现在很少了呢?
认真分析,还是这么三个主要原因。
其一、很多单姓是由复姓演变而来,比如冯、同、欧、钟等等中国人的姓氏据统计共有6363个。其中,单姓有3730个,复姓两个字的有2498个,三个字的有127个,四个字的有6个,五个字的有2个。
据《中国姓氏集》收录的复姓2032个,在6000多个姓里面,绝大多数是难得一见的稀姓,常见的,不过是宋代《百家姓》上那468个姓而已。
古代比较常见的复姓有:欧阳、诸葛、夏侯、司马、司徒、尉迟、公孙、呼延、拓跋、钟离、西门、南宫、端木、慕容、上官等。复姓主要来源:得于祖先的字、号、爵位、官职等;据次第而定,源于两姓相合的也有。
称呼或书写旁人姓氏,几乎天天能遇到,对待复姓要慎重。
中国现存的复姓主要有:百里、北堂、北野淳于、单于、成公、端木、东方、东郭、段干、达奚、公孙、公广、公上、公伯、公仲、公户、公仪、东宫、东野、东里、东门、独孤、公冶、公羊、公良、公祖、公玉、公西、公孟、公山、公门、公坚、公乘、哥舒、谷梁、谷利、皇甫、赫连、呼延、胡母等等。
事实上,中国的复姓是中华姓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透过这一个个有趣的复姓,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不少的鲜为人知的历史知识。
复姓的来历有几种情况:由封邑而来。
如令狐氏,《百家姓》中记述为:周朝时有个名叫魏颗的人屡立战功,受封于令狐邑,后人遂以“令狐”为姓。
又如段干氏,老子裔孙李宗受封于段干,其后人遂以“段干”为姓;此外,还有梁丘、上官、羊舌、钟离等复姓,都属这种情况。
复姓因居地而来。
如东郭氏,周朝时齐国公族大夫有居住在国都临淄东郭的,后入遂以“东郭”为姓;又如闾丘氏,齐国有位名婴的大夫居住在闾丘,时称闾丘。
卷羊、子阳等复姓由王父之字而来;公孙、仲孙等复姓由爵系而来;叔孙等复姓由族系而来。
认真揣摩这些复姓,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复姓也有简化为单姓的趋势,司马迁因为“李陵案”而受宫刑,他的两个儿子司马临与司马观怕被株连,就改名换姓,隐居乡里。
兄弟俩各取“司马”中的一个字,哥哥在“马”字左边加两点,改姓“冯”,弟弟在“司”字左边加一竖,改姓“同”。
又如欧阳这个复姓,有的简化为姓“欧”,有的简化为姓“阳”。还有钟离简化为“钟”,公孙简化为“孙”等。
回顾历史,单姓与复姓长期共存,但其发展大致是复姓所占数量逐渐减少。
据统计,在现今汉族广泛使用的三千多个姓氏中,复姓约二百五十个。
复姓大量产生是在春秋时期,尤其是春秋中期以后到战国初期。相传孔子有“三千徒弟子,七十二贤人,这七十二位著名弟子中复姓者多达二十六人,他们分别姓端木、颛孙、澹台、公冶、南官、公皙、漆雕、司马、巫马、公孙、公祖、公良、公夏。
考察复姓的演变,可以从中了解社会与历史的变迁,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我国历史上的单姓一直都比复姓要多,因此,很多人认为复姓很神秘,似乎总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某种隐约的贵族血统。通过上面的分析,其实,这倒并不尽然。
其二、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姓氏的宗族观念的影响越来越小,符号作用越来越明显,很多复姓都改成单姓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原来的四字姓、五字姓等早已淘汰了,就是复姓和三字姓也越来越少见了。
事实上,一个姓可以繁衍出许多氏,而同一氏,汉代《急就篇》的后人,还可以繁衍出不同的氏,因此能够查到的总共只有几十个。
姓的使用机会越来越少,就逐渐消亡,出现了姓氏合一的现象。这时的姓氏兼表血统关系,开始稳定下来。
最早记述姓氏的专书是写成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世本》,它也是世界上首部姓氏学专书。
本国人的考证仍主要从肤色、毛发颜色和眼球颜色来判定。
在目前中国的姓氏中,李、王、张、刘、陈为大姓,其人口之和近4亿。李、王、张三大姓人口分别占汉族人口的7.9%、7.4%和7.1%,按照姓氏进化的普遍规律,大姓人数将会越来越多,小姓人数将越来越少,直至走向消亡。
而复姓基本上都是小姓,人口本来就少,随着大姓的蓬勃发展,复姓人口就越来越少了。
除了《三国志》之外,还有一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即复姓在现代并不是很多。
司马迁、诸葛亮等复姓人物,活跃在古代文武两界,但是为什么后来就越来越少了呢?有人推测,可能是因为单姓占压倒性多数,复姓也就不知在何时变成了单姓。
例如,称司马迁为“马迁”,诸葛亮简化为“葛亮”,这样的简化,听别人这么叫,自己也渐渐觉得麻烦,于是干脆就把姓改成单姓了!
其三、古代很多复姓慢慢消失,现在也不断产生一些新的复姓,比如夫妻的两个姓合在一起,作为孩子的姓,但是这样的复姓跟古代的复姓不可同日而语,不能改变古代复姓越来越少的局面台湾地区就存在张简和范姜、广东顺德的刘胡等,均有上百年或几百年的历史。
独生子女的大量涌现,使这类夫妻姓氏有越来越多的趋势,目前已经收集的250多个正在使用的二字汉族姓中,大约有一半属于这类新的复姓。
不少研究人员还深为我国大姓人数越来越多、复姓人数越来越少担忧。
古代很多复姓,为什么现在很少了?
上古姓氏的来源多以封地或官名为姓。
周朝之前中国的姓氏不多,周朝建立后,周天子分封诸侯于九州万国,这些诸侯即以自己的封地或官名为姓。封地或官名自然有不少两个字或三个字的,于是在姓氏中便出现了许多的复姓,由于诸多原因,这些复姓又以戈壁以北的胡人居多。后来复姓逐步的减少,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一是经过一场场残酷战争的社会动乱,一些复姓人为了躲避报复,把自己改为单姓,还有一些被改朝换代了的复姓皇族,害怕后来的统治者赶尽杀绝,也将自己的复姓改为单姓。其二,有些统治者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动用自己的权力,多次的把胡人汉化,诸如魏孝文帝汉化了匈奴和鲜卑人,唐宋汉化了突厥、沙陀、契丹和党项,朱元璋禁蒙古姓,大力强化天下复姓改单姓。第三个原因,好些复姓人为了简便起见,也主动的将自己的复姓改为单姓,如姓西门的改姓门,姓东方的改姓方,姓季孙的改姓孙……于是到了今天,中国的复姓便因之少了。
古代很多复姓,为什么现在很少了?
上古人也并非多为复姓哦。
周以前,名字一般为姓+氏+名组合的形式,并不是后世的姓名字号,比如说历史上著名的美人苏妲己,就是有苏氏、姓己、妲为字。再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王公贵族都为芈(mǐ)姓,但王室为熊氏,此外贵族还有屈氏等,《离骚》的作者、三闾大夫屈原就是芈姓屈氏的著名人物。
至于再往前的三皇五帝时期,像颛顼、轩辕这样的名字,都并非姓氏,而是名字。那时期华夏的姓名文化还并没有完全成型哦~
现代,我们的姓氏大多来源于周及以后,很多复姓是来源于官职,比如司徒、司马、司空;也有的来源于特殊含义,比如东方,来源于伏羲八卦中代表东方的震位;还有的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留下的姓氏了,比如皇甫、长孙等。
这里是苏家酒窖,欢迎与我多多交流哦~
古代很多复姓,为什么现在很少了?
以汉武大帝尊儒为分界线,之前人们思想开放,百家争鸣,复姓就多。之后,受男尊女卑的影响,只有男姓,女的在娘家随父姓,改嫁后随夫姓。所以,之后单姓多,复姓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