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通房丫头如果长得入男主人的眼,有没有可能取女主而代之?

想都别想,别说是个通房,就算是个良妾,想要跟正妻平起平坐都是做梦。

现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都常有妾室得宠欺负正室的情节,可在真实的古代,这是不可能的。

其实所谓的“三妻四妾”是个错误的说法,因为古代咱们施行的也是一妻制,而在妻外还有很多的妾,不过妾也分成多种,比如说通房丫鬟,但这些全都与妻不能相提并论。

很多人以为,古时候的人能够随便纳妾,实际上那是错误的,从先秦时代开始,妻妾之别就已经出现,妻子就是主人,而妾,就是奴婢。

娶妻是一件复杂而且十分讲究的事情,三书六礼明媒正娶,因为妻是主人。

但是妾就完全不同,古代妾室入门被称作是“纳”,说白了只要花钱就可以,不需要什么仪式性的活动,就像是买东西一样。

长久以来,古代有良贱不婚的规矩,正妻都是从清白人家迎娶的,越是高门显贵,对于门第的要求也就越高,而妾,往往都是那些贱籍、罪籍等出身的人家的女儿。

从南北朝时代开始,就在法律之中明确说明了妻妾之间的区别,妾乃贱流、妾通买卖。

在古代人的眼中,妾虽然可以服侍家里的主君,但是她们与家里的奴婢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甚至于比起那些没有身契的奴婢,妾的地位还更低一些。

即便是正儿八经的良妾,一旦成为了妾,那就是奴婢,是家中主君与主母的奴婢。

在古时候,家里的主君主母可以随便处置打发妾室,将其送人、卖掉、甚至直接打死,这些都没有什么问题,也并不违背当时的法规,也足可见妻妾之间的差异有多大。

人们娶妻,是为了操持家务,生养子嗣,而纳妾,主要是为了子嗣还有愉悦,甚至于还流传着一种说法,叫做“娶妻娶贤,纳妾以色”。

妻子所生,乃是嫡出子女,而妾室所生就是庶出,即便是庶出子女,也要称呼嫡母为母。

因为个人感情方面的原因,古代未必不会发生家里的主君偏爱妾室而冷落正妻的情况,但就算是这样,妾室也别妄想着能够取代正妻,哪怕与其平起平坐。

明清之前,扶正妾室为妻属于大罪,叫做“妻妾失秩”,违反的人要被罚款、杖责、流放,而就算是到了明清可以扶正,但也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大多数人为了名声也不愿意做。

现在有人误以为,古时候的人想纳妾就纳妾,可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历代对于纳妾也是有相关限制的,比方说商贾等不得纳妾,没达到一定条件也不可以纳妾。

因为纳妾比较麻烦,所以古代人另外想办法,于是乎通房的概念产生了。

那些比较富裕的人家,却又达不到纳妾标准的时候,就会在家里豢养很多的歌姬、舞姬与丫鬟之类,照样能够伺候他们,生下的子女也算作是庶出。

但是,通房的地位比起妾室更加低下,古代的妾好歹还要去官衙签订文书,也算是比较正规的商品了,而通房连个妾室名分都没有,其处境到底多么悲催可想而知。

古时候的正经人家,如果与妻子和离或者休妻,或者妻子去世,当家主母的位置空出,那也轮不到妾室上位,因为主君会另外迎娶新的妻子,称作续弦或者继室。

一旦成为了妾,那就基本永远都是妾,基本上是没有希望可以改变的。

晚清时期,袁世凯的生母刘氏去世,袁世凯想要将其葬入祖坟,却被其兄长袁世敦拒绝,因为袁世敦是正妻所生,而袁世凯生母只不过是个妾,就算袁世凯当时是直隶总督也没法子。

古代有句话叫做“宁为农人妻,不做富人妾”,因为妻妾差别太大,连妾尚且不能与妻抗衡,也不可能取代妻子地位,就更别说无名无分的通房丫鬟这种货色,取代正妻?想都不要想。

古代的通房丫头如果长得入男主人的眼,有没有可能取女主而代之?

通房丫环就算长得再好,再合主人之意,也不可能取女主人而代之。那种认为只要凭借手段和心计,就可以上位的想法,只是现代人的想象。真正的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就算是偶惑有之,也是特殊现象。不可能是常态。

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妻多妾制。虽然也有兼祧二房的,可以说是两房平等。但是,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当初梅兰芳家就是这样。她娶孟小冬时候,说好就是这样。福之芳一房继承梅兰芳父亲梅竹芬的香火。而孟小冬娶进来,继承梅兰芳的伯父梅雨田一支。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很难行得通。

拥有通房丫环的家族,一定是高门大族。普通的官员或是富家,都没有所谓通房丫环这一说。我们知道有通房丫环的,大多是因为《红楼梦》其中的平儿就是贾琏的通话丫环。通话丫环是介于小妾和丫环之间的状态。如果有了身孕或者有了孩子,丫环很自然的就变成姨娘。也就不是丫环了。《红楼梦》中的贾家是公候门第,家里才有这种配置。《金瓶梅》里的西门庆,是阳谷县的首富,后来把结上朝中蔡太师,成了提刑副千户。放在现在,这也是不低的官了。可是,西门庆家里,丫环就是丫环,也无所谓通房丫环。

高门大族家的婚姻,讲究的是门当户对。公子哥儿娶妻,必须是门第相当的。《红楼梦 》里的林黛玉只所以不吃袭人的醋,就是这个原因。在等级制度之下,与人为奴,是有永远打不破的身份壁垒的。《红楼梦》里的贾政很宠爱赵姨娘,王夫人就不待见她。赵姨娘虽然受宠,但绝不敢与王夫人对抗。因为,就算她是姨娘,也生了儿女,但是,她在贾府奴才的地位是永远改变不了的。明白了这一点,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就不言自明了。

为了加深印象,给大家讲个真实的故事。明朝末年,有个官员叫郑鄤。他父亲郑振先也是进士出身。父子两代进士,他的家庭是很厉害的书香门第。郑振先娶的妻子,是当地另一个书香大族吴家的女儿。生了个儿子,就是郑鄤。郑振先大约四十来岁的时候,喜欢上一个丫环。收做小妾。这个小妾性格温柔,很会讨人欢心。郑振先喜欢的不得了。离了这个小妾,就茶饭无心。他的夫人吴氏有些嫉妒。于是,但经常找这个小妾的麻烦。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吴夫人要找小妾的麻烦。连郑振先都没有办法。因此,非常烦恼。郑鄤看到家里天天闹的鸡飞狗跳的,父亲天天不高兴,也觉心里不安。后来,郑振先便和儿子商量出一计,假装扶乩请仙,警告吴夫人,如果再折磨小妾,将给家里带来灾祸。要想免除灾祸,必须要小妾亲自杖责吴夫人才行。郑振先父子之所以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找神仙给小妾撑腰,让吴夫人有所畏惧,不敢为难小妾,使家庭和睦。

父子俩戏演的不错。吴夫人真的信了。以为真有神仙示警。小妾行杖,当然也不敢真打主母,只不过比划着作作样子而已。谁知戏最终还是演砸了。因为小妾行杖的时候,郑鄤没忍住,竞然噗嗤一声,笑了出来。这一笑不要紧,吴夫人立马明白上当了。下面的戏也就演不下去了。

这个事情,让吴夫人又生气,又有些好笑。于是,便和家里亲戚说起自己丈夫和儿子设计整治自己的事。这样一件事,二三十年后,竟给她儿子郑鄤带来无比严重的后果。他最后竟因此成了大明朝继袁崇焕之后又一个被千刀万剐的人。其罪名是两个字:“杖母”。

我在这儿讲郑家的这个故事。是想说,小妾获得男人的宠爱。能躲过正妻的折磨,已经是万千之幸了。想要取而代之。几乎没有可能。

郑鄤为什么因为"杖母"被千刀万剐?这事和他的舅舅吴宗达有关。吴宗达从妹妹吴夫人那里,知道郑家的故事。便当成笑话与自己的同事温体仁说起。多年后,温体仁成了内阁首辅。郑鄤与成了朝廷的言官。因为无意中说了温体仁的坏话,被温体仁察知。但拿几十年前的旧事做文章,把郑鄤送进了大牢。在关了四年之后,郑鄤最终被判千刀万剐。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等级秩序的观念在当时是多么重要。丫环上位这样的事,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古代的通房丫头如果长得入男主人的眼,有没有可能取女主而代之?

完全不可能。

为何这样说,主要在于古代深严登基制度,不要说通房,就算出生良好的妾室,想要和正妻平起平坐,完全不可能。

有人提出瞎说,你看一些影视作品中,妾是获得丈夫宠幸,开始对正妻欺辱的桥段,这种情况,仅存于古代,现实中完全不可能,所以,我们看电视时候,还是要多了解历史。

妾室干不过正妻,主要在于古人也是实行一妻制,也就是说,无论家中有多少妾和通房丫头,她们地位都没办法和正妻抗战,因而所谓一夫多妻制完全就是个错误说法。

其实,在先秦时候,妾室已经出现,只不过正妻永远是家里正主,妾就等于丫鬟奴婢,所以你想要超过正主身份压根不可能。

除此之外,古时候娶妻还是有一定要求,必须要明媒正娶,才能算是这个家里的女主人。

妾则有些不一样,她们进入男主人家庭,无须明媒正娶,只需要花些钱,然后就能迎到家中陪伴自己,这种行为,就等于买了一个货品一样。

古时候,有这样一个现象,正妻必须要从家室清白人家迎娶,这样才能彰显妻子在家中地位显赫,所以一切门阀士家为确保自身利益,纷纷进行联姻,确保自身利益不受损,至于妾室,一般情况下,可以从风云场所或者一些其他途径找来,这些途径过来妾室,一般是家里犯事,要不然就是和主人家相差数个等级,所以她们才会甘愿做妾。

因而,在古人眼中,正妻就是家里女主人,妾和家里奴婢一样,就是在照顾家里的男女主人。

正因为妾室地位低下,家中男女主人在不违反当时法规的情况下,可以随意处理妾室,妾室作为弱势地位,只能接受命运无情安排,可谓悲惨至极。

有这样一个事实,娶妻是为自己操劳家务,教育子嗣,娶妾则有些不一样,男主人娶妾一方面是贪图妾室姿色,还有就是为家族人丁延续做贡献。

所以,正妻所生的孩子在家中地位极高,妾室所生的孩子是庶出,地位上和嫡子压根比不上,同时还要叫嫡母为母亲。

万事都有变数,一些家庭中确实存在男主人喜欢妾室的情况,从而冷落正妻的情况,可就算如此,妾室也难以取代正妻地位,毕竟那森严等级制度,可不是那样容易超越。

不少人一直觉得,有权势之人想娶几个妾都可以,实际上这种情况不存在,因为古代也有纳妾有一定限制,比如说一些商贾若没能达到要求是难以纳妾的。

正因为相关规定的存在,古人想了一些其他办法,那就是找通房。

有权势又富裕的家庭,因为达不到纳妾标准,所以他们会在家中找不少歌姬和丫鬟,让她们照顾自己生活,所以生下子女也算正常。

然而,通房地位比妾室更低,古时候你若想纳妾要去衙门签订文书,至于通房也相关资格都没有,仔细一想她们下场确实有些可伶。

有人说,正妻去世妾不是有机会上位,这种情况存在可能性较小,毕竟那些有权势之人,更多时候会选择联姻方式来找正妻,从而确保自身家族势力延续。

所以说,如若你成为妾室,你这辈子就不要想着改变地位。

因而,你若有一定地位,一定不要做妾室,否则你这辈子只能是妾,想要取代妻子完全不可能,至于通房丫鬟完全不可能取代正妻。

对此,你们有什么想法?

古代的通房丫头如果长得入男主人的眼,有没有可能取女主而代之?

想多了 妾在古代是可以被正妻随便打杀的 更何况连妾都不是都丫鬟

古代的通房丫头如果长得入男主人的眼,有没有可能取女主而代之?

可能。尤其是在宋代以后(除了元代),可能性极高。

关于这一点,你可以参考一下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的一个情节。

刘墉娶了刘夫人之后,一直无子,后来刘夫人就出主意,让刘墉在两个丫头里选一个为妾,刘墉最终选了嫣翠。

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普通百姓身上,刘夫人不是王爷之女,嫣翠就起飞了,早晚可以代替刘夫人的位置。

为什么?人家生儿子了。

我们都知道,古代封建社会,“传宗接代”的思想极重。如果原配夫人无子,妾生了孩子而且是儿子,那么将来这个妾一定会顶掉原配夫人的位置。

其实你想想你看过的宫斗剧,里边也有很多史实。你看有多少皇帝的母亲不是皇后而是妃子甚至是嫔?然后你再看,新皇帝继位以后,他最尊崇的皇太后还是原来的皇后吗?有几个皇帝不把自己的生母抬得高高的?

因此实际上,原配夫人的尊位并不是铁桶江山,如果她生不出来儿子,她也就废了。不论妾的出身是什么,人家生了儿子,得到最高地位只是迟早的事。

就算这个妾原本不过是个丫头,但是她的儿子可能有出息,考取了功名。只要孩子到了举人这一步,就必定取代原配的地位了。这就叫“母以子贵”。

如果这个孩子将来考上进士,当大官了,皇帝赐其母“诰命夫人”,难道这个诰命还能封给原配而不封给生母?

就算孩子的生母当初不过是个丫头,但现在人家是诰命了,原配在人家面前还有什么地位可言?

所以说,丫头能不能取代原来的女主人,其实就是生儿子这点事。夫人生不出孩子来,丫头生了个儿子,而且这儿子还成材了,原配夫人女主人的地位,不想交出去也得交出去。

你不要觉得丫头出身低就一定没机会出头。出身低并不算什么,只要她符合封建教条所讲的妇道女德,出身低反而还光彩呢,“英雄不问出处”嘛。汉成帝刘骜的生母王政君,明万历皇帝朱翊钧的生母李太后,那都是先例,从普通宫女升到皇后皇太后,不仅没有被人瞧不起,而且就算到了后世其他朝代,也被封建礼教作为成功典范来大肆宣传。

为什么宋代以后这种事几率高?

因为宋代时的女性地位几乎是历朝历代最高的。人家就是凭实力说话,有儿子就是最大,根本不在乎出身。

后世除了元以外,更受封建礼教影响深刻,尤其又出了一个明神宗生母李太后,丫鬟都抢着给男主人生儿子,就是为了顶掉原来的女主人呢。

古代的通房丫头如果长得入男主人的眼,有没有可能取女主而代之?

我是曹城少年,我有浅见。

通房丫头,取代女主人的可能性,不大,基本像是中头彩。

首先要搞明白一个名词“通房丫头”。“通房”已经表明空间位置和时间需求,“丫头”表明了身份地位。这是一个封建社会特有的名词,封建之糟粕。通常是随着女主人一起陪嫁的侍女,或者有钱人家买来从小服侍男主人的婢女。时间随男女主人支配,就像电视剧中男主人一声“来人”,然后,通房丫头就进去了,可以直通卧室。在地位上,比侧室略低,比其他丫鬟要高。在与男主人同房方面地位相同,女主人不方便时,也是为了满足男主人的替代品。

在《红楼梦》中,王熙凤的贴身丫鬟平儿,就是通房丫头。贾琏这个好色之徒,自然像随时随地占有平儿,平儿是个睿智的通房丫头,因为她的女主人王熙凤,一是敬佩,二则是畏惧。不仅畏惧王熙凤本人,更是畏惧王熙凤的娘家。书中有《护身符》一句“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这是表明了王家的社会地位。王家要处决一个通房丫头,用社会人的一句话就是“捏死你就像捏死一只蚂蚁一样”。恐惧感迎面而来,四大家族贾、史、王、薛都有这个实力。贾琏和王熙凤的结合,是两个家族贾家和王家的结合,这是门当户对,封建社会,通房丫头是没有机会替代王熙凤的,王家不答应,贾家不会答应。贾宝玉的贴身丫鬟袭人就是个代表,虽说从小服侍贾宝玉,贾宝玉也很喜欢,比如她的名字就是贾宝玉精心选的“花气袭人知骤暖”,不仅芬芳,而且体贴入微。袭人只能做个婢女,这也是社会地位决定的。

在《大宅门》中,倒是有通房丫头直接成为正房的。就是七老爷的续弦李香绣,她是老太太买回来的丫头,后来,成了七老爷的通房丫头,这是入了男主人的眼了,这种情况也是正房没人了,所以才让这个通房丫头成为了正房,而妾室杨九红致死都没能成为正房,呜呼哀哉吖。虽然是电视演绎,故事可信度很高,这是导演郭宝昌对家族史的记录。这种情况也只是在正房没人的情况,加上男主人离经叛道,才有可能成功。

封建社会,通房丫头是悲剧的,基本上没有好的下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